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力海
出版單位開展版權資產管理應關注的三大問題
□文|馬力海
在傳統(tǒng)出版單位轉型升級過程中,如何管理和運營好作為出版社重要資源的版權,成為出版社發(fā)展的關鍵所在。管理版權,就必須厘清哪些版權能夠成為出版單位的版權資產,制定符合出版單位經營特點的版權資產管理流程。同時,版權在現行財務制度中的所屬科目對企業(yè)的發(fā)展也有著深遠影響。
版權資產版權資產管理版權資產財務管理
近年來,以版權作為突破口助力傳統(tǒng)出版機構轉型升級已成為業(yè)界共識。不論是政府部門推動還是出版單位自覺行動,各方都在嘗試將版權作為一種核心資產進行管理和運營,一系列新穎的機制和平臺相繼出現。但在版權價值實現的過程中,出版單位有其鮮明的定位特征和管理運營特點,因此不能也無法全盤照搬影視、音樂等領域現成的版權資產管理流程和模式。本文立足出版業(yè)實際,根據當前我國出版機構開展版權資產管理工作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試析存在的認識誤區(qū)、薄弱環(huán)節(jié)及其解決對策。
筆者曾多次在論壇、會議中聽到這樣的表述:“出版單位資源豐富,過去和未來出版的圖書內容都是出版社的版權資產,都是待發(fā)掘的金礦?!贝祟愓摂喑踔允呛玫?,但實際情況沒有如此簡單,圖書的每一項內容權利能否被確認為是出版社的版權資產都需要仔細判斷。
中國資產評估協會《著作權資產評估指導意見》對版權資產作出了這樣的定義:“版權資產是指權利人所擁有或者控制的,能夠持續(xù)發(fā)揮作用并且預期能帶來經濟利益的版權的財產權益和與版權有關權利的財產權益?!睂φ找陨媳硎觯⒆愠霭鎲挝坏臋C構定位特點(①處于版權價值鏈中段,往往不是原始的著作權人;②以版權內容直接制作圖書和轉授內容權利為主營業(yè)務),判斷某個版權權利是否由出版單位真正擁有和控制,就成為了確認版權資產的關鍵。
實踐中,除出版單位的法人作品等極少數原始取得的版權資產外,出版單位的版權資產主要來自授權許可和轉讓渠道。而著作權人的授權許可往往不是永久和無條件限制的,哪些版權可以被確認為出版單位的版權資產需要動態(tài)分析,一般可以從三個維度考量。這三個維度分別是權利種類、權利時效和使用限制。權利種類是根據著作權法律制度中對版權權利進行的劃分,了解出版單位從作者手中拿到的具體是什么權利;權利時效是指出版單位通過授權許可或轉讓獲得的版權權利一定要在合同約定的時限內行使,一旦超期即失效;使用限制是對具體使用行為的約束,包括授權使用的語言、地域、傳播形式載體等,超過限制就不被允許。舉例來說,某出版社從莫言先生處取得了作品《紅高粱》為期3年大陸地區(qū)以簡體字出版圖書的專有權利,此外經莫言先生書面同意還拿到了獨家許可第三方廣播和網絡傳播《紅高粱》圖書的權利。那么,通過“三維論”就能分析出文字作品《紅高粱》在大陸以簡體中文圖書形式呈現的復制權、發(fā)行權,以及廣播權、信息網絡傳播權就成為了該出版單位控制的權利,在授權價格得到確認后,就可以被記入出版單位享有的版權資產庫,但有效期只有3年。而對于改編權、攝制權、翻譯權等沒有授給該出版社的權利,未來很可能成為其他文化機構的版權資產。所以,對版權資產的確認需要根據出版社與作者譯者及其代理人簽訂的合同逐一仔細判斷,決不能大而化之一概而論。而根據著作權法的規(guī)定,轉讓合同必須采用書面形式。最基本的前提是,雙方合同首先要符合法律規(guī)定,屬于有效合同,進而合同關于版權資產的條款才會有效。
目前,中央文資辦已在作家出版社、電子工業(yè)出版社開展了版權資產管理試點工作,工作的基本邏輯是“管好兩進兩出,做好三本臺賬”,兩進包括自創(chuàng)資產管理、采購資產管理,兩出是自主使用管理和對外運營管理;三本臺賬包括權屬臺賬、介質臺賬和運營臺賬,反映出的情況主要集中在采購的版權資產的復雜性方面,不僅工作量大,難度也很大。結合文資辦試點工作經驗和其他一些出版機構相關工作的經驗教訓,筆者認為針對我國出版單位實際,較科學的版權資產管理運營流程應至少包括“確權、定價、公示、授權、結算”五個部分。
確權是出版單位進行版權資產管理的首要環(huán)節(jié),也是后續(xù)工作的重要基礎。簡言之就是版權資產的確認,也可以通俗理解為出版單位確認對某一特定作品享有哪些可以使用和運營的版權權利。實踐中,需要區(qū)分三種情況。第一種是法人作品:主要是出版社組建編委會組織創(chuàng)作的,如百科書、工具書之類作品,這些作品代表出版社意志,并由出版社承擔責任,按照《著作權法》的規(guī)定其所有權天然屬于出版單位,自然成為便于管理和運營的版權資產。第二種是職務、委托作品:此種情況主要集中在報社期刊社和翻譯作品,對于本單位職工的職務稿件,不能自然而然地理解為其版權屬于單位,因為按照現行法律規(guī)定報刊社只有兩年的優(yōu)先使用權,因此欲將這部分職務作品轉化為單位的版權資產,仍需要通過合同進行明確;對于委托創(chuàng)作,也需要協議約定,如無約定或約定不清,報刊社會吃啞巴虧,權利依然屬于受托方即作者。第三種是通過授權或轉讓渠道取得的作品版權:這是三種情況中數量最大、最為復雜的,在上一節(jié)內容已經提及,需要工作人員審核原始合同,一一甄別。
定價是在版權資產清單生成后,明確不同方式使用作品的授權價格或授權條件。在定價方法上,作者作品知名度、發(fā)行量、下載量、價值評估機構的評估意見、市場同類授權的通行價格、國家版權局和國家發(fā)改委發(fā)布的使用作品付費標準等都是主要的定價參考指標。在完成定價后,出版單位需要面向社會公布價格,即是對主要授權條件的公示,在遇到侵權時這個標準也會成為計算實際損失獲得賠償的重要參考依據。
授權就是對版權資產的運營。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版權資產運營平臺的建設問題。目前,很多出版單位希望獨立開發(fā)版權資產運營平臺,實際情況是自主提供的版權數量往往有限,根本無法形成規(guī)模吸引力,導致交易量極小,投入產出比失衡。這種各起爐灶經營的做法不但浪費大量社會資源,實際上違背了互聯網平臺海量集約的運營邏輯。筆者認為,應推動版權資產的整合運營,即由獨立于出版單位和版權使用者之外的第三方機構建立授權結算平臺。理由在于,首先,統(tǒng)一的平臺能夠更快速地產生權利聚合效應,形成規(guī)模交易;其次,第三方機構建立的平臺在交易數據透明度、公信力方面會更有優(yōu)勢;再次,只有統(tǒng)一的平臺規(guī)?;慕灰撞艜行Ы档桶鏅嘟灰椎木喖s成本;最后,統(tǒng)一平臺的規(guī)模效應亦會改變運營商等強勢群體一貫對版權方訴求漠然視之的態(tài)度,促進版權資產擁有者獲得更多的利潤,保障正常的版權交易。
最后是結算,實質是版權資產轉化為版權產品后的收益保障,含回款、監(jiān)測、維權三部分?;乜钍菍戏ㄊ找娴幕厥?,考慮到市場不誠信行為頻發(fā),由運營平臺代表出版單位一致對外完成結算較為可取。至于監(jiān)測和維權,主要是對作品傳播情況的跟蹤以及對侵權行為的救濟,科學的方式也是推動與專業(yè)的版權監(jiān)測機構、法律機構和其他相關服務機構合作,通過社會化、市場化、專業(yè)化的方式,降低維權成本,提高維權成效。
完整的版權資產管理體系除了實務管理規(guī)范外,還應包括價值管理,即財務管理,把版權資產經過計量納入財務報表,但我國出版單位基本沒有將版權計入資產負債表。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主要來自財務制度的滯后性和一些認識上的偏差。但仔細研究后會發(fā)現,在一些特定情況下出版單位將版權資產計入財務報表還是有其積極作用的。
為把問題說得更清楚,需要介紹一下有關無形資產的現行財務制度?,F行財會體系在無形資產準則中對版權資產進行了規(guī)范?!秶H會計準則第38號——無形資產》和我國《企業(yè)會計準則第6號——無形資產》對包括版權在內的無形資產的確認、初始計量、后續(xù)計量、披露等事項都進行了規(guī)定,同時明確了版權等無形資產在成本能夠可靠計量且預期可能為企業(yè)帶來經濟利益的情況下就可以計入財務報表。也就是說,至少在財務制度方面,出版單位通過授權采購來的內容版權,其成本可知,由版權內容編輯的圖書可為企業(yè)創(chuàng)利,就可以作為版權資產計入資產負債表,反映在財務資產表單中。但為何沒有幾家企業(yè)照此操作呢?
原因主要來自三個方面。第一是思想認識上缺乏知識產權意識,也缺乏版權資產運營的理念。第二是有關版權資產計入無形資產科目的規(guī)定過于宏觀,不具體,財務處理有一定難度。第三則來自企業(yè)自身的經營方面,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即在企業(yè)收益不變的情況下,如果將版權列入資產科目,資產總量就會增加,勢必攤薄企業(yè)的凈資產收益率;同時,版權采購的成本從原有的費用科目轉移到資產科目,會造成企業(yè)納稅基數擴大,稅負加重。因此在沒有配套財稅優(yōu)惠政策的情況下,出版企業(yè)不愿意主動將版權資產估價入賬。
通過跨行業(yè)的觀察,特別是參考廣電領域一些機構的實踐,我們發(fā)現按照現行財務制度并非在任何時候版權資產計入財務報表都會對企業(yè)運營造成負擔,至少在出版單位謀求合并、重組、上市、股改、并購時,將版權資產估價入賬能夠產生一定的積極效果。首先,出版單位采購的版權本已客觀存在,將其價值列入資產負債表,有利于在重組上市前增加企業(yè)資產總額,取信于公眾和資本市場;其次,對于具備一定“輕資產”屬性的出版單位而言,版權資產一旦進入財務報表,可以在股改、上市前向出資人、社會更加客觀地呈現資產結構,反映版權這一重要資產的投入產出情況,佐證經營情況;最后,因為入賬前存在計量、評估程序,能夠大大降低企業(yè)融資、并購中知識產權價值被“零化”“矮化”的可能,亦可以大幅降低“關聯交易”以及其他形式的資產濫用、流失風險。總之,從出版企業(yè)自身經營角度看,版權是否列入、何時列入企業(yè)資產表單,不存在自始至終弊大于利的問題,應該視情況對待。
2014年,我國專業(yè)機構曾選取20家文化領域上市企業(yè)進行統(tǒng)計,包括版權在內的無形資產占企業(yè)總資產平均比例尚不足1%。而標準普爾對美國、歐盟的500家上市公司市場價值測算表明,2007年無形資產價值占總資產比例就已經達到70%以上,其中知識產權已躍升至35%以上。通過數據不難看出,我國企業(yè)雖已逐步重視無形資產、知識產權,但較西方發(fā)達國家當前的情況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筆者寫本文的目的,正是站在出版單位的角度,希望大家在開發(fā)、管理、運營版權資產的進程中,不要跟風盲從,在遵循版權資產管理基本規(guī)律的基礎上,能夠立足實際,獨立思考,揚長避短,使各自的版權資產管理運營之路走得更穩(wěn)、更遠,才能有效提高出版單位自身的競爭力、影響力和傳播力。
(作者單位:中國版權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