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以來,人民幣與國外的一些貨幣互換協(xié)議逐漸多了起來,于是一些輿論也開始為之歡呼。無可否認,輿論所歡呼的“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大大增強交易的便利性”這句“老生常談”是很有道理的,但具體應該如何理解卻是另外一個問題。
對此,我們不妨拓展一下思路:作為世界第一貿易大國的中國,用美元計價進行國際貿易,肯定離不開英語。眾所周知,俞敏洪是憑借“新東方英語培訓”成為富豪的,人們隨便在街上晃一晃就有可能收到“華爾街英語”、“新東方”等英語培訓機構的小廣告,一般而言,學費還至少是萬元起,甚至比一些高等教育機構的學費還要貴很多。
也就是說,對中國人而言,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國際貿易從業(yè)人員,不但要經(jīng)過基礎教育、專業(yè)技能甚至是高等教育培訓,還有可能要額外花上數(shù)萬元接受英語培訓,過了語言關才行——這是要額外付出時間、金錢的代價才能得到的——而這些時間和金錢,可以說就是最直觀、可見的交易成本。
但是,如果說隨著與中國簽訂貨幣互換協(xié)議的國家越多,數(shù)額越大,中國人就可以逐漸擺脫這一過去只能被動接受的交易成本了,恐怕還為時尚早。
這是因為目前我們所進行的貨幣互換,還主要用于貿易結算和計價,而對于投資、儲備、旅游、留學等方面是沒有什么作用的。同時,美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股票、債券和期貨貿易市場,我們現(xiàn)階段還對其有很大依賴。這些方面,我們不但都還需要使用美元,而且還要講英語才行。
因此在現(xiàn)階段,我們不但不能因為簽署了越來越多的貨幣互換協(xié)議,就此高估人民幣在世界貨幣中的地位,而且,我們也不能在短期內就拋棄昂貴的英語培訓——盡管這也許并不能令人感到欣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