周 蕓 朱黎勇 曹玉萍 姜瑞姝
(玉溪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云南玉溪653100)
教師效能感視角下大學英語課堂提問策略研究①
周 蕓 朱黎勇 曹玉萍 姜瑞姝
(玉溪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云南玉溪653100)
大學英語課堂;教師效能感;提問策略
提問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是教師使用最普遍的教學技能之一。而高效能感教師的課堂提問策略更豐富、靈活,效果也更好。因此,要提高大學英語課堂提問的實效性,就應該提升教師的效能感。
提問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是教師使用最普遍的教學技能之一②Gall,M..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teachers’questioning[J].Educational Leadership,1984,42(3):40-47.,具有簡單有效的特征。課堂中超過一半以上的時間用在師生之間的提問與回答③Richards,J.C.&Lockhart,C..Reflective Teaching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ty Press,1994:34.。課堂提問是促進學生積極思考的有效教學途徑。課堂提問策略是教師為完成某一特定的教學任務采取的有效方法,它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班杜拉認為,人的信念影響行為。教師信念即是教師的效能感,它常帶有教師自己的感情色彩和評價方式,是具有影響力的認知過濾器④Bandura,A.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M].Englewood Cliff,NJ:Prentice-Hall, 1986:617.。透過這個過濾器,教學的意義才能夠發(fā)展⑤Nespor,J.The role of beliefs in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J].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1987,19(4):317-328;Smith,K.E. 1997.Student teachers’beliefs about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pattern,stability,and the influence of locus of control[J].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1997,12(2):221-243.。本研究以自我效能感理論為基礎,對大學英語教師課堂提問策略運用展開研究,擬通過問卷調查、課堂實錄以及教師訪談的方法對以下兩個問題進行探討:(1)高效能感教師和低效能感教師課堂提問策略是否存在相似性?(2)高效能感教師和低效能感教師課堂提問策略是否存在差異性?
研究對象及研究工具 研究對象來自于同一所大學英語教研組的5名教師,分別用T1~T5表示,其中一名為男性,其余均為女性。年齡最小的教師33歲,最大的38歲,平均年齡為35.2歲,平均教齡為10.2年。他們具有相似的教育背景和教學經驗,都畢業(yè)于國內高等師范大學英語專業(yè),1名學士和4名碩士。
研究工具包括:教師問卷調查、課堂實錄和教師訪談。研究者采用了信度和效度較高的俄亥俄州效能感五分量表作教師效能感測量工具。該量表包含教學策略、班級經營及學生投入3個分量表。研究者對兩組教師的3節(jié)大學英語課進行了課堂實錄,圍繞3個問題展開教師訪談:(1)是否參加過與提問策略相關的學習與培訓?(2)在提問策略運用中擔心的問題是什么?(3)喜歡采用哪一種提問策略?為什么?
兩組教師課堂提問策略運用對比
第一,兩組教師課堂提問策略運用的相似性與歸因。
首先,提問策略的運用數(shù)量不足。研究者根據效能感測試結果,將5名研究對象分為兩個組:T2和T3屬于高效能感組,T1、T4和T5屬于低效能感組。據統(tǒng)計,5名教師在三節(jié)大學英語課中總計提出263個問題,其中運用提問策略169次,占課堂提問總數(shù)的64.3%。高效能感組平均運用41次課堂提問策略,低效能感組平均運用29次課堂提問策略。高效能感組課堂提問策略運用次數(shù)明顯高于低效能感組,但兩組教師提問策略數(shù)量均顯不足。
研究者從教師訪談記錄中發(fā)現(xiàn),對于“是否參加過與提問策略相關的學習與培訓?”的問題,只有T3教師提到,平時閱讀過一些和課堂提問策略相關的書籍和文章,其余教師均表示沒有。可見,教師缺乏相關理論知識的學習與培訓是提問策略數(shù)量不足的主要原因。
其次,提問策略的選擇避難就易。教師課堂提問策略的運用主要有六種:啟發(fā)式提問策略、誘導式提問策略、轉向式提問策略、重述式提問策略、釋義式提問策略和翻譯式提問策略。研究者發(fā)現(xiàn)兩組教師都偏向于選擇操作比較簡單的轉向式提問策略和重述式提問策略。HEG平均使用了9次(20.9%)轉向式提問策略,9次(20.9%)重述式提問策略。LEG平均使用了8次(26.7%)轉向式提問策略,9次(30%)重述式提問策略。轉向式提問策略是教師將同一問題在不同學生間進行分配的提問策略。Jacobsen等強調,轉向式提問策略能夠調動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提問活動中,加強師生之間互動,但不利于學生的獨立思考①Jacobsen,D.A.,Eggen,Paul.,&Kauchak,Don.P.Methods for Teaching:Promoting Student Learning in K-12 Classrooms [M].(the 5th edition).New Jersey:Prentice-Hall,Inc.1999:29.。研究者發(fā)現(xiàn)教師在使用轉向式提問策略時,不少學生會直接照搬前面同學的答案進行回答,弱化了教師提問的檢測功能。重述式提問策略是教師對問題進行多次復述的一種提問方法。該策略有利于學生聽清楚教師的提問,留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該研究者認為,兩組教師偏好運用簡單的轉向式提問策略和重述式提問策略與教師的效能感沒有直接關系,但通過分析教師訪談記錄發(fā)現(xiàn),這種“避難就易”現(xiàn)象的原因歸于三個方面:(1)教師缺乏提問策略運用的相關學習與培訓,畏懼課堂提問中運用較難操作的提問策略;(2)教師過多關注教學任務的完成,忽略了教師提問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3)教師對提問策略缺乏重視,忽略了提問策略對提問行為的輔助作用。
第二,兩組教師課堂提問策略運用的差異性及歸因。研究者發(fā)現(xiàn)兩組教師提問策略運用存在明顯差異性:(1)LEG教師更喜歡采用翻譯式提問策略(30%),HEG教師平均僅使用了5次翻譯式提問策略(11.6%);(2)HEG教師更傾向于采用啟發(fā)式提問策略(11.6%)、誘導式提問策略(18.6%)和釋義式提問策略(16.3%)。LEG的啟發(fā)式提問策略和釋義式提問策略的運用僅占3.3%,誘導式提問策略占6%。
啟發(fā)式提問策略和誘導式提問策略都強調教師對學生的引導。學生回答遇到困難或回答不夠完整時,要求教師以“旁敲側擊”的方式誘導學生發(fā)現(xiàn)答案。這兩種策略增加了學生語言的輸出量,引發(fā)學生對問題深入思考,培養(yǎng)學生評判性思維。釋義式提問策略適用于教師提問難度超越了學生的實際水平時,教師以“換一種說法”的方式將問題進行簡化,更易于學生的理解。這三種策略均要求教師有較強的專業(yè)功底和應變能力。
研究者從教師訪談問題“喜歡采用哪一種提問策略?為什么?”中發(fā)現(xiàn),T4回答:“我喜歡翻譯式提問策略,因為操作簡單,不會浪費過多課堂教學時間?!盩2回答:“我喜歡啟發(fā)式提問策略和誘導式提問策略,因為能幫助我探詢學生對問題更深的理解和看法。”
研究者認為,兩組教師提問策略運用的差異性歸因于教師效能感的差異性。班杜拉的三方互惠決定論認為:人的行為、認知和周圍環(huán)境三類決定因素是彼此作用、互相影響的互惠關系。認知影響行為,教師的效能感影響教師的課堂提問行為,對提問策略運用有主導作用。
總體來看,兩組的對比表明高效能感教師的課堂提問策略更豐富、靈活,效果也更好。因此,促進大學英語課堂提問的實效性,筆者以為應該提升教師的效能感:(1)高校應重視并加強對大學英語教師課堂提問策略的指導及培訓;(2)教師應積極提升專業(yè)技能。教師效能感的增強一定程度來源于教師自身優(yōu)秀的專業(yè)素養(yǎng)。擁有了扎實的專業(yè)功底,教師才能在完成較困難的教學任務時提升自我效能感;(3)備課不忘備“策略”。教師課前要吃透“教材”,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充分掌握學生情況,針對問題的難度準備好相應的提問策略,做到提問時“心中有數(shù)”;(4)教師應改變課堂提問中重“數(shù)量”輕“質量”的態(tài)度,不能為追求教學任務的完成而無視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5)教師要合理運用課堂提問策略,避免運用的單一性。運用不同的提問策略引導學生回答提問,是教師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樹立學生的英語學習自信心的好方法;(6)教師要給予學生及時的評價和表揚。在課堂提問活動中,教師多使用鼓勵性課堂語言,增強學生回答問題的自信;(7)教師要重視效能感理論知識的學習,通過理論與教學實踐相結合,促進提問策略的合理運用能力。
自我效能感對人類機能的不同領域產生影響,對個體的自我體系以及行為具有核心主控作用①Bandura,A.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M].Englewood Cliff,NJ:Prentice-Hall, 1986:617.。教師效能感對教師課堂行為的相關研究是促進高校教育的重要課題。由于教師效能感易受個體自身以及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研究者建議,今后的研究需要進一步細化,可以圍繞性別、學歷和職稱等維度,探討教師效能感與課堂提問策略運用之間的關系。
A Study on Teacher Questioning Strategies in College English Cla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er Efficacy
ZHOU Yun Zhu Liyong CAO Yuping JIANG Ruishu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Yuxi Normal University,Yuxi,Yunnan 653100)
college English class;teacher efficacy;questioning strategies
Questioning is one of important links which can not be lacked in English classes.It is still one of teaching skills which is used most widely by teachers.However,high-efficacy teachers with better teaching efficiency use the questioning strategies more richly and flexibly.As a consequence,the key to promoting the efficiency in college English classes is to promote teachers'efficacy.
周 蕓,碩士,講師,主要從事英語應用語言學研究。
G642.421
A
1009-9506(2015)02-0068-03
2014年12月1日
①本文為玉溪師范學院2014年校級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的部分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