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健鍬
清仁宗嘉慶帝是滿清入主中原后第五代君主,身處大清國由盛至衰的轉折時期,留給后世的印象似乎比較模糊,只有兩件事讓人念念不忘:一是親自執(zhí)政之后,用果斷而老練的手段鏟除了和珅集團,為國家清除了毒瘤;二是一八一三年(嘉慶十八年),社會矛盾激化,造反的天理教一度攻入紫禁城,嘉慶帝不得不心有余悸地自嘲“從來未有事,竟出大清朝”。此外,他的生與死都是個謎,他的出生地點,官方各種文獻居然記載不一,莫衷一是;他的死亡原因更是離奇,史書諱莫如深,以至于民間謠傳被雷電
劈死。
末日之行,無命而回
一八二○年(嘉慶二十五年),剛過完六十大壽的嘉慶帝,年初經歷了喪弟之痛——其弟慶親王永璘在三月撒手人寰,著實令他悲慟。不過,嘉慶帝一向健壯,六十年來尚未有嚴重患病記錄,而且擁有長壽的家史: 祖母孝圣皇太后活到八十六歲;父親乾隆帝活到八十八歲;兩個哥哥儀親王永璇當年七十六歲、成親王永瑆當年六十九歲,身體尚硬朗。太醫(yī)院這些年幾乎成了閑散衙門,他對自身的健康充滿信心,認為活到古稀之年大概不成問題。
這年陰歷七月,決定放松一下心情的嘉慶帝敲定了“木蘭秋狝”的行程,這是兼有旅游行獵、軍事演習、檢閱部隊和會晤藏蒙上層的重要活動,主要目的是保持八旗官兵的習武本色,鞏固北方邊防。地點選在河北的東北部與內蒙古接壤處那一大片水草豐美、禽獸繁衍的草原,自康熙到嘉慶,皇帝大多熱衷于此??滴醯墼笱笞缘玫卣f:“朕自幼至今已用鳥槍弓矢獲虎一百五十三只……其余圍場內隨便射獲諸獸不勝記矣。”
嘉慶帝帶著興奮和喜悅的心情從北京啟程了,萬萬沒想到這竟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個禮拜——出發(fā)時是壯實的身軀,回來時已是冰冷的遺體。
心腦血管,問題癥結
到底是什么疾病奪走了嘉慶帝的生命?從這次末日之旅中,筆者看到如下關鍵情況。首先,平素體健的嘉慶帝從突然發(fā)病到最后死亡,時間只有一天多;其次,嘉慶帝發(fā)病早期僅有類似“偶感暍暑”的不適,即頭暈、眼花,甚至輕微頭疼;再次,六十歲的嘉慶帝發(fā)病前經過了長途跋涉,身心疲憊在所難免;又次,意外發(fā)生的季節(jié)是夏末秋初,陰歷七月底;最后,嘉慶帝辭世當天,先在工作中出現“思維處在混沌之中”,隨即很快陷入昏迷,最終連片言只語都說不出來便駕鶴西去。遺詔中“痰氣上壅”的描述,顯然是太醫(yī)和群臣、皇子最終的討論結果,帶有中醫(yī)學的專業(yè)意見。由此可見,這個來勢洶洶的殺手不太像一般感染性疾病、惡性腫瘤或其他慢性疾病的急性發(fā)作,只有心腦血管的急癥最像!
那么嘉慶帝是死于冠心病之類的急性心血管疾?。ㄈ缧募」K溃﹩??這與上文的訊息并沒有最直接的關聯(lián),因為這類疾病暴發(fā)前比較少出現頭暈、眼花或輕微頭疼的先兆;而且病人較快進入昏迷狀態(tài)、肢體和語言能力迅速衰退的癥狀,與心臟疾病的關系不是最密切的,反倒跟腦梗死更像。有人認為“痰氣上壅”不就提示胸悶不適了嗎?這不是心臟病的癥狀嗎?其實,這句話是來自當時太醫(yī)的診斷觀點,不能用現代西醫(yī)學的概念直接套用。傳統(tǒng)中醫(yī)學所謂的痰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痰指經咳嗽咳出呼吸道異常增多的分泌物,與現代西醫(yī)學有關痰的概念相同;廣義的痰卻是中醫(yī)理論所特有的一種概念,涉及臨床各科,其中包括了西醫(yī)診斷為腦血管意外、冠心病、高血壓甚至癲癇等疾病。
中醫(yī)認為由于某些致病因素的影響,人體負責水液代謝的臟腑(主要指肺、脾、腎)功能受損,以致水津停滯聚集,其聚而質稀者為“飲”,聚而質稠者為“痰”;因此,痰是臟腑功能失調的結果,即人體在發(fā)病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病理產物。不幸的是,這些產物十分不安分,一旦形成,又可搖身一變,成為新的致病因素,并常仗著“氣”的威風,隨“氣”而行,為害四方,還能與其他致病因素如風、寒、熱、火、瘀血等狼狽為奸,隨其所侵犯的部位及所結伙的不同,而出現復雜多樣的病變過程,引起新的
疾病。
腦梗死又稱缺血性腦卒中(即腦中風),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腦部血液供應障礙,使局部腦組織發(fā)生不可逆性損害,導致腦組織缺血、缺氧性壞死,患者常出現肢體偏癱、語言障礙,嚴重時出現生命危險,也屬中醫(yī)學“中風病”范疇。腦梗死之中最主要的一類叫作腦血栓形成,指由于供應腦部血液的動脈出現粥樣硬化或血栓生長,從而使血管腔狹窄,甚至閉塞,如同日漸陳舊的生銹水管一樣,是管道自身的毛病,與冠心病的發(fā)病機制幾乎一致。中醫(yī)方面,《高注金匱要略·中風歷節(jié)病脈證治第五》首創(chuàng)“中風”之名:“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為痹。脈微而數,中風使然?!痹t(yī)學家朱丹溪的《丹溪心法》分析了中風之因,強調氣血虛弱,加痰加火,認為“有風病者非風也,皆濕土生痰,痰生熱,熱生風”,創(chuàng)立中風“痰濕生熱”之說。綜合來看,當時考慮“痰氣上壅”的太醫(yī)們應該也是傾向于中風之類的腦血管意外,從而間接為后世提供了診斷思路。
也許有人提出嘉慶帝是死于腦出血,讓我們分析一下腦出血與腦血栓形成臨床表現的區(qū)別。腦出血的好發(fā)人群相對年輕,發(fā)病前多無先兆,患者常在活動或激動中發(fā)病,十多分鐘至數小時癥狀達到高峰,極其迅猛;而腦血栓形成則多發(fā)生在六十歲以上的人群,常合并高血壓、高脂血癥或糖尿病,發(fā)病前常有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病史(如頭暈、肢體麻木等),患者多在安靜或睡眠中發(fā)病,十多小時或一兩天內癥狀達到高峰,略為緩慢。六十歲的嘉慶帝從發(fā)病到死亡有一天左右,初期有頭暈等先兆,在休息、工作中逐漸出現病情加重,而之前在劇烈活動(縱馬飛奔)時并沒有實時發(fā)病。這些表現更傾向于腦血栓形成。
腦血栓形成的危害程度與腦損害的部位和受害血管的重要性有關,輕者可以完全沒有癥狀,大多數病人表現為頭暈、肢體癱瘓或感覺和言語障礙;重者可因大面積腦組織壞死引起腦水腫、呼吸—循環(huán)中樞受壓迫,從而昏迷,進而呼吸困難、循環(huán)衰竭而死,嘉慶帝很可能就屬于最后一種情況。
事出有因,卻渾然未覺
回過頭來看,嘉慶帝身上藏著眾多腦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只是他渾然不覺兇手正步步逼近而已。
第一,嘉慶帝當時已是花甲之年了。這個年齡的男性早已身處多種代謝疾病的威脅之下,如果長期忽視腦動脈硬化、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任何一種,都會導致極其嚴重的后果,更何況它們往往沆瀣一氣、伙同作
案呢!
第二,嘉慶帝的心情時而沉郁,時而興奮,起伏不定。二十多年來,他為治理龐大而日漸衰頹的大清帝國耗費了畢生精力,但國家起色不大,內部暗流涌動,各種社會不穩(wěn)定因素蠢蠢欲動,貧富差距拉大,官僚集團腐化,國家機器腐朽。天理教農民攻打紫禁城時射入隆宗門的箭鏃,不僅永久嵌入牌匾之中,而且也永久釘在嘉慶帝的心坎上,成為他愧對祖宗的痛!長期處在壓抑、煩躁和憂愁中,卻禍不單行,親弟弟慶親王又先他而去,骨肉之情讓他痛不欲生;而木蘭秋狝的愉快誘惑又讓渴望暫時解脫的他,突然處于極度興奮之中,這種不正常的狀態(tài)對很多心腦血管疾病都有推波助瀾的作用。
第三,嘉慶帝身體本來就比較胖,從傳世畫像亦可得知?!肚鍖嶄洝と首陬;实蹖嶄洝酚涊d他“天體豐腴”,正是旁證。平日好喝酒,雖然酒量不大,但據說經常喝,加之清代宮廷的飲食以雞、鴨、豬、羊肉為主,尤其是豬肉。長期攝入高膽固醇和高蛋白的食物,運動量又少,一切都為猝死埋下了伏筆,不良的飲食生活習慣和家族基因很可能使他成為高血壓患者,而高血壓對腦血栓形成的發(fā)生恰恰產生加速催化的
作用。
第四,過度勞累是誘發(fā)因素。從北京到承德,嘉慶帝雖然主要是坐轎,但仍耗費了大量體力,而且飲食起居不比宮中,一路走走停停,顛簸之余還要處理政務,自然十分疲勞。到達廣仁嶺時,一時興起,居然冷不防地來一次縱馬狂奔,雖然跑的是馬,但騎手也必須承受很大的運動量,特別是平日養(yǎng)尊處優(yōu)的皇帝,汗流浹背、身心不適應是必然的。當出現頭暈不適時,疏忽大意的嘉慶帝和群臣依然按部就班地前往寺廟進行繁瑣的宗教活動,本來岌岌可危的病體又喪失了休息機會,為他的健康蒙上了濃濃陰影。
歷史經驗固然需要今天的我們反復咀嚼,而對嘉慶帝的健康教訓,我們更應該反思了。
(選自《病塌上的龍——現代醫(yī)學破解千年歷史疑案》,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