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學論文中的常見問題
高燕華侯維娟郭玉慧周靜譚小琴
(廣州軍區(qū)廣州總醫(yī)院《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編輯部,廣東廣州510010)
關鍵詞〔〕醫(yī)學論文;寫作
第一作者:高燕華(1958-),女,編審,主要從事醫(yī)學論文寫作研究。
本文將醫(yī)學雜志來稿中存在的常見問題〔1〕歸納如下。
1選題存在的問題
1.1選題陳舊科技論文作為發(fā)表科研結果的一種文體,有別于其他科技寫作的基本特征在于它的創(chuàng)造性,即科技論文應反映作者本人所提供的新的事實、新的方法、新的見解。論文的創(chuàng)造性是指作者應在繼承前人、他人工作的基礎上,著重表述自己新的研究結果,探索新的診斷、治療方法和得到的新認識。很多作者在選題上存在這樣一些問題:①事先沒有選題,僅僅是將以往治療過的病例找出來,進行一下臨床資料的統計、分析,這樣的文章常常因為原始病例的觀察指標不統一,各項檢查不健全,得不出有突破性的結論或結論不準確。甚至占有的資料說明不了結論。②憑借儀器、設備上的優(yōu)勢進行選題,這種選題不是絕對不可取,先進的儀器設備固然有助于疾病的診斷,但是等到市、縣級甚至區(qū)級醫(yī)院有這些設備時,已為時過晚,很多同類文章已經整理成文或已發(fā)表。再做這樣的工作,僅僅是對他人成果的驗證或重復。所以要依靠自身的技術進行選題。選題通常都是在臨床實踐的基礎上發(fā)現問題以后,結合文獻復習,經過深入的思考提出來的。當然從多年積累的經驗中也可能有解決某些問題的苗頭,但這也僅僅是形成選題的“胚胎”階段,“胚胎”至胎兒還需要有孕育的過程。
1.2選題過大一般主張一文一題,題目過大,文章涉及的面較寬泛,一些初學寫作者,往往收集資料不全面,文章內容卻又面面俱到,文章說理不強,編輯想幫助修改都無從下手。例如《腹部腫瘤293例分析》一文中包含著多系統、不同部位、不同性質的腫瘤,要想說明問題、分析透徹,這是很難做到的。
1.3選題與辦刊宗旨不符每種期刊都有自己的辦刊宗旨和讀者對象,因此,作者在撰稿時,一定要知道自己所投雜志征稿范圍,自己的稿件在所投雜志中所處的位置,同時對自己稿件的總體情況做一恰當的評估。做到這一點也不難,一是瀏覽一下近2年內所投雜志報道的內容、欄目設置;二是認真閱讀一下雜志的稿約。如果作者能做到上述兩點,就會提高稿件的命中率。例如一篇題為《我愛我的護理事業(yè)》一文,該文寫得很真摯,也頗感人,但因它不是學術論文,無法刊用。
1.4選題與文章體裁不符醫(yī)學論文的常見體裁,有論著、病理(例)討論、綜述、講座、述評、病例報告、誤診分析等。各種體裁都有不同的格式和寫作要求。如果是科研成果,可以寫成論著性文章;如果是臨床病例的總結,可以寫成經驗報道性文章;在資料充足,并能掌握國內外動態(tài)的情況下,可以撰寫成綜述性文章;如果手頭搜集的資料是罕見或疑難病例,可以寫成病例報告;如果這個疑難病例是通過會診討論而逐漸得到正確診治或始終認識不清,最后經尸體解剖才真相大白,這類資料就可以寫臨床病理討論或病例分析。例如一篇題為《陰道出血病例淺析》的文中,作者經過多年的臨床經驗,占有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但是作者將這篇文章在游離臨床資料的情況下,寫出了一篇講座,而講座又沒有擺脫教科書的內容,文章內容既沒高度也沒深度,這樣的文章就很難刊用了。
2命題存在的問題〔2〕
2.1文題不符文章的命題是為文章內容服務的。確定一個命題應包含科研設計的三要素:即研究對象、處理因素和觀察指標。如有一篇命題為《腸套疊10例誤診分析》一文,作者先敘述本病為少見病例,引證了很多參考文獻,然后再敘病因、臨床表現及治療,令人看完之后,不知誤診原因何在。
2.2題目冗長英國教學學會規(guī)定要求論文題目不超過12個實詞。國內雖無明文規(guī)定,但是不少雜志在稿約中規(guī)定以不超20個字為宜。如一篇題為《要提高對慢性有機磷中毒的認識,3例有機磷中毒誤診為胃腸炎、嘔吐原因待查的教訓》的文題,加標點共38個字,實際上僅用《有機磷中毒3例誤診分析》11個字即可說明問題。
2.3語法不當,成分缺如〔3〕文通字順是科技文章題目的最基本要求,語句不通順的原因常常是由于成分缺如,語法不當所造成。例如:《中草藥煎制對其藥效的影響》把“中草藥”寫在“煎制”前面是不合適的。因為“煎制”不是“中草藥”發(fā)出的動作,“中草藥”也不是“煎制”這種動作的行為主體,若改為《煎制對于中草藥藥效的影響》則比較貼切。又如《臭米面食物中毒臨床分析》的文題,只是將有因果關系的詞羅列起來,但邏輯上的概念并不準確,若加上“引起”二字改為《臭米面引起食物中毒臨床分析》這樣則會變得一目了然。
3摘要及關鍵詞中存在的問題
摘要撰寫應注意:①開篇即要敘述所涉及的問題,研究的目的與方法,與其他學者研究的不同點,標題未能充分表達的內容要在摘要中體現出來。重點闡述論文的結果。即新的理論、新的方法、新的實驗、新的技術,不要敘述產生的過程。②摘要中不要使用圖、表及非標準化的符號和術語。③摘要只對論文內容做忠實的介紹,一般不要舉例說明,不要自作評價。④不分段落,用第三人稱,采用主動態(tài)撰寫。⑤摘要要有一定的完整性,能獨立成篇,便于文獻刊物錄用。
關鍵詞在選擇時,應首先從題目中選取具有檢索價值的專業(yè)詞匯,并加以規(guī)范化,如果自文題中選取的關鍵詞仍不能完整地提供檢索信息,則可以從摘要中選取。只有在上述兩處選不出的情況下,才在正文中選取;不過在這種情況下不是題目寫得不準確,就是摘要寫得不概括,不精煉,沒將重點寫出來。關鍵詞第一來源于題目,但是題目絕不等于關鍵詞。
中圖分類號〔〕R2〔文獻標識碼〕A〔
4引言中的問題
引言要求開門見山,言簡意賅,一般在200~300字以內。引言中最常見的問題是將文章背景寫成沿革,過多敘述歷史與羅列文獻。把討論中的部分內容放在引言中進行敘述。另外,有的作者過高地進行自我評價。例如:“國內尚無報道,最新成果等”和“水平有限,敬請指導”等客套,實屬沒有必要。
5材料與方法(臨床資料)中存在的問題
5.1實驗研究類文稿在材料與方法中體現文章的科學性和可信性,這部分內容是實驗過程中原始資料的結晶。一般包括實驗條件、調查研究的類型、實驗設計方法、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等。在寫實驗條件時應將所用主要儀器、材料和采用的方法等如實說明,以便讓讀者判斷資料的先進性和可靠程度。在寫實驗設計方法時,應將調查對象的選擇、觀察組和對照組的劃分,隨機抽樣原則交代清楚,以說明設計的合理性和代表性。同時也要寫出質量控制、復核試驗等,用以說明資料的可靠性。
這部分內容常見的問題是:①類似明細賬:有的作者不了解這部分的寫作目的,常常列出全部儀器、器皿、試劑的明細賬,這樣占去了很大篇幅。其實如果方法是通用的,只寫名稱或注明特殊部分即可。②組間一致性較差:醫(yī)學研究多采用群體即組與組之間的比較形式。既然是比較,組與組之間必須具有“可比性”,必須力求保證兩組之間除被試因素外,其他各方面的條件都要一致。保證組間一致可從4個方面著眼:①觀察對象方面:如為病人時,組與組之間在性別、年齡職業(yè)、地域、經濟生活條件、健康狀況、病情性質和輕重程度上都要一致;如為動物時,在出生時間、體重分布上要一致。②實驗條件方面:如病室居住條件(陰面或者陽面)、伙食、看護、治療程度、處理步驟、使用儀器等,組與組之間應一致。假如必須使用兩套同樣的儀器,不應一組一套,而應兩組的一半使用這套,另一半用那套。③操作或觀察方面:如是兩個人操作或觀察結果,不允許一人觀察一組,而應兩人都觀察兩組的各一半。④時間方面: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工作應同時進行,不允許后補對照組。
5.2臨床病例觀察類文稿在臨床資料中應包括:①一般資料:資料來源、性別、年齡、民族、職業(yè)等。②臨床資料:主訴、病史、查體、病理分型、鑒別診斷。③輔助檢查資料:臨床檢查(常規(guī)化驗、特殊化驗)和儀器檢查(X-線、心電、B超、CT等)。④治療方法:藥物、物理方法、手術等。
這部分內容常見的問題是:①資料來源不清:如婦產科醫(yī)院不應報道前列腺炎的診治體會等。②診斷依據不充分:如X-線檢查在肺鈣化點的位置上出現一陰影,即確診為“瘢痕癌”。這種可能不是不存在,但瘢痕癌的確診需要有病理學檢查為依據。③只設觀察組,缺少對照組:例如一篇關于雷尼替丁的藥物觀察,設觀察組200例,有效率達83%。得出結論是雷尼替丁治療潰瘍療效顯著,且價格比法莫替丁便宜。姑且認為此結果就是雷尼替丁的作用,由于本文未設對照組,存在著法莫替丁價格高,但也比雷尼替丁好的可能。④資料的取舍上面面俱到:臨床資料全盤托出,唯恐自己說得不清楚,不考慮取舍,造成文章雜亂無章,層次混亂。
6結果中存在的問題
結果是論文的核心部分,是對實驗過程中或臨床病例觀察中所測得的數據和觀察現象的情況一一加以整理和加工的產物,不應是原始數據的羅列。結果應該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分析結果常運用文、圖、表結合的形式,以文為主。敘述結果應詳細、確切,合乎邏輯。必須將材料與數據進行歸納分析和正確的統計學處理。
這部分內容常見的問題是:①結果不精煉。科研設計時應盡量顧及各種影響因素,因此設計觀察的項目都比較多,但在分析結果時,就會發(fā)現有相當一部分內容與主題沒有內在聯系,這是正常的,對這部分內容應該斷然舍去。②結果的表述一定要保持客觀性。選取的數據必須實事求是,不能把不符合主觀設想的數據或結果隨意刪除。即使小數點后的數值,也不可隨意取舍。即不可隨意棄去失敗的數據和陰性結果,更不允許摻雜作者的主觀臆斷和推測。結果內容都是以單項內容分項敘述,最后也不必綜合說明。一篇科研論文質量高低,主要取決于這部分內容的科學性、準確性。③統計圖、表用的是簡明的規(guī)范化的科學語言,比文字言語更客觀、更明了地表達實驗(調查)結果。它應能起到標示作用、替代文字的作用;目的是節(jié)省文字,具有直觀性。統計表一般采用“三線”式表格。常見的問題是表題過于簡略或繁瑣,且時間、地點和內容交待不清,或標目過多、文字欠簡練、層次不清、線條過多,填寫阿拉伯數字沒有對位,保留小數的位數不統一等。統計圖有直條圖、構成圖、普通線圖、半對數線圖等。各種統計圖有各種的繪制方式,常見問題有對圖的種類選擇不當,數據未作統計學處理,仍用原始記錄制圖。有的縱橫坐標比較設計不合理,有的標題本應放在圖下,而放在圖的上方或側面。④常見的統計學錯誤:一是相對數的勿用,將“比”當“率”:比和率均為相對數,用百分數(%)表示,但其意義不同。構成比是說明事物或現象內部各構成部分的比重;率則表示某以現象在一定范圍內發(fā)生的頻率或強度。由于概念不清,往往將比誤作率來運用。如某院調查氣管炎患者70例,其中56人吸煙,占調查人數80%,14人不吸煙,占20%。于是得出結論認為吸煙是引起氣管炎的主要原因。這顯然是不對的,是把比當作率來用了。這里的百分比,只說明吸煙與不吸煙者在患者中所占的比例及分布,不說明患者在吸煙與不吸煙人群中發(fā)病的頻率或強度。要想說明吸煙與不吸煙人中氣管炎發(fā)病人數,應調查某地區(qū)或某人群中吸煙者與不吸煙者中氣管炎發(fā)病人數,用此來計算發(fā)病率才能說明吸煙與發(fā)病的關系。二是百分比應用失當:有的論文僅報道5例治療結果,4例有效就以80%表示,這是不妥的,因為樣本太小,很難反映總體情況。一般10例以下一律不用(%)表示,可用分數表示,如5例中4例有效可計為(4/5)。也有論文中提到用某新藥治療后,“病死率降低2倍”而沒用百分數,也是不妥的。因為減少1倍就意味著自身相減1-1=0,減少2倍就無法解釋只能用“降低到百分之幾”或“降低了百分之幾”來表示。如降低到80%,即原來是100,現在是80,降低了80%,即原來是100,現在是20。三是不做顯著性檢驗:有一部分稿件不做顯著性檢驗,僅僅是將兩組表面治愈率進行直接比較。如認為80%就比70%療效好,其實使用t檢驗算出P值后,可能提示這種差異是沒有意義的。四是僅有P值而無檢驗方法:在寫出顯著性檢驗結果時,一定要寫出檢驗方法(如t、F、χ2、U檢驗等)計算值及P值。這樣一方面可防止“做假”,另一方面可使讀者了解作者的使用方法,以判斷其是否正確。
7討論中存在的問題
討論是結果的邏輯延伸,是從理論上對實驗和觀察結果進行分析的綜合,從廣度和深度兩方面來豐富和提高對實驗結果的認識,為文章的結論提供理論上的依據。同時對研究中的例外和相反結果亦應解釋和說明,提出論文中存在的問題和今后的設想。討論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撰寫:①當前本課題國內外研究概況,在觀點和結論上與本文的異同,進行比較分析,以說明本文研究結果的價值和意義。②對各項研究指標和實驗結果的誤差、陰性、陽性及一些新現象的說明和解釋。③實驗結果需要在原理上進一步分析和判斷,并預見某種可能性。④其他領域的研究成果能說明和支持本文的觀點和結果。⑤研究過程中還存在的問題,有待解決之處。
這部分內容常見的問題是:①缺乏自己的觀點,類似文獻綜述:一篇文章的水平高低,主要看作者拿出的新東西有多少及對理論、實踐所引起的實際效益的大小,決不在引文多少。論文要引證近代文獻,說明資料的新穎、進展的科學性。有的作者引文堆積如山,看不出作者的個人見解和意圖。引用文獻一般不能成段,而是摘其觀點相同或相反的論據。②錯把結果當結論:在討論中,單純重復結果內容,就結果談結果。結果是工作客觀實際的反映,要求客觀、準確;結論是結果得到理論上的升華之后,而引申出來的認識,這部分內容應該是超越前人的。③避免推理太遠:討論要抓住問題的本質,揭示規(guī)律,總結經驗和教訓。在作者觀點與他人實驗或臨床觀察結果不同時,所下結論一定要慎重,避免推想太遠的不成熟診斷,即使理由充足時,可以提出設想和建議,但也一定要恰如其分。④如果無新的內容,可不必作詳細討論,更不要為充填文章份量而將結果內容大段大段在討論中復述。
8致謝中存在的問題
致謝不是論文的必要組成部分,可單獨成段放在討論之后。致謝的對象是:①在選題、構思中給予建議指導者;②在試驗、資料搜集中作出某些貢獻者;③給予信息、物質經費幫助的團體或個人。國際醫(yī)學期刊編輯委員會在《生物醫(yī)學期刊稿件的統一要求》中建議,致謝限于對本研究工作有過實質性貢獻者,并要求作者負責提供致謝中提名者同意發(fā)表自己姓名的簽字證明,以示負責。這部分內容常見的問題:應致謝的對象排列在作者名次中,造成一篇文章多達十幾位作者的現象。有的未征得致謝對象的同意。
9參考文獻中存在的問題
參考文獻是科技論文的重要附件,是對全文的考證。參考文獻著錄主要反映作者嚴肅認真的科學態(tài)度和求實精神。反映作者對該選題歷史、現狀的了解程度,體現作者對前人研究成果的尊重。這部分內容常見的問題:①缺乏必要的文獻:文內談及某人的研究,得出的結論;但文后見不到文獻。使讀者無法了解原文,也使文稿的論點缺少了必要的依據,影響文章的科學性和嚴肅性。②間接引用他人文獻:參考文獻的引用一定是作者親自閱讀的那部分文獻,而不應是借引其他文章中引用的文獻。③文獻條目過多、過舊:作者除追溯選題的歷史淵源外,在引用與本主題有關的技術方法、實驗數據結論觀點時,應盡量選用最近和主要文獻,盡量少用陳舊文獻。美國劍橋文獻資料公司的統計指出:“19世紀時科技文獻的老化過程可長達50年,而20世紀80年代已縮短到5年左右”。④文獻標注次序混亂:文內角注與文獻表的排列不符,給讀者、編者帶來不必要的麻煩。⑤文獻著錄書寫不規(guī)范:在醫(yī)學期刊中較為普遍地推廣了國際醫(yī)學期刊委員會所規(guī)定的文獻書寫格式,即“溫格華標準”。但仍有一部分作者采用哈佛著錄格式。
10參考文獻
1譚炳煜.怎樣攥寫科學論文〔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2:9-45.
2李晨.怎樣撰寫科學論文〔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1985:25-72.
3戴良科,徐家安.醫(yī)學論文的命題、語法修辭及其他〔J〕.山東醫(yī)藥,1988;28(15):55-6.
〔2015-08-20修回〕
(編輯張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