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尚星
CIK治療乙型肝炎研究進展
白尚星
近年來, 細胞治療已成為臨床治療乙型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的一種重要手段, 細胞因子誘導的殺傷細胞(CIK)作為一種新型、高效、廣譜的免疫活性細胞, 在乙型肝炎治療中得到廣泛應用。本文就CIK的生物學特性、制備和臨床應用做一綜述。
細胞因子誘導;殺傷細胞;乙型病毒性肝炎
我國屬乙型肝炎高地方性流行區(qū), 每年死于肝硬化和肝癌等乙型肝炎相關疾病者達30余萬例。乙型肝炎已成為嚴重危害我國人民健康的重要因素。目前對乙型肝炎的治療缺少有效手段。最有效的是應用干擾素、拉米夫定等藥物抗病毒治療, 但其治療反應率不高, 效果并不理想。細胞免疫治療由于其安全、不良反應少、抗病毒活性高、增強機體免疫等特點成為治療乙型肝炎的又一手段[1]。
細胞因子誘導的殺傷細胞(cytokine induced killers, CIK)是外周血單個核細胞經(jīng)多種細胞因子刺激產(chǎn)生的一群異質(zhì)細胞, 兼有T 細胞強大的抗病毒活性與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的非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物(MHC)限制性免疫殺瘤和抗病毒特點[2]。CIK還能分泌多種細胞因子, 提高機體的免疫能力,增強抗病毒能力, 在細胞治療中前景越來越廣闊。本文就近年來在CIK治療乙型肝炎方面的相關研究作簡要綜述。
CIK細胞是人外周血單個核細胞在體外經(jīng)多種細胞因子如干擾素(IFN)、CD3單抗和白細胞介素-2(IL-2)等刺激后生成的一群異質(zhì)細胞。Kim等[3]研究顯示, 外周血CIK細胞含量很少, 細胞因子IL-2可促進其增殖。流式細胞儀檢測CIK高表達CD3CD8和CD3CD56, 提示其具有T細胞的功能又具有NK細胞的功能。殺傷活性試驗顯示[4], CIK能對多種腫瘤細胞如人紅白血病細胞株K562、肝癌細胞株HepG2和人肺癌細胞株A549等起到殺傷作用。目前已有大量臨床研究報道CIK應用于腫瘤治療[5,6]。
CIK細胞來源于外周血單個核細胞, 常規(guī)培養(yǎng)方法是應用IFN-γ、CD3單抗和IL-2刺激使其大量增殖, IFN-γ能增加CIK的細胞毒活性, CD3單抗和IL-2能使T細胞活化并增殖。喬林邦等[7]在常規(guī)培養(yǎng)中加入重組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可抑制細胞, 增加T細胞生成。劉軍權等[8]在常規(guī)培養(yǎng)中加入CD28mAb、IL-15和IL-21, 結(jié)果顯示在CIK細胞培養(yǎng)體系中增加mAb、IL-15和IL-21, 細胞增殖能力增加, 細胞分泌IFN-Y量顯著增高, 經(jīng)不同刺激因子活化的CIK細胞對A549、MFC-7和HMEl細胞殺傷活性有明顯增強。徐本玲等[9]在常規(guī)培養(yǎng)中加入重組人纖維連接蛋白(Retro Nectin, RN)結(jié)果顯示用RN誘導的CIK細胞增殖速度快, 殺傷腫瘤細胞活性高, 細胞因子IFN-γ和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的分泌量增多, 在無血清培養(yǎng)條件下可在短期內(nèi)誘導出大量的具有生物學活性的CIK細胞。
目前細胞免疫治療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已取得一定的療效。韓際奧等[10]對95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隨機分組, 自體靜脈回輸DC/CIK, 患者治療后3、6個月時病毒載量顯著下降, 治療后1個月后, 患者血清IL-12水平顯著高,提示細胞治療對HBV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蘇海濱等[11]研究顯示, 應用CIK細胞治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隨訪52周后HBV-DNA顯著下降。陳作嚴等[12]將50例慢性乙肝患者隨機分成兩組。治療組30例, 接受CIK 細胞治療一個療程, 回輸細胞數(shù)為(1.0~3.2)×1010,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藥物治療。結(jié)果顯示30例治療組患者經(jīng)CIK治療后,的表達和細胞增殖倍數(shù)均明顯增加。在近期的療效觀察中, 乙肝患者血清中HBV-DNA含量明顯下降, 完全應答率>50%。陳宛麗等[13]應用CIK細胞治療慢性乙型肝炎, CIK組12例和對照干擾素組21例, 療程結(jié)束6個月后, 患者的谷丙轉(zhuǎn)氨酶(ALT)及HBV-DNA復常率、HBeAg轉(zhuǎn)陰率及HBeAb陽轉(zhuǎn)率均高于干擾素治療組患者。陳劍等[14]收集72例肝郁脾虛型HBeAg陽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其中42例為CIK細胞治療組, 30例為口服恩替卡韋(ETV)對照組, 研究表明CIK細胞治療肝郁脾虛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24周內(nèi)是安全有效的,其抑制HBV-DNA作用較服恩替卡韋差, 但改善肝功能的作用與恩替卡韋相當, 且HBeAg陰轉(zhuǎn)率及血清轉(zhuǎn)換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韓際奧等[15]HBsAg致敏的DC-CIK具有較好抗病毒治療效果, 治療結(jié)束24周后患者病毒學應答總有效率可達63.6%, 其中4例HBV-DNA轉(zhuǎn)陰, 轉(zhuǎn)陰率12.1%。同時治療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sAg濃度及ALT水平亦有所下降。
綜上所述, CIK治療乙型肝炎能夠增加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抗病毒能力, 是治療乙型肝炎感染的又一重要手段。
雖然目前有關CIK細胞應用于治療乙型肝炎研究結(jié)果令人鼓舞, 但在很多問題上仍然還存在頗多爭議, 還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如CIK培養(yǎng)用何種培養(yǎng)基、細胞移植數(shù)量、移植途徑、移植時機、安全性以及不良反應癥等仍需要進一步研究證實。
綜上所述, 急需建立CIK的細胞治療標準化方案來解決這些問題, 相信隨著研究的深入, CIK細胞治療標準化方案的建立、CIK在細胞治療的應用前景會越來越廣闊。
[1] Michel ML, Deng Q, Mancini-Bourgine M.Therapeutic vaccines and immune-based therapies for the treatment chronic hepatitis B: perspectives and cha11enges.Hepatol, 2011, 54(6):1286-1296.
[2] Schmidt-Wolf IG, Negrin RS, Kiem HP, et al.Use of a SCID mouse/ human lymphoma model to evaluate 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 with potent antitumor cell activity.Exp Med, 1991, 174(1):139-149.
[3] Kim HM, Lim J, Park SK, et al.Antitumor activity of cytokine induced killer ceils against human lung cancer.Int Immunopharmacol, 2007, 7(13):1802.
[4] 李新靈, 王志爽, 邵曉楓, 等.CIK細胞體外誘導培養(yǎng)及對不同腫瘤細胞株的細胞毒作用.天津醫(yī)藥, 2013, 41(8):759-761.
[5] 楊莉莉, 曹水, 李慧, 等.DC+CIK聯(lián)合化療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療效評價.中國腫瘤臨床, 2009, 36(17):969-979.
[6] 趙和泰, 李丁, 李江濤, 等.DC-CIK 細胞治療中晚期惡性腫瘤的臨床療效分析.腫瘤藥學, 2012, 2(1):54-56.
[7] 喬林邦, 張永喜, 白雪, 等.不同細胞制備方法對CIK細胞亞群比例的影響.江蘇醫(yī)藥, 2013, 39(7):783-784.
[8] 劉軍權, 朱云, 陳復興, 等.不同刺激因子對人CIK細胞功能影響.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 2013, 21(4):1021-1026.
[9] 徐本玲, 袁龍, 高全立, 等.重組人纖維連接蛋白對無血清培養(yǎng)的CIK細胞增殖及對K562細胞殺傷活性的影響.西安交通大學學報(醫(yī)學版), 2012, 33(1):24-28.
[10] 韓際奧, 楊麗, 王志凌, 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DC/CIK體外經(jīng)HBsAg活化后自體回輸?shù)寞熜Ш蛯C體免疫的影響.中華實驗和臨床感染病雜志, 2013, 7(3):55-58.
[11] 蘇海濱, 李捍衛(wèi), 趙洪蘭, 等.自體細胞因子誘導殺傷細胞治療HBV感染肝硬變患者的臨床療效分析.中華實驗和臨床病毒學雜志, 2007, 21(1):64-66.
[12] 陳作嚴, 黃儉.自身CIK細胞治療乙肝的臨床觀察.中國醫(yī)藥指南, 2008, 6(3):25-26.
[13]陳宛麗, 楊瑩, 張威, 等.CIK細胞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臨床療效觀察.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 2012, 6(14):45-46.
[14] 陳劍, 王少揚, 王賢, 等.自體CIK細胞治療肝郁脾虛型慢性乙型肝炎療效觀察.中西醫(yī)結(jié)合肝病雜志, 2014, 24(1):31-32.
[15] 韓際奧, 馬應杰, 王志凌, 等.DC-CIK治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療效觀察.肝臟, 2013, 18(10):677-679.
10.14163/j.cnki.11-5547/r.2015.17.190
2015-02-26]
110006 沈陽市第六人民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