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21世紀美國青少年小說與青少年認知發(fā)展

      2015-01-29 15:13:56
      中國青年社會科學 2015年4期
      關鍵詞:元認知青少年文學

      ■ 楊 春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 外國語言文學系,北京 100089)

      21世紀美國青少年小說與青少年認知發(fā)展

      ■ 楊 春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 外國語言文學系,北京 100089)

      21世紀美國青少年小說和青少年認知發(fā)展之間存在著相互構建的關系。一方面,認知發(fā)展豐富的內涵成為小說創(chuàng)作必不可少的素材。同時青少年認知發(fā)展的心路歷程成為小說的敘事動力,推動著小說敘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認知發(fā)展過程也可以建構小說的敘事單元,使小說人物和故事的眾多細節(jié)都充滿認知意義。另一方面,優(yōu)秀的青少年小說對青少年成長的認知發(fā)展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通過21世紀美國一些優(yōu)秀的青少年小說中認知發(fā)展的文學表達形式,可以窺見21世紀美國青少年小說與青少年認知發(fā)展的最新軌跡。

      21世紀 美國青少年小說 青少年認知發(fā)展 敘事單元

      相對于世界文學研究的蓬勃發(fā)展,目前國內對美國青少年小說的研究,由于受到版權和發(fā)行等原因的影響,仍處于相對薄弱的環(huán)節(jié),特別是對21世紀美國青少年小說的研究少之又少。同時,目前國內對美國青少年小說研究多偏向于針對某一部小說作品進行純文本探討,如評論某部小說的主題思想、敘事特點以及藝術成就等,忽略了從多學科的角度較宏觀地研究青少年文學作品對青少年成長的影響。本文旨在通過對21世紀美國青少年小說與青少年認知發(fā)展的相互構建作用以及認知發(fā)展在青少年文學中的文學表達形式進行探討,結合分析21世紀美國復雜多變的社會背景,為多維視角研究美國青少年文學提供有意義的嘗試。

      一、青少年小說與青少年認知發(fā)展的相互構建

      自從20世紀30年代美國青少年文學作為一種獨立文學類型在美國初步確立以來,美國青少年文學已歷經了從開端、演變到日益成熟的發(fā)展歷程。作為美國青少年文學各種文體中最主要的體裁類型,美國青少年小說代表著美國青少年文學的發(fā)展方向和藝術成就,對青少年成長具有深遠和廣泛的影響。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fā)展,美國青少年小說作為專門為12-18歲的青少年創(chuàng)作、出版和營銷的文學作品已廣為出版界、學術界和消費市場所接受和認可,并且形成了有別于成人小說的獨特的文本特征:第一,以青少年為中心人物,主要以青少年的視角和聲音敘述故事;第二,小說的敘事節(jié)奏較快,且情節(jié)的時間跨度較短,常常是一個假期、學期或某段特定的時期;第三,小說的篇幅往往較短,一般在三百頁左右;第四,小說的語言清晰簡潔、坦誠直白,常使用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的口語體;第五,小說的結局常體現(xiàn)出一定的樂觀精神,蘊涵著人生新的希望;第六,在題材和內容方面,小說主要探討青少年在精神、情感、智力等方面的成長話題,或揭露他們自身存在的各種問題[1]。青少年小說獨特的文本特征有益于文學作品通過青少年讀者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文學表達方式傳遞社會知識和社會倫理,把理性認識感性化,以青少年讀者喜聞樂見的方式影響和感動青少年讀者,促進他們的認知發(fā)展。

      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和發(fā)展心理學家大衛(wèi)·謝弗在《發(fā)展心理學——兒童與青少年》一書中這樣定義認知:“指人類獲取并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求知活動和心理過程。認知過程有助于人們理解和適應周圍環(huán)境,它主要包括注意、知覺、學習、思維和記憶?!盵2]認知發(fā)展是青少年成長的重要內涵,青少年沒有對社會、自然和自我等方面的認知發(fā)展,就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成長。

      青少年小說和青少年認知發(fā)展之間存在著相互構建的關系。一方面,認知發(fā)展豐富的內涵成為小說創(chuàng)作必不可少的素材,同時,青少年認知發(fā)展的心路歷程可以成為小說的敘事動力,影響著小說敘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認知發(fā)展過程也可以建構小說的敘事單元,即小說敘事鏈上的一個個“事件”,使小說人物和故事的眾多細節(jié)都充滿認知意義。另一方面,優(yōu)秀的青少年小說對青少年成長的認知發(fā)展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可以通過藝術的形式擴展和提高他們對社會、自我、情感、環(huán)境、道德和智慧等方面的認知。

      21世紀青少年認知發(fā)展領域較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博大,小說創(chuàng)作題材也更加豐富。以往青少年文學中的許多題材禁忌被大膽突破,體現(xiàn)出新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特征。青少年文學創(chuàng)作者們普遍意識到,少年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必須全面了解生活,包括生活中的困難、非正?,F(xiàn)象和黑暗面。因此,許多禁忌話題,例如城市暴力、酗酒、吸毒、艾滋病、同性戀、恐怖主義以及槍支管理失控等社會熱點紛紛進入21世紀美國青少年小說創(chuàng)作的主流。創(chuàng)作禁忌的突破使青少年可以通過文學作品形象地感知新的社會矛盾,為踏入社會提前獲得社會認知。

      社會認知是青少年認知發(fā)展的第一個維度,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維度,是所有人類關系的基礎。它包括對他人和社會的認識和態(tài)度,以及相應的社會能力和社會調適能力的發(fā)展。進入21世紀后,美國社會進一步由工業(yè)社會向信息社會發(fā)展,全球化以及日新月異的高科技在造福人類的同時也給美國社會帶來了各種社會矛盾和困惑?!?·11”恐怖主義襲擊事件的發(fā)生以及美國國內長期以來存在的種族沖突和移民問題彌散于美國社會政治領域的各個方面。2007年席卷美國乃至世界的“次貸危機”以及由此帶來的貧富分化加劇和日益嚴重的社會不公等后果成為當下美國社會面臨的重大挑戰(zhàn)。在新時代語境下,社會變遷一方面給青少年認知發(fā)展帶來了新課題,另一方面又大大拓展了美國青少年小說的創(chuàng)作題材和思想主題。文學題材禁忌的解除,實現(xiàn)了青少年小說和青少年認知發(fā)展之間無間距的相互構建。

      當然,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對青少年認知發(fā)展各個層面的影響是相輔相成的。正確的社會認知可以促進青少年反思社會現(xiàn)象,以社會為“鏡子”反觀自我。通過反思和反觀完善青少年的洞察力和理解力,達到對自我的個性、需求、身份、理想、地位、優(yōu)缺點等的認知。在自我認知的基礎上實現(xiàn)情感認知,包括對自我情感和他人情感的體察和理解。因為追求真善美,必然會對社會丑惡和負面情感實行零容忍。智慧認知,包括個體理解能力、思辨能力、表達能力、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這幾乎囊括了青少年求知認識的基本渠道。道德認知,即對現(xiàn)實道德關系和道德規(guī)范的認識,包括人的同情心、正義感和公平公正意識等。環(huán)境認知則是指人對其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的感知和認識。21世紀美國青少年優(yōu)秀小說在傳承和鞏固傳統(tǒng)青少年小說文本特征的基礎上呈現(xiàn)出主題多元共生的發(fā)展格局,全方位多層次地展現(xiàn)了新世紀社會文化的發(fā)展和變遷,極大地拓展了青少年認知發(fā)展的視野,對當今美國青少年的成長發(fā)揮著積極的影響。同時消極面的題材進入青少年小說的創(chuàng)作領域,并不意味著文學的式微,反而體現(xiàn)了文學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旺盛的創(chuàng)造力,這一點可以從21世紀涌現(xiàn)出的大量高品質的文學藝術青少年小說作品中看出。

      二、認知發(fā)展在21世紀美國青少年小說中的文學表達

      要理解認知發(fā)展對文學表達的功能,可以借鑒加利福尼亞大學的認知心理學系主任雷蒙德教授的一段論述。他從認知和社會心理學的角度看待文學創(chuàng)作,堅持認為人類的認知在本質上是由“詩學”的加工而形成的,諸如隱喻、諷刺、轉喻等修辭方法,可以看成是將各種不同經驗水平進行概念化的基本策略[3]。值得注意的是,雷蒙德教授特別強調了認知發(fā)展中以隱喻為主的文字加工策略。同時由于隱喻的理解過程是動態(tài)的,所以,從不同的視角出發(fā),它便存在多種特定的意義域。因此,筆者認為,認知發(fā)展在21世紀美國青少年小說中的文學表達,可粗略地分為三個意義域。

      第一,社會環(huán)境意義域。美國新世紀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環(huán)境,使得21世紀青少年小說在題材上呈現(xiàn)出多元文化性和濃厚的時代氣息,為青少年成長和認知發(fā)展提供了渴望了解“他人”的隱喻性精神食糧。特別是揭露種族歧視、反思校園慘案、維護宗教信仰、國家安全和應對恐怖主義等素材都高調地進入了21世紀美國青少年小說的創(chuàng)作視野。如非裔美國作家米爾德里德·泰勒獲2002年考瑞塔·斯科特·金圖書獎的小說《土地》,敘述了小說主人公混血兒保羅·愛德華雖然和其白人父兄生活在一起,卻始終被視為下等的黑人、受到侮辱和歧視的經歷。2000年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提名的青少年小說《多塊石頭》則通過描寫16歲主人公貝莉的南非之旅,揭露了種族隔離的罪惡。還有一些小說反映了異域文化中人們的生活。如2001年美國“國家圖書獎”獲獎小說《無家可歸的鳥》,向我們敘述了一個印度女孩悲歡離合、自強不息的故事。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小說《追風箏的人》,通過描述主人公阿米爾所經歷的友誼、背叛和救贖之路,展現(xiàn)了風云變幻的阿富汗社會歷史及其變遷。2004年第55屆美國“國家圖書獎”獲獎小說皮特·霍特曼的《無神論》,描述了一群少年推崇水塔為神靈,歌頌水是生命的源泉。小說主人公杰森·博克堅持自己的宗教人生,反映了美國人信仰觀所具有的多元凝聚力。

      同時,許多最新熱點如信息爆炸、消費文化、克隆技術等,也成為作家創(chuàng)作的素材。如2002年美國“國家圖書獎”獲獎青少年小說《蝎子之屋》涉及克隆技術和器官移植,指出科技的不道德運用可能帶來的危害。許多優(yōu)秀作品緊跟時代步伐,反映當代的歷史事件,如曾兩度獲普利策獎的美國作家約翰·厄普代克2006年創(chuàng)作的小說《恐怖分子》直接關注后“9·11”美國社會。該作品以一個普通少年如何被卷進恐怖組織的行動計劃、如何心甘情愿充當自殺和殺人的人肉炸彈為故事線索,深刻反思美國社會,揭示了當代美國現(xiàn)實生活中存在的信仰問題。

      第二,敘事動力意義域。小說多以日記、回憶錄等形式,使主人公的認知發(fā)展心路歷程成為小說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過程,推動著小說的敘事發(fā)展。如美國作家謝爾曼·阿萊克西2007年“國家圖書獎”獲獎小說《一個印第安少年的超真實日記》,通過日記方式塑造了具有顛覆白人話語霸權的小人物形象。小說敘述了14歲的印第安少年阿諾面對親情、友誼、愛情、夢想等一系列問題的心路歷程。他天生長有42顆牙齒,比正常人多出10顆。他來到白人開辦的“印第安人醫(yī)療服務中心”拔牙,因為這家服務中心一年只為印第安人提供一次牙診機會,他不得不在一天內拔掉多余的10顆牙齒。更可惡的是“白人牙醫(yī)認為印第安人疼痛的敏感度只有白人的一半,因此他只給我們印第安人使用一半的麻醉劑”[4]。面對種種歧視和誤解,阿諾懷著一顆寬容的心,勇敢地面對挑戰(zhàn),克服了種種困難,最終實現(xiàn)了人生和自我的價值。

      2008年美國“國家圖書獎”獲獎青少年小說得主朱迪·布倫德爾在小說《見聞與謊言》中描述了15歲的少女埃薇和漂亮的母親貝弗莉一起,跟隨剛從二戰(zhàn)歐洲戰(zhàn)場歸來的繼父喬前往佛羅里達度假,在那里埃薇愛上了繼父的戰(zhàn)友、英俊的彼得·科勒律治。但隨后發(fā)生的一起劃船事故和彼得的離奇死亡迫使埃薇重新審視自己與父母及彼得之間的關系。當她意識到自己可能一直生活在謊言中時,她決心找出謊言背后的真相。然而,逐漸清晰的真相卻讓埃薇陷入了必須在父母和戀人之間做出抉擇的兩難境地。小說主人公埃薇絞盡腦汁想弄明白大人們所作所為背后的復雜動機,在這個過程中,她經歷了從懵懂無知到欲望橫生、從充滿偏見到公正客觀的變化,并從混亂的家庭關系中獲得了一種充滿感傷但又經得起時間考驗的認知智慧。

      2011年美國“國家圖書獎”獲獎青少年小說《離開與回歸》的故事取材于作者的個人經歷。小說主人公哈來出生在越南,1975年越戰(zhàn)爆發(fā)后,她離開了熟知的家鄉(xiāng)西貢市和那里熱鬧的市場、各式各樣的傳統(tǒng)以及熱情的朋友和自己喜愛的木瓜樹,移民到美國阿拉巴馬州。然而迎接她的是一個令人失望的世界:冷漠的人們、無趣的食物、奇怪的景物。故事的隱喻之處在于通過一個小姑娘的視野,讓人們看到她在移居新國家時的變化、夢想和悲傷。

      第三,敘事單元意義域。敘事單元是指組成小說敘事鏈上的一個個“事件”或“事物”等隱喻對象,認知發(fā)展過程作為小說的敘事單元使小說人物和故事的眾多細節(jié)都充滿認知意義。如小說《無家可歸的鳥》描寫了一個13歲就被迫和身患重病的男孩結婚的印度小女孩如何經過自我奮斗,最終逃脫了兇惡家長的控制,成為女中豪杰的故事。故事中的每一個“事件”,如懵懂成婚、成為寡婦、被婆婆遺棄、在織錦廠工作、新的戀情以及最后的幸福歸宿等,都能使青少年讀者從中頓悟到某種人生的哲理:童婚與包辦、習俗與守舊、貧窮與落后、封閉與開放、城市與鄉(xiāng)村、掙扎與奮斗等基本的人生課題。同時小說還通過一個個的敘事單元啟示美國青少年應該像小說主人公一樣,要憑自己的實力,重新鑄造自己的未來。

      三、21世紀美國青少年小說對青少年認知發(fā)展的影響

      與以往任何時代的青少年相比,今天的青少年讀者思想越發(fā)成熟,他們的閱讀欣賞能力和認知接受程度也在逐步提高。那種以浪漫故事單一情節(jié)為主的傳統(tǒng)青少年小說已難以滿足他們求真、求善的閱讀心理。讀者需求的變化使得21世紀青少年小說情節(jié)更加復雜、人物形象更加豐富、作品的意識形態(tài)和現(xiàn)實主義因素更強。同時小說的語言風格也從率真、直白轉向充滿象征、隱喻和暗示性的藝術語言[5]。這也使得新世紀美國青少年小說作品具有更高的文學價值和藝術品質。小說往往以主人公的認知發(fā)展經歷為敘事動力,通過藝術地展現(xiàn)主人公成長的困惑、環(huán)境的考驗、對自我身份與價值的思考以及調整自我與社會關系等經歷,為青少年成長提供良好的參照和必要的間接經驗,引導青少年不斷完善自我,積極尋找生命的意義并獲得成長的智慧。同時小說對青少年認知發(fā)展的影響也不再是單一的而是多維立體的,一部優(yōu)秀的作品往往能從認知發(fā)展的各個層面開闊青少年讀者的視野,幫助他們認識社會,了解人生,洞悉和理解現(xiàn)實世界的種種現(xiàn)象,并且潛移默化地體驗和領悟成長,完成青少年從“自然的人”向“社會的人”的轉化。換言之,這種轉化可以概括為以文學的形象化思維和藝術感染力幫助青少年逐步地實現(xiàn)對社會現(xiàn)實的“元認知”。

      “元認知”這一術語最初是由美國心理學家福雷威爾于20世紀70年代初提出的。他在1981年又把它定義為“反映或調節(jié)認知活動的任一方面的知識或認知活動”[6]。一般認為,元認知就是對認知的認知,其實質是認知個體對自身認知活動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調節(jié),它包含三個部分:元認知知識(對認知活動過程、結果及相關信息的認識)、元認知體驗(伴隨認知活動而產生的情感體驗)、元認知監(jiān)控(主體對認知活動的監(jiān)控與調節(jié))[7]。例如,科技進步對人類發(fā)展的影響是二元性的。按照流行的觀點,青少年一般都認為科學技術都是公正無私的。如果對這一思維模式提出挑戰(zhàn),揭示它的消極面,自然便是對自我意識的調整,這也是作家義不容辭的社會職責。通常,外星人、克隆人、機器人等人類異化現(xiàn)象是青少年們在諸多媒介物中接觸最多的恐怖性載體。因而讀者幾乎在事先就有了這方面的特定的“元認知知識”。但是在以往的小說創(chuàng)作中,這些異化人主要呈現(xiàn)在刀光劍影的仇殺情節(jié)中,而如何深入揭示他們?yōu)閮r值觀而斗爭的內心世界,就需要通過作品進行惟妙惟肖的展現(xiàn),才能幫助讀者達到預期的“元認知體驗”的目的。

      美國作家南?!し?002年“國家圖書獎”獲獎青少年小說《蝎子之屋》就是一部足以喚起讀者心靈共鳴的堪稱天才的作品。小說通過描寫一位為挽救處于病危而急需克隆心臟的大毒梟阿爾·帕特隆的罪惡生命而克隆出的備用活體人馬特,如何在充滿敵意同時又喧囂紛亂的世界里努力探求生存的權益和自我價值的傳奇故事,探析了克隆技術給人類帶來的道德與倫理的困惑、肉體與靈魂的沖突以及生命的本質和價值等主題。在小說中,作者不僅繪聲繪色地講述了馬特在毒梟帝國的困境中出生和生存的磨難細節(jié),揭示他對追求自由和獨立身份認可的渴望,在探討科技給人類帶來的道德倫理困惑的同時,也通過馬特自我拯救的故事,深刻闡明了只要價值觀選擇正確,人類終究能夠擺脫科學的孽債,讓科學回歸造福于人的正道,而這一切取決于人類對待復雜人性、生命本質的態(tài)度。以科幻外衣為掩護,在現(xiàn)實主義的基礎之上,作者特意將故事的發(fā)生地點定在美國與墨西哥交界廣袤的土地之上,直接指出金元帝國乃是一切貪婪與罪惡之源,從而洗去了科學進步必然被附加“唯利是圖”的不白之冤。青少年讀者通過閱讀與文學作品互動,積極參與對事物本質的深度認知與思考,特別是對科學屬性二元化的思考,逐步進入元認知的第三階段——“元認知監(jiān)控”,從而最終實現(xiàn)對社會現(xiàn)實的全面認知。

      結語:21世紀的美國青少年仍然像他們的前輩一樣,在光芒四射的星條旗下做著美麗的幻夢。但復雜多變的社會環(huán)境促使他們多途徑地不斷認知自己的現(xiàn)實和未來,不斷完善自我,獲得成長。蓬勃發(fā)展的美國青少年文學,特別是21世紀開放多元的青少年小說創(chuàng)作,給他們提供了別具一格的參照鏡子。在新千年世紀之交的十余年里,美國青少年小說創(chuàng)作優(yōu)秀作品迭出,人物形象眾多,為積極塑造青少年的世界觀和情操修養(yǎng)提供了良好的認知營養(yǎng)和借鑒經驗。全面評介21世紀美國青少年小說,了解青少年認知發(fā)展的最新軌跡,有助于我們理解當代美國青少年小說發(fā)展的方向、時代背景和文學意義,進而有益于我們更深入地了解青少年的成長。

      [1]單建國 張 穎:《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美國青少年小說概述》, 載《廣西社會科學》, 2012年第12期。

      [2]芮渝萍 范 誼:《青少年成長的文學探索:青少年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年版,第263頁。

      [3]Raymond W. Gibbs,Jr,A New Look at Literal Meaning in Understanding What is said and Implicated.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2,(34)

      [4]Sherman Alexie, The Absolutely True Diary of a Part-time Indian, New York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2007, p.3.

      [5]Melanie D. Koss, William H. Teale, What's Happening in YA Literature? Trends in Books for Adolescents, Journal of Adolescent & Adult Literacy, 2009, (7).

      [6]阮周林:《二語寫作元認知知識與寫作思維能力培養(yǎng)》, 載《中國外語》,2011年第3期。

      [7]郝 玥 王榮華:《元認知理論及其對學生學習的影響》,載《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7年第S1期。

      (責任編輯:王俊華)

      2015-04-10

      楊 春,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外國語言文學系副教授,主要研究英美文學。

      猜你喜歡
      元認知青少年文學
      基于元認知的數(shù)學焦慮研究
      成才(2023年15期)2023-11-16 03:44:02
      我們需要文學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6
      青少年發(fā)明家
      “太虛幻境”的文學溯源
      紅樓夢學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5:56
      元認知策略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元認知在大學英語教改中的應用
      激勵青少年放飛心中夢
      中國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 14:22:19
      我與文學三十年
      小說林(2014年5期)2014-02-28 19:51:51
      讓雷鋒精神點亮青少年的成長之路
      中國火炬(2013年1期)2013-07-24 14:20:18
      他為青少年開展普法教育
      中國火炬(2012年11期)2012-07-24 14:21:00
      辽阳市| 务川| 吴旗县| 临洮县| 芷江| 贞丰县| 景洪市| 水城县| 扶风县| 夹江县| 荣成市| 娄底市| 松滋市| 新野县| 太康县| 浏阳市| 金沙县| 光泽县| 昆明市| 将乐县| 南投市| 万盛区| 崇义县| 新丰县| 阳谷县| 罗山县| 龙陵县| 东安县| 盐池县| 康定县| 天等县| 金乡县| 耒阳市| 闽清县| 宜黄县| 佛坪县| 南充市| 巩义市| 星座| 惠来县| 申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