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慧
江南大學法學院,江蘇 無錫214122
[1]票據是一種無因證券。按照票據法的原理,一般情況下,票據債務人不能以原因關系,拒絕承擔票據責任按照一般的票據法理論,票據基礎關系,是民法上的非票據關系,是與票據有關,但不是基于票據行為而是作為產生票據前提的基礎的法律關系。票據基礎關系分為票據原因關系、票據資金關系和票據預約關系。一般來說,當事人間先有原因關系,再有票據預約,然后根據預約出票,發(fā)生票據關系。票據關系與票據基礎關系的分離便是學理上所稱的票據行為的無因性,即票據關系一經形成即與基礎關系相分離。基礎關系是否存在,是否有效,對票據關系都不起影響。
票據無因性原理的確立,更多是為了追求票據交易的簡易和安全。對于市場主體來說,他們在追求營利性的同時也更為注重效率,時間就是金錢,在繁復的程序與風險負擔的情況下,簡單便捷、效力確定的票據成為他們的首要之選。因此,票據行為的無因性也成為票據在眾多支付工具中的優(yōu)勢之處。
我國票據法第十條第一款規(guī)定:“票據的簽發(fā)、取得和轉讓,應當遵循誠實信用的原則,具有真實的交易關系和債權債務關系”。大多數學者認為此規(guī)定破環(huán)了票據的無因性,與其他相關條文存在邏輯矛盾,影響了票據法體系整體的和諧。也有學者持不同意見,他們表示:票據使用在我國仍然處于初級階段,《票據法》第10條對于我國經濟秩序的穩(wěn)定,保護經濟發(fā)展具有積極意義,[2]且該條款的規(guī)定并不是對票據無因性的否定,只不過是對票據無因性在我國適用的限制。也有學者認為這是票據行為無因性的相對性的體現(xiàn)。但我認為立法重要的意義不在于立法者怎么想,而是看到法律的公民是怎么想的,實踐中式怎么操作的,我們不能否認的是,此款條文的確在司法適用中損害了持票人的利益。維護持票人的利益就是維護票據制度,持票人的利益即是極為重要的公共利益,同時也是制度利益。切不可為個案正義犧牲制度安排好的權利義務配置,否則這種情形下的個人利益會引發(fā)社會災難。
這個時候還是以這樣的理由去遮掩法律的滯后是不可取的,因為相對性存在的基礎已經沒有了。不區(qū)分時間地點,總是試圖給法律打上“國家性、民族性”的烙印,無視票據制度自身特征,必然導致危機的生成。
綜上,我國《票據法》第十條第一款必須修改,且宗旨是堅持票據行為的無因性。
首先,我并不認同部分學者所主張的“僅具有引導功能而非效力性規(guī)定”的“宣示性條款”,原因是兩方面的,一是“宣示性規(guī)定”的定位使得法律條文沒有了強制威懾力,起初的所謂的“防止票據欺詐的規(guī)范功能”也無法發(fā)揮作用;二是總是將法律條文解釋為“宣示性規(guī)定”對公民的法律信仰的培養(yǎng)是很不利的,同時也使得法律預見性的喪失,況且《票據法》為重要的商事部門法,對經濟的發(fā)展起著重要的指引作用,隨意性地宣布法律條文的效力,會嚴重影響經濟的穩(wěn)定發(fā)展。
其次,票據法的價值追求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1)票據流通須具有安全性,通俗地說,就是要使最后持票人票據權利得以實現(xiàn);(2)便捷性,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擁有對所有商品的請求權,那么參照來說,評判票據制度的標準即為當債務作為支付工具,要保證票據流通的要求。票據法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其有特別的價值追求與規(guī)則,簡單地來說即為在遵循民法基本原則的基礎上必要時對原有民法制度作出修改,形成票據法新的規(guī)則。所以,如果《票據法》難以和民法相區(qū)分,那么就沒有設立《票據法》的必要了,直接作為民法特別法,這樣還可以節(jié)省立法資源,便于人們對照理解。
我的建議是:[3]增加一個但書規(guī)定:“但是,法律、法規(guī)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理由也是兩方面的,一是這樣做更利于協(xié)調當前我國的票據行業(yè)的立法沖突,前文提到,雖然《票據法》中附加了“具有真實的交易關系和債權債務關系”的有效要件,但是《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票據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已經明確地表達了堅持票據行為無因性的立場,所以增加一個但書的規(guī)定,雖然看起來簡單,實際上做到了《票據法》和最高院司法解釋的有機融合,且也可以使第十條繼續(xù)發(fā)揮表達立法者美好追求的作用;二是票據行業(yè)發(fā)展極其迅速,這樣做可以為以后的發(fā)展留足空間,使得在相應的法律還來不及修改的時候,更為靈活輕便的司法解釋等發(fā)揮社會矯正的作用。
當然一味地苛責立法者也是不可取的,理解法律時需要聯(lián)系當時的立法背景,至此可以看出,我們立法界并不否認票據行為的無因性,只是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做出了適合國情的規(guī)定,在立法技術上體現(xiàn)了對票據行為無因性及其相對性的辨證認識。
[1]于永芹.票據法案例教程(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4.
[2]陳雪平.談談對票據無因性的辯證認識——也談對我國<票據法> 第十條的看法[J].大慶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3,3,19(1).
[3]殷志剛.<中華人民共和國票據法>第10條存廢之探討——以公法規(guī)范的公法、私法效力區(qū)隔為視角[J].法商研究,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