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道教與茶

      2015-01-22 18:17:28尹江鋮
      中國茶葉加工 2015年6期
      關鍵詞:道教境界

      尹江鋮

      (湘潭大學哲學系,湖南湘潭 411105)

      道教與茶

      尹江鋮

      (湘潭大學哲學系,湖南湘潭 411105)

      茶在道教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究其原因,除了茶自身的植物、藥物學優(yōu)點和功效,人們理解茶時所具有的的解釋學背景——先秦祭祀禮儀、道教教義亦起了重要的作用。從一定程度上來講,是歷史將“效果歷史”意義上的茶推上了神臺。茶在道教中有著廣泛的用途,然而道教教義、道教追求仙道境界的生存美學對神化茶的功用,深化茶的內(nèi)涵,賦予茶美學意義,提升茶的品格有著決定性的意義。從一定程度上來講,道教文化推動了飲茶文化的傳播。

      茶;道教;效果歷史;仙道境界

      中國茶葉加工2015(6):65-69

      茶原本只是眾多植物中的一種,從被中國先民發(fā)現(xiàn)其食用、藥用價值,到成為全民飲品;從簡單的作為食用、藥用、沖飲植物,到具有特殊的神秘功用,具有靈氣、仙氣,并能載“道”之物,有其漫長的、內(nèi)涵豐富的歷史過程。德國哲學家伽達默爾提出“效果歷史”的概念,意即歷史既不是人的主觀創(chuàng)造,也不是忠實地再現(xiàn)過去的客觀事實,歷史既是理解的前提,又是理解的產(chǎn)物,對歷史的主觀理解也是歷史造就的客觀效果。歷史既非主觀也非客觀,人始終存在于處境之中,并且在處境中理解,處境是人的理解界限,處境是歷史的產(chǎn)物。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講,是歷史包裝了茶。處于歷史環(huán)境中的人,看到的是“效果歷史”意義上的茶。茶在道教中應用頗廣,這說明茶之于道教的重要性。同時,需要思考另外兩個問題,第一,茶為何在道教中受到重視,得到廣泛的應用?第二,道教對于茶又有什么意義?這兩個問題歸結為一個問題,即效果歷史意義上的茶是如何發(fā)生的?本文進行初步的探討。

      1 茶與道教,結不解緣

      《茶與道教》[1]中較為詳細的論述了茶在道教中的廣泛應用。略述大概,茶在道教中的應用可分為四個方面。首先是茶在道教獻儀、醮儀中的應用。道教凡降圣、酬神、祭祀天地山川、持誦經(jīng)文必先進獻茶湯?!墩y(tǒng)道藏》記述甚多,在道教獻儀和醮儀中,茶起著維系神人相通,交感萬物靈應的作用;其次是茶在道教法術科儀中的應用,道教認為,“法也者,可以盜天地之機,窮鬼神之理,可以助國安民,濟度生死,本出乎道,道不可離法,法不可離道,道法相符,可以濟世”[2],茶在道教法術中起著“盜天地之機,窮鬼神之理,可以助國安民,濟度生死”的作用;第三是茶在道教醫(yī)藥丹道中的應用,茶在醫(yī)藥方面的應用本是中醫(yī)所固有,并非道家的獨特發(fā)明。只是在將茶從普通的藥用價值上升為“仙藥”地位這一層面來講,可以說是廣義上的道教對茶的態(tài)度。道教服食丹道對茶十分重視,認為茶不僅可以單獨久服以“羽化”成仙,也可以用來制作仙丹圣藥;最后是在道教徒修行生活中,茶可以起到維系道境的作用。維系道境就是以茶為核心維系一個活潑潑的仙道境界,這在道教徒茶詩詞中多有體現(xiàn)。

      2 如是因緣,良有以也

      茶與道教之間的不解之緣持續(xù)了數(shù)千年,從歷史上來說,先有茶,后有道教,從表面上看,好像僅僅是茶本身的優(yōu)點,使得后來的道教徒選擇了茶。不僅如此,還容易有這樣一個理解,即茶飲通行天下,所以道教徒也難免被茶的魅力“攻陷”。實際上,這一系列事件的發(fā)生,就是“效果歷史”的過程,有著更為深刻的發(fā)生機理。茶與道教之間不解之緣的結成,有著茶本身的優(yōu)點之外的原因。中華民族在上古風俗乃至道教文化的影響下生存,這是一個解釋學的處境,茶的內(nèi)涵逐漸豐富的過程,就是古人站在這個解釋學的處境中,對茶進行理解的產(chǎn)物。上古風俗和道教文化是茶的內(nèi)涵逐漸豐富的理解前提。

      論述茶與道教之間因緣際會的原因,可以從茶在道教中各個方面的應用入手。

      2.1 茶在道教醮獻儀式中的應用探因

      醮獻儀式是承襲先秦祭祀禮儀而來,茶被用在醮獻儀式中,是承襲替代祭祀禮儀用酒的風俗而來。先有先秦祭祀禮儀和用酒的風俗,才有道教醮獻儀式和用茶敬神的方式。

      道教作為中國本土的宗教,雖以一個“道”字統(tǒng)攝自己的教義學說,但其內(nèi)容十分磅礴復雜,是結合五行思想、巫醫(yī)方術、老莊道家思想、讖緯學說而逐漸演化而建立的。其齋醮科儀的建立,與我國原始宗教祭祀以及后來儒家對祭祀的重視是分不開的。早在紅山文化時期,就有設壇祭祀之禮出現(xiàn)[3]。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祭祀活動已普遍被當作家國第一等大事來看待。所以《左傳·成公十三年》講:“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抖Y記·祭統(tǒng)》也講:“治人之道,莫急于禮,禮有五經(jīng),莫重于祭”。祭祀之禮與祖先崇拜一起被后世所繼承下來,成為中華民族根深蒂固的當然之事和必然之則。道教齋醮從起源上來講不得不說是對這一傳統(tǒng)的繼承和發(fā)展。關于這一點,張澤洪教授在其《道教齋醮科儀研究》一書中論之甚詳,現(xiàn)則要舉數(shù)條以做證明。其一,道教齋醮必設壇,其壇設三層,分為內(nèi)壇、中壇、外壇,也是源于《周禮·秋官·司儀》中“為壇三成”的成例。其二,道教齋醮的祀神系統(tǒng),是承襲轉化先秦祭祀天、地、人、神的傳統(tǒng)而來,只不過更加神化和豐富。比如,先秦時代模糊的昊天上帝,被演化為具體的五十四位天帝,日月星辰則被神化為太陽、太陰等眾多人格神化的星君。其三,齋醮的醮字,亦是直接承襲先秦祭祀名稱。宋玉《高唐賦》有“醮諸神,禮太一”的句子,后來醮禮被道教承襲發(fā)展,才逐漸轉化為道教專用語。其四,齋醮發(fā)源于先秦祭祀,道教內(nèi)部也是認同的。《道門通教必用集》序中就講到“天師因經(jīng)立教,而易祭祀為齋醮之科”[2]。

      既然如此,有理由說齋醮所用祭物也是承襲發(fā)展先秦祭祀禮儀而來。這一點對于茶能在道教齋醮科儀中出現(xiàn)就非常重要了。先秦祭祀用酒,古人認為酒的香味有溝通神人的作用,所謂:“釀秬為酒,芬香條暢於上下也”,并不用茶。《周禮》中的荼字并非指茶,而是茅、葦?shù)炔葜ㄐ?,或者指諸侯所用之笏[4]。這是因為茶在當時還未發(fā)展為全民飲品,民眾日常飲用酒漿。錢玄《三禮通論》中研究總結三禮所載之先秦人飲用及祭祀之酒漿,概括為“酒分兩類,一類用于祭祀者,謂五齋……一類為人所飲之酒,謂三酒……行禮時,又有玄酒……漿有六……此六者,除水外,余均以粟米釀或煮而成,皆為飲料”[5]。見不到當時大范圍飲茶的記載,更不用說祭祀用茶了。后來到漢魏六朝時期,茶向中原和江淮地區(qū)傳播,隨著茗飲之風的漸次盛行,茶作為獻祭之物通行開來。究其原因,大致是因為秉承“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的精神,活著的時候飲茶,故而死后也祭奠以茶,再者,也是繼承“芳香條暢于上下也”的看法,以為茶有溝通天人的作用,另外,先秦祭祀用酒與日常飲用的酒不同,祭祀用酒酒味要淡些,所以鄭玄說:“至敬不尚味,而貴多品”,茶味香而淡,與酒一起用于祭祀,正是“至敬不尚味,而貴多品”。[4]可見,茶用于民間祭祀,有著深刻的社會風俗和觀念原因,這都被道教所采納。

      道藏所見之醮獻儀式也并非只用茶,只用酒不用茶或茶酒共用之處亦頗多,這也是來自于民間祭祀的影響。因此,道教早期并不戒酒而不用,最早的“道德尊經(jīng)想爾戒”共九條戒律,并不戒酒。到了魏晉時期,因為道教徒腐化墮落,又因為佛教戒律典籍大量傳入,道教出現(xiàn)了大量的戒律經(jīng)典。但此時多數(shù)經(jīng)典亦只是講不酗酒,并非命令禁酒,如《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jīng)》:“酒肉不可不節(jié)”,《太上大道玉清經(jīng)》:“第九戒者,不得耽酒任性,兩舌、惡罵”[2]。魏晉至唐、五代,道教對酒的態(tài)度從大的范圍來講都是戒貪戒嗜,直到全真道興起,才有明確的戒酒規(guī)定,如全真道“天仙大戒”中“虛皇天尊所命初真十戒”就有“第七戒者,不得飲酒食肉,犯律違禁。當調(diào)和氣性,專務清虛”的明確戒酒條文。道教逐漸戒酒,而齋醮儀式卻逐漸完善,這個過程從時間上講,也是茶流行全國的過程,而且逐漸實現(xiàn)了從煮飲到泡飲的轉變。正是這一個過程,使得茶代替酒,在道教醮獻儀式中唱了主角。

      通過上文的分析,茶在道教醮獻儀式中的廣泛應用,除了茶自身的優(yōu)點外,有著這么一個過程:首先是道教承襲先秦祭祀儀式用酒的傳統(tǒng),再是道教戒酒,最后是茶取代酒,這才使得茶唱了主角。另舉一反例可知,西方基督教是沒有獻祭儀式的,基督教認為,基督替人受難,人類的罪已經(jīng)被釘在十字架上了。耶穌通過將自己作為祭品,完成了最后的獻祭。所以也就談不上祭品的運用乃至神化祭品的功用。這就是說,從醮獻用茶這個方面來講,并非首先是茶有什么神秘的功用,而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風俗和道教教義將茶推上了神臺。2.2茶在道教醫(yī)藥丹道法術方面的應用探因

      茶在醫(yī)藥方面的科學、恰當?shù)膽卯斎皇遣枳陨淼乃幬飳W因素使然,除此之外,其余神秘神奇的功效,比如茶在丹道修煉、服食成仙,法術施用方面的功能,卻是在文化歷史的作用下被人為賦予的。

      茶由植物、藥物到仙藥的過程,是可以摸索探知一二的。首先,中國古來就有對“長生不老藥”的追尋?!渡胶=?jīng)·海內(nèi)西經(jīng)》有“開明東有巫彭、巫抵、巫陽、巫履、巫凡、巫相,夾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藥以距之”的文字,說明起碼在當時古人看來,世界上就存在著長生不老藥了。是“長生不老藥”的概念在先,然后茶才被后人歸納到這個概念之下。

      道教追求長生,繼承了先民巫醫(yī)傳統(tǒng)中對“長生不老藥”的追尋,有著極為深遠的服食養(yǎng)生傳統(tǒng),其養(yǎng)生理論為茶的神化也提供了理論支持。道教養(yǎng)生繼承傳統(tǒng),而又將其理論化、教義神化。首先是道教的創(chuàng)生理論。道教秉承道家思想,結合五行家五行論、早期氣本論,發(fā)展神化出自己的宇宙萬物創(chuàng)生理論。雖然在道教內(nèi)部并無統(tǒng)一不變的創(chuàng)生理論,但道為萬物的根本,萬物秉五行或氣而生,生而有靈,其中寓道的神秘化觀念卻是一致的。這一點可以從道教對某些典型養(yǎng)生藥物的態(tài)度上得到證實,如道教早期靈寶派特別看重黃精的功效。道教認為:“黃精之草,太陽之精也。結氣九天,浮游八朗,逐風流化,散精六合,依山寄名,因云雨之潤,附景托形而為草物……此所謂中黃之所處,積陽之所宗,其神化者也。蛇食之化為龍,鳥食之化為鳳凰,人食之為仙王。大哉此草,獲天地之淳精也”[2]。同樣,陸羽《茶經(jīng)》中所引《壺居士食忌》說“苦茶久食羽化”,《陶弘景雜錄》說“苦茶輕身換骨,昔丹丘子黃山君服之”,都是以同樣的態(tài)度看待茶。若沒有道教萬物創(chuàng)生觀念,沒有道教對植物的這種神秘化看待態(tài)度,就沒有茶的神化。除去茶本身的優(yōu)點不談,道教透過“道”這個有色眼鏡來視萬物,茶亦變的有神秘功效了。既然有神秘功效,那么不論內(nèi)服外用,煉丹施法,都是當然之事了。道教這種繼承先民巫醫(yī)傳統(tǒng)而來的看待事物的方式,就是古人進行理解活動不可逾越的處境,古人通過這種神秘化視角看待茶,看到的是效果歷史意義上的,被披上神秘外衣,賦予神秘功效的茶。

      3 道教與茶,玉汝以成

      從以上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茶在道教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應用是有茶本身之外的原因的,這就是“效果歷史”的作用。一旦道教徒將茶應用于道教生活的各方面,則茶就有功于道教?!恫枧c道教》一文里主要是從茶有功于道教這個角度來談茶與道教的關系[1]。但道教亦大有功于茶,這主要體現(xiàn)在道教神化了茶的功用,深化了茶的內(nèi)涵,賦予茶美學意義,提升了茶的品格。若非道教對茶的“包裝”,茶的文化內(nèi)涵就會大打折扣。

      3.1 重視性命雙修與效法自然之美

      道教依老莊哲學而立教,其成仙理論,講求“性命雙修”。性功,就是悟道;命功,就是修習長生不老之術。老子學說的重點在體道,他說:“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6],教導人要“滌除玄覽”[6]、“致虛極,守靜篤”[6],以達到“萬物并作,吾以觀復”[6]的境界,觀復就是觀作為萬物本源的道。這種虛極守靜,為道日減的理論發(fā)展為以后道教性功修煉中的心齋、坐忘理論。可以說,老子學說是道教性功修煉思想之根。而莊子哲學,則是道教命功之根。擇其大要而言之,首先,莊子《逍遙游》中“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7]。不假外物,乘天地之氣,御六氣之變,以游無窮,正是道教仙人的寫照。其次,莊子認為,自然就是美的,所謂“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悅。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是故圣人無為,大圣不作,觀于天地之謂也”[7]。這就是說,圣人、仙人只是仿效天地自然之美,達到與天地自然同壽而已。從這里,可以看到老莊一脈相承的重視自然的觀點,因為老子也說“道法自然”[6]。所謂自然,即自然而然,天地萬物因四時而消長,就是自然而然。進一步說,自然而然,就是承認春華秋實、秋收冬藏的自然規(guī)律;就是認可鳥語山林、風起云追的自然風光。佛教講緣起性空,認為人的肉身乃至世界萬法都是四大假合而成,故佛教重視的是內(nèi)在的修行以達到覺悟佛性,成就佛果。道教效法自然,重視自然,其教義雖然也講“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7],但其目的只是為了以“玄覽”的直覺來觀照自然之道,效法自然之道,而并非如佛教般觀空以消解自然。也正是因為這樣,道教才重視身體,強調(diào)性命雙修,形神俱化!因為身體亦是自然的一部分。宋末元初全真道南宗內(nèi)丹學家李道純就這樣描述成仙境界:“性命兩全,形神俱妙,與道合真無變更,逍遙處,任遨游八極,自在縱橫”。這就是與天地同壽,與道同妙的逍遙游境界。

      這種重視自然的態(tài)度被歷代道教徒一脈相承。葛洪認為,“古之道士,合作神藥,必入名山。不止凡山之中,正為此也……此皆是正神在其山中,其中或有地仙之人。上皆生芝草,可以避大兵大難,不但於中以合藥也。若有道者登之,則此山神必助之為福,藥必成?!碧扑我院?,道教徒更是將自然風物的好壞與內(nèi)丹修煉的成敗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了。道教認為修行應該“斷情忍色,服御養(yǎng)身;遠棄榮麗,棲憩幽林,愛山樂水,耽玩靜真;淡泊守固,絕谷休糧,長齋念道,過中不餐;端坐則與師寶相對,出入則與鳥獸為群;孤旅巖穴,獨景空山;思不慕歸,悲不悼形;契闊林澗,怡神擬餐;面有饑容,心如懷丹;難苦備嬰,玄有和顏;見試不恐,心靜敬安。如之之行,上感虛皇,九生九滅,志愿不退,執(zhí)固殊堅,克得變化,乘空飛行,游宴五岳”[2]。道教徒寄情山水,嘯傲林泉,是對莊子“曳尾于涂中”[7]的人生態(tài)度的繼承,更是性命雙修,“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所要求的。

      3.2 思慕仙道境界與提升茶之品格

      在這種屬意山林,性命雙修的教義指導下,道教的仙道境界就是與天地同壽,與天地同德,自由遨游天地之間的境界。道教詩詞中多有描繪神仙生活之作,如“閬苑紅塵外,瑤臺碧漢間。洞中仙不老,云外容常閑。赤鳳吟丹穴,紅猱吠藥欄。青衣傳詔下,白鶴送書還。宴赴瓊林會,詩載羽客班。浩歌金母殿,長嘯玉龜山。果結三千歲,樓高十二環(huán)。穆王何日到,方朔幾時攀。姑射肌猶潔,雙成兒更殷。飛瓊投月窟,弄玉華鬟。命駕游三島,博風過百蠻。周旋窺海岳,奮擲上天關。蕩蕩空無極,滔滔興未閑?;秩怀ń纾粡蛻偃隋尽保?],又如:“玉女驂青鳳,金童獻碧桃?;ㄇ皬楀\琵,月下弄瓊簫”[2]。道教向往的神仙生活的特點就是長生不老,寄情山林,生活高雅,無憂無慮。在道教這種生存美學觀念的影響下,茶作為名山靈草之一被道教徒所喜歡就是理所當然的了。如此,再來看道教茶詩,就更覺得親切自然。如白玉蟾《武夷》七曲:“仙掌峰前仙子家,客來活水煮新茶。主人遙指青煙裹,瀑布懸崖剪雪花”[2],姬志真《隨流》:“沿流端坐泛星槎,悟徹靈源卻是家。經(jīng)卷詩囊閑戲具,藥爐丹鼎老生涯。清溪道士邀明月,白石先生臥翠霞。相對兩忘三益友,一篇秋水一盃茶”[2]。在道教的這種生存美學觀念的影響下,茶就作為仙家之物,出現(xiàn)在道教徒的生活中了。茶圣陸羽在《茶經(jīng)·七之事》中,記錄茶史相關資料48則,其中7則與道教神仙世界有關,這足以表明陸羽認可、承襲了道教對茶的看法。茶圣煮水點茶,就是道教仙家生活的真實寫照。

      道教賦予茶的,是仙家的品格,是靈草的招牌,是一連串與茶相宜的風物,是寄情山林,無憂無慮的韻味。這個過程是復雜的,但又是可辨的,若無道教的生存美學觀念,茶不過是一株普通的植物。是道教崇尚的仙道境界給茶賦予了超凡脫俗,優(yōu)雅淡然的無窮美意。所以說,茶雖有益于道教,而實是道教先給茶穿上了一見云織玉綴的仙衣。喝茶時,覺得美不可言,但到底是為什么呢?或許就是因為,在不知不覺中體驗這仙道境界。古人講:“百姓日用而不知”,中國愛茶人,或許就是不知不覺用仙道境界生存美學去觀看、體驗茶,但是自己未必知其所以然。道教仙道境界作為一種美學范式,深刻地影響了中華民族的審美性格。仔細去想,日常所用的語言,如“美的像仙境一樣”,“過著神仙般的日子”,都是認可、崇尚仙道境界生存美學的反應。傳統(tǒng)藝術,國畫、園林、詩詞、音樂……哪一個不是深深打上了仙道境界的印記!也正因如此,傳統(tǒng)藝術,才看起來那么的和茶相匹配。

      4 結語

      道教仙道境界生存美學已化為中華民族的審美血脈。正是這種生存美學,作為一種理解背景,造就了效果歷史意義上的茶。一部茶史,從一個側面來講,也就是這一效果歷史發(fā)展、成立的過程。茶和道教是相得益彰的,不論兩者之間相互影響的輕重分配比例如何,道教仙道境界對茶品格的提升和茶文化的傳播,一定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從另一個方面來講,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一旦缺失,傳統(tǒng)的生存美學如果傳承不下去,所謂茶文化必然會成為一紙空文,流于一套矯揉造作的喝茶動作。

      [1]尹江鋮.茶與道教[J].中國茶葉加工,2013(4):51-54.

      [2]施舟人.道藏[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8.

      [3]田廣林.紅山文化“壇、廟、?!迸c中國古代宗廟、陵寢的起源[J].史學集刊,2004(2):68-73.

      [4]錢玄,錢興奇.三禮詞典[M].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5]錢玄.三禮通論[M].江蘇:南京師大出版社,1996.

      [6]老子[M].河上公,王弼,注.嚴遵,指歸.劉思禾,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7]郭象,成玄英.莊子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2011.

      Taoism and Tea

      YIN Jiang-cheng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Xiangtan University,Xiangtan 411105,China)

      Tea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aoism not only becasue of its plant and pharmacology efficacy but also the hermeneutic background when people tried to understand tea,which means the pre-qin sacrifice ceremonies,the Taoist doctrine also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To a certain extent,it is history that pushed the effective-historical tea onto the altar.Although tea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Taoism,the Taoist doctrine,the existence aesthetics in pursuing immortality in Taoism played a decisive role in deifying the function of tea,deepening the connotation of tea,reinvesting the aesthetic meaning of tea and ascending the character of tea.To a certain extent,it is the Taoist culture that promoted the spread of tea culture.

      Tea;Taoism;Effective-historical;Immortality

      TS971.21

      A

      2095-0306(2015)06-0065-05

      2015-06-14

      尹江鋮(1989-),男,甘肅禮縣人,在讀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哲學。

      猜你喜歡
      道教境界
      三重“境界” 讓宣講回味無窮
      少先隊活動(2022年4期)2022-06-06 07:19:30
      品“境界”
      中華詩詞(2019年3期)2019-08-30 03:46:20
      西夏道教補議
      西夏學(2018年2期)2018-05-15 11:21:42
      杜詩中的道教法術與杜甫的宗教觀
      愛的境界
      試論《水滸傳》的道教思想
      慎獨的境界
      山東青年(2016年2期)2016-02-28 14:25:44
      養(yǎng)生的最高境界
      紅土地(2016年7期)2016-02-27 15:06:08
      近現(xiàn)代溫州道教的組織性
      道教“師道”思想研究
      安庆市| 新化县| 庆阳市| 沛县| 永泰县| 吉隆县| 慈溪市| 镇江市| 榆社县| 平度市| 临汾市| 吉隆县| 沛县| 耒阳市| 正镶白旗| 安西县| 栾城县| 泸州市| 太仆寺旗| 铜鼓县| 县级市| 陈巴尔虎旗| 萍乡市| 渭源县| 庄浪县| 五指山市| 石狮市| 佛冈县| 东城区| 镇原县| 信阳市| 漳州市| 昌江| 湘西| 会泽县| 蓝山县| 桃江县| 阿拉尔市| 察雅县| 襄樊市|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