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志勇
我國擁有豐富的文學資源,描述地形地貌、江河山川的磅礴豪邁之辭數不勝數。如果能夠將這些文學名句與高中地理課程教學有機結合在一起,就能使課程生動有趣,讓學生通過美好的詩詞名句來開發(fā)思維,體會意境,便于學生掌握與理解地理知識。
一、文學名句應用在地理教學中的意義
1.文學名句自身的藝術性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一直以來,生硬客套的課堂教學效果都不佳,學生大多為了考試而死記硬背,一旦進入大學或工作,這種死記硬背式記憶的內容往往就逐漸模糊,甚至遺忘。然而,從文學名句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與實踐來看,文學名句與地理知識互相結合的記憶模式,會讓學生掌握知識更加牢固。因為本身應用的這些文學名句就已經為學生所熟悉,以名句作為引子,大大激發(fā)了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
2.利用文學名句可以培養(yǎng)學生批判與質疑的學習習慣。在地理教學中,有時可以從反方向來解讀一些地理現象。例如詩句“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就說明一天在地上可走80000里。繞地球赤道一周為40000km,即為80000里。也就是說要達到日行80000里就是要一天之內繞地球赤道一圈。顯然,這是目前任何交通工具都無法實現的??梢宰寣W生自己去發(fā)現詩詞與現實的矛盾,思考詩句的意思。這就是培養(yǎng)學生批判與質疑的學習習慣。
二、高中地理應用文學名句的教學實踐
文學名句在高中地理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實踐中,涌現了許多畫龍點睛的教學亮點。
1.我國西高東低地勢的課堂教學實例。我國地勢自西向東逐漸降低。那么就可以以詩詞來說明我國自西向東地勢逐漸降低的地理現象。如:“百川東到海”就說明大多數江河都是向東進入大海的;“滾滾長江東逝水”就說明長江的水是向東流淌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就說明春水是向東流的……這三個句子都充分說明了我國的水系大多是向東流的,結合水往低處流的自然規(guī)律,很容易總結出我國地勢自西向東逐漸降低的地理現象。
2.陸地位置不同導致氣候差異性的課堂教學實例。傳統(tǒng)教學中,在講解此部分內容時,就是單純地介紹各地氣候及成因,非??贪?,學生理解起來也較困難。在引入了文學名句后,教學效果得到了顯著的提高。首先引用朱自清《春》中的優(yōu)美句子:“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睆倪@一段來分析,可以體會到春天來時的雨水是非?!皩こ!钡?,并且“一下就是三兩天”,營造了一幅春雨滋潤著大地、細雨綿綿的美景。然后再引用詩詞“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描述的同樣是春天的雨水,但是這部分雨水和之前的“尋?!眳s不同,因為其最后的草色是“近卻無”的狀態(tài)。最后引用“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這是利用“春風不度”來形容玉門關是沒有春風的地方,更何況楊柳和春雨?通過這些文學名句的比較,就能得到結論:大陸地區(qū)的雨水自西向東逐漸增多。上述三例分別表達出春天時東部沿海地區(qū)的“雨是最尋常的”、中部地區(qū)的“草色遙看近卻無”和內陸地區(qū)的“春風不度玉門關”。
3.農業(yè)受緯度的影響與差異性的課堂教學實例。傳統(tǒng)教學中,同樣是非常照本宣科地講解理論知識。而我在課堂上,播放了著名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和《南泥灣》,然后將兩首歌歌詞中的高潮部分寫在了黑板上。從歌詞的角度入手,開始講解農業(yè)如何受緯度的影響,如“北疆喲播種,南國啊在打場”,就說明在同樣的時節(jié)下,北方與南方因為緯度不同,所從事的農業(yè)活動也是不同的。
三、文學名句應用在地理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1.不能生搬硬套文學名句。不能為了應用文學名句而去刻意選擇文學名句,否則有可能會牽強附會,不僅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可能還會適得其反。
2.選擇的文學名句不能太多太雜。如果在課堂中選擇太多的文學名句,有可能會“反客為主”,畢竟是高中地理課堂,文學名句只能是課堂點綴,絕不可以發(fā)展成語文課堂。
3.必須是耳熟能詳的文學名句。在選擇文學名句時必須選擇學生都熟悉的文學名句,因為使用不熟悉的文學名句很難在學生心里留下印象,可能會浪費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
總而言之,反映地理知識的文學名句非常多,利用文學名句不僅可以加強教師課堂教學藝術性,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潛移默化地鞏固文學知識,可謂一舉多得。
參考文獻
趙建英.淺析如何把文學名句名段運用到高中地理教學中[J].教育教學論壇,2011(16).
(責任編輯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