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 張俊萍
男版“灰姑娘”故事的變調(diào)詠嘆
——評菲茨杰拉德的《夜色溫柔》
江蘇 張俊萍
《夜色溫柔》寫的是一個出身低微的青年迪克·戴弗與出生于巨富貴族之家的女子尼科爾·沃倫的婚戀故事。迪克如童話故事中的“窮小子”,憑借其勇敢、智慧和才干,贏得了美麗的公主及公主的王國和財富,徹底改變了原先卑微的身份。故事的結局是迪克混跡于美國小鎮(zhèn)做了無名的醫(yī)生,雖攀龍附鳳,但終成一空。這個男版“灰姑娘”故事在菲茨杰拉德筆下成為一支變調(diào)的詠嘆曲。這個故事似乎在告訴讀者,灰姑娘(無論男女)之夢有多么虛妄。
《夜色溫柔》 男版“灰姑娘” 婚姻 階層
《夜色溫柔》①是美國20世紀初“爵士時代的杰出代言人”菲茨杰拉德(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1896—1940)耗費九年心血創(chuàng)作而成的杰作。小說描寫的是一個出身低微的青年迪克·戴弗與出生于巨富貴族之家的女子尼科爾·沃倫的婚戀故事。男主角迪克是一位英俊、聰慧、勤奮的精神病理醫(yī)生,在美國的名牌大學拿了學位后,又去維也納從事心理醫(yī)學的研究和工作;而美貌的富家女尼科爾起先則是他的病人。靠著這段婚姻,迪克成功地進入了上流社會。他儀表堂堂、風度翩翩、談吐文雅,很快成為社交群體的中心。命運似乎在向他微笑,男人所夢想的東西——財富、地位、美色,他似乎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到了。小說的開頭讓讀者覺得這是一個男版的“灰姑娘”故事,寫了男性憑借自身的才能和婚姻的途徑,有效地在社會階梯上得到了“晉升”。迪克如童話故事中的“窮小子”,憑借其勇敢、智慧和才干,贏得了美麗的公主及公主的王國和財富,徹底改變了原先卑微的身份。似乎這個滿懷抱負、嚴于律己、追求完美的青年已經(jīng)得到了命運的獎勵。
然而,隨著故事的進展,命運很快收回了原先給予他的獎勵。首先,這個立志“做一個出色的心理學家,也許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心理學家”的中下層青年在精心照顧妻子、醫(yī)治其精神疾病的過程中,付出了自己全部的精力和才智,荒廢了自己的事業(yè)。更可悲的是,他被沃倫家族源源不斷提供給他的物品和金錢所束縛,不僅喪失了經(jīng)濟獨立,而且失去了“自我控制、自我約束”。因此,迪克最終沒能挽救自己的婚姻:尼科爾病愈后有了婚外戀情,不愿再與迪克繼續(xù)婚姻生活。故事的結局是迪克混跡于美國小鎮(zhèn)做了無名的醫(yī)生,雖攀龍附鳳,但終成一空。這個男版“灰姑娘”故事在菲茨杰拉德筆下成為一支變調(diào)的詠嘆曲。
菲茨杰拉德在小說中其實表現(xiàn)了一個普遍存在的“晉升”困境問題。迪克和尼科爾的婚姻是典型的上層階級與中下層階級的“越界”婚姻。尼科爾出身高貴,是“一位白手起家的美國資本家的孫女,同時也是利普·維森菲爾德家族的一位伯爵的孫女”②,是上層社會的一名代表;而迪克則是中下層階級的普通成員,是默默生活于中下階層的男性“灰姑娘”。兩人社會地位相差懸殊,這樁婚姻對迪克來說是樁“高攀”的婚姻。如果說階層僅僅是一種身份地位標識的話,那么與此相關的財產(chǎn)控制權則是實實在在的有形的權力,尼科爾和迪克在這方面更可謂有天壤之別。例如,尼科爾可以完全不考慮價錢而徹底按照自己的喜好奢華消費:“尼科爾照著一張長達兩頁紙的購貨單進行采購,并且還買了櫥窗里的東西。她所喜歡的這一切東西并不一定都能用得著,而是作為送給朋友的禮物才買下的?!倍峡说氖杖雱t只夠“支付自己的服裝費、個人開支以及酒錢”,家庭奢侈生活的大部分開支是沃倫家族提供,他曾經(jīng)經(jīng)營的診所也是沃倫家族出錢入股的?;楹蠛荛L一段時間,迪克總要“考慮自己的支付能力。他有點像苦行僧一樣地生活……保持了一種合乎身份的財政獨立”,后來,“看著他父親在貧窮的教區(qū)掙扎的情景,獲取金錢的欲望便融入基本上不渴望金錢的天性之中”,他漸漸地“被淹沒在滾滾而來的物品和錢財中”,也開始肆意花錢取樂了。顯而易見,在這樁“越界”婚姻中,在金錢財富上,迪克起先是既得利益者。從小說的前半部分看,迪克是一個交上好運、獲得“晉升”的“灰姑娘”。
然而,“晉升”是要付出代價的。社會學家布迪厄認為,為維持或改進自身在社會秩序中的地位,個體須憑借自身所占據(jù)的各種文化的、社會的、經(jīng)濟的“資本”③并有效地轉化之。個人的社會位置就是由“占據(jù)者在權力(或資本)的分布結構中目前的或潛在的境遇所界定”④。與處于社會階梯的高位、擁有眾多資本的女主角尼科爾相反,《夜色溫柔》中處于社會低位的男主角迪克主要占據(jù)的是“文化資本”,他憑借自身優(yōu)越的“文化資本”贏得了一樁高攀的婚姻,得到了暫時的“晉升”??梢哉f,其“文化資本”在小說開始時確實是有效地轉換為“社會資本”和“經(jīng)濟資本”,就像灰姑娘的美貌、善良和勤勞為她贏得了王子的心。然而,如愿以償跨進上流社會的門檻、步入富人圈之后,被尼科爾家的金錢淹沒的迪克逐漸荒廢自己的學業(yè),拋開嚴格的自律,“放棄成為一名偉大的精神病專家的前程”,開始無視自身的“文化資本”。在婚后,他完全成為沃倫家族為尼科爾“買”下的“保姆醫(yī)生”和“仆人”。這樣的“職業(yè)”,以迪克自己的說法,隨著病人的身體狀況變好“遵循報酬遞減率”,而且等病人康復必然面臨失業(yè)。也就是說,迪克所擁有的“文化資本”逐漸丟失,最終無法繼續(xù)為他轉換為其他資本,這使得他無法維持自己的社會地位,更談不上在社會階梯上繼續(xù)往上爬。
另一方面,迪克的“晉升”困境還表現(xiàn)在,其作為中下階層成員的“慣習”⑤也妨礙他與上層社會和諧相處。慣習指一個人自兒童時代養(yǎng)成的、由其出身階層的社會經(jīng)濟條件決定的一套內(nèi)在化的主導傾向,是“貫穿于(其)生活所有領域的、持久的、普遍化的傾向,甚至是貫穿于人的整個一生的傾向”⑥。社會學家認為,慣習是導致人類產(chǎn)生行為的重要因素。屬于同一個階層的成員的慣習具有天然的親和力,他們無需任何有意的“圖謀”,便能夠表現(xiàn)出步調(diào)一致、方向統(tǒng)一;而不同階層之間卻很難步調(diào)一致、方向統(tǒng)一。因此,慣習能把一個人持久地綁定在某一階級群體中,讓他在社會階梯中變得容易被人識別?;楹蟮牡峡藷o論怎樣表現(xiàn),仍然與尼科爾所屬的上層階級格格不入,“富人們始終以尼科爾的‘保姆醫(yī)生’來定位他,他的禮貌、照顧他人的品性也使得他在富人圈里永遠只是個仆人”⑦。他與上流社會成員的生活觀點也總是出現(xiàn)分歧。而且更可悲的是,他失去了嚴格的自律,開始了放蕩低俗的生活,最后還陷于隨意調(diào)情、酗酒打人等不負責任的惡行中。尼科爾的姐姐是這樣評價他的:“人一旦被投入一個不屬于他的世界,就會像丟了魂似的,不能自制,不論他們?nèi)绾斡心S袠?。”因此,他的結局可想而知,他那因婚姻獲得的社會“晉升”將無法持久。他最終還是被尼科爾所屬的階層拋棄,退出那個不屬于他的世界。
讓男主角通過自己的長處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是傳統(tǒng)作家慣用的對男主角的獎勵措施,是男版“灰姑娘”故事的典型結局。而菲茨杰拉德對英俊、風雅、勤奮、博學的男主角迪克的獎勵卻只是臨時的,他給男主角安排的最終結局是:回到你原來的世界中去!更重要的是,他在富貴面前迷失了自我,丟棄了早年的理想,因此,迪克最終得到的是懲罰。小說最后一部以“第13章”結束,不得不說,作者是有其用意的,“13”這個不吉利的數(shù)字也暗示著迪克的厄運。這個故事似乎在告訴讀者,灰姑娘(無論男女)之夢有多么虛妄。
①小說于1934年出版,“這部小說的背景被安排在作者所熟悉的歐洲大陸,時間跨度為1917至1930年間,但小說展現(xiàn)的仍然是美國‘爵士樂時代’的那種奢華消費的社會生活場面”。見吳建國:《菲茨杰拉德研究》,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95頁。
②F. Scott Fitzgerald: Tender is The Nigh t,Bungay, Su ffolk: Richard C lay Ltd. 1985, p62.(本文中《夜色溫柔》的其他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一一標注)
③布迪厄把整個社會看成一個不斷建構的結構,即“場”(field)。這個場又可分為各種不同的小型場域,而每個場中都存在著各種力量之間的博弈和競爭,這些力量便是“資本”。“資本表現(xiàn)為三種根本的類型,這就是經(jīng)濟資本、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見布迪厄:《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李猛、李康譯,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版,第161頁)“經(jīng)濟資本”指貨幣與財產(chǎn),“文化資本”包括教育文憑在內(nèi)的文化商品與服務,“社會資本”指一個人的出身及與其相關的熟人與關系網(wǎng)絡等。布迪厄還認為資本是“社會物理能量”的一種,它可以以各種形式存在,在特定的條件下可以通過特定的兌換率相互轉化。
④布爾迪厄:《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布爾迪厄訪談錄》,包亞明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42頁。
⑤除了“資本”,“慣習”是布迪厄的“場域理論”中另一個重要概念,指千差萬別的性情傾向系統(tǒng),行動者是通過將一定類型的社會條件和經(jīng)濟條件予以內(nèi)在化的方式獲得這些性情傾向的。(見布迪厄:《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李猛、李康譯,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版,第143頁)
⑥Charles Cam ic: The M atter of Habit.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91, No.5. 1986, p1046.
⑦王靜、石云龍:《跨越不去的階級鴻溝——評〈夜色溫柔〉中人物墮落的階級根源》,《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8年第8期。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項目“消費主義的興起與20世紀20年代美國小說研究”(項目編號為12YJC752)
作 者: 張俊萍,江南大學外語學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比較文學、英美文學。
編 輯:趙斌 mzxs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