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陽江
貴州省六盤水市水礦控股集團總醫(yī)院骨一科,貴州 六盤水 553000
后路釘棒系統治療胸腰椎骨折及脫位42例臨床觀察
謝陽江
貴州省六盤水市水礦控股集團總醫(yī)院骨一科,貴州 六盤水 553000
目的:觀察后路釘棒系統治療胸腰椎骨折及脫位的臨床療效。方法:將84例胸腰椎骨折及脫位患者按照手術方式不同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42例。觀察組行后路釘棒系統內固定手術治療,對照組行前路復位固定術治療,觀察兩組患者手術治療后的椎體前后緣高度、椎管狹窄程度、Cobb角變化情況,并評價觀察組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情況。結果:觀察組治療后的椎體前、后緣高度,椎管狹窄程度和Cobb角均優(yōu)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神經功能分級明顯優(yōu)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結論:后路釘棒系統內固定術是臨床治療胸腰椎骨折及脫位的理想方案,值得臨床進一步借鑒和推廣。
胸腰椎骨折;脫位;后路釘棒系統內固定術;前路復位固定術
胸腰椎骨折在臨床較為常見,胸腰椎骨折合并脫位多由于致傷暴力較大,脊髓和神經受傷較重,同時脊柱的穩(wěn)定性也受到很大破壞[1],因此臨床治療難度較大。對于胸腰椎骨折合并脫位應盡早行手術治療,以便恢復神經功能。臨床治療胸腰椎骨折合并脫位的手術方式較多,筆者近年來采用后路釘棒系統內固定術治療胸腰椎骨折及脫位取得滿意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骨科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84例胸腰椎骨折及脫位患者,按照手術方式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2例。觀察組中男24例,女18例,年齡17~67歲,中位年齡(42.1±2.2)歲;骨折部位T11 9例,Tl2 6例,L1 15例,L2 12例;受傷原因:車禍傷32例,高處墜落傷7例,重物壓砸傷3例;對照組中男22例,女20例,年齡21~69歲,中位年齡(45.3± 2.5)歲,骨折部位T11 12例,Tl2 5例,L1 18例,L2 7例,受傷原因:車禍傷29例,高處墜落傷9例,重物壓砸傷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觀察組均行后路釘棒系統內固定術治療,所有患者均有手術治療指征。患者全身麻醉后取俯臥位,取以傷椎及脫位為中心的后正中縱切口,顯露傷椎和相鄰椎板、關節(jié)突和橫突,在C臂機下定位,確定置入螺釘的方向及深度,切除下位椎體的雙側椎板、棘突及雙側關節(jié)突關節(jié),C臂輔助下于傷椎及脫位間隙上下椎體植入椎弓根螺釘。對脫位的關節(jié)進行復位,撐開壓縮椎體,使其恢復正常位置,而后置入螺釘,C型臂確認位置后行內固定治療。創(chuàng)面徹底止血后使用雙氧水和生理鹽水沖洗,逐層縫合傷口,并留置負壓引流管。對照組患者行傳統的前路復位固定骨折脫位的椎骨,T12~L2段椎體骨折采用胸膜外腹膜后入路,L2以下采用腹膜后入路,使用脊柱前路鋼板或釘棒系統進行內固定,植骨融合采用大塊髂骨或鈦網。1.3 觀察指標 術后對患者進行12~18個月的隨訪,復查X片及CT,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后的椎體前緣高度、椎體后緣高度、椎管狹窄程度和Cobb角變化。同時采用Frankel脊髓損傷評分法[2]對觀察組治療前后的神經功能進行分級評價。A級:損傷平面以下深淺感覺完全消失;B級:損傷平面以下深淺感覺完全消失,僅存骶區(qū)感覺;C級:損傷平面以下僅有某些肌肉運動功能,無有用功能存在;D級:損傷平面以下肌肉功能不完全,需要拄拐行走;E級:深淺感覺、肌肉功能良好,有病理反射。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神經功能分級評價采用非參數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觀察指標 觀察組治療后的椎體前、后緣高度,椎管狹窄程度和Cobb角均優(yōu)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患者手術治療前后的觀察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椎體前緣高度(mm)椎體后緣高度(mm)椎管狹窄程度(mm)Cobb角(°)對照組63.4±7.1 89.2±4.7 7.1±3.8 10.4±3.2觀察組 88.6±5.9▲ 96.1±6.9▲ 21.3±7.6▲2.5±1.2▲
2.2 神經功能 非參數秩和檢驗分析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神經功能分級明顯優(yōu)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胸腰椎骨折脫位損害了脊柱的完整性和穩(wěn)定性,容易造成椎管狹窄、脊髓壓迫、神經根損傷[3],故需通過手術治療的方式解除脊髓和神經的壓迫,對受傷的椎體進行有效的固定,以恢復脊柱的生理曲度并重建脊柱的穩(wěn)定性[4]。目前對于胸腰椎骨折脫位的手術治療在手術入路選擇上主要有后路、前路和前后聯合入路,前路手術僅能對有限的節(jié)段進行復位固定,常常需聯合后路手術,因此手術創(chuàng)傷較大,患者出血量多,不是一種理想的手術入路選擇[5]。
隨著近年來臨床對胸腰椎骨折、脫位的認識不斷加深,及脊柱內固定器械的發(fā)展,后路釘棒系統在治療胸腰椎骨折及脫位中得到了廣泛應用。本研究結果表明:后路釘棒系統內固定術治療胸腰椎骨折及脫位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椎體前緣高度、椎體后緣高度、椎管狹窄程度和Cobb角,促進脊柱生理功能和解剖結構恢復,同時能夠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這與譚祐光[6]的報道一致。后面入路的手術視野暴露較為清晰,手術創(chuàng)傷小,復位及固定不受脊柱節(jié)段的限制,能夠一期完成復位、固定、減壓、融合[7-8]。釘棒系統屬短節(jié)段內固定,能夠避免長節(jié)段固定對脊柱活動度的影響,從而保留了運動功能,更符合生物力學原理,可同時固定脊柱的前、中、后柱,從而達到有效的解剖復位。釘棒系統通過器械自由撐開,可靈活進行立體多面旋轉,能夠矯正椎體骨折及脫位。此外,可根據骨折后突的程度,靈活進行棒預彎,從而實現不同方向及不同程度的矯正[9]。值得注意的是在手術過程中應從解剖關系相對保持正常的兩端向中間解剖,以減少對組織的損傷,在行椎管減壓前先整塊切除下位椎體雙側的椎板以及棘突,復位椎體前切除雙側關節(jié)突關節(jié),在進行復位和使用撐開器時動作應輕柔,禁止強行推壓復位,以免損傷脊髓和神經。
綜上所述,后路釘棒系統內固定術是臨床治療胸腰椎骨折及脫位的理想方案,值得臨床進一步借鑒和推廣。
[1]甄平,劉興炎,李旭升.嚴重胸腰椎骨折脫位的后路復位與固定 [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06,16(4):312-313.
[2]夏群,金鴻賓.脊髓損傷嚴重度評定標準的研究進展 [J].中華骨科雜志,1998,18(3):176.
[3]徐晶.后路釘棒系統治療86例胸腰椎骨折及脫位療效分析[J].按摩與康復醫(yī)學,2012,3(6):199-200.
[4]葉冬梅.后路釘棒系統治療胸腰椎外傷性骨折脫位圍手術期的護理[J].中國現代醫(yī)生,2009,47(10):92-95.
[5]Alohaid A,Arlet V,Oucllct J,et a1.Technical notes on reduction of thoracic spine fracture dislocation[J].Can JSurd,2006,49(2):131-134.
[6]譚祐光.后路釘棒系統治療86例胸腰椎骨折及脫位的療效分析 [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10(15):49-50.
[7]Alanay A,Acaroglu E,Yazici M,et a1.Short segment pedicle
instrumentation of thoracolumbar burst fractures:Does transpedicular intracorporeal grafting prevent early failure[J].Spine,2001,26(2):213-217.
[8]陶君,孫金星,王紅艷;等.屈曲位撐開提拉復位法治療伴有嚴重脫位的胸腰椎骨折[J].脊柱外科雜志,2014,12(2):78-80.
[9]黃建華.后路釘棒系統治療胸腰椎骨折及脫位50例臨床觀察[J].中國實用醫(yī)刊,2012,39(12):67-68.
R683.2
A
1007-8517(2015)11-0055-02
2015.03.24)
謝陽江(1972-),男,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