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廣平
遼寧師范大學法學院,遼寧 大連 116081
根據國家統(tǒng)計局的抽樣調查結果推算,2012年全國農民工總量達到26261萬人。從這個龐大的數(shù)字可以看出,農民工在城市的發(fā)展中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從國家統(tǒng)計局統(tǒng)計的數(shù)字看:2012年農民工的文化構成,全部農民工有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僅占23.7%,從數(shù)字可以看出他們文化素質不高,這也導致了他們的權益保護意識差。2012年外出受雇農民工與雇主或單位簽訂勞動合同的占43.9%,而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率低的原因,一是由于自身的維權法律意識淡薄,另一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由于相對單位而言,農民工處于弱勢地位,即使是提出了簽訂勞動合同的要求,單位也往往以各種理由進行搪塞,其結果農民工出現(xiàn)了工傷或者其他勞動糾紛時,用人單位往往利用沒有合同來逃避法律責任。
現(xiàn)在大多數(shù)對農民工權益的保護研究是從解決根源出發(fā),從廢除城鄉(xiāng)二元體制的戶籍制度出發(fā),真正解決農民工這個身份問題。這是我們必須要研究的問題,也是我們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正如阿瑪?shù)賮啞ど凇墩x的理念》中所說的“讓我們難以接受的,并不是意識到這個世上缺乏“絕對的公正”……而是意識到在我們周圍存在著一些明顯可以糾正的不公正,我們希望去消除他們,卻難以如愿”。在當前不能短時期內真正廢除導致農民工身份出現(xiàn)的城鄉(xiāng)戶籍制度的情況下,文從訴訟角度來尋求解決方法。
在立法上,在沒有對農民工這個弱勢群體進行明確的法律定位,從而在法律上就缺失對農民工進行保護的專門法律規(guī)范或單行法,這也造成了在訴訟中,只能依據針對一般勞動者的法律,如《勞動合同法》等法律,但是這些法律針對的是一般勞動者,而農民工作為其中的弱勢群體,需要特殊的保護。
復雜的訴訟程序。農民工在維權過程中首先面對的就是復雜的訴訟程序。訴訟本身有一個特點,必須按照法律預先確定的具體程序進行,就算是法官有意保護農民工的權利,快速解決問題,也不能違背法定的程序,否則便是違法。
訴訟費用。訴訟費用就是訴訟過程中所需要的費用,包括案件受理費。雖然我國案件受理費標準已經降低,但是除了案件受理費用,還有勘驗費、翻譯費、證人出庭費等費用。雖然規(guī)定了司法救助,但是農民工很難列為其中的對象。盡管最后由敗訴方承擔訴訟費用,但事先需要由提起訴訟方承擔。在訴訟費用的面前,更多的農民工選擇與用人單位私了,而不選擇訴訟。
訴訟時間和訴訟時效。訴訟過程中,農民工要得到一個公正的裁決需要等候很長的時間,而農民工要生存,所以他們選擇放棄訴訟。訴訟的長時間性,導致效率低下,實現(xiàn)農民工實體權益變得遙遙無期。而農民工由于法律知識不多,等發(fā)生糾紛時,迫于用人單位的強勢而一直沒有行使,到最后只能通過訴訟救濟時,才知道自己的權利已經過了訴訟時效。
訴訟中的證據制度。訴訟舉證的一般規(guī)則是“誰提出,誰舉證”,即誰提出訴訟要求,誰就要承擔舉證責任。但是由于用人單位的強勢和農民工法律意識的欠缺而沒有簽訂勞動合同,沒有保留實質性的證據,所以對農民工來說舉證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這往往也是導致農民工敗訴的重要原因之一。
執(zhí)行階段。法院作出判決后,用人單位不執(zhí)行判決,等農民工申請強制執(zhí)行時,已經沒有財產可供執(zhí)行,到最后,農民工只得到了一個正義的宣告,而實體利益卻沒有得到有效的保護。
訴訟過程中的法律援助制度。首先是援助條件,必須首先符合法定的援助條件,要提交申請,并通過申請。這個援助條件針對的是貧窮群體,而不是專門針對農民工這個群體。其次是提供法律援助的實施者律師。因為提供的是無償?shù)姆稍?,部分律師一般會找各種借口推脫為農民工找證據,只是到了開庭時象征的出席一下,就算完成了他的援助任務。這樣的援助制度就變得有名無實。
農民工團體訴訟代表。我們現(xiàn)在針對消費者這個群體有專門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消協(xié)可以作為一個主體,代表消費者維權。但是針對農民工這個群體目前沒有專門的法律保護,也沒有規(guī)定代表農民工群體進行訴訟的團體。雖然法律規(guī)定了在一方當事人人數(shù)超過一定的數(shù)量,可以選舉代表進行訴訟。但是從農民工中選出的代表還是農民工,法律意識不高仍然是他們的劣勢。
在立法模式上,可以采取單向立法,即單獨規(guī)定對農民工權益保護的法律文件。不僅可以再法律上對農民工有了一個明確的界定,更好的保護他們的合法權益,而且能夠彌補法律暫時的漏洞完善法律體系,并且在造成農民工身份出現(xiàn)的深層次原因即城鄉(xiāng)二元戶籍制度改革后,單行法律自然失效,也不會影響到法律體系的整體結構的變動。
訴訟程序。針對農民工維權的案件,要簡化訴訟程序,比如說,對農民工各種傷害標準的認定,實行集中統(tǒng)一辦理,或集中有一部門進行辦理。這樣不僅簡化農民工維權過程中繁雜的程序,還能減少訴訟的時間,并且可以節(jié)約司法的成本。
訴訟費用。在法院設立專門的農民工維權費用準備金制度。針對農民工維權的案件,可以先行受理而不收取訴訟費用,訴訟費用可以從準備金支出,同時也不收取農民工需要證人出庭的相關費用,統(tǒng)一由準備金支付。在用人單位敗訴后,由法院向用人單位追償相關費用,若農民工敗訴,可以視農民工的經濟狀況減少或免除該費用。
訴訟時間和訴訟時效。在訴訟時間上,針對農民工維權的案件,可以縮短,但是要在相關法律所允許的范圍內,可以減少農民工因為訴訟而來回奔波的成本,還可以在實質上縮短農民工參與訴訟的時間。
訴訟中的證據制度。相比強勢的用人單位,農民工幾乎沒有什么證據,所以法律應將更多的舉證責任交由用人單位承擔,這樣才能平衡訴訟中雙方不平等的地位。
執(zhí)行階段。凡是農民工維權的案件,一律縮短執(zhí)行時間,凡是故意拖延執(zhí)行的,就有法院強制執(zhí)行,并給予用人單位罰款、警告或信用降級等處罰措施,提高用人單位自覺執(zhí)行裁決的意識,讓法律真正起到威懾力和救濟力。
探索建立法律上的先行援助制度。針對農民工維權的案件,援助機構可不進行經濟困難的審查,及時受理并先行指派法律服務人員提供法律援助,最后經法律援助機構審查,發(fā)現(xiàn)不符合援助條件,若用人單位敗訴,由用人單位承擔提供法律援助發(fā)生的費用;若農民工敗訴,可針對農民工自身的經濟條件減少相關費用或者由農民工維權準備金支出。
在援助制度中,還要加強律師的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針對援助的案件,要選用業(yè)務能力強、職業(yè)道德素質高的律師,選用能真心實意為農民工辦事的律師,并將農民工對援助的滿意程度納入律師的考核和評優(yōu)制度中,以此來激勵律師。
探索建立針對農民工群體的團體訴訟制度。首先,法律上需要明確給予代表農民工的團體以合法的訴訟地位,這樣農民工團體才能有代表農民工維權的資格??梢赃x擇不具有行政性的非政府民間公益組織,它們具有較強的自主性與獨立性,更方便為農民工提供幫助與服務。其次,農民工團體的權限。要將農民工團體的權利擴大到可以代表農民工討薪、損害賠償?shù)淖穬?,在真正實體上維護農民工的權益。
[1]阿瑪?shù)賮啞ど?正義的理念[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2]張波.農民工合法權益保護的十大問題與出路[J].南京社會科學,2006(5).
[3]馮哲.農民工權益保障的訴訟救濟途徑研究——從團體訴訟制度在我國的建立談起[J].前沿,2010(13).
[4]邱中慧.完善法律援助體制之思考[J].貴州社會科學,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