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婧
安徽退休檢察官孟憲君,向最高人民檢察院舉報自己“辦錯案”。11月20日上午,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開庭審理了這位檢察官辦的、距今已經(jīng)9年的經(jīng)濟糾紛案件。受各界關注的是,檢察官舉報自己,是因為辦案期間所做決定都非自己本意,而是“依領導意見作出”。(11月21日《新京報》)
我們首先要為孟憲君的勇氣喝彩。盡管依據(jù)法律規(guī)定,有自首情節(jié),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處罰。舉報自己辦錯案,毫無疑問是一種自首行為。但是,孟憲君辦的錯案,導致被告人最終“挪用資金罪”成立,獲有期徒刑三年,緩刑五年。因此,盡管有自首情節(jié),但因為“造成了嚴重后果”,孟憲君最多也只可能減輕處罰,而不能免于處罰。紀律處分自是無法避免,依法追究法律責任,也是理所應該。但是,基于特殊時期和特殊情況,是否可以考慮通過特赦免于執(zhí)行呢?
之所以是特殊時期,一來過去一個時期我國司法獨立性不夠,冤假錯案的發(fā)生并非個別現(xiàn)象;二來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依法治國”的決定,過往的冤假錯案需要進行清理糾正,更需要營造真正的法治精神和法治信仰。之所以是特殊情況,一來孟憲君已經(jīng)退休,是自己舉報自己,是基于一個法律人的法律良心;二來孟憲君當時辦錯案也有“特殊情況”,非自己本意,依領導意見作出。因此,為了讓冤假錯案更快、更容易地得到糾正,也為了讓主犯更及時地被追究法律責任,我們需要更多的“孟憲君”,來自己舉報自己。
然而,要先對自己舉報自己的孟憲君進行特赦,無疑也面臨著現(xiàn)實的難度。其一,其辦錯案,給檢察院本身造成了負面影響;特別是其辦錯案的決定來自“領導意見”,就增加了更多外在阻力,不僅可能有人希望最終孟憲君自己舉報自己不實,即使屬實,也可能不愿讓孟憲君“逍遙法外”。其二,我國雖然在《憲法》上明確了特赦制度,但并沒有具體的實體法和程序法規(guī)定,具體實踐更少,要想實施可能也要頗費周折。
魯迅先生曾說,一個民族有了敢說真話的人才有希望。建設法治社會,更需要敢于說真話、辦真事的司法人員。但是現(xiàn)實中,說了真話,往往要受到打擊,往往要被穿上“小鞋”,于是說真話成了我們這個社會的稀缺品。要讓人們敢于說真話,僅僅口頭的提倡是不夠的,必須要有相應的鼓勵機制。在目前的特殊情況下,對孟憲君這位自己舉報自己的檢察官進行特赦,既是鼓勵說真話的舉措,也可以借此真正激活我國的特赦制度。
怎么對待舉報自己辦錯案的檢察官,是一個個案,但也是一種信號。如果核實孟憲君自己舉報自己屬實,在要求其承擔紀律責任和民事責任的同時,對刑事責任進行特赦,無疑會鼓勵更多負有良心債的人出來效仿;如果僅僅是自首從輕,或許激勵作用就會打折;如果嚴格依法追究紀律責任和法律責任,就可能讓類似的人更多地選擇隱瞞、逃避。那么,我們該怎樣選擇呢?特赦確實是值得考慮的一種方案。
責任編輯 駱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