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朋桃,李兆福,劉維超,方春鳳△
(1.云南省中醫(yī)醫(yī)院,云南昆明650021;2.云南中醫(yī)學院,云南昆明650500)
因地制宜是中醫(yī)學重要的治則之一,是針對疾病發(fā)生在不同的地域環(huán)境而實施適宜的治療方法。人體的生理活動、病理變化與地理環(huán)境、氣候特點、生活習慣等因素密切相關。在臨床辨證論治時,需根據(jù)這些具體因素具體分析,制定恰當、合理的治法和方藥。
筆者曾于2012—2013 年在普洱市寧洱縣中醫(yī)醫(yī)院下鄉(xiāng)期間從事中醫(yī)醫(yī)療工作12 個月,該縣地處亞熱帶地區(qū),一年四季雨量充沛,濕度較高,加之少數(shù)民族居多,民風淳樸,平時喜食辛辣、涼拌,好飲酒。如此易損傷脾胃,痰濁、濕熱易內(nèi)生。因此,臨床患者發(fā)病規(guī)律和辨證用藥上有別于其他地區(qū),常常以痰熱、痰濕之證多見,治療多從健脾燥濕化痰著手。筆者結合當?shù)氐娘嬍沉晳T和氣候特點,在臨床辨證基礎上,將溫膽湯化裁應用于內(nèi)科多種疾病,取得一定療效?,F(xiàn)總結典型病案分享如下。
張某,72 歲,于2013 年1 月15 日因“反復咳嗽咯痰一周”就診。曾在私人診所靜滴抗生素治療,病情緩解不明顯,既往有“慢性支氣管炎”病史??滔掳Y見:咳嗽、咯痰,痰粘難咯,色黃稠,晨起和夜間明顯,形體偏胖,腹脹悶,飲食睡眠差,大便干難解,小便正常,舌質(zhì)紫暗,苔黃膩,脈滑。證屬痰熱壅肺,治宜清熱化痰,理氣止咳,方選溫膽湯合千金葦莖湯加味:陳皮15g,法夏15g,茯苓20g,枳實10g,竹茹10g,桃仁10g,薏苡仁30g,冬瓜仁15g,桔梗10g,石菖蒲15g,大黃6g(后下),麥冬15g,甘草10g,3 劑,水煎服,每日1 劑。
二診:患者服3 劑后咳嗽癥狀緩解,痰易咯出,色黃,飲食稍改善,大便通暢,質(zhì)紫暗,苔黃膩,脈滑。上方去大黃,加膽南星15g,雞內(nèi)金10g,連服7劑,諸癥消除。
按:患者年逾七旬,久病脾虛;平素過食辛辣、飲酒,損傷脾胃,脾失健運,痰熱內(nèi)生,壅阻于肺,肺失清肅,故咳嗽、咯痰,痰粘難咯,色黃稠,一派痰熱之像。治以健脾燥濕、化痰止咳,方中溫膽湯、薏苡仁、石菖蒲健脾、燥濕、化痰;千金葦莖湯、膽南星清熱化痰;桔梗開宣肺氣;肺與大腸相表里,大黃苦寒,瀉下通便,有利于清瀉肺熱。諸藥合用,痰熱消解。
李某某,男,52 歲,農(nóng)民,因“腰部疼痛3 年,伴右下肢麻木半年”于2013 年6 月10 日初診。就診時見腰部疼痛,右下肢麻木脹痛,活動或勞累后癥狀明顯,腰部及右下肢活動欠利,飲食睡眠可,二便正常,舌質(zhì)紅,苔白膩,脈弦滑。查體:L4-L5、L5-S1椎體壓痛,右下肢“4”字試驗(-),右下肢直腿抬高試驗(+),右下肢感覺正常。腰椎MRI 檢查示:腰椎間盤突出,腰椎退行性改變。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癥”,中醫(yī)證屬痰瘀互結。治宜健脾化痰、通絡止痛,方藥用溫膽湯合補陽還五湯加味:陳皮15g,法夏15g,茯苓20g,枳實10g,竹茹10g,黃芪30g,當歸15g,赤芍15g,生地15g,桃仁10g,紅花10g,獨活15g,懷牛膝20g,炒杜仲15g,甘草10g。3 劑,水煎服,每日1 劑,同時囑患者忌勞累,注意休息。
二診:患者腰痛稍減輕,但仍感右下肢麻木。在原方基礎上加烏梢蛇15g、白芥子15g,服用半月,腰痛及右下肢麻木明顯減輕。
按:患者嗜好飲酒,濕熱內(nèi)生,濕聚生痰,痰熱內(nèi)結;加之患者長期勞作,損傷筋骨,又有《黃帝內(nèi)經(jīng)》曰:“勞則氣耗”,使人體氣血不暢,形成氣血瘀滯,發(fā)病日久,痰瘀相互夾雜痹阻經(jīng)絡關節(jié),故見腰部疼痛,經(jīng)脈失養(yǎng),則下肢麻木脹痛。以溫膽湯健脾化痰,補陽還五湯補氣活血通絡,獨活、懷牛膝、炒杜仲補肝腎、強筋骨,同時引藥物直達病所,烏梢蛇搜風通絡,白芥子化痰通絡。經(jīng)絡通暢,氣血調(diào)和,痹證則解。
杜某某,男,55 歲,因“頸部、肩背部及雙上肢關節(jié)肌肉疼痛1 年余”于2013 年6 月14 日初診。既往患者曾在私人診所和寧洱縣中醫(yī)院門診診治,口服中草藥和“血塞通膠囊”治療,癥狀無緩解,且呈逐漸加重之勢??滔掳Y見:頸部、肩背部、雙上肢關節(jié)肌肉疼痛,活動不利,畏寒喜暖,面色 白,形寒肢冷,精神欠佳,飲食睡眠差,大小便正常,舌質(zhì)淡,苔白膩,脈細滑。查體:頸部、肩背部、雙上肢關節(jié)、肌肉輕疼痛,無明顯腫脹,四肢不溫,肌力正常。中醫(yī)診斷為痹證,辨證為痰濕壅盛,寒濕痹阻,治宜化痰通絡、溫陽散寒,方藥用溫膽湯合附子桂枝湯加味:陳皮15g,法夏15g,茯苓20g,枳實10g,竹茹10g,白附子15g(舂碎),桂枝15g,白芍15g,羌活10g,葛根30g,生姜3 片,大棗10g,甘草10g,3 劑,水煎服,每日1 劑。
二診:患者訴上述癥狀明顯減輕,精神轉(zhuǎn)佳,飲食好轉(zhuǎn),守上方服用10 余劑,諸癥告愈。
按:該患者因經(jīng)商由外地移居于此,不習慣當?shù)厣盍晳T,飲食不慎,損傷脾胃,內(nèi)生痰濕,阻礙中焦氣機;由于居住環(huán)境潮濕,起居不慎,感受寒濕邪氣,痹阻經(jīng)絡,則不通則痛,見關節(jié)肌肉疼痛、怕冷喜暖,雖已6 月份,但仍著毛衣。從而形成痰濕壅盛、寒濕痹阻之證,故在溫膽湯基礎上加附子桂枝湯以溫陽散寒除濕,其中白附子劑量相對偏小,舂碎后直接一起煎煮,可節(jié)約患者煎藥時間,同時也未發(fā)現(xiàn)不良反應;配羌活、葛根引藥上行,可祛上肢和頸肩部之寒濕邪氣。全方配伍,藥證相符,起效甚捷。
李某某,男,62 歲,因“舌體疼痛2 年”于2013年1 月12 日就診,既往曾到多家私人診所和當?shù)乜h醫(yī)院診治,病情無好轉(zhuǎn)??滔掳Y見:舌體疼痛,呈灼痛,無口腔潰瘍和破潰,心情煩躁,納食少,睡眠差,大便干,小便黃,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滑。中醫(yī)診斷為舌痛癥,證屬痰熱壅盛,治宜清熱化痰、瀉火解毒,方藥用溫膽湯加味:陳皮15g,法夏15g,茯苓20g,枳實10g,竹茹10g,黃連10g,炒梔子15g,薏苡仁30g,淡竹葉10g,火麻仁15g,郁李仁15g,甘草10g。3 劑,水煎服,每日1 劑。
二診:服上述3 劑后,患者舌痛明顯減輕,睡眠改善,大便通暢。上方去火麻仁、郁李仁,再服3 劑后舌痛全消。
按:該例患者舌痛多年而醫(yī)治無效,“怪病多由痰作祟”,由于平時過食油膩、辛辣和嗜好飲酒,損傷中焦脾土,運化失司,痰熱內(nèi)生,痰熱內(nèi)擾于心,舌為心之苗,“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導致舌體疼痛、心情煩躁而發(fā)病。治療在溫膽湯理氣化痰基礎上加苦寒之黃連入心經(jīng)以泄火解毒,淡竹葉、梔子瀉火除煩,薏苡仁健脾利濕,加強健脾化痰之功,火麻仁、郁李仁潤腸通便。全方謹守病機,標本同治,效如桴鼓。
溫膽湯出自《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源于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溫膽湯基礎上加茯苓、大棗,減生姜之量衍化而來,由半夏、陳皮、竹茹、枳實、茯苓、生姜、甘草、大棗8 味藥組成,具有有理氣化痰、清膽和胃之功效,原方臨床主要用于治療癥見虛煩不眠、驚悸不寧,或嘔吐呃逆及癲癇等膽胃不和、痰熱內(nèi)擾之證[1-2],該方作為一個具有健脾燥濕化痰功效的經(jīng)典方藥,配伍嚴謹,用藥精良,化裁靈活,衍變出黃連溫膽湯、十味溫膽湯、蒿芩溫膽湯等臨床常用方劑,臨床廣泛應用于兒科、婦科、神經(jīng)內(nèi)科、心內(nèi)科、五官科等疾病[3-7],大大擴展了溫膽湯運用范圍,常獲較好療效。
因地制宜作為中醫(yī)學重要的法則,是臨床治療疾病所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體現(xiàn)了中醫(yī)治療上的整體觀念以及辨證論治在應用中的原則性和靈活性[8],具有很好的臨床指導作用。在不同的地域環(huán)境、氣候特點、飲食習慣等因素影響下運用溫膽湯,需緊扣溫膽湯痰濕、痰熱偏盛之關鍵病機,方從法出,施之以溫膽湯加減,既突出了中醫(yī)學“因地制宜”辨證論治特點,亦體現(xiàn)中醫(yī)學“異病同治”之精神。
[1] 孫潔. 溫膽湯臨證機理分析[J]. 四川中醫(yī),2011,2(9):56.
[2] 周叔平. 論溫膽湯之功效與主治 [J]. 中國中藥雜志,2003,4(3):97.
[3] 呂蔭. 劉建博運用溫膽湯治療慢性咳嗽驗案4 則[J]. 江蘇中醫(yī)藥,2014,46(1):53-54.
[4] 湯倩玨,陳錦黎,王珍貞,等. 王大增運用溫膽湯治療婦科疾病體會[J]. 2014,30(2):4,18.
[5] 張旭杰,張景鳳. 溫膽湯的臨床應用[J]. 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1,5(2):126.
[6] 許啟蒙. 熊繼柏運用溫膽湯治療心腦病證經(jīng)驗[J]. 中醫(yī)雜志,2003,44(3):177-178.
[7] 樊凌杉,譙鳳英. 譙鳳英運用溫膽湯治療耳鼻咽喉疾病經(jīng)驗[J]. 中國中西醫(yī)結合耳鼻咽喉科雜志,2014,22(3):230-231.
[8] 孫廣仁. 中醫(yī)基礎理論[M]. 2 版. 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297-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