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孟達 (紹興廣播電視總臺 312000)
一闕回蕩在蝴蝶灣的凄美贊歌
——評抗戰(zhàn)影片《蘭亭》的藝術張力
劉孟達 (紹興廣播電視總臺 312000)
在過度娛樂化的影視劇充斥屏幕的當下,如何突破所謂抗戰(zhàn)“神劇”的怪圈,打磨出回歸藝術本真的精品力作,以贏得更多觀眾?這是近年來影視界冥思苦索的話題。如果觀看了由紹興市委宣傳部和杭州市詩情畫意傳媒有限公司聯(lián)合拍制,由肖風導演、程曉玲編劇的抗戰(zhàn)影片《蘭亭》以后,也許不難找到些許答案。這部影片講述了主人公林耕由逃避戰(zhàn)爭到投身抗日、最后殉國的故事,再現(xiàn)了戰(zhàn)爭的殘酷、獻身的壯烈和凄美的愛情。影片質樸無華,平實恬淡,既沒有氣勢恢宏的場景,也沒有驚懸跌宕的情節(jié),卻扣人心弦,感人至深,充盈著飽滿激昂的藝術張力。
造型意象是電影藝術家把審美意念融入客觀物象并以獨特方式在視頻畫面上的再現(xiàn)。《蘭亭》將深邃的主題藏匿于平凡之中,體現(xiàn)了“執(zhí)凡求真”的藝術法度。通過民間的姿態(tài)、平凡的視角、真實的細節(jié),將真切感人的精神力量嵌入觀眾的心靈深處,以求真務實的態(tài)度戳破了那些抗戰(zhàn)“神劇”的泡影。
意象是心與物的交融、情與景的映輝?!短m亭》發(fā)自肺腑的真話、真情、真實,將意象功能與美學價值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她用影像的方式“活化”了1931年至1941年十年間發(fā)生在紹興城的一段傳奇往事,真切地還原了當時民間的抗日原貌。之所以說是“活化”,是因為這部影片真正打動觀眾的,除了深邃的思想內涵和深厚的人文底蘊,還有對真實性的展示和細節(jié)的打磨。比如,影片最出彩的小人物“小巷阿婆”的三個鏡頭,即“用搟面杖敲日本兵的頭”“擦除墻上的血跡”“插上紅傘為兩顆高懸的頭顱遮雨”,都非常真切感人。尤其是第一個鏡頭,在關鍵時刻救了主人公林耕一命,這個細節(jié)確實在紹興發(fā)生過。這位“小巷阿婆”喊不出慷慨激昂的抗日口號,也講不出格調高雅的豪言壯語,只是日本人“太欺負人”,加上她兒子犧牲在抗戰(zhàn)中,才有如此舉動。這彰顯的是人性層面上最閃耀之處。
顯然,這部影片從生活真實達到藝術真實,凝聚著主創(chuàng)人員正確的價值理念、豐富的生活閱歷和嫻熟的藝術技巧。為了讓事件回歸本真,增強歷史真相和人物真情的現(xiàn)場感,主創(chuàng)人員冬去春來,含辛茹苦,一邊輾轉村巷,采訪抗戰(zhàn)親歷者、搜集材料、體驗生活,一邊風餐露宿,拍攝當?shù)匾荒晁募镜牟煌瑘鼍?。正是得益于主?chuàng)人員面向生活去發(fā)掘,才賦予了林耕和秀代、方均鵬和阿姿,以及“小巷阿婆”等一批平民英雄以共同的人性美,從而讓影像的質感以及藝術意蘊達到了一個新境界。
影片《蘭亭》不僅僅敘述凄美的愛情,演繹殘酷的戰(zhàn)爭,其深意在于這些故事背后埋藏著更深層次的精神內涵。她帶給觀眾的,沒有太多復仇的快感,卻為人們留下了深沉的反思,那就是:銘記歷史,可以溫故而知新。這部電影其實就是在詮釋王羲之在1600多年前發(fā)出的一聲悲嘆,“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誠然,時光的流逝也許會磨滅人們心頭的許多記憶,但充滿著“血與火”的往事卻歷歷在目。她告誡人們,忘卻歷史就是意味著背叛。以史為鑒、勿忘國恥、居安思危,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題中之義。
電影藝術是一種文化潛意識和審美心理的宣泄。她不僅帶給觀眾瞬間的“快感”或“悲思”,而且最終傳達給觀眾并鐫刻在其潛意識中的還有信念或感悟。從《蘭亭》所呈現(xiàn)的極具視覺感的影像語鏡中,不難感悟出有兩處物象的文化隱喻最為突出。一處是“蘭亭”。顯然,1660年前的“蘭亭雅集”談笑鴻儒、與世無爭,她所折射的人文精神就是閑適、自在和超然。影片運用“以樂景寫哀情”的敘事技巧,使“蘭亭”周邊(如竹林、蝴蝶灣、荷花池、運河小碼頭等)唯美清新的畫面,與刑場血流成河、城墻人頭高懸的慘烈場景形成劇烈的反襯。這種反襯強烈地控訴著日寇的慘無人道,仿佛向人們昭示:如果沒有戰(zhàn)爭的蹂躪,“蘭亭”的一切將會是另一番美好景象。在影片中,林耕的日本妻子秀代魂牽夢縈的愿望,就是“想去蘭亭看看”,可真正的“蘭亭”在影片中卻始終不曾露面,喜歡“舞文弄墨”的秀代到死也沒有實現(xiàn)“蘭亭夢”。但是,影片卻以此為題,因為“蘭亭”作為文化符號,象征著恬適安逸的美好生活,即便在特定歷史條件下暫時無法出現(xiàn),卻是所有痛恨戰(zhàn)爭的人們對和平生活的共同向往和企盼。
另一處是“風雨”及“雨傘”。林耕對方均鵬的女兒蘭兒說,要為她做一把傘,為她遮風擋雨。這里,“風雨”不僅是指自然界的凄風楚雨,更是指日寇踐踏下風雨如磐的黑暗社會;做“傘”象征著革命先輩們?yōu)橄乱淮腋I疃幌奚男脑?。后來,林耕為救共產黨員而在與日軍的對峙中壯烈犧牲,當他和秀代的頭顱被高懸示眾的時候,天下起了大雨。無疑,這腥風血雨是對殘酷的戰(zhàn)爭歲月及日寇殘暴行徑的隱喻。就在這時,那位“小巷阿婆”將一把紅傘高高插上,替兩顆頭顱遮雨……在三代人中兩次出現(xiàn)“上一代甘為下一代遮蔽風雨”的場景,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那“雨傘”鮮紅的顏色正是象征著革命先輩為國捐軀的赤膽忠心。在這里,正是編導們的匠心獨運,讓觀眾領略了許多久違的不朽的人類精神和最純粹的心靈寄托。
影視作品是以圖像為中心的視覺藝術,審美語境是拷量她是否擁有強烈藝術感染力的重要尺度?!短m亭》遠離宏大敘事的酣暢,摒棄矯揉造作的煽情,通過平實質樸的視覺語言和形象,映射出真善美的人性魅力和人物情感,升華了影片關于“人性美”的主題,從而在精神價值體現(xiàn)、人性魅力展現(xiàn)和視覺藝術表達上達到了高度契合。
影片讓“紹興人自己”來演繹紹興故事,真實地還原了那段悲壯的歷史。大多數(shù)演員由非職業(yè)的紹興本地人擔綱,14位主要演員有11位是地道的紹興人,那位飾演“小巷阿婆”的演員就是一位住在小弄里九十高齡的老奶奶。這些土生土長的紹籍演員與人物貼合度很高,從外形上規(guī)避了因明星演員熟面孔引起的副作用。影片以紹興方言為主,輔以杭州話、普通話、日語等平實對白,強化了影片的鄉(xiāng)土韻味,使每個角色的語言都符合其身份,使片中人物更加形象、生動、立體地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構建了活生生的審美力場。比如,方均鵬和阿姿一對革命情侶在就義前,沒有豪邁雄壯的言語,也沒有高呼“共產黨萬歲”之類的口號,而是用杭州話深情地回憶起兩人相處時的點滴往事,聲情并茂,娓娓道來,此情此景令人潸然淚下,讓觀眾對革命者頓生無限敬意。
影片《蘭亭》用最平實的語言講述最深刻的道理,突破了主旋律影片“臉譜化”的敘事模式。透過林耕、方均鵬等一批平民英雄樸實恬淡的舉止、平易近人的敘事、通俗簡明的對話,使《蘭亭》產生了撼人心魄的感染力。比如,影片中的“小巷阿婆”,在林耕、先生與兩個日本兵纏斗的時候,突然從家里走出來,用搟面杖猛敲日本兵的頭,在關鍵時刻救了林耕和先生的命。這里,沒有壯懷激烈、大義凜然之類的客套,就因為日本兵“太欺負人了”。再如,在林耕帶著秀代隱居到在風景如畫的蝴蝶灣時,奉行的是最為草根的生存哲學,那就是先“活著”。而當?shù)艿芰痔?、好友方大哥夫婦相繼慘遭日本人殺害之后,林耕便開始想“做真正的男人”。于是,他和手下弟兄們開始用船運送抗戰(zhàn)傷兵……其結果慘不忍睹。這對本想躲避戰(zhàn)爭的年輕情侶終究以“裊首”的悲劇收場,而劊子手竟是秀代的父親井上。在槍殺前,井上稱秀代是“日本人的敗類”,而秀代則罵他是“人類的恥辱”。這些看似平淡無奇的對白,卻懾人魂魄,發(fā)人深省。
可見,在彌漫著濃濃紹興鄉(xiāng)土氣息的背后,《蘭亭》凝聚著深邃幽遠的審美魅力。鐫刻在紹興抗戰(zhàn)記憶中那些凝重的鏡頭或片段,賦予了觀眾太多的憂傷、悲憤和思索。德國美學批評家伊瑟爾說過,一部好的影視作品必定能提供給觀眾盡可能多的值得咀嚼的空間和意義。的確,《蘭亭》就是這樣一部值得好好品味的佳作。她能夠讓觀眾撫今思昔,在跨越時空的心靈對話中,領悟到劇中所蘊涵的巨大審美價值,從內心深處激蕩起強烈的歷史感、責任感和使命感。
當然,無論是劇情程式、敘事策略,還是人物塑造、語言風格等,《蘭亭》的缺憾也是顯而易見。比如,影片過于沉溺于那些節(jié)奏滯緩、講究造型、注重畫面等影像風格,在創(chuàng)作格調上,游弋在商業(yè)和藝術之間,搖擺不定。又比如,在整個敘事脈落的節(jié)奏感上,影片略顯支離破碎之感,而且由于影片始終沒有“蘭亭”影子,對于一般觀眾而言似乎不可思議;如果在片尾畫面上略有顯現(xiàn),既可以呼應一對戀人故事的開端,也會增強情感元素的耦合度。再比如,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些粗糙,比如秀代父親井上從一個普通商人變成殺人不眨眼的儈子手(軍官),這中間畫面或對話都沒有絲毫交代,讓觀眾看起來非常突兀,甚至有點莫名其妙。此外,影片中的方言特色沒有運用到極致,某些段落的方言過于文縐縐,降低了其間本可潑灑自如的獨白力量。
劉孟達.系中共紹興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紹興市文聯(lián)主席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理事,紹興廣播電視總臺臺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