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林
我曾在十年前到過九溪,印象中的那個村落,石頭的房子,石頭的墻,石頭的路面,石頭的巷子……那是一片灰白圖案的石頭世界,透出六百年歲月的滄桑,厚重淳樸。
然而,十年后的2014年9月的這天,再度漫步在九溪的深巷、古街,我卻發(fā)現(xiàn),那些不知何時新建的貼著瓷磚的混凝土磚房、小洋樓混跡于石頭房之間,一些新鋪的水泥路也取代了原先的石頭路,這種不協(xié)調讓人對九溪歷史遺存的未來深感擔憂:經(jīng)歷了六百年風雨的屯堡,它們正在日漸湮沒于現(xiàn)代的水泥磚瓦之中……
一陣熱烈的鑼鼓聲和唱頌聲將我從沉思中驚醒,那鏗鏘激越的聲音,讓我仿佛穿越到了六百多年前大明王朝設屯立堡、戍邊屯田的風云歲月……
那聲音,是從九溪小學傳出的。
顧老和九溪小學的夙愿
2014年5月30日上午,伴隨著歡快的歌聲,九溪小學的校園里到處洋溢著節(jié)日的氣氛,孩子們把自已裝扮得格外美麗,以“歡樂童年、放飛夢想”為主題的“六·一”國際兒童節(jié)慶?;顒郁甙岔樛捅す芾硖幧賰旱貞驅W校成立儀式正在隆重舉行。
上午9時,慶?;顒永_帷幕,首先進行的是安順屯堡管理處少兒地戲學校的成立授旗授牌儀式。地戲學??傂TO在安順市屯堡文化風景名勝區(qū)管理處,九溪小學是其中的三個分校之一。設立地戲學校的目的,旨在將地戲這一安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去,樹立屯堡青少年熱愛家鄉(xiāng)、熱愛屯堡文化,繼承和傳承好本土文化的意識。為此,安順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廖曉龍親任顧問委員會的主任,貴州省文聯(lián)副主席姚曉英等任副主任,九溪小學校長程剛則任九溪分校的校長。
舞臺的一旁,小演員們已經(jīng)裝束完畢,為即將開始的演出做最后的準備,九溪小學五年級(1)班的袁可欣,便是其中的一員。她將和她的小伙伴們將為大家?guī)韨鹘y(tǒng)的地戲表演。
伴著喧鬧的鑼鼓聲,袁可欣與同伴登上舞臺。只見他們頭頂面具,面罩青紗,背插靠旗,腰系戰(zhàn)裙,手執(zhí)戈矛刀戟等兵器,隨口而唱,應聲而舞,在鏗鏘的鼓戰(zhàn)聲中,角逐開打,戰(zhàn)裙飄飛,戰(zhàn)爭場面滲透著剛勁之美,令現(xiàn)場觀眾發(fā)出一陣陣的驚嘆聲。
在安順,“地戲”又稱“跳神”,是指在廣場上演出的戲曲武戲,它結合儺儀假面,以弋陽腔唱述古代戰(zhàn)爭故事,提介精忠愛國的精神,體現(xiàn)軍人的氣質。地戲盛行于屯堡區(qū)域,以其粗獷、奔放的藝術個性和深遂的內涵,深受屯堡人的歡迎。出于對傳統(tǒng)地戲的好奇,袁可欣選擇了這門課程?!霸浇咏貞?、越了解地戲,就越喜歡地戲,然后就越陷越深、一發(fā)不可收拾了?!痹尚勒f。
事實上,地戲學?;渚畔W并非偶然。九溪被喻為“安順屯堡第一村”,這里是型江源頭匯集之地,山青水秀,人杰地靈,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各種資源豐富,是歷代兵家的必爭之地,九溪的地戲更被譽為“中國戲劇活化石”、“戲劇歷史博物館”。而始創(chuàng)于1934年的九溪小學,至今已走過了整整八十載的風雨歷程,在安順有著很高的社會知名度,經(jīng)過八十年的發(fā)展,如今已形成了“誠實、文明、自強、奮進”的校風,“團結、拼搏、愛生、敬業(yè)”的教風,“想學、勤學、普學、博學”的學風,堪稱一所農村的“窗口學?!薄?/p>
從1986年登上號稱“世界藝術之都”的巴黎舞臺名噪世界起,至今,安順地戲已到過法國、西班牙、日本、韓國、新加坡和臺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qū)演出,在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戲劇學等方面富含的文化因子,使這朵黔中腹地的藝術奇葩所到之處均受到熱烈歡迎。而安順地戲又尤以九溪最為有名。然而,由于從事地戲演出的民間藝人沒有富裕起來等種種原因,很多藝人改做其它行業(yè),年輕人根本不愿學,而老藝人也在不斷地減少,一年兩度的地戲演出也在逐漸減退,安順地戲這門古老的戲種面臨著嚴重的傳承危機,令許多有識之士的深感憂慮。
在采訪中,九溪小學教導主任王琨給記者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早在1995年,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我國著名的民俗學家鐘敬文專門來到顧之炎家住下,花了一個星期的時間,觀看了顧之炎他們表演的地戲《四馬投唐》后,對顧之炎說:“顧老師,您演的這戲可是古人留下的寶貝呀,它就像你們貴州龍的化石一樣古老,甭說在咱們中國,就是在全世界都難尋呢!讓九溪的后生們都來學地戲,好好把它傳下去,千萬別荒廢掉了!”后來,鐘敬文還特聘顧之炎擔任北京師范大學的名譽教授,特邀他到北京師范大學給外國留學生介紹安順地戲這一有著“中國戲劇活化石”之美譽的東方文化瑰寶。從那時起,“叫九溪的后生們都來學地戲,好好把它傳下去,千萬別荒廢掉了”就成了顧老和九溪小學歷代老師們的一個夙愿。
1997年,停辦了40多年的大型迎春活動“抬亭子”復辦后,在每年的正月初九這個傳說中的玉皇大帝誕辰日舉行,每年都有上萬人參加,主要演員就來自于九溪小學,他們在活動中扮演玉皇大帝、觀音菩薩、閻王等各類角色,表演的故事有“八仙過?!薄ⅰ鞍咨邆鳌?、“趙云救少主”、“大鬧天宮”、“武松打虎”等。
而地戲走進九溪小學的課堂,最早則始于2010年?!?010年9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顧之炎老先生到我們校提出開設‘屯堡文化進課堂的建議,得到了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并安排我配合顧老做好這個工作,我們決定利用四年級每周兩節(jié)課的時間開展教學活動?!痹畔W教師朱子通回憶。自此,九溪小學正式將地戲引入課堂,開設了獨特的少兒地戲課,讓學生在學習地戲的過程中了解地戲、熱愛地戲,進一步弘揚和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
顧之炎的孫子、地戲學校老師顧劍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部分領域,如口頭文學、表演藝術、手工技藝、民間知識等,因為“非物質”的特性,一般是通過傳承人的口傳心授和言傳身教而得以代代傳遞、延續(xù)和發(fā)展的,往往因人而存、人亡藝絕。在這些領域里,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代相傳的重要承載者和傳遞者。因此,強化對傳承人的培育,是非遺保護工作的核心任務和工作重點。而與個人相比,學校來系統(tǒng)地、持續(xù)地承擔這一工作,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為九溪當?shù)匾凰邪耸隁v史的老校,九溪小學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傳承地戲這一國粹是義不容辭的責任?!本畔W校長程剛說?!懊褡宓木褪鞘澜绲模@是一個亙古不變的真理。近年來,我們學校大力推廣民族傳統(tǒng)文化教育,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面對民族教育的新形勢、新要求,本著立民族精神之根之理念,將地戲引入到課堂。”明顯的地域優(yōu)勢和厚重的歷史底蘊,使得地戲學?;渚畔W成為必然。
至今,王琨仍清晰記得5月30日地戲學校成立的那天,顧之炎老先生如釋重負的欣慰話語:“九溪地戲后繼有人,我可以放心了!”
在寓教于樂中傳承和發(fā)展民族文化
2013年8月13日,對于九溪小學的師生們來說,是一個無限悲痛的日子。就在這天,安順地戲的集大成者、被譽為“地戲教授”的顧之炎老先生因病不幸逝世,享年78歲。顧之炎的逝世,不僅是安順地戲文化的一大損失,也是中國民間文藝界的一大損失,更是九溪小學的一大損失。
顧之炎是九溪小學地戲學校“大腕”級的授課老師,享有“地戲教授”的盛譽,在2008年還獲得了文化部認定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地戲傳承人”榮譽稱號和證書。1995年5月,九溪地戲《隋唐演義》到韓國漢城參加世界民間藝術節(jié),引起轟動?;氐奖本?,神頭顧之炎在北京師范大學作了有關地戲的專題講演,并被譽為“地戲教授”。九溪地戲自顧之炎開始,從露天的平地圍場登上了高雅的藝術殿堂。
為了增強師資,九溪小學地戲學校成立后,除了安排學校老師參與教學外,學校還特別從外面聘請了顧之炎等本地民間藝人來擔任校外輔導員,手把手地將技藝傳給學生。顧之炎逝世后,顧派地戲的嫡系傳人顧劍接過了爺爺傳下來的接力棒,成了九溪地戲學校的教師。而其他老師如朱華、黎大偉、朱兵江等人,都是九溪地戲隊的戲師,經(jīng)驗豐富,認真負責。喜歡地戲的四年級(1)班學生王箬晗,就是在老師們的幫助下實現(xiàn)自己的地戲夢想的。
“爸爸媽媽經(jīng)常帶我去看地戲演出,感覺學員們裝的服裝很好看,舞姿也很優(yōu)美,我被深深地吸引了,一心想學地戲?!蓖躞桕险f。對于自己想學地戲的想法,父母非常支持,但讓父母給自己置一套地戲表演道具,卻是不可能。
據(jù)王琨介紹,制作一套齊全的地戲演出道具,要一筆不小的錢,對于農村家庭,這是一筆不小的費用,更主要的是,對于不是以表演地戲為職業(yè)的人來說,一年可能連演出一兩次的機會都難得有,購置一套價格如此昂貴卻很少使用的道具,無疑是一種浪費。而學地戲,沒有道具,很難讓學生進入狀態(tài)。為此,顧劍、朱華、黎大偉、朱兵江等老師把自己的道具獻了出來,供教學使用。聽說有道具可以免費使用,王箬晗可開心了。
在老師們的指導下,王箬晗的地戲不僅跳得有板有眼的,還掌握了許多關于地戲的知識,比如,他知道了地戲的演出程序分為“開箱”、“參廟”、“掃開場”、“跳神”、“掃收場”、“封箱”,知道了地戲的唱腔有三個調式:人物出場時用五字調,描寫戰(zhàn)爭場景和情節(jié)發(fā)展時用七字調,帝王上朝、唱讀戰(zhàn)表、敘情述事時用十字調。他還知道了地戲的許多表現(xiàn)手法,如在《三國》長坂坡趙云救阿斗一段戲中,演員將雙鞋脫下放在兩對锏上擺成的個“井”字后退下,便是告訴觀眾:糜夫人已跳井自殺身亡;在《薛丁山征西》蘇金蓮與陳金定交戰(zhàn)的一段中,蘇金蓮把面具摘下放在地上退出場,便是告訴觀眾:蘇金蓮被殺死了。他還了解地戲有關布景的含義:一條板凳代表一道險關隘口,一張桌子代表一座大山,一條布帶代表一箱條波濤洶涌的大河……
為了將九溪小學的地戲教學“制度化”,九溪小學不僅成立了組織管理機構,制訂了推進地戲教學的相關規(guī)章制度。如《少兒地戲學校工作職責》,就對地戲學校的主要職能作出了明確而細致的規(guī)定,它包括:1、通過地戲走進校園,傳承屯堡文化,樹立屯堡青少年熱愛家鄉(xiāng)、熱愛屯堡文化,繼承好和傳承好本土文化的使命感和優(yōu)越感。2、每年定期召開一次會議,總結、表彰、探討、研究各項工作,并制定下一年度工作重點;各分校每學期定期召開一次會議,總結學期以來取得的成果和遇到的問題。3、根據(jù)各教學點開展的效果和實際情況,認真研究增加或減少各教學點的各項工作。4、指導和協(xié)助各分校少兒地戲隊參加各類公益性的演出和參賽等活動。5、每年安排一定額度的資金用于保護和傳承好地戲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
明確的辦學理念,專業(yè)化的教師隊伍,使地戲教學蓬蓬勃勃地在九溪小學開展了起來,并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九溪小學的地戲小演員們頻頻出現(xiàn)在安順市西秀區(qū)等地舉行的各種文藝匯演上,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地戲,在寓教于樂中得到了傳承和發(fā)展。
用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增厚”學生的人生底色
“地戲”作為屯堡人族群身份認同和文化認同的重要標志和象征,與建筑和服飾一起,構成了安順屯堡文化的三大基本特征。
據(jù)《續(xù)修安順府志》載:“黔中民眾來自外省,當草莽開辟之后,多習于安逸,積之既久,武備漸廢,太平豈能長保?識者憂之。于是乃有跳神戲之舉,借以演習武事,不使生疏,含有養(yǎng)兵于農之深意。迄今安順境內,盛行不衰?!?/p>
九溪小學校長程剛認為,“養(yǎng)兵于農”在世界形勢復雜多變的今天并未過時,無論在任何時代,“武備漸廢,太平豈能長保?”“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講: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正是此理,少年孱弱則國孱弱,少年退縮則國退縮。當代的中國人,尤其是中國的男孩子們,也實在是太缺乏一點‘尚武的精神?!背虅傉f。
“地戲的內容全是武戲,不演反戲,沒有言情戲,劇情的發(fā)展只能是正方打敗反方。地戲演員扮演的角色均是歷代杰出的帝王將相和忠烈武士,如三國英雄、瓦崗好漢、李世民、秦叔寶、楊家將、岳家將等等,只有金戈鐵馬的征戰(zhàn)故事,沒有才子佳人戲,贊美的是忠義報國的忠臣良將。因此,向學生教授地戲,有利于培育學生的意志品質和血性骨氣,增強他們的家國情懷,使愛國成為每個學生的第一人格?!背虅傎┵┒??!皩Υ?,錢理群先生曾深入分析說:這是屯堡文化精神的核心組成部分,它構建了一個建立在虛擬歷史觀上的一套國家至上、忠孝為本的民間意識形態(tài)。而突出忠的觀念與強調國家意識,都反映了屯堡人的‘正統(tǒng)國家武士的身份認同。這也是地戲不同于其他民間戲曲的特點所在。”
而九溪小學教導主任王琨則認為,對于九溪地戲的內涵,可用四個詞來概括,那就是:古老、宏大、厚重、精美。古老,是指地戲已有六百年的歷史,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珍稀劇種之一,作為有史可據(jù)的戲劇劇種,可謂古老;宏大,是指九溪地戲規(guī)模龐大,氣勢輝煌,拿《四馬投唐》來說,這一堂戲包含了30多段,要將它完整演完,即使天天跳,也要一個多月的時間;厚重,是指其九溪地戲文化底蘊齊全深厚,是屯堡人忠、孝、義、勇等道德倫理價值觀綜合體現(xiàn);精美,是指九溪地戲由原始的儺舞軍儺演變而來,集演戲、祭祀、娛樂為一體,可謂異彩紛呈。而古老、宏大、厚重、精美不正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特點嗎?也因此,九溪小學《少兒地戲學校職責》的第一條,就是“通過地戲走進校園,傳承屯堡文化,樹立屯堡青少年熱愛家鄉(xiāng)、熱愛屯堡文化,繼承好和傳承好本土文化的使命感和優(yōu)越感?!薄拔覀兊氖姑?,就是將這四個詞所蘊涵的人類學、歷史學、民俗學、戲劇學、社會學等方面的豐富內容在校園里,在課堂上,在課題中潛移默化地傳授給孩子們?!蓖蹒f。
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國人民數(shù)千年文明智慧的結晶,是我們的文化母體。如何充分發(fā)揮學校教育的特殊功能,弘揚民族傳統(tǒng)文化,讓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得以光大,從而“增厚”學生的人生底色,達到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目的,這是一個必要而有難度的課題。九溪小學借開展地戲教學向學生傳授歷史知識、儒家文化思想、倫理道德意識和風俗習慣,通過地戲這一折射了屯堡人族群精神和祖先歷史的獨特藝術載體,往學生的心靈里注入精神,骨子里注入文化,腦海里注入知識,肌體里注入活力,意識里注入責任,讓一代又一代屯堡人把英雄的故事不斷演繹傳唱,緬懷祖先曾經(jīng)開拓疆場、屯邊戍守的輝煌歷史,不僅達成了文化傳承和族群認同的教育目的,還集中體現(xiàn)了九溪小學文化傳承、人性塑造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為??梢赃@樣說:九溪小學讓地戲文化“進校園、進課堂、進課題”,著力培養(yǎng)學生欣賞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增加學生對地戲的興趣,進一步傳承、弘揚優(yōu)秀民族文化,開拓了常規(guī)教育與藝術教育融合的新篇章。
記者離開九溪小學的時候,學校的操場上鑼鼓喧天,熱鬧非凡,十幾位十一二歲的學生正在興致勃勃地帶上面具,穿上戰(zhàn)裙,披上戰(zhàn)袍,背上戰(zhàn)旗,手執(zhí)刀戟,在技師顧健的指導下,揚起古老的唱腔,時而金雞獨立,時而騰躍轉身,邊唱邊跳,演起了《四馬投唐》中的《御果園救駕》:“今日乃是端陽節(jié),王兄們各去游玩散精神,大家去把今日耍,等到來早再交兵……”清越而帶著泥土味的古樸唱腔,從九溪小學的操場上,向四方飄散開去……
看著這些充滿了活力的孩子,我不由想到了地戲的傳承:有地戲這一寶貴的財富,有顧之炎顧劍朱華這些忠實的守望者,有九溪小學師生這群生生不息的接力者,我們相信,九溪地戲一定會一代接代一傳承下去,并隨著時代的變遷與時俱進不斷煥發(fā)出新的活力,綻放新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