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軍
20世紀開創(chuàng)了立體畫派的一代宗師畢加索,其作品曾風靡一時。有一次,很多畫商同時求購其畫,他選擇分別與各個畫商約談判,并聰明地利用其中一人的出價來抬高其他商人的報價。這種已經(jīng)頗為成熟的“階梯營銷”的概念,使畢加索成功地自抬了身價,一定程度上已經(jīng)具備了今日“拍賣會”的特征。
中國近代國畫的代表張大千也曾經(jīng)成功地玩過一個促銷游戲。他約了另外一個畫家到公園里面比賽賣畫。雙方每幅畫的畫價都一樣,但是買畫的人必須抽簽,抽到第一號的顧客有優(yōu)先選擇的權利。于是,形成了爭搶競爭其畫的火熱場面。
這兩個例子,是出自主持人蔡康永與明星級藝術經(jīng)紀人陳冠宇的《藝術里的金錢游戲》,類似的例子在書中有很多。但讀賞這些故事之余,千萬不要沉浸于津津樂道藝術家與商人們的精明,須知這些都是游戲的一部分。收藏者就是一個個具體的人,需要用自己的金錢去覓得喜歡的藝術品,不管其目的是投資還是欣賞。
傳統(tǒng)而言,西方信仰與哲學是去商業(yè)的。于是被認同的藝術概念,往往是以歷史、文化、工藝、技法等內涵要素為依據(jù)的凝結所在。所以不難理解,為何在屬于藝術的圈子里一度避諱赤裸裸的金錢至上。
對純粹藝術的認同,似乎更契合馬蒂斯的“藝術和公眾之間永遠是一條鴻溝”的論斷。實際上,藝術、藝術家和藝術品,其本身便充斥著諸多悖論,尤其是被現(xiàn)代人解構后的藝術。馬氏口中藝術的真正含義,作為公眾的我們自然難窺其奧。相對而言我更喜歡博伊斯的論斷,因為他說“什么都是藝術,人人都是藝術家”。當藝術從高不可攀到歸于平凡,普通人才終于有了與其平視的土壤。
藝術與金錢,自然也不是天生彼此絕緣的載體,前者的繁榮少不了后者的依托,而后者的引入,才終于讓藝術走下神壇。市場和學術(藝術內涵)的相輔相成,并非現(xiàn)今才出現(xiàn)。藝術家與市場的結合,當然也不是被動而然。無論是歷史還是現(xiàn)實,藝術家與藝術品的基因中,都或明或暗,或多或少地存在著商業(yè)因素。
蔡康永與藝術的第一次親密接觸,源自受父親之托去購買父親朋友兒子的畫作,只是一種單純的幫襯。從不懂到欣賞,蔡康永走進藝術殿堂的道路上,是相對平和的。他對于畫廊、經(jīng)紀人、藝術品的諸多品評,從他給《當代藝術新聞》等雜志所寫的專欄文章中可以清晰地捋出脈絡。
藝術經(jīng)紀人陳冠宇的收藏史,從其上學時代就開始了。當然,他的感悟成分更多以投資角度而言,欣賞收藏為輔。當其收藏達到一定規(guī)模之后,回顧過去幾十年藝術品市場的諸多變化,其感悟當然具有代表性。
頂端的收藏,一般認為是“小眾”的,水漲船高的價格,給收藏者設置了重重障礙。所以即使如蔡康永與陳冠宇這樣囊中并不羞澀的名流,也難以將所愛之物盡攬其懷。某種程度上,當代藝術則希望打破藝術和大眾的區(qū)隔,把藝術從美術館、博物館解放出來。浸淫于這個圈子,自是難免與青睞之物失之交臂的惋惜和不可得而欲得的貪婪。但更重要的是一種興趣與欣賞,放手與力所能及的正確的收藏觀。
藝術的繁榮,需要一個傳承有序、交易頻繁的活躍通道,否則進步將無從談起。蔡康永與陳冠宇的以興趣與欣賞,投資與買賣等等,都是在這一基礎上派生出的藝術分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