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 莉 閆國梁
胸部放線菌病是臨床上一種比較罕見的疾病,指的是因為呼吸道吸入放線菌,放線菌侵犯肺、胸膜或支氣管,造成慢性化膿性肉芽腫性疾病。流行病學研究顯示,胸放線菌病常見于30~60歲男性,其臨床上主要表現(xiàn)為胸壁上有特征性板樣硬塊,呈暗紫色,有局部軟化形成的小膿腔情況[1-2]。其病理變化為局部組織水腫,有大量的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浸潤,出現(xiàn)許多大小不一的壞死區(qū),形成多數(shù)大小不一、相互融合且向鄰近組織滿意的膿腫,膿腫周圍纖維組織增生[3]。該病的診斷陽性率極低,極易誤診為肺癌[4-5]。因而本研究特選擇10例胸部放線菌病為研究對象,探討該病的CT體層攝影術(shù)影像特點,為臨床診斷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jù),提高診斷的準確率。
1.1 一般資料從我院病例庫中收集2005年1月至2015年2月期間我院收治并證實為胸部放線菌病的患者10例為研究對象,所選對象均無胸部以外其它部位放線菌病。其中男性7例,女性3例;年齡在38~59歲之間,平均年齡51.6歲;病程在2d~3個月之間,平均病程45d;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咯血或血絲痰情況,臨床表現(xiàn)為胸痛的4例,發(fā)熱的2例;有基礎(chǔ)病變者8例;6例支氣管顯微鏡檢查證實,2例CT引導下肺穿刺活檢證實,2例手術(shù)病理證實。
1.2 方法
1.2.1 支氣管顯微鏡檢查方法:纖支鏡消毒2%的防銹銹戊二醛裝入足夠長度的容器內(nèi),將纖支鏡放入容器內(nèi)浸泡15min后用無菌蒸餾水徹底沖洗干凈;術(shù)前詢問病史,常規(guī)血壓、心、肺體檢;正側(cè)位X線胸片、常規(guī)斷層片、CT片,術(shù)中進行多軸位透視,認真仔細觀察、確認活檢鉗進入病灶中;血小板計數(shù)、凝血機制、肺功能等常規(guī)檢查;患者知情同意,檢查前6h禁食,常規(guī)心電圖監(jiān)視,使用用鎮(zhèn)靜藥;29/5利多卡因咽喉部麻醉,纖支鏡引導下利多卡因在氣管內(nèi)麻醉,麻醉藥物劑量不超過2%利多卡因15ml(300mg);仰臥位或半臥位或坐位;經(jīng)鼻或口插入纖支鏡,用活檢鉗鉗夾組織(注意避開血管)夾取有代表性的組織送進行細胞學檢查。
1.2.2 CT引導下肺穿刺活檢方法:內(nèi)有彎盤1個、孔巾1條、試管2只、載玻片4片、小標本瓶2個、紗布8塊、穿刺針2套、鑷子2把的胸包一個,無菌手套、無菌盤及相關(guān)物品、膠布、注射器4個等物件;2%利多卡因10ml,碘伏、龍膽紫1瓶,定位標記物;檢查前化驗血小板計數(shù),出血凝血常規(guī)檢查,肝功能常規(guī)檢查,心電圖監(jiān)測生命體征,患者知情同意,術(shù)前禁食4h;仔細閱讀CT片,確定病變的位置,根據(jù)病變位置選擇以患者舒適原則選擇仰臥、側(cè)臥或俯臥;根據(jù)病灶位置選擇穿刺點及穿刺針型號;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至胸膜,穿刺后保留針頭再次CT掃描,針尖達到預定位置后切割取材,取材后對患者進行穿刺后常規(guī)處理;取材常規(guī)固定后進行組織病理學檢查。
1.2.3 X線及CT體層攝影術(shù)檢查方法:X線片常規(guī)檢查,行胸正、側(cè)位攝片。CT檢查采用Tsh-101A64排螺旋CT掃描機進行常規(guī)掃描和增強掃描。全肺無間隔患者掃描層厚為10mm,病變區(qū)域掃描層厚5mm,120KV,250mA,螺距0.984:1,球管轉(zhuǎn)速0.4s/圈,掃描范圍全胸,重點掃描胸肺部;標準算法、多平面重組重構(gòu)圖像。增強掃描采用非離子對比劑(300mgI/ml)100ml,高壓注射器經(jīng)前臂淺靜脈注射,注射速率3.5ml/s,掃描延遲25s。
2.1 胸放線菌病X線及CT檢查診斷結(jié)果本研究對象中,10例患者X線平片檢查和CT檢查均誤診,其中誤診為肺癌的6例,誤診為肺結(jié)核的3例,誤診為感染并膿腫形成的1例。經(jīng)支氣管顯微鏡檢查證實為放線菌并的6例,經(jīng)CT引導下肺穿刺活檢證實為放線菌并的2例,經(jīng)手術(shù)病理證實為放線菌并的2例。從檢查結(jié)果可以看出,胸放線菌病的X線平片檢查或CT檢查均易誤診,檢查陽性率極低。
2.2 胸放線菌病CT體層攝影術(shù)影像特點本研究中10例患者的CT影像均表現(xiàn)為與胸膜相連的肺葉外圍胸膜下的團塊狀影,CT重建圖像上可見鄰近胸膜增厚情況(如圖1所示),病變多表現(xiàn)為囊實性,內(nèi)部可見空洞影(如圖2所示),病變或多發(fā)大小不同的氣泡影(如圖3所示),CT圖像顯示病變邊緣模糊,可見炎性浸潤情況(如圖4所示);CT增強掃描可強化病灶實性部分顯示,但對囊性病變部分的顯示無強化效果(如圖5所示)。本研究中放線菌病變累及18個肺葉52個肺段;8例患者的CT影像顯示以團塊為主要病灶,病灶周圍肺多見斑點或斑片以及條索狀模糊影;團塊內(nèi)可見薄壁、和空洞,薄壁壁內(nèi)光滑,空洞內(nèi)有低密度液化灶和散在懸浮氣體影;CT影像顯示均為見氣-液平面;10例患者的CT影像均顯示病灶鄰近胸膜增厚情況,8例患者的CT影像顯示肺門和(或)縱隔淋巴結(jié)增大,2例患者的CT影像顯示右肺斑片狀影合并縱隔膿腫。
放線菌沒有細胞壁和核膜,菌體呈細絲狀,與真菌相似。放線菌病主要是以色列氏放線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化膿性炎癥,在生物學研究分類中,放線菌不屬于真菌類,而是一種厭氧類細菌,其引起的病變與霉菌引起的病變相似。放線菌并的病理變化主要為慢性化膿性炎癥,局部組織水腫,有大量的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浸潤,出現(xiàn)許多大小不一的壞死區(qū)、多數(shù)大小不一且相互融合且向鄰近組織滿意的膿腫,膿腫周圍纖維組織增生,形成許多竇道和痿管[6-7]。膿腫的特征表現(xiàn)為膿腫壁和竇道周圍肉芽組織內(nèi)出現(xiàn)大量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以及單核新報浸潤情況,有時也有一些多核巨細胞,但但多核巨細胞出現(xiàn)的情況比較罕見,一些可見大量吞噬脂類巨噬細胞,肉眼看上去為黃色。放線菌多寄生在人口腔中的腐物內(nèi),在各種原因造成口腔黏膜損傷的情況下,放線菌由傷口浸入,造成面部、頸部、胸部、腹部等器官放線菌病[8-9]。
胸部放線菌病的診斷陽性率極低,極易誤診為肺癌這一觀點已成為學者及臨床醫(yī)師的共識。本研究中的10例放線菌病患者X線正、側(cè)胸平片均顯示為團塊和大片密實影,但沒有顯示有空洞、液化以及氣體病灶,X線平片檢查和CT檢查均誤診,其中誤診為肺癌的6例,誤診為肺結(jié)核的3例,誤診為感染并膿腫形成的1例。CT檢查顯示,本組10放線菌病患者中,累及18個肺葉52個肺段,8例以團塊為主要病灶,團塊大小在2.4~8.0cm之間,平均4.2cm,形態(tài)表現(xiàn)為不規(guī)則狀;多見斑點或斑片以及條索狀模糊影,團塊內(nèi)可見薄壁、和空洞,薄壁壁內(nèi)光滑,空洞內(nèi)有低密度液化灶和散在懸浮氣體影。CT影像與X線平片檢查胸部放線菌病比較而言,X線平片無法顯示空洞、液化以及氣體病灶情況,診斷價值有限,而CT體層攝影術(shù)可顯示病灶的具體細節(jié),具有特征性,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本研究的這一結(jié)論與國內(nèi)外學者的研究結(jié)果具有一致性[10-12]。
綜上所述,X線平片檢查胸部放線菌病無法顯示空洞、液化和氣體病灶,診斷價值有限,而CT體層攝影術(shù)可顯示病灶的具體細節(jié),具有特征性,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準確掌握放線菌病的CT影像學特點,結(jié)合臨床表現(xiàn)進行診斷非常必要。
圖1-5典型胸放線菌病CT體層攝影術(shù)多平面重組影像圖(圖1:男性患者,48歲,胸部放線菌病,可見與胸膜相連的肺葉外圍胸膜下的團塊狀影,鄰近胸膜增厚情況;圖2:男性患者,40歲,胸部放線菌病,囊實性內(nèi)部可見空洞影;圖3:女性患者,46歲,胸部放線菌病,不規(guī)則病灶,內(nèi)可見大小不同的氣泡影;圖4:男性患者,53歲,胸部放線菌病,病變邊緣模糊,可見炎性浸潤;圖5:男性患者,40歲,胸部放線菌病CT增強掃描圖,強化病灶實性部分顯示,對囊性病變部分顯示無強化。)
[1]蔣延文,孫越,方秋紅.肺放線菌病臨床特點及診斷研究[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14):3479-3481.
[2]ManishKV,VivekT,Shah AK.Actinomycosisor tuberculosis?Adiagnostic dilemma[J].Scandinavian JournalofInfectious Diseases,2006,38(5):378-381.
[3]涂海燕,陳正賢,李靜.胸部放線菌病五例臨床分析及文獻復習[J].臨床內(nèi)科雜志,2009,26(1):26-29.
[4]柴曉明,楊秀榮.肺放線菌病的CT診斷及誤診分析[J].中華放射學雜志,2013,47(6):509-512.
[5]AlessandroA,Alberto C,AlessandroM,etal.BronchopulmonaryActinomycosis AssociatedWithHiatal Hernia[J].MayoClinic Proceedings,2009,84(2):123-128.
[6]張有志,章鵬,楊海華,等.肺放線菌病血培養(yǎng)陽性一例并文獻復習[J].中國呼吸與危重監(jiān)護雜志,2014,13(6):565-568.
[7]HeshamEG,ChunxueB,Renli Q.PulmonaryActinomycosis PresentingasaMass-Like Consolidation[J].Southern MedicalJournal,2010,103(1):81-83.
[8]楊帆,郭斌.聚合酶鏈反應在口腔放線菌基因多態(tài)性分析中的應用[J].國際口腔醫(yī)學雜志,2008,35(2):125-127.
[9]吳曉華,馬大慶,張淑紅,等.酷似肺癌的肺放線菌病2例影像分析[J].中國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3,21(7):543-544.
[10]MahmoodFS,SchwatzE,KurrupS,etal.Adiagnostic dilemma:differentiating between granulomatosis with polyangiitisand tuberculosis[J].Clinical medicine(London,England),2013,13(4):411-413.
[11]王自強,顧海霞,張海燕.肺放線菌病的CT表現(xiàn)[J].醫(yī)學綜述,2014,20(9):1716-1718.
[12]王官良,季文斌,何海青.肺放線菌病3例CT表現(xiàn)[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0,26(4):638-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