闞德濤
[摘要]利用最近4年的圖書館門禁用戶入館記錄、借書記錄等數據,從整體、用戶類型、用戶年級、用戶專業(yè)、行為類別角度對泛在環(huán)境下的實體圖書館用戶使用行為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實體圖書館整體利用情況呈明顯下降趨勢,用戶類型、用戶年級對用戶使用行為存在明顯影響,用戶專業(yè)對用戶行為有影響但不明顯,閱覽空間使用成為用戶行為最主要的部分。研究結果為圖書館優(yōu)化實體圖書館服務提供了參考依據。
[關鍵詞]用戶行為;實體圖書館;用戶特征;泛在環(huán)境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4.10.028
[中圖分類號]G25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14)10—0139—04
信息技術高度發(fā)達帶來了“數字圖書館”,從“數字圖書館”到“網絡圖書館”,從“網絡圖書館”到“移動圖書館”,3G時代的強大技術支撐,使“泛在圖書館”正在成為現實。面對這種新情況,實體圖書館是否還有存在的需要,這一問題引起學者的理論思考。而在實踐中,國內大學在擴建新校區(qū)的過程中,紛紛將圖書館建成學校的標志性建筑。泛在環(huán)境下,用戶對圖書館數字信息服務和網絡服務的依賴下,對大學實體圖書館的整體需求在消失?還是對實體圖書館的需求方向發(fā)生了轉變?這些疑惑有必要從用戶行為數據中進行探析,從而為調整實體圖書館服務明確重點?,F有學者們對實體圖書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與數字圖書館、移動圖書館、泛在圖書館幾種圖書館的比較研究中。在實體圖書館的實際利用情況研究,有學者從用戶生命周期角度對學生在不同階段使用實體圖書館的數據進行了分析,另有學者從流通借還數據對讀者的借閱行為進行了分析。以上分析都是對實體圖書館用戶行為數據的單一方面的分析,對實體圖書館的讀者使用行為缺乏整體認識?;诖耍疚臄M從用戶整體、用戶類型、用戶年級、用戶專業(yè)、用戶使用行為類別角度,采用近四年來的圖書館門禁用戶入館記錄、借還記錄等數據,對實體圖書館的用戶使用行為進行分析,以期為調整實體圖書館服務提供參考依據。
1 數據來源及分析方法
高校圖書館作為學校的學術活動中心、知識管理中心、人文傳播中心,其價值的實現,有賴于更多的用戶進入圖書館使用圖書館資源,或者通過網絡平臺使用數字圖書館資源,可以通過用戶對實體圖書館的使用量和數字資源的訪同量來衡量。用戶對實體圖書館的使用量可以由入館記錄、借還圖書記錄、館內上機記錄等信息來衡量,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取性和可比性,并基于南京郵電大學新校區(qū)圖書館自2010年5月開館的實情,本文選取2010年9月以來門禁系統(tǒng)數據和圖書借還數據等來分析用戶使用實體圖書館的情況。
數據的獲取主要源于門禁系統(tǒng)、匯文系統(tǒng)、校園一卡通系統(tǒng)、電子閱覽室管理系統(tǒng)等。對入館數據,本文主要通過SQL SERVER的數據導入工具,將上海華銘門禁系統(tǒng)數據導入到本地,以時間、用戶類型、學生入學年份、學生專業(yè)等條件進行組合作為檢索條件,通過SELECT查詢語句來統(tǒng)計門禁相關分類數據;對圖書借還數據主要是通過匯文系統(tǒng)的統(tǒng)計模塊,以時間、用戶類型等為限制條件進行分類別統(tǒng)計;對電子閱覽室使用數據主要通過年度來進行統(tǒng)計;對其他各類數據的統(tǒng)計主要來自于圖書館年度報告的相關數據;用戶特征數據主要是通過對校園一卡通系統(tǒng)的查詢訪問來獲取。
2 實體圖書館用戶使用整體情況分析
2.1 年度分析
圖書館新館自開放以來,近四年內共接待用戶500多萬人次,考慮到學生入學的特征,本統(tǒng)計將每年9月份到下年8月份作為1年的時間間隔,例如2010年的統(tǒng)計時間范圍為2010年9月1日至2011年8月31日,而2013年的統(tǒng)計時間為2013年9月1日到本文數據統(tǒng)計時間(2014年4月1日)。圖書館近4年來的入館及借還情況統(tǒng)計如表1所示:
圖書館用戶數量波動是由于2012年學校三本學院新招學生搬遷到揚州后,圖書館用戶數量有所減少;2013年10月,原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院正式并入南京郵電大學,導致用戶數量有較大幅度的增加。圖書館新館有4 600多個座位,讀者入館至少分為上午、下午、晚上3個時段,平均每個時段入館人次最多為1500余人,上座率不足1/3;按用戶每次只借1本圖書的最低限度計算,每天借書的用戶不足900人,占入館人次的1/5左右。從以上數據可以發(fā)現,現有的入館人次和借閱量距離圖書館的服務能力尚有較大差距,實體圖書館的利用效率差強人意。
2.2 月度分析
為了進一步考察實體圖書館在不同時間范圍內的用戶使用情況,本研究以月度為時間刻度,對2011—2013年全年度的入館人次及借閱量進行了匯總,結果如圖1和圖2所示。
從圖1可以看出,每年的月入館人次趨勢大致相同。12月份圖書館入館人次最多,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1)氣候影響:12月份天氣變冷,讀者喜歡利用圖書館的空調環(huán)境進行學習,導致該時段內圖書館利用率增高,甚至部分惡劣天氣時,出現讀者大面積排隊等候開館的情況;(2)考試影響:12月份為臨考階段,該時段內有部分課程已經結束,讀者自由度增加,在復習迎考的壓力下到圖書館學習。2月、7月、8月由于大部分時間都在假期中,圖書館不對讀者全天候開放,所以讀者入館人次少。其他月份入館人次趨勢差距不大。
從圖2可以看出,圖書館的圖書借閱量趨勢和入館人次趨勢大致相同,主要差別有兩點。第一,用戶在12月份的借閱量相比上一月份有明顯減少,而入館人次在12月份達到最高峰。第二,用戶借閱峰值出現在3月和9月,究其原因是由于假期過后,讀者在假期前所借圖書都已經到期,讀者需要盡快歸還圖書,在此期間入館人次數量沒有明顯增加,該時段內入館人次中來圖書館進行借還圖書的用戶數量占比增加。
對比圖1、圖2中3年的入館人次和借閱量數據可以看出,入館人次隨著年度遠近沒有明顯的變化,而借閱量隨著年度遠近是逐步減少的,且減少趨勢比較明顯,表明讀者對紙本圖書的借閱需求在不斷減弱。endprint
3 基于用戶特征的實體圖書館用戶使用行為分析
3.1 不同類型用戶的使用情況分析
不同類型用戶對圖書館需求側重點不同,為了更準確了解實體圖書館用戶行為,本研究對圖書館服務對象中的3種主要用戶(教職工、研究生、本科生)進行分類分析,其他用戶類型(退休職工、校外人員等)因借閱權限限制較多且用戶數量較少,不在本次分析范圍內。以2013年用戶數據為例,3種主要類型的用戶使用實體圖書館的情況如表2所示。
從表2可以看出,不同類型用戶對實體圖書館的使用行為有所不同,從人均入館次數和人均借書次數比較來看:教職工人均入館次數最少,而人均借閱次數較多,表明借還圖書還是教師到圖書館來的主要目的,主要原因是教師有自己的工作室和電腦等設備,對圖書館空間及設備需求甚微;研究生人均借書次數最高,而人均入館次數僅高于教職工,表明借還圖書也是研究生到圖書館的一個主要目的,主要原因是大部門研究生都在導師的實驗室里有相對固定的學習空間,對圖書館的空間需求不大,且其證件借閱權限與本科生相比限制較少,有更多的借閱權限;本科生人均入館次數最高,人均借書次數最少,表明借還圖書不是其到圖書館的主要目的,空間使用等才是本科生到圖書館的主要目的,究其原因,本科生無固定的學習空間,圖書館舒適的閱覽環(huán)境為其提供了較好的選擇。
3.2 用戶使用行為分類分析
用戶對高校實體圖書館的使用行為主要包括利用圖書館的閱覽空間、圖書借還、電子閱覽、參加學術講座、多媒體視聽、打印復印、使用圖書館內其他服務。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得性、各類服務開展時間的長短等因素,本研究對2010-2013年間上述各類行為的用戶人次進行統(tǒng)計,結果如表3所示。
由表3中的數據可以看出,用戶使用實體圖書館的各類行為中,最主要的行為是使用閱覽室空間,且隨時間的變化趨勢不明顯;其次是借閱圖書和電子閱覽室使用,兩者隨時間的變化趨勢明顯,呈現出明顯的單調減少趨勢;隨著圖書館在學校中學術中心地位的確立,圖書館內舉辦各類講座的次數增加,到圖書館參加學術講座的用戶增加明顯,但數量占比偏少;多媒體視聽服務隨著移動信息服務的發(fā)展,呈現急劇下降的趨勢;打印復印服務作為圖書館的一項輔助服務,用戶使用量并未呈現明顯變化。用戶各類使用行為的統(tǒng)計數字表明,圖書館在未來的服務提供中,應該充分掌握用戶的使用需求,充分挖掘圖書館的空間服務潛力,吸引更多的用戶參與到圖書館的學術氛圍營造中,對逐步弱化的服務內容,要進行及時調整,發(fā)現新的服務增長點,來提高實體圖書館的使用效益。
3.3 不同年級的用戶使用行為分析
學生是圖書館服務對象的主要部分,為探析學生在校各年級階段對實體圖書館的使用行為,本文對2010級本科生、研究生(本科生為5363人,研究生647人)在各個階段的入館記錄進行了分析,結果如表4所示。
從表4可以看出,本科生入館人次趨勢符合客戶生命周期模型,本科生用戶生命周期的4個階段與其所處的4個年級相吻合,和學者王菲對入館記錄的研究結果相一致;研究生入館人次隨著年級的增加逐步減少,和研究生階段的學習特征相符合。圖書館應充分結合主要用戶的生命周期特征,對用戶不同時間內的需求的服務模式進行調整,以提高實體圖書館的利用率和價值。
3.4 不同專業(yè)的用戶行為分析
作為一所以理工科為主的綜合性大學圖書館,其服務對象的專業(yè)背景比較寬泛,為了探究用戶專業(yè)特征是否對使用實體圖書館的行為有影響,結合數據的可獲得性,本研究根據學生專業(yè)分布特征,將專業(yè)背景分為理工科、人文社科、經管3類,對普通本科生在各個年度的入館記錄進行了分析,結果如表5所示。
從人均入館次數來看,經管類普通本科生人均入館次數最高,其次為理工類普通本科生,最少的為人文社科類普通本科生。從人均入館次數隨年度變化趨勢來看,經管類和人文社科類普通本科生隨年度變化不明顯,理工科類普通本科生隨年度變化明顯。其主要原因是理工科本科生對技術敏感度更高,隨著數字技術和移動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他們更愿意通過其他渠道獲取圖書館的資源,而減少了到實體圖書館的訪問次數;經管類和人文社科類本科生對實體圖書館的需求比較穩(wěn)定。
4 小結
本文以圖書館門禁用戶入館數據為主,以匯文系統(tǒng)借閱情況、電子閱覽室使用情況等數據為輔,從時間維度、用戶類型、用戶行為類別、用戶年級、用戶專業(yè)角度對用戶使用實體圖書館的行為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表明:
(1)實體圖書館利用率隨著時間的發(fā)展呈現逐步下降的趨勢,驗證了信息技術對實體圖書館的沖擊是真實存在的,且影響程度較大。實體圖書館在每個月份的利用率差別較大,圖書館應根據利用率調整人員配置,實現資源管理效益最大化。
(2)用戶特征對用戶行為有不同程度的影響。用戶類型對實體圖書館用戶行為特征影響明顯,在3種用戶類型中,本科生對實體圖書館的利用率最高,研究生次之,教師最低;用戶年級對實體圖書館用戶行為特征影響明顯,在本科生四年大學生涯中,本科生利用圖書館的規(guī)律符合生命周期模型,在研究生兩年半的學習生涯中,其圖書館利用率呈逐步下降趨勢。用戶專業(yè)背景對用戶行為特征有影響但不明顯,經管類和人文社科類學生對實體圖書館的利用情況較穩(wěn)定,理工科學生受信息技術的影響對實體圖書館的利用呈明顯下降趨勢。
(3)實體圖書館的用戶行為類別差異較大:實體圖書館的用戶使用行為最主要為閱覽空間使用,借閱圖書、電子閱覽室使用、多媒體試聽等用戶使用行為偏少,且呈逐年下降的趨勢,參加學術會議的用戶行為隨著圖書館營造“校學術中心”有明顯增加,但利用人數還是偏少。
由于圖書館新館開放時間的限制,本研究的時間跨度不夠廣泛,另外由于數據條件限制,對入館行為以外的其他用戶行為未能做進一步的用戶特征細分,對實體圖書館用戶行為的外部影響因素,例如移動技術、數字圖書館等缺乏量化分析,還有待今后的探討和研究。
(本文責任編輯:馬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