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指針與補陽還五湯治療偏癱肌痙攣64例
李國忠
(河南省商丘市第三人民醫(yī)院,476000)
【關鍵詞】偏癱肌痙攣;電指針;補陽還五湯
腦血管意外是臨床常見多發(fā)病,具有死亡率高、致殘率高的特點,急性期后多導致一側肢體的癱瘓。在中風偏癱恢復的各個時期幾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肢體痙攣,痙攣狀態(tài)嚴重影響了患者上下肢體的功能活動、日常生活活動的恢復和康復訓練的進程。近年來,我們電指針穴位點壓配合中藥補陽還五湯加減內服,治療64例腦血管意外偏癱肢體肌痙攣患者,取得較好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一般資料
全部病例來自我院康復科門診及住院中風偏癱患者,并由CT或MRI確診。男42例,女22例,平均(52.3±7.2)歲。參照改良的Ashworth量表進行量化評定2級以上,肢體偏癱病程<6個月。
治療方法
患者平臥于木質治療床上,醫(yī)者站立在絕緣墊上,一手持220 V電源火線端,讓患者手持零線或壓在患肢下,醫(yī)者用另一手以點壓穴位或神經干點。先取上肢和軀干,再取下肢,點壓時以出現(xiàn)竄麻、輕微刺痛、肌肉收縮為度。穴位選擇:風池、肩髃、肩前、肩髎、外關、合谷、肝俞、膽俞、腎俞以及環(huán)跳、伏兔、血海、梁丘、足三里等穴,最后點壓全部夾脊穴結束,時間10~20 min,每日1次,15次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中藥采用補陽還五湯加減。方藥組成:黃芪、當歸、赤芍、川芎、紅花、地龍、桃仁、全蝎、鉤藤、生地黃、牛膝、伸筋草。辨證加減:痰熱熾盛,舌苔黃膩,脈滑者,減黃芪、當歸,加半夏、膽南星、橘紅、茯苓;大便干結者加大黃、芒硝、郁李仁、瓜蔞仁;胸中痞滿加枳實;兼有言語不利者加郁金、石菖蒲、遠志;肢體麻木者加陳皮、半夏、茯苓。每日1劑,15 d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治療結果
療效標準:分別于治療前、治療后對關節(jié)活動度、動作完成情況、關節(jié)肌肉疼痛、屈肘肌、屈腕肌和股四頭肌的肌張力情況進行觀察。參照改良的Ashworth量表進行量化評定。0:肌張力不增加,被動活動患側肢體在整個范圍內均無阻力。1:肌張力稍增加,被動活動患側肢體到終末端時有輕微的阻力。2:肌張力稍增加,被動活動患肢時在前1/2ROM中有輕微的“卡住”感覺,后1/2ROM中有輕微阻力。3:肌張力中度增加,被動活動患側肢體在整個ROM內均有阻力,活動比較困難。4:肌張力高度增加,患側肢體僵硬,阻力很大,被動活動十分困難[1]。評定分級降低2個標準以上為顯效,降低1個標準為有效,治療前后無變化為無效。
結果:顯效22例,有效36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91%。
討論
偏癱肢體肌痙攣的病理生理學基礎尚不完全清楚,肌張力的改變可能由于通往脊髓的運動通路和神經元間的網狀脊髓束和下行通路的輸入信號平衡改變以及皮質脊髓系統(tǒng)之間的完整性受到破壞造成的。使高級中樞喪失對隨意性運動功能的控制能力,產生低位中樞控制下以痙攣為基礎的異常運動模式[2]。
中醫(yī)認為,中風多由氣、血、痰瘀阻經脈,經脈失于濡養(yǎng),肌腠不用而致偏癱,筋脈失養(yǎng)而致痙攣。痙攣狀態(tài)屬中醫(yī)“筋病”“痙證”等范疇,多因肝的陰血耗損太過,肝陽升騰無制,陽化為風,虛風內動則筋脈拘攣、抽搐、關節(jié)屈伸不利,所以治療偏癱痙攣需健脾柔肝。刺激陽明、少陽經穴可溝通表里陰陽經脈,行氣、健脾益胃以生化氣血;調肝利膽而柔筋利節(jié)。人體電指針療法是通過特定的訓練,可以人體為導體,接通220 V交流電,醫(yī)者通過人體控制電流,以手指為接觸點,與患者構成一個完整的回路。通過電流對人體穴位、肌肉、神經點的強刺激,疏通患者閉塞瘀阻的經絡的治療方法。電流的直接作用可興奮拮抗肌、抑制痙攣肌,調節(jié)肌肉張力,具有平衡人體電位、消炎止痛、利水消腫、調節(jié)陰陽平衡等多重功效。補陽還五湯可補氣血,通經絡,通過辨證加減又可祛痰除濕,熄風止痙。二者結合更可內調虛實、和臟腑、行氣血;外通經絡、柔筋利節(jié)。同時配合現(xiàn)代康復訓練必能使偏癱肌痙攣得到更大程度的康復。
參考文獻
[1]何廣新.現(xiàn)代中風針灸康復術[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319,283.
[2]Zeba F.Vanek,Jon H.Menkes,王玉潔,等.痙攣狀態(tài)[J].國際腦血管病雜志,2006,14(4):312.
收稿日期(2015-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