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平
摘 要:“人是萬物的尺度”,人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最寶貴的資源,人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核心力量,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的目標就是要促進人的全面協(xié)調發(fā)展。本文在主體間性理論視野下研究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的轉向,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也是“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的必然要求,并且符合新課程改革的發(fā)展趨勢,也順應高中生個性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本文分析了主體間性理論視野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學轉向的必然性。
關鍵詞:主體間性;高中思想政治教學;轉向;必然性
一、“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的本質要求
高中思想政治教學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就是堅持要建立以高中生為主體,以尊重、關心、理解為出發(fā)點的交往式的教學模式?!耙匀藶楸尽笔邱R克思主義的一貫立場,是中國共產黨一切工作的基點和歸宿,也是思想政治教學的本質要求。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要求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尊重受教育者人格,關心受教育者生活,理解受教育者立場,為此,主體間性理論超越主客二分的單極思維模式,將教育目光從“我”轉向“我們”,倡導主體間的共同性,不泯滅受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性,并且還注重師生、生生之間的整體性與和諧性。
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不僅要引導受教育者掌握正確思想觀念、政治觀點和道德規(guī)范,還要使得受教育者個體生命的潛能等多方面得到彰顯和豐富,因此在“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的指導下,在主體間性理論視野下完成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的轉向成為必然選擇。試想,主體間性理論若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得到廣泛應用,教育者承認受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擁有人格平等的地位,受教育者有平等表達自身想法和喜惡的權利,加上教育者的正確引導和過渡,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一定能真正成為促進人的提升和全面發(fā)展的學科。
二、符合新課程改革的發(fā)展趨勢
1. 變灌輸型教學為人本教學
變灌輸型教學為人本教學在新課程改革中主要體現在新的學生觀上,新課程下的學生觀認為,學生不應是教學的工具,而應是具有鮮活生命力的人,不應是供人塑造、控制、驅使和利用的對象,而應時有其內在的獨特的價值的生命個體。
受教育者的全面發(fā)展就是教學的目的,每一個學生都是“關系中的人”,他們各自具有自身的獨特性和創(chuàng)造性,又有相互的交往性,受教育者首先是人,需要走向生活的人;其次也是“生活世界的人”“關系中的人”;最后還是“時代中的人”,更是“世界背景中的人”。
所以在新的學生觀下,教師教學應以學生發(fā)展為本,這里的學生包括全體學生及其發(fā)展,并且是全面和諧的發(fā)展,終身協(xié)調的發(fā)展,自主持續(xù)的發(fā)展,活潑生動的發(fā)展。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高中生不再是被動的旁觀者,被灌輸者,而應該是自主的參與者,積極投身于學習之中的學習者。思想政治教學的效果和重要性往往不在于理論、知識和規(guī)范的教授,而在于受教育者能否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和道德品質,所以傳統(tǒng)的單子式思想政治教學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情感和意志,無法讓學生形成有效的政治素養(yǎng)和道德品質,因為“思想品德的形成來源于主體間的實踐活動中”因此,高中思想政治教學應該在主體間性理論視野下完成教育方法的轉向,才能更好的完成新課程標準對于學生和學習的要求。這樣才能實現在教學過程中,教育雙方從單向的授受關系轉向成平等的主體間關系,使教育成為塑造人、提升人的活動,最終使教師和學生作為人的存在,一起享受思想、心智的碰撞,共同對教育資料和環(huán)境產生作用和影響。
2. 變單一主體性為主體間性
而主體間性視野下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的轉向,則強調的是教育活動中雙方都是主體,不分主客,教學既要發(fā)揮教育者的主體性作用,引導好、組織好教學活動,又要充分尊重和重視受教育者的主體性作用和自主建構,發(fā)揮好、鼓勵好受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此外,“開放性與共生性是主體間性的基本特點,具有主體間性人格的人一定是一個向他人、向社會開放,與他人、與社會共生的存在?!蹦敲?,完成了在主體間性視野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學單一主體性向主體間性的轉向,就必然會培養(yǎng)處一批又一批具有主體間性人格的人,這樣的人才能夠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步起到更大推動作用。
因此,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不僅要承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還要著重培養(yǎng)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體間性人格,這有助于促進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下,教育者的角色轉變以及受教育者的全面發(fā)展,也有利于彌補傳統(tǒng)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缺乏人文關懷的缺陷。
三、順應高中生個性發(fā)展需求
1. 順應“主體我”的必要發(fā)展
學生的“主體我”在高中時期發(fā)展尤為明顯,他們自我意識逐漸增強,對于自身的評價也不再單純趨附于家長和教師。高中生一般不理解高中思想政治教師的“媽媽心”,反而很厭惡教師的“婆婆嘴”,教師有時做的越多,越會引起學生反感,此時不如順應他們的“主體我”的發(fā)展需求,在主體間性理論視野下“下放權力”,承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和平等的權利,尊重學生的生活,并給予適當的引導,構建和諧的師生交往關系,培養(yǎng)高中生“自我教育”的能力,順應高中生“主體我”的必要發(fā)展。
2. 促進“客體我”的正確發(fā)展
主體間性理論下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學注重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非正式群體的交往關系,教師以及其學生間的非正式群體對于學生“客體我”的發(fā)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當高中生發(fā)生自我同一感分化的時候,教師以及學生間的非正式群體對于學生的引導和評價是十分重要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師旨在引導學生和學生之間產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學生的“客體我”狀況與教師的評價息息相關。在主體間性理論視野下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學轉向能夠促進高中生“客體我”的正確發(fā)展,防止高中生在進入大學后遭遇自我同一性危機。因此,從高中生心理發(fā)展的角度出發(fā),高中思想政治教學在主體間性理論視野下轉向也是合理的。
四、結語
在主體間性理論視野下探討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的轉向源于時代的召喚,時代號召人的回歸,教育就應該對此做出積極回應,在今后的教學中加強這方面的研究。
參考文獻:
[1]張耀燦,劉偉. 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間性涵義初探[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6(12).
[2]張耀燦. 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和規(guī)律探悉[J]. 思想理論教育(滬),2005(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