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龍 蔡邵帥 楊金慶
小腦血管畸形顯微手術治療效果觀察
李龍 蔡邵帥 楊金慶
目的 觀察小腦血管畸形顯微手術治療效果。方法 選取55例小腦血管畸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分析患者臨床資料, 所選患者采取枕下后正中入路或者乙狀竇后入路實施手術, 觀察療效。結果 全部患者均實施手術全切病灶;手術后經(jīng)病理檢查診斷, 有3例患者為靜脈畸形, 有4例患者為海綿狀血管瘤, 有48例患者為動靜脈畸形;手術后經(jīng)GOS評分, 3例患者1~2分, 6例患者3~4分, 46例患者5分;在隨訪期間, 有1例患者死亡, 4例患者處于植物生存狀態(tài), 5例患者為輕殘, 45例患者恢復良好。手術前GCS評分≥8分的患者, 相對于GCS評分<8分的患者, 術后GOS評分明顯要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于小腦血管畸形患者應盡早實施手術治療, 同時在手術中采取合適的入路和手術方法, 以獲得滿意的效果。
小腦血管;手術;畸形;顯微
小腦血管畸形是指于胚胎三四期腦血管發(fā)育期間受阻礙和影響, 動靜脈間直接交通所引起的局部腦血管變異性疾病,其臨床癥狀多表現(xiàn)為畸形血管破裂, 少數(shù)患者還會出現(xiàn)癲癇癥狀, 使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受到嚴重的影響[1,2]。為探討和觀察小腦血管畸形顯微手術治療效果, 本次研究采取回顧性分析法對本院近年來所收治的55例小腦血管畸形患者臨床資料進行了分析, 且全部患者均予以顯微手術治療, 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本院2011年12月~2013年10月所收治的55例小腦血管畸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其中男35例, 女20例, 年齡6~60歲, 手術前大部分患者出現(xiàn)共濟失調(diào)、頭痛、嘔吐以及惡心等臨床癥狀, 手術前GCS評分情況為分數(shù)<9分有12例, 9~11分有15例, 12~15分有28例。手術前患者影像學檢查結果:3例患者為靜脈畸形, 有4例患者為海綿狀血管瘤, 有48例患者為動靜脈畸形, 按照GCS評分, 把動靜脈畸形患者分為評分≥8分的A組與評分<8分的B組,其中A組36例, B組12例, 兩組間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剩余靜脈畸形、海綿狀血管瘤患者GCS評分均≥8分。
1.2 方法 全部患者入院時均實施DSA檢查, 對DSA陽性患者于發(fā)病后6~72 h內(nèi)實施手術治療;若為陰性, 則及早實施MRA檢查或者CTA檢查, 對出血量進行評估, 若達到10 ml,則應及時采取手術處理;對出血量較少患者可采取保守治療。結合患者病變情況和位置, 手術采取乙狀竇后或者枕下后正中入路, 在手術過程中盡量采取全切病變的方式, 注意小腦保護, 同時術后對硬腦膜進行縫合, 根據(jù)患者顱內(nèi)壓情況明確是否需要實施骨瓣復位, 完成手術后還需進行脫水治療以及抗炎治療。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全部患者均實施手術全切病灶;手術后經(jīng)病理檢查診斷,有3例患者為靜脈畸形, 有4例患者為海綿狀血管瘤, 有48例患者為動靜脈畸形;手術后經(jīng)GOS評分, 3例患者1~2分, 6例患者3~4分, 46例患者5分;在隨訪期間, 有1例患者死亡, 4例患者處于植物生存狀態(tài), 5例患者為輕殘, 45例患者恢復良好。術前GCS評分≥8分的患者術后GOS評分為(4.7±0.3)分, 術前術前GCS評分<8分的患者術后GOS評分為(3.2±0.5)分,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在小腦血管畸形的臨床治療中, 因小腦解剖結構比較特殊, 如果處理不當很容易影響預后[3]。小腦血管畸形一般分為三種, 即小腦靜脈畸形、小腦海綿狀血管瘤、小腦動靜脈畸形, 在本次研究中, 經(jīng)術前影像學檢查和術后病例檢查診斷有3例患者為小腦靜脈畸形, 有4例患者為小腦海綿狀血管瘤, 有48例患者為小腦動靜脈畸形。有學者曾認為顱后窩動靜脈畸形可以不用立即對病灶進行處理, 以免對患者腦深部核團和腦干產(chǎn)生影響, 一般于出血4~6周以后實施手術[4]。本次研究所選研究對象采取乙狀竇后或者枕下后正中入路, 在手術過程中以骨瓣形式把顱后窩骨質取下, 采取這種方式利于手術后骨瓣的復位, 將枕骨大孔后緣咬除, 若有必要可將寰椎后弓咬除, 以確保腦脊液循環(huán)的通暢性。手術前需進行GCS評分, 若評分低于8分, 則去除骨瓣;若≥8分則實施骨瓣復位, 在本次研究中, 術前GCS評分≥8分的小腦動靜脈畸形患者術后GOS評分明顯高于術前GCS評分<8分的小腦動靜脈畸形患者, 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可能和靠近腦干或者顱后窩顱腔狹小等相關。小腦靜脈畸形患者在治療期間, 如果沒有出血可采取保守治療;若出血, 在手術過程中應及時把顱內(nèi)血腫清除并保護好引流靜脈。小腦海綿狀血管瘤患者在MRI診斷方面比較敏感, 若患者出現(xiàn)出血征象, 應采取手術切除, 在手術過程中盡量于含鐵血黃素黃染區(qū)域進行操作, 盡量將病變完整地切除, 以減少對附近腦組織所產(chǎn)生的損傷[5]。
綜上所述, 在小腦血管畸形的臨床治療中, 采取顯微手術治療, 所獲效果良好, 其中GCS評分高的患者預后效果較好, 對此, 為保證手術效果在手術前應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結合患者自身實際情況, 選擇合適的手術時機和入路方式,合理且科學地應用手術方法。
[1] 李健, 趙永軒, 馬駿, 等.顯微手術切除顱內(nèi)動靜脈畸形27例分析.臨床神經(jīng)外科雜志, 2013, 10(2):116-118.
[2] 祝俊鉅, 何玉領.小兒腦動靜脈畸形顯微手術28例分析.心腦血管病防治, 2010, 10(5):385-386.
[3] 王建濤, 左峰, 王碩.小腦動靜脈畸形患者的臨床特點和顯微手術治療(附19例報告).中國臨床神經(jīng)外科雜志, 2011, 16(5): 265-267.
[4] 陳靜, 盧明, 彭立輝, 等.外側裂區(qū)腦動靜脈畸形的顯微外科治療.中國綜合臨床, 2010, 26(1):86-88.
[5] 郭毅, 趙元立, 潘琳, 等.小凹蛋白的表達及Ⅰ型Ⅲ型膠原比值在腦血管畸形中的意義.中華醫(yī)學會神經(jīng)外科學分會第九次學術會議論文集, 2010:283-284.
10.14163/j.cnki.11-5547/r.2015.10.068
2014-11-14]
457001 濮陽市油田總醫(yī)院神經(jīng)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