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麗娟(中國政法大學證據科學研究院)
?
關于我國司法鑒定制度發(fā)展完善的探討
宋麗娟(中國政法大學證據科學研究院)
回首我國司法鑒定管理制度改革之路,200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頒布實施的《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司法鑒定管理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無疑是其中最為濃重的一筆?!稕Q定》頒布并實施以來,我國司法鑒定管理制度改革不斷深入,逐步走上規(guī)范化、法制化和科學化的健康發(fā)展軌道。本文結合現狀提出進一步健全司法鑒定管理制度的個人建議。
司法鑒定管理是一種涉及多部門、多階段的社會公共管理,具有動態(tài)化的特點。這就要求司法鑒定管理部門與使用部門等建立有效聯動機制,實現信息共享,加強交流,對司法鑒定行業(yè)監(jiān)督管理形成合力。但實踐中,由于鑒定管理部門和使用部門之間未進行有效的信息反饋,導致司法鑒定意見最終是否被采信、鑒定人出庭情況等關系到鑒定意見質量的重大考核指標不能及時為管理部門所知,進而無法對鑒定人進行有效的監(jiān)督,在一定程度上為滋生重復鑒定提供了適宜土壤。因此應積極探索建立司法鑒定管理工作與司法審判工作相適應、相配合、相協調的銜接制度,形成鑒定意見提供者——鑒定機構、使用者——審判機關和管理者——司法行政部門三者互動的局面。
例如浙江省制作了《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委托鑒定情況反饋表》,將“鑒定意見有否采信”、“鑒定意見說理是否充分”、“鑒定是否符合程序規(guī)范”、“鑒定期限”、“鑒定人員有無出庭”、“是否存在訴前單方委托鑒定”等評價標準一一列入?!墩憬「呒壢嗣穹ㄔ?浙江省司法廳關于進一步規(guī)范司法鑒定工作若干事項的意見》規(guī)定,司法行政部門要將司法鑒定機構和司法鑒定人變更、處罰等情況及時向同級人民法院進行通報。中、高級人民法院應將鑒定意見不采信情況、發(fā)現虛假、錯誤鑒定意見的情況和司法鑒定人出庭情況、違規(guī)違紀行為等及時向同級司法行政部門通報。法院審結每一個涉及司法鑒定的案件后填寫該反饋表并交由行政管理部門,這無疑將為司法鑒定行政管理部門深化管理提供強大的“一手資料”,打破了長期以來管理部門對鑒定意見采信情況等無從把控的僵局,為疏通鑒定管理與使用部門之間的溝通渠道提供了切實保障。
從訴訟理論來講,司法鑒定人出庭,回答當事人雙方對爭議鑒定意見所提出的問題,有利于當事人在法庭上解決對司法鑒定意見的爭議;從證據角度來講,證據就像一面“鏡子”,映射出已經發(fā)生的事實。我們通過證據之鏡來認定事實,或重建、再現過去的事實,就像那“鏡中看花”,這必然會有一定的錯誤率①張保生:《證據制度建設是實現司法公正的首要任務》,《證據科學》2010年第5期。。因此鑒定意見作為法定證據的一種,必然要經過法庭質證才能被采信;從證人角度來講,在莊嚴肅穆的法庭環(huán)境中面對當事人與法官作證,既能真實且充分地表達自己涉及案件的經驗,又能使法官更容易分辨證言中的偽證與推斷性證言,提高作證效果②俞世裕:《鑒定人出庭作證制度實施現狀及完善——以浙江省為視角》,《中國司法鑒定》2014年第5期。。
出庭作證是司法鑒定人的義務,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司法鑒定管理問題的決定》規(guī)定:“在訴訟中,當事人對司法鑒定意見有異議的,經人民法院依法通知,司法鑒定人應當出庭作證?!钡情L期以來我國鑒定人出庭率極低。如2014年全國鑒定業(yè)務總量為1855429件,而鑒定人實際出庭次數僅為16301次。當然,并非所有鑒定人都收到了出庭通知,故不可據此得出出庭率,但不可否認的是司法鑒定人出庭制度未得到很好的落實。
新《民事訴訟法》第78條規(guī)定:“當事人對鑒定意見有異議或者人民法院認為鑒定人有必要出庭的。鑒定人應當出庭作證。經人民法院通知,鑒定人拒不出庭作證的,鑒定意見不得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支付鑒定費用的當事人可以要求返還鑒定費用。”新《刑事訴訟法》第187條規(guī)定:“公訴人、當事人或者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對鑒定意見有異議,人民法院認為鑒定人有必要出庭的,鑒定人應當出庭作證。經人民法院通知,司法鑒定人據不出庭作證的,司法鑒定意見不得作為司法鑒定的根據?!迸c修改前相比,新訴訟法明確了鑒定人出庭作證的義務,規(guī)定了應當出庭而不出庭的鑒定人意見不得作為判決依據,直接否定了其證據效力,對一個程序性問題進行了后果規(guī)定。然而其出臺對提高鑒定人出庭率收效甚微。根據浙江省司法廳統計,2013年該省辦理涉及訴訟的司法鑒定36832件,但鑒定人出庭作證只有167次,出庭率僅為0.45%。
司法鑒定人與證人不同,其不出庭除了基于自身安全因素外,還存在更深層次的原因。只有分析司法鑒定人出庭質證率低的原因,并構建一套鼓勵和引導司法鑒定人出庭質證的機制,將司法鑒定人出庭質證率控制在合理范圍之內,才能真正落實司法鑒定人出庭質證的制度③杜志淳、廖根為:《論我國司法鑒定人出庭質證制度的完善》,《法學》2011年第7期?!,F有鑒定人出庭作證規(guī)定缺乏細化,我國現有的法律法規(guī)僅從宏觀上規(guī)定鑒定人需要出庭作證,原則性較強而可操作性較差。在有關具體程序細節(jié)上缺少統一規(guī)定。比如鑒定人的出庭時間保障機制不健全,極大地浪費了鑒定人的時間;鑒定人目前在法庭上沒有固定的座位,大多時候要坐在旁聽席,難免會讓鑒定人對出庭作證心生抵觸情緒;鑒定人出庭作證的通知時間期限上沒有統一規(guī)定;如果異地鑒定需要出庭的,所需差旅費用是否應先支付;鑒定人的身份證號碼等個人信息是否有必要公開給當事人等等,均缺少明確的規(guī)定。
上述現實存在、看似不大的種種細節(jié)疏漏切實影響著鑒定人的出庭情緒,應健全司法鑒定人出庭作證制度。如人民法院鑒定委托部門委托鑒定時,應當明確出庭作證的時間、地點、聯系人、聯系方式等,并支付鑒定人的出庭作證費及相關交通、住宿、伙食等費用。以切實彌補鑒定人出庭作證對司法鑒定機構帶來的經濟負擔,有利于司法鑒定人出庭作證制度的落實。
司法部《司法鑒定程序通則》第33條規(guī)定:“對于涉及重大案件或者遇有特別、復雜、疑難的技術問題的司法鑒定事項,根據司法機關的委托或者經其同意,司法鑒定主管部門或者司法鑒定行業(yè)組織可以組織多個司法鑒定機構進行司法鑒定,具體辦法另行規(guī)定。”新《民事訴訟法》第79條規(guī)定:“當事人可以申請人民法院通知有專門知識的人出庭,就鑒定人作出的鑒定意見或專業(yè)問題提出意見。”新《刑事訴訟法》第192條增加兩款新內容,第2款規(guī)定:“公訴人、當事人和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可以申請法庭通知有專門知識的人出庭,就司法鑒定人作出的司法鑒定意見提出意見?!钡?款規(guī)定:“第二款規(guī)定的有專門知識的人出庭,適用鑒定人的有關規(guī)定?!鄙鲜龇蓪<逸o助人制度的規(guī)定可謂“點到為止”,使得實際操作過程中困難重重,實際上,將專家輔助人制度定位為彈性如此之大的“可有可無”狀態(tài),實在不利于司法鑒定制度的健康發(fā)展。
鑒定意見作為法定證據的一種,只有經過法庭質證,才能被采信。如上所述,鑒定人出庭成為必須,然而,僅僅有鑒定人的出庭尚不能達到質證的效果,因為鑒定意見往往包涵大量的專業(yè)術語、專業(yè)的思維方式和專業(yè)的表述方式,其固有的科學性致使一般的訴訟參與者根本無法在庭上與鑒定人進行同一平臺上的有效交流。當事人在庭上對鑒定人所提的問題不外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鑒定委托程序上的問題,另一方面是具體鑒定過程、方法等技術層面上的問題。對于前者,由于目前受理的鑒定案件多為由法院的法官直接委托已進入訴訟程序中的案件,所以從委托程序上提問題,無疑是在挑法官的毛病,法官會加以解釋;而對于后者,往往由于當事人及其代理人缺少專業(yè)上的知識,根本提不出多少有用的問題,鑒定人只要運用專業(yè)知識稍加解釋,他們也就無法繼續(xù)深入了④劉建偉:《論我國司法鑒定人出庭作證制度的完善》,《中國司法鑒定》2010年第5期。。鑒定人出庭作證輔以專家輔助人制度,可以使當事人和法官更好地理解鑒定意見中的具體內容,進而對于法官在自由心證時衡量鑒定意見的證明力以及化解當事人的疑慮至關重要。
作為一種專門性的科學技術鑒定,其作為待證實的鑒定意見也是受一定的條件或環(huán)境所制約的。應該承認自然科學的發(fā)展都是一個走向相對真理的過程,一定歷史階段的實踐成果都有其局限性,不能完全地證實和認定待證命題(案件事實)。鑒定人是對專門性問題認識的主體。人的認識具有復雜的結構,鑒定人在鑒定活動中并非僅以自己的抽象感覺和思維進行認識活動,應該承認鑒定人的非理性因素對鑒定的影響,如鑒定人的資格和水平,從而認識到鑒定的局限性⑤常林:《司法鑒定專家輔助人制度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27-129頁。。故通過專家輔助人與鑒定人在法庭上高質量的交流質證,可以及時發(fā)現鑒定意見中存在的問題,為公正司法保駕護航。
專家輔助人作為訴訟參與人的一種,其出現的必要性就體現在其專業(yè)性上,因此能否選任出優(yōu)秀的專家輔助人至關重要,但是目前我國對專家輔助人的資格尚無成文規(guī)定。當事人聘請的人能否作為專家輔助人、是否可以出庭均由法院裁決,與此同時立法上又沒有對相關判定條件進行細化規(guī)范。
眾多學者已認識到此問題,并提出對應解決方案。如鄒明理教授指出,專家輔助人出庭與鑒定人一樣,必須經歷規(guī)定的資格審查程序,將審核任務交由法庭。筆者認為,此“審核”應為審核該專家是否屬于專家輔助人庫,而非審核其專家資格及專業(yè)證明資格、專家準入登記或執(zhí)業(yè)資格、專家中立性要求和專家經歷、能力資格等。因為法官的個人差異必將難以完全合理把控審核標準,故而在專家輔助人遴選環(huán)節(jié)就存在疏漏之處,更難以保證在接下來的質證環(huán)節(jié)其會與鑒定人進行高質量的對話。
我國司法鑒定制度衍生出的“重復鑒定”、“久鑒不決”、“虛假鑒定”使得司法鑒定作為解決糾紛的手段在介入訴訟后演變?yōu)橹圃旒m紛的工具,以至于我國出現了一些涉及鑒定問題上訪的不正?,F象⑥霍憲丹、郭華:《司法鑒定制度改革的邏輯反思與路徑探究》,《法律科學》2010年第1期。。這與鑒定人的低準入門檻不無關系,多年來這一觀點已得到普遍認可。那么我們在專家輔助人制度推行之初就應該吸取教訓,從源頭上把控好,通過科學合理的制度設計,充分依靠社會現有的各類專業(yè)機構和專業(yè)人員。不要再因該制度的推行而給司法實踐頻繁地增添一些額外的糾紛。
因此應當建立專家輔助人庫,嚴把入庫關,同時對其進行統一的名冊編錄、考核認定等管理工作。實踐中,當事人曾面臨找不到專家輔助人的尷尬,這點在醫(yī)療侵權案件中反映尤其明顯⑦王小怡、杜志淳:《專家輔助人若干問題探討》,《中國司法鑒定》2014年第5期。。因此專門的專家輔助人庫也可以解決當事人尋覓之苦。同時,應當針對在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具體問題,作出細化規(guī)定,對從委托到質證所囊括的其他環(huán)節(jié)進行較為全面的說明,使專家輔助人制度的內涵更加豐滿、完善、更具操作性,為進一步落實相關規(guī)定掃清障礙。
我國司法鑒定改革正在不斷深入,為進一步完善我國司法鑒定制度,應當在把握大方向的基礎上通過細化相關操作流程,加強現有規(guī)定的可操作性,通過積極創(chuàng)新探索,進一步完善現有規(guī)范體系。
(責任編輯朱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