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蔣圣華 本刊特約評論員
科技成果轉化法期待更多細則
文|蔣圣華 本刊特約評論員
近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了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的決定,修改后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從2015年10月1日起實施。
一直以來,我國科研機構和高校都處于“以論文論英雄”的階段,造成我國的很多科研成果無法快速應用到實際生產生活中去,大量成果閑置浪費,既耗費了科研資源,又在一定程度上減慢了國力的增長。
與之前的法規(guī)制度相比,這次是以法律形式吸納、固化了一些國家各部門和地方的成熟做法,充分借鑒了國際經驗,意義重大,目標是形成市場經濟體制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制度安排。新法實施是國家在推進科技體制改革中又推出的一項重磅政策,將為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的實施奠定重要的制度基礎。
新法不僅清除了科技成果轉化的制度障礙,簡化了程序,也保障了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的合理收益,有利于調動他們從事成果轉化的積極性,為成果轉化提供動力。首先,新法下放了科技成果轉化處置權——科研單位對其持有的科技成果,可以自主決定轉讓、許可或者作價投資;其次,科技成果收益留歸單位——科研單位轉化科技成果所獲得的收入全部留歸本單位,在對完成、轉化成果作出重要貢獻的人員給予獎勵和報酬后,主要用于科技研發(fā)與成果轉化等相關工作;第三,新法大幅提高科研人員的獎勵比例——對科研人員獎勵和報酬的最低標準,由現(xiàn)行法律不低于轉化收益的20%,提高至50%。
當前我國科研人員,特別是年輕科研人員的收入整體偏低,這不僅影響他們的工作熱情,也不利于吸引高端人才,不利于科研后備人才的培養(yǎng)。新法推出將大幅提高科研人員的獎勵比例,為科研人員開辟了增加收入的合法渠道,既體現(xiàn)“尊重人才”、“尊重創(chuàng)造”的價值觀念,也有助于吸引更多優(yōu)秀人才投身科技事業(yè),為增強我國科技實力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從長遠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的修改還將產生更為深廣的影響。一方面,在“以論文論英雄”的評價導向下,許多科研人員傾向于選擇容易發(fā)論文的課題。新法的實施,將引導科研人員在選題立項時就考慮后期轉化,使科研活動更加“接地氣”,從根本上破解“兩張皮”的頑疾。另一方面,當前我國科研人員,特別是年輕科研人員的收入整體偏低,這不僅影響他們的工作熱情,也不利于科研后備人才的培養(yǎng)??萍汲晒D化收益分配比例的大幅提高,為科研人員開辟了增加收入的合法渠道,既體現(xiàn)了“尊重人才”、“尊重創(chuàng)造”的價值觀念,也有助于吸引更多優(yōu)秀青少年投身科技事業(yè)。
當然,要想讓修改后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盡快發(fā)力,還需要出臺實施細則,讓法律好操作、易執(zhí)行。比如,細化成果中不同工作人員的獎勵報酬的比例和限額,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機構、中介機構的建設和轉型,除明確大學和科研機構獲得獎勵報酬的權利和比例,同時亦要明確技術轉移機構獲得獎勵報酬的權利和比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