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成
(1.中共中央黨校,北京 100091;2.江西師范大學,江西 南昌 330022)
國際政治學及其研究方法的回顧與展望
陳 成1,2
(1.中共中央黨校,北京 100091;2.江西師范大學,江西 南昌 330022)
我國國際政治學理論與研究方法是沿著“自主摸索—習得借鑒—中國化”的路徑不斷完善和發(fā)展的,但其在創(chuàng)新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尚未形成國際學界接納的完備體系。我國學界要形成“中國特色化”的國際政治理論和方法體系,就必須推動國際政治學科與其他人文學科的融合,既要培育交叉復合型學科,又要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和學科建設體系。
國際政治學;國際關系;外交學;理論體系;研究方法;建議
國際政治學是政治學的一個分支,與哲學、經(jīng)濟學、法學、社會學、宗教學等其他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相比,仍是一門年輕的學科,逐漸由一門純理論性學科演變成為一門政策性學科,并在眾多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發(fā)展中獲得一席之地。但我們也要認識到,國際政治學科研究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為此,筆者對我國政治學科的源起、理論體系構建、方法體系創(chuàng)新等方面予以總結,并對我國政治學科走向世界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
在我國“學科分類”中,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外交學專業(yè)屬于政治學一級學科。在西方國家,國際政治與國際關系學科是隨著近代歐洲民族國家的誕生與融合而得以發(fā)展的。19世紀末,英國威爾士大學第一個設立“國際關系”教席,這是國際關系學科誕生的重要標志。20世紀初,國際聯(lián)盟成立、世界性組織機構誕生,激發(fā)了學界對國際關系、國際法進行系統(tǒng)性理論研究的熱情。在這期間,英國、美國、德國和法國等知名大學陸續(xù)設立了國際政治、國際關系教學和研究機構。1920年,英國學者伯恩斯出版了《國際政治》一書,首次以“國際政治”命名專著。1939年,卡爾出版了《二十年危機(1919-1939):國際關系研究導論》?!秶H政治》、《二十年危機(1919-1939):國際關系研究導論》成為當時國際政治(關系)研究中的重要著作,為以后國際政治學科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1948年,漢斯·摩根索的《國家間政治——權力斗爭與和平》一書,標志著國際政治學科理論研究達到一個新高度,即從理想主義轉向現(xiàn)實主義。二戰(zhàn)后,美國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實力空前強大,國家戰(zhàn)略利益觸及全球,因此,美國學界逐漸加強了對國際政治理論與外交決策的研究,使其逐漸成為世界上國際政治學科的研究中心。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羅伯特·基歐漢和約瑟夫·奈合著的《權力與相互依賴》、肯尼思·沃爾茲的《國際政治理論》、亞歷山大·溫特的《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相繼問世,標志著結構現(xiàn)實主義、自由制度主義、建構主義三大主流國際政治理論的形成。
我們要分析國際政治學的概念,首先需厘清國際政治、國際關系以及外交學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從研究內容看,三者的研究都涉及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包括政治關系、經(jīng)濟關系、文化關系、軍事關系等。從研究廣度看,國際政治研究的內容涵蓋了國際關系和外交學,即國際關系(國別關系、國際關系理論與方法等)和外交決策與理論均是國際政治學科研究的子項目。陳岳認為:“國際政治學的研究對象和范圍,廣義理解,包含有國際關系理論、國際關系史和當代國際政治問題三個基本組成部分;狹義理解,國際政治學即指有關國際政治、國際關系的學說,是揭示國際體系中各個國際政治行為主體之間的政治關系及其發(fā)展變化的一般規(guī)律的科學?!薄?〕梁守德教授指出,國際政治即“國際社會中政治體系、格局、秩序的形成和演變的規(guī)律”〔2〕。相比較而言,“國際關系學則主要是研究整個國際關系體系運行和演變的規(guī)律”〔3〕,側重于理論通約性研究和政治行為體的互動行為研究。另外,有部分學者認為,國際政治只是國際關系的一部分而已。此類觀點細化了國際關系的研究內容,拓展了國際關系研究的視野,但在實際教學與研究過程中,學界并沒有對國際政治和國際關系二者進行明晰的區(qū)分,甚至二者設置的研究方向都非常類似。
中國國際政治學科是我國學界在借鑒和習得西方國際政治和國際關系學理論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實際國情展開研究,并逐漸發(fā)展成熟起來的。新中國成立前,我國國內政局動蕩,未能建立完備的國際政治或外交決策研究機構。國際政治學科建設與理論研究基本上處于空白狀態(tài),只有零星的國際關系史、政治哲學方面的著述以及對國際形勢的評述和分析。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陸續(xù)建立了一些國際政治研究機構,研究內容多涉及蘇聯(lián)東歐國家研究,以及國際共產(chǎn)主義、馬列主義研究。1964年,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和復旦大學先后開設國際政治專業(yè)。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后,與國外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交流活動日益增多,加上這一時期我國與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國家和地區(qū)建立了外交關系,因此,我們國家對涉外工作人員和國際問題研究人才的需求量也急劇增大。在此背景下,我國眾多知名高等院校紛紛恢復或設立國際政治學科。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的國際政治學科實力雄厚,其中北京大學側重于馬克思主義國際關系理論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側重于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chǎn)主義運動研究,復旦大學側重于西方國際關系理論研究。以上三所高校為許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機構培養(yǎng)了一批優(yōu)秀的教師和研究骨干,為我國的國際政治學科建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此后,我國其他高校陸續(xù)開設了國際政治本科專業(yè)和研究生專業(yè),地方性、區(qū)域性的國際政治研究機構也紛紛成立。
我國學者不斷探索并創(chuàng)新中國國際政治學科的研究理論,并且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關系理論,如馬克思國際關系理論、中國崛起理論、中國古代外交理論等。但至今,學界對我國國際政治學科的研究理論與方法仍存在較大爭議,有些學者質疑:我國學界是否已形成自身的國際政治學科理論體系呢?筆者認為,正如秦亞青教授所言:“中國國際關系理論研究已經(jīng)從前理論階段進入了理論學習階段的深化期,但還沒有進入理論創(chuàng)新期;理論流派多元競爭的局面初步形成;研究類型更多地向著以理論突破為目標的經(jīng)驗型研究發(fā)展。沒有出現(xiàn)原創(chuàng)型理論是最大的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突破性理論和中國范式缺失兩大方面,其根本原因還是國際關系學界主體意識的缺失?!薄?〕秦亞青教授指出了我國國際政治學科理論研究的困惑。
那么,我國學界如何創(chuàng)新中國特色的國際政治學(國際關系)研究理論呢?秦亞青教授認為,“中國國際關系理論的發(fā)展階段包含:前理論階段、理論學習階段和理論創(chuàng)新階段”〔4〕。我國國際政治學科理論往往是在借鑒和學習其他理論和意識形態(tài)的基礎上形成的。改革開放前,我國學界主要研究馬克思主義國際關系(主要是國際共產(chǎn)主義運動),以及列寧關于帝國主義的論述,側重于對前蘇聯(lián)及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研究,以政策分析為主,談不上理論建構。中蘇關系破裂后,對第三世界國家的研究成為我國國際政治學科的研究重點。改革開放后,學界逐漸擺脫意識形態(tài)的窠臼,進入學習和借鑒西方國家國際關系理論的新階段。這一時期,眾多國際政治學科學者遠赴美國、歐洲等國家學習西方國際關系理論,回國后從事相關學科教學與研究,并引進和翻譯了諸多西方國家關系理論方面的研究成果,進一步推動了我國國際政治學科的發(fā)展。知名學者倪世雄、閻學通、秦亞青、張睿壯等人,都曾留學美國研習西方國際關系理論,其回國后培養(yǎng)了一批西方國際關系理論研究人才,并創(chuàng)立了相關國際關系研究機構。198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陳樂民在《國際問題研究》雜志發(fā)表《當代西方國際關系理論簡介》一文,在國內第一次介紹和評析西方國際關系理論。此后陳漢文編著的《在國際舞臺上——西方現(xiàn)代國際關系學概說》、倪世雄、金應忠主編的《當代美國國際關系理論流派文選》等書,比較全面地介紹了西方國際關系理論的歷史及學說。隨后,眾多西方國際關系的經(jīng)典名著被翻譯成中文,如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國際政治學漢譯名著叢書》、世界知識出版社出版的《國際關系學名著系列》、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國際關系理論前沿譯叢》等。倪世雄的《當代西方國際關系理論》成為國內高校國際政治專業(y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經(jīng)典教材,是我國高校傳播西方國際關系理論的重要著作。一方面,西方國際關系的主流理論,如經(jīng)典現(xiàn)實主義、結構現(xiàn)實主義、理想主義、自由制度主義、建構主義都是通過經(jīng)典著作引入我國高校教學中,成為我國國際政治學界學習和研究的重點之一。另一方面,諸如歷史終結論、文明沖突論、民主和平論、權力轉移論、戰(zhàn)爭理論、女性主義國際關系理論等中國國際關系理論,均成為一些學者研究的對象。這一時期,我國國際政治學學者的研究重心是評述西方國際關系理論經(jīng)典著作、解讀西方國際關系理論,并探索以西方國際關系理論分析現(xiàn)實國際問題和外交政策。
進入21世紀,在吸收、消化和借鑒西方國家關系理論和方法論的基礎上,我國學者努力探索“中國化”、“中國特色”的國際關系理論,實踐“國際關系理論”、“本土化”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八^本土化,是指中國學者不再完全依賴于從西方引進的國際關系學概念與理論,而是有意識地通過借鑒中國自己的概念與思想來豐富現(xiàn)有理論或者發(fā)展新理論”〔5〕。王逸舟、秦亞青、王正毅等學者倡導國際關系理論研究的“中國學派”,形成了“中國特色”、“本土化”的理論體系。秦亞青教授認為:“所謂‘中國學派’,是通過發(fā)掘中國的傳統(tǒng)思想與實踐來創(chuàng)建同時具有中國本質與普遍意義的理論體系。它的目的不是替代現(xiàn)有理論,而是同時豐富現(xiàn)有理論和人類知識?!薄?〕北京大學葉自成教授致力于中國古代傳統(tǒng)政治思想與理論研究,在國內首先運用現(xiàn)代國際政治學的理論框架和方法來闡釋中國傳統(tǒng)外交思想,著有《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中國外交思想》,該書把中國古代歷史和傳統(tǒng)文化有機地融入到當代國際政治的知識譜系中,構建了“中國化”、“本土化”的國際政治理論基礎。清華大學國際政治學科在閻學通團隊的帶領下,運用科學實證的方法展開對中國古代傳統(tǒng)思想的挖掘與研究,編著了《古代中國思想與現(xiàn)代中國權力》,在“中國化”國際關系理論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中央黨校學者門洪華認為,“中國國際關系理論有三個基本來源:國外國際關系理論的引進和吸收、傳統(tǒng)文化的挖掘和發(fā)揚光大、當代獨立的理論創(chuàng)新”〔6〕。門洪華教授切中了我國國際政治學理論研究的短板,并說明了其研究的路徑:引進吸收、本土化、理論創(chuàng)新三個階段。
我國學者探索中國國際政治(國際關系)理論至今,已經(jīng)逐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的理論體系,并在學術研究和外交決策中產(chǎn)生影響。筆者認為,“中國特色”國際政治理論體系包括:馬克思主義國際關系理論、基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的國際關系理論、西方國際關系理論述評、中國國家外交與安全戰(zhàn)略理論。以上這些理論相得益彰、共同爭鳴,在我國國際關系理論與外交實踐中發(fā)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中國學者在借鑒西方國際關系理論與挖掘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進行研究的過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推動了國際關系理論的多維發(fā)展,豐富了國際關系理論的內涵。
發(fā)展一門學科,除構建理論體系外,還要創(chuàng)新研究方法。自然科學注重實驗取證、數(shù)據(jù)分析等定量(實證分析)研究方法,社會科學多采取歷史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比較法等定性(規(guī)范分析)研究方法。王逸舟教授認為:“在中外國際政治學界,對于國際政治理論的研究對象存在著四種意見,即以外交決策分析為主,以政治學意義上的國家權力及其國家間的政治交往和斗爭為重點,以歷史尤其是國際關系史為焦點,以獨立的學科發(fā)展和邊緣綜合為目標?!薄?〕王逸舟教授還從國際關系研究視角概括地指出,外交學的、政治學的、思想史的方法屬于規(guī)范分析,即定性研究,其是國際關系學界主流的研究方法。方法論的論戰(zhàn),在國際關系理論研究學界探討已久。國際關系理論的第二次論戰(zhàn),即科學行為主義與傳統(tǒng)主義的論戰(zhàn),實質是國際關系理論研究方法的論戰(zhàn)。傳統(tǒng)主義的國際關系理論研究方法主要是從哲學、歷史學、法學、社會學視角,以說理、思辨、描述等方式進行定性研究,早期的國際關系理論研究方法多屬于此類。傳統(tǒng)主義的研究方法得出的結論直白明了,也容易被非專業(yè)人士所理解。科學行為主義又名政治行為研究法,是利用行為科學的理論和方法來研究政治學的一種方式??茖W行為主義主要是借鑒自然科學研究方法,通過觀察、驗證、推理等方法,分析研究對象的行為模式,它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在西方國際關系理論研究史上是一次革命。該研究方法的代表人物有美國的卡爾·多伊奇,其專門從事戰(zhàn)爭與和平、民族主義、合作與交流方面的研究,他也因為對將計量方法、系統(tǒng)分析和模型思維引入到政治學與社會學領域的興趣而著名。在美國學術界,科學行為主義的研究方法,已經(jīng)逐漸成為主流且重要的研究途徑。
我國國際政治學科學界一直都在探索國際關系理論研究的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我國國際關系理論研究主要采用歷史研究法和政策分析法進行規(guī)范分析或定性分析。歷史(主要是國際關系史)研究法以史實、史料為依據(jù),研究分析國際關系史中通約性的觀點。當時,我國國際關系研究更大程度上是為外交決策和外交戰(zhàn)略服務的,所以政策分析方法占了主流。20世紀90年代,一系列西方國際關系理論的經(jīng)典教材引入我國,科學行為主義(包括實證分析方法)的理論傳入我國國際關系理論學界。科學行為主義的方法逐漸被中國學界接納和吸收,并運用于我國的國際關系理論研究實踐中。西方主流學界的“一體化理論”、“層次分析法”、“結構主義”“功能主義”、“均勢理論”、“復合相互依存理論”、“博弈論”、“復雜性理論”、“控制論與系統(tǒng)論”等科學行為主義研究方法引入我國國際關系理論研究后,豐富了我國國際關系理論的研究方法。清華大學在閻學通教授的帶領下,建立了“實證分析”為特色的清華國際關系研究方法,推動了我國國際關系理論研究的實證化分析,創(chuàng)新了國際關系理論的研究方法。
我國國際政治學科發(fā)展至今,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yǎng)、理論研究、政策分析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學科體系已經(jīng)形成。但當前,我國國際政治學科理論與實踐融合尚不成熟。為此,筆者提出以下一些建議:
第一,在學科建設與發(fā)展過程中,我國學界應加強國際政治與其他人文學科,如哲學、史學、法學、經(jīng)濟學等的融合,以拓展研究視野、豐富國際政治學科的研究內容,如國際政治融合國際法,可以衍生出解決國際爭端的研究方向;政治哲學融入國際政治,可以從哲學和政治學視角分析國際政治;把經(jīng)濟學融入國際政治,可以研究經(jīng)濟現(xiàn)象,如股市行情、期貨市場、能源價格波動等??傊?,多學科、交叉學科融合是理論創(chuàng)新的重要源泉,是未來國際政治學科發(fā)展的重要方向。
第二,融合“實證分析方法”,創(chuàng)新國際政治學科研究方法體系。經(jīng)濟學是人文社會科學中較成功地借鑒自然科學研究方法的學科,經(jīng)濟學“科學化”的特征非常明顯,其定量分析使經(jīng)濟學成為極具驗證性和預測性的學科。自然科學研究方法的最顯著特點是,引入自變量和因變量,提出假設,再驗證結論,即實證分析。把實證分析引入國際政治學科研究,可以提高國際政治學科研究的實證度和可信度,推動國際政治學科朝“科學化”的方向發(fā)展,成為名副其實的“國際政治科學”。當前,我國學界在國際政治學科研究過程中,最缺乏數(shù)量分析能力,這與中國高等院校的國際政治學科培養(yǎng)方案有關。所以,我國學界應在國際政治學科“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融入高等數(shù)學、線性代數(shù)、概率論與數(shù)理統(tǒng)計三門基礎性數(shù)理學科,使學生具備基本的數(shù)理統(tǒng)計和分析能力,并強化實證研究方法訓練,以期為我國國際政治學界培育出具備數(shù)理邏輯和實證分析能力的后備研究人才。
第三,我國理論研究界存在“兩個分離”現(xiàn)象:一是教學機構與研究結構的“分離”,二是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的“分離”,這兩種“分離”使研究資源未能優(yōu)化配置、研究成果應用低效或浪費。我國國際政治學科研究領域也存在上述問題。首先,學界應加強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決策機構、企事業(yè)單位的合作。高校、科研院所善于理論研究,政府決策機構、企事業(yè)單位則善于政策分析,因此,高校、科研院所等要通過合作開展教學與科研工作,以推動科研人員互聘流動、教學科研要素優(yōu)化組合。其次,學界應切實把理論研究成果付諸實踐,開展一些具有前瞻性、戰(zhàn)略性的研究,服務于中國外交大局和國家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我國國際政治學科歷經(jīng)多年發(fā)展,已積累眾多學術研究成果,但很多學術成果理論性過強,沒有聯(lián)系國際政治和外交實踐,應用價值不高。所以,我國學者在開展國際政治理論研究時,應強化研究機構之間的合作,以提高研究成果的轉化率和應用價值。
〔1〕陳岳.國際政治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3.
〔2〕梁守德,洪銀嫻.國際政治學理論〔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4:3.
〔3〕張季良.國際關系學概論〔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9:9.
〔4〕秦亞青.中國國際關系理論研究的進步與問題〔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08(11).
〔5〕張鋒.中國國際關系研究中的清華路徑〔J〕.國際政治科學,2012(4).
〔6〕門洪華.關于中國國際關系研究現(xiàn)狀的評估報告〔J〕.歐洲,2002(3).
〔7〕王逸舟.中國國際政治理論研究的幾個問題〔J〕.歐洲,1998(2).
責任編輯 芳 曄
D80
A
1009-1203(2015)01-0111-04
2014-12-19
陳成(1979-),男,江西南豐人,中共中央黨校研究生院2012級國際政治專業(yè)博士研究生,江西師范大學講師,研究方向為國際關系理論、兩岸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