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志鴻 (江西省新余市暨陽學校 338000)
更新教學理念,讓音樂課真正美起來
譚志鴻 (江西省新余市暨陽學校 338000)
義務教育階段音樂課的任務不是培養(yǎng)專門的音樂人才,而是面向全體學生,使每一個學生的音樂潛能得到開發(fā),并使學生從中受益,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音樂課是培養(yǎng)學生感受音樂、審美音樂能力,為學生終身喜愛音樂、審美音樂、享受音樂、創(chuàng)造音樂打下良好的基礎。它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熱愛,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養(yǎng)成積極的健康向上的音樂情趣,并且能起到啟迪智慧、凈化心靈、陶冶情操等作用。
音樂教育;審美教育;欣賞教學;感悟音樂
隨著新課程的推行,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一些傳統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教學經驗面臨嚴重的挑戰(zhàn)。作為一名多年在一線從事小學音樂教學的農村教師,對目前音樂教育教學的現狀感觸頗多,特別是實施新課改后,隨著知識面的不斷擴展,要求不斷提高,那么如何體現新課程標準理念、體現新課程理念下的學生觀及課堂教學觀,這是我們每一個位工作在一線的音樂教師探索和研究的問題。今天我在這里結合自己在音樂新課程實踐中的一些體會談四點看法。
音樂作品是靠音樂語言來表達的。音樂語言包括旋律、節(jié)奏、速度、力度、音色、歌詞等。通過多媒體創(chuàng)設一個優(yōu)美、整潔的音樂氣氛濃郁的音樂環(huán)境。然后讓學生跟隨音樂的旋律、節(jié)拍“動”起來,增強學生對音樂語言的表現力。如:欣賞《纖夫的愛》時,我準備了一條大繩子,讓學生自告奮勇表演纖夫時的動態(tài)、表情。從而讓學生體會到勞動是辛苦的,也是光榮的。欣賞《長城謠》時,我請六位同學上臺,一位用口伴奏,四位齊唱,另一位指揮(簡單的拍子)。這時,教室里鴉雀無聲,所以的目光都注視著表演的同學,帶著鼓勵,帶著羨慕,陶醉在音樂之中。通過這樣的方式,使學生能夠感受、體會到一種輕松愉快、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的音樂語言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在音樂教學中,教師采用各種教學手段使學生較深刻地理解歌曲的思想情感,就可使情感的正強化功能充分發(fā)揮作用,引起他們感情的變化,產生心靈的震顫,從而深刻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美。深入淺出地介紹偉大音樂家的生平故事和講解音樂家的優(yōu)秀作品時,會激發(fā)學生各種美好的感情,撥動學生心靈的琴弦,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比如在教學《鄂倫春小唱》這首歌曲中。全曲四樂句十六小節(jié)的單樂段結構,新的教學為教材設置了讀譜,多聲編配即興舞蹈等形式。學生不但不會對這一簡單的樂曲的學習感到厭煩,而且能載歌載舞,有聲有色地進行音樂表演形式的嘗試,加上我又利用圖片展示,讓他們了解鄂倫春人民生活片斷及民俗風情,讓學生有結合的認識。這樣,傳統的音樂進入課堂后,就具有了較強烈的現代氣息和新穎的活動。此外,在課堂上,我加強鄉(xiāng)土音樂教育,培養(yǎng)學生學習音樂的主動性,如梅州的客家山歌,留隍的地方潮劇等。這不僅豐富了學生的音樂知識和提高對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感受力,而且對培養(yǎng)他們愛鄉(xiāng)、愛國的情感,也是一種富有感染力的熏陶,并使他們從小就樹立起熱愛、尊重和弘揚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情操。同時,大膽引導國外和港臺的教材,外地的音樂教育教學有很多好的經驗和做法,那些教學體系的教材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音樂課上,學生一般比較喜歡唱歌,而對于音樂知識、節(jié)奏、聽音、視唱等基礎訓練則不太感興趣。若強迫學生去聽和練,效果肯定不佳。所以,教學中采用多種教學方法進行啟發(fā)引導,使課堂氣氛活躍、生動活潑、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給學生“動”的空間、時間,努力營造一個動態(tài)的課堂環(huán)境,讓學生在聽覺、視覺、觸覺等方面都得到動態(tài)享受,從而提高對音樂課的興趣。如學唱《我的祖國》歌曲時,先請同學用u母音跟琴演唱歌曲旋律,在演唱時及時提醒學生的坐姿、聲音狀態(tài)、嘴形要求,并且要求以情帶聲。遇到問題時老師及時糾正并作講解與示范,最后加伴奏,使演唱方法始終貫穿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演唱非常輕松,聲音也非常的美妙,整體演唱效果也是單非常的優(yōu)美動聽。如欣賞歌劇《白毛女》第一幕《北風吹》時,請一男一女兩位同學上臺,一位扮喜兒,一位扮楊白勞,伴著音樂進行表演,我在旁邊加以解說,這時學生就會完全融入到悲苦、凄婉的音樂氛圍中。
在第十屆江蘇省中小學音樂優(yōu)質課比賽當中,有一節(jié)課我記憶非常深刻。當時的授課老師自然大方,學生們精神抖擻,教學設計豐富多樣,教學過程也十分緊湊。從課前導入、出示課題、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總結等等,整個教學過程被安排得滿滿的。從表面上來看,教學形式豐富,概念出新,整堂課顯得很完美。但是作為聽課的我們感覺整堂課下來視覺非常疲勞,思想上有點混亂,心中還有點疑惑:這是上課還是演出?現在的音樂課堂教學難道就是這位教師理講授的那樣,運用多媒體教育技術,就可以完全代替教師的范唱和范奏嗎?不管學生有沒有掌握知識,只要學生高興、有了熱烈的課堂氣氛,就是好的課堂教學。其實不然,教學活動如果不以學生為本,不注重知識的講授,一味地強調教學形式與流程。這樣的音樂教學從何提高學生的發(fā)展,只有遵循聽覺藝術的感知規(guī)律,突出音樂學科特點,才是音樂教育正確的指導思想。
新課標指出:倡導完整而充分地聆聽音樂作品,使學生在音樂審美過程中獲得愉悅的感受與體驗;啟發(fā)學生在積極體驗的狀態(tài)下,充分展開和鼓勵學生在音樂體驗中的獨立見解。雷默在《音樂教育的哲學》中也談到:音樂教學必須以審美體驗為中心,其它學習則是起支撐的作用,教師必須盡可能的給學生提供一切機會進行審美觀察,并鼓勵其作出審美反應,而其它環(huán)節(jié)雖然也是音樂教育必要的組成部分,如果其它關節(jié)脫離了音樂體驗本身,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與價值。所以在我們的音樂課堂上適當“留白”,為了學生創(chuàng)造體驗音樂,發(fā)揮想象力的空間,對于音樂教育目標的實現至觀重要。
總之,音樂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人的全面發(fā)展,而不是要把每個孩子都培養(yǎng)成音樂家,是素質教育重要組成部分。音樂教師作為美的傳播者,我們要請可能的用美的手段,引領學生走進音樂的殿堂,在輕松、愉快的音樂教學中表現美、感受美、理解美、創(chuàng)造美和塑造美。我們廣大教師應該讓音樂課堂成為學生們自由表達、放飛個性的樂園,不斷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在傳統講授法的這顆老樹上進行多層次多渠道的“美”的滲透,充分發(fā)揮音樂的美育作用,讓音樂課真正動起來,那么一定會綻放出更多新課程的艷麗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