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福強
從肝郁氣滯論治慢性胃炎的臨床分析
何福強
目的對肝郁氣滯論治慢性胃炎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研究。方法隨機選擇慢性胃炎患者40例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 從中醫(yī)肝郁氣滯論的角度對慢性胃炎患者進行治療, 觀察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本次研究中的40例慢性胃炎患者, 經肝郁氣滯論治后, 所有患者臨床癥狀消失, 病情穩(wěn)定, 經心電圖檢查無異常, 均康復出院。結論慢性胃炎是當前臨床治療中較為常見的消化道疾病, 從中醫(yī)學的角度進行分析, 主要是因為肝郁氣滯造成胃失和降。從肝郁氣滯論的角度進行治療, 起到良好的臨床治療效果, 可以進行推廣應用。
中醫(yī)治療;肝郁氣滯論;慢性胃炎
從臨床治療現狀進行分析, 慢性胃炎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疾病, 慢性胃炎會因為不同的病因產生胃黏膜慢性炎癥或者是萎縮性的變化。當前臨床治療中, 慢性胃炎的治療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和進展, 從醫(yī)學的角度進行分析, 慢性胃炎是因為肝郁氣滯引起的, 從肝郁氣滯的角度進行治療, 主要是以通滯、活血、祛瘀為主。本文針對肝郁氣滯論治慢性胃炎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研究,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擇2013年4月~2014年4月本院收治的40例慢性胃炎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 其中男23例,女17例, 年齡23~76歲, 平均年齡(56.4±4.3)歲。本次研究中的40例慢性胃炎患者病情屬于中醫(yī)藥治療的范疇, 患者的臨床治療有具體的治療用藥, 肝郁氣滯論治療以口服治療為主。
1.2 臨床癥狀 本次研究中出現胸以及脘腹部悶痛、噯氣太息、乏力氣短、煩躁易怒的患者12例, 失眠多夢、肋脹不舒、胃納不佳、苔薄黃膩的患者13例, 出現食后脹氣、噯氣、反酸、胸悶腹痛、惡心、食欲減退、腹脹等癥狀的患者15例。
1.3 治療方法 針對本次研究中40例患者的臨床癥狀, 從肝郁氣滯辨證的角度進行治療, 患者的肝郁氣滯論治處方為:蒲公英25 g、柴胡20 g、陳皮20 g、山藥20 g、黃芪15 g、黨參15 g、赤芍15 g、雞內金15 g, 法羅海15 g, 白芍30 g, 延胡索15 g、枳殼15 g、香附15 g、梔子10 g、甘草10 g、白術10 g、黃連10 g、茯苓10 g。在此基礎上, 根據患者的病情以及臨床癥狀, 增加麥芽20 g、神曲20 g、焦山楂20 g、半夏15 g、當歸10 g、郁金10 g、川木香5 g、沉香3 g等。完成治療后, 對患者實施心電圖等檢查。
經過本次研究,40例慢性胃炎患者治療1周后臨床癥狀明顯改善, 其中19例患者康復出院, 治療2周后, 經心電圖檢查, 患者的胃部無異常, 臨床癥狀完全消失, 患者均康復出院。
慢性胃炎是臨床治療中較為常見的一種消化系統(tǒng)疾病,也是一種多發(fā)病, 慢性胃炎主要是因為在不同的病因影響下,患者的胃黏膜出現慢性炎癥或者是出現萎縮性變化, 嚴重的影響著患者的身體健康。從臨床治療的角度進行分析, 慢性胃炎的治療取得了顯著的發(fā)展成效, 隨著人們對慢性胃炎研究的不斷深入, 近幾年人們開始從中醫(yī)學的角度對慢性胃炎進行研究[1]。
慢性胃炎的發(fā)病病因較為復雜, 而且病程較長, 在長期的慢性胃炎影響下, 胃癌的發(fā)生率將增加。慢性胃炎發(fā)病初期患者無明顯的臨床癥狀, 只有飲食上出現了飲食少量、腹脹的癥狀, 隨著患者病情的發(fā)展, 其胃黏膜出現一些變化, 造成患者消化功能減退, 進而造成患者營養(yǎng)不良, 臨床癥狀加重, 出現腹脹、噯氣不舒、惡心嘔吐、胃脘疼痛等癥狀[2]。
從中醫(yī)學的角度對慢性胃炎進行分析, 慢性胃炎是肝氣不疏、肝郁氣滯造成的, 所以應該進行肝郁氣滯論治。中醫(yī)學文獻中記載, 胃病與肝臟之間存在一定的聯(lián)系, 胃脘痛的病機為肝郁氣滯造成的胃失和降。而從當前的臨床治療中進行分析, 大多數疾病與情緒有關。如果慢性胃炎患者經常出現郁怒等不良情緒, 會造成病情的加重。當前人們生活在快節(jié)奏的環(huán)境中, 精神壓力大, 精神過度緊張等, 都會造成大腦皮層受到抑制, 進而對胃神經進行反射性調節(jié), 減弱胃功能, 也降低了對胃功能的保護, 從而使得胃黏膜容易發(fā)生炎癥性病變。
肝郁氣滯會造成患者的大腦皮層以及自主神經系統(tǒng)功能發(fā)生紊亂, 牽制患者的腸胃功能, 而產生一些臨床癥狀。慢性胃炎患者的肝郁氣滯論治, 以通滯、化瘀、解郁為主, 配方中的柴胡具有抗病毒、抗菌等作用, 有調節(jié)患者腸胃功能和促進免疫的功效, 所以在肝郁氣滯論治慢性胃炎中, 柴胡有重要的作用。黃芪可以補氣、消腫利水, 增強免疫能力,還可以起到抗菌的作用, 可以在慢性胃炎治療中得到廣泛的應用, 改善機體代謝等功能。梔子具有瀉火除煩、涼血解毒、清利濕熱等功效, 可以應用于肝炎、胃炎等治療中。白芍、甘草可以起到養(yǎng)血柔肝、止痛的功效, 同時也可以對柴胡產生的肝陰損傷、肝血不足等進行預防。法羅海具有疏肝開郁功效, 在慢性胃炎治療中, 可以起到行氣活血的作用。陳皮具有理氣行滯的功效, 香附具有疏肝理氣的功效, 這些藥物共同輔助柴胡進行疏肝解郁治療[3]。根據患者病情的發(fā)展和嚴重程度而添加的中藥, 例如當歸、郁金具有活血化瘀功效。中藥治療慢性胃炎, 無較大的副作用, 還可以對患者的身體機能進行調理, 增強患者的免疫力, 本文采用的中醫(yī)學肝郁氣滯論治慢性胃炎, 治療效果顯著。
本次研究中的40例慢性胃炎患者, 經過肝郁氣滯論治,治療1周后患者的病情明顯的好轉, 完成2周治療后, 所有患者的臨床癥狀消失, 康復出院。通過本次研究結果證實,肝郁氣滯論治慢性胃炎有良好的臨床治療效果。肝郁氣滯論治主要是從中醫(yī)學的角度對慢性胃炎進行辨證治療, 中藥治療慢性胃炎患者產生的不良反應少, 病情恢復快, 患者可以快速的康復出院。
肝郁氣滯論治慢性胃炎, 處方中的中藥各有不同的功效,將其聯(lián)合輔助柴胡治療慢性胃炎, 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胃功能, 促進胃黏膜功能的修復等。從中醫(yī)學的角度進行分析, 慢性胃炎的病灶位于胃部, 但是與肝臟、脾臟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肝脾失調、肝失疏泄、肝郁化火、肝火犯胃、肝郁氣滯等, 均會造成慢性胃炎的發(fā)病, 所以從中醫(yī)學的角度對慢性胃炎進行治療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對肝郁氣滯論治慢性胃炎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 治療效果顯著, 可以將肝郁氣滯論治在臨床治療中進行推廣應用。
[1]程霞, 葉柏.慢性胃炎的中醫(yī)藥研究.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1,27(6):956-957.
[2]卞伊鈴, 李保良.中醫(yī)對慢性胃炎的認識.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2,28(6):1034-1035.
[3]李粉萍, 薛敬東.名老中醫(yī)張瑞霞疏肝健脾法治療慢性肝炎經驗介紹.中西醫(yī)結合肝病雜志,2011,21(6):36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9.172
2015-01-21]
610300 成都市青白江區(qū)中醫(yī)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