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應用技術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研究與實踐——以福建工程學院為例

    2015-01-15 10:47:26
    福建開放大學學報 2015年5期
    關鍵詞:人文學科校園文化人文

    (福建工程學院,福建福州,350118)

    校園文化是一種隱性的教育環(huán)境與非強制的教育手段,是社會文化的反映,又給予社會一定的影響和作用,對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具有凝聚、激勵、導向和教育功能,促進受教育者通過自身的內化和發(fā)展,形成穩(wěn)定的內在品質和價值取向。校園文化建設旨在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回歸教育以人為本的實質,激發(fā)對人文教育地位、價值和意義的新認識。建設校園文化、提升人文素養(yǎng)的突出問題是對校園文化理解片面,缺乏對人文學科的系統(tǒng)認識,尤其是工科院校和應用技術大學問題尤甚,表現(xiàn)為:校園文化建設、人文素質教育的研究不足,散見于學校學工部門和德育宣傳部門的文件中;人文素質教育常被理解為大學低年級的人文學科公共課程的設置,如《大學語文》、《思想品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等;校園文化建設被認為就是舉辦文化藝術節(jié)、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文化藝術長廊等;還有研究認為,與“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yǎng)”相應的校園文化建設就是“培育工程精神”。[1]這些觀點都有失偏頗。校園文化建設乏力是應用技術大學的短板。

    一、應用技術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現(xiàn)狀

    (一)普遍性:人文素質教育和校園文化建設乏力

    應試教育使得我國中小學學生知識結構失衡,進入大學后,因為學科細化和應試教育的慣性,大學生知識結構嚴重缺陷。2012年的數(shù)據(jù)顯示,清華大學人文素質課程學時占總學時的3.3%,西安交通大學1.8%,浙江大學1.5%。[2]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國家和高等教育界開始意識到人文素質教育的缺失及其重要性。1998年教育部頒發(fā)《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強調應具備文化品味、審美情趣、人文素養(yǎng)和科學素質。2004年國務院頒發(fā)《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明確道德素養(yǎng)是根本,文化素養(yǎng)是基礎,業(yè)務素質是本領,而身心健康是本錢。即便如此,我國高校,尤其是應用技術大學人文素質教育依然乏力。人文素質教育被置于從屬地位,對其重視停留在形式上;人文素質教育有宏觀的策略性意向,國家對高校素質教育卻無實際約束力;人文素質教育熱情雖高,卻內容單一,隨意性強且目的性弱;教育方法以教科書為中心,重灌輸輕啟發(fā),學生日漸產生逆反心理。

    西方發(fā)達國家人文素質教育也經歷了曲折的過程?,F(xiàn)代大學的人文素質教育源于古希臘的自由教育或稱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其目的是發(fā)展理性的教育。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把人文學科作為博雅教育的內容,凸顯人的本性。啟蒙運動以來,西方高揚科學理性大旗,人文學科式微。到了近代,人類的共識是科技進步與人類危機并存。西方發(fā)達國家重新審視大學教育,溯源古希臘和中世紀教育傳統(tǒng),重新定位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把大學文化看做大學之魂,即便是理工科大學,人文學科課程占很大比重。在美國的工科大學,人文學科課時占總學時的30%,德國占25%,鄰國日本17%,[3]遠高于我國工科和應用技術大學的人文學科學時比重。以美國為例,美國教育界的共識是:校園文化具有隱性德育功能。美國高校從價值導向、行為約束和社會服務三個方面推進校園文化建設,實現(xiàn)“無意識”的道德教育效果。突出表現(xiàn)在:以“自律誠信”為目標的學術文化、以“社會服務”為目標的志愿者文化、以“有序平等”為原則的管理文化、以“開放自由”為目標的環(huán)境文化、以“精神規(guī)約”為導向的宗教文化。[4]美德等國將素質教育置于優(yōu)先于專業(yè)教育的基礎地位,以法律形式確保人文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如美國教育部頒布總體性教育目標,各大學依此制定本校的人文素質教育目標。

    (二)特殊性:福建工程學院校園問卷調查與統(tǒng)計

    福建工程學院按照學校中長期規(guī)劃和“十二五”規(guī)劃的部署,確立辦學目標:“以內涵建設為中心,全面提升辦學質量和核心競爭力,早日建成國內一流、以工為主、特色鮮明的應用技術大學(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為福建科學發(fā)展、跨越發(fā)展和海峽西岸經濟區(qū)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睉眉夹g大學應高度重視校園文化建設研究和實踐,關注校園文化建設對學生成長成才和品格塑造的重要作用。本研究用問卷調查的形式,以大學城和鱔溪兩個校區(qū)的在校生為對象,針對不同年級、專業(yè)、性別、校區(qū)等,分發(fā)問卷400份,回收有效卷384份,回收率96%。問卷有31個目標問題,問卷涵蓋四個方面:校園文化和人文素養(yǎng)的認知和態(tài)度、人文學科選修情況、人文學科知識的了解和掌握、個人素養(yǎng)(文明行為)。

    1.校園文化和人文素養(yǎng)的認知和態(tài)度

    針對“校園文化和人文素養(yǎng)的認知和態(tài)度”的調查結果顯示,89.5%的學生對校園文化和人文素養(yǎng)概念模糊,大部分學生把校園文化建設和人文素質教育理解為校園歌手賽、課外的文體活動、文化節(jié)、科技節(jié)等。81.4%的學生認為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和人文素質教育是“必要的”。對于學校校園文化建設和人文素質教育“滿意”的學生占19.8%, 65.3%的同學認為“一般”。數(shù)據(jù)分析可見表1:

    表1 不同年段學生的認知和態(tài)度狀況分析

    表2 不同校區(qū)學生的認知和態(tài)度狀況分析

    對四個不同年級和兩個不同校區(qū)的得分的單因素方差分析發(fā)現(xiàn),F(xiàn)值分別為4.676和4.785, P值為0.001,P值都小于0.05,四個年級組和兩個校區(qū)的得分差別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進一步兩兩進行多重比較,2014級與2011級得分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2014級的得分明顯高于2011級。表2的數(shù)據(jù)分析顯示,鱔溪校區(qū)的學生得分高于大學城本部學生。以上兩表數(shù)據(jù)表明,2014級新生剛剛步入大學,對大學的學習生活和學校的氛圍充滿期待和渴盼,學習的積極性高,態(tài)度端正,熱心于學校的各項活動。2011級的學生身處畢業(yè)季,畢業(yè)設計、論文寫作、工作就業(yè)等壓力讓這些學生身心俱疲,對校園文化和人文素質教育頗不以為然,這也是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和人文素質教育乏力的最好佐證。鱔溪校區(qū)的國脈信息學院是我校與國脈科技合作辦學的二級學院,雖然入學成績低于大學城本部的學生,但該院重視基礎課程。以2014/2015年度第一學期的大學英語為例,大學城本部48學時,國脈信息學院64學時,另加32學時的四級訓練,是本部同年級學生的兩倍,因而,鱔溪校區(qū)的四級通過率要高于本部學生。學生對基礎課程和通識課程較為重視,久而久之,對人文素質教育和校園文化建設的認同感就高。不同年級和不同校區(qū)雖然得分有差異,總體來說,學生對于校園文化建設和人文素質教育認同感低,對于現(xiàn)狀不滿意。

    2.人文學科選修情況

    以2013-2014年度第二學期校公選課為例,全校共開設公選課76門(數(shù)據(jù)由福建工程學院教務處提供),其中由人文學院、管理學院、教務處和校團委等開設的與人文學科相關的課程31門,占公選課總數(shù)的40.8%。公選課總數(shù)和人文學科相關的公選課對于新建的本科院校來說屬正常。學生對于公選課的態(tài)度不一,問卷調查顯示,61.3%的學生報名公選課是為了擴展視野,增長知識,23.9%的同學報名公選課是為了賺取學分,功利性動機明顯,高年級學生的功利心態(tài)更加顯著。學生選課也避重就輕、盲目隨性,該課程是否容易通過或任課老師是否“好說話”成了選課關鍵。學生厭學,大學學習風氣欠佳有來自大學之外的挑戰(zhàn),即社會功利思維對校園的滲透;也有來自大學內部的原因。與學生的交流溝通中得知,公選課的教學內容與日常生活實踐往往處于離心狀態(tài),尤其是人文學科課程常常流為“概念之游戲”。有些課程的知識承載度明顯不夠,比如影視欣賞課投學生所好,常播放些高票房的“大片”,對經典老片和質量上乘的藝術片介紹反而很少。公選課,尤其是人文學科相關的課程,其教學活動與大學所有專業(yè)課程一樣,如不能觸及大學生思維活動的“默會層面(tacit dimension)”,[5]公選課就流于形式,更別說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質,促進校園文化的升華。

    3.人文學科知識的了解和掌握

    人文學科知識維度,問卷調查主要以中外文學名著的閱讀為考查目標。

    表3 文學名著的閱讀情況分析統(tǒng)計 (%)

    問卷調查數(shù)據(jù)分析顯示,不足30%的學生讀過5到10部中國名著,而讀過5到10部外國名著的學生則不足20%。這表明,高校學生尤其是應用技術大學的學生,閱讀的文學作品極少,大部分受訪者表示,這些讀過的文學作品是在高中階段完成的,這些作品是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推薦書目,語文新課標必讀叢書,有些作品是高考的必考書目。進入大學以后,由于沒有了升學壓力,大部分受訪者表示對文學作品毫無興趣,基本沒有閱讀的習慣,很少上圖書館,即使借書,也借閱與專業(yè)相關的書籍。例如,2012級英語專業(yè)一大三男生進入福建工程學院以來共借了3本書,平均每年1本。這雖是個案,卻很有代表性,大部分受訪學生戲稱,泡圖書館是“學霸”的事,與他們無關。不讀書以及閱讀能力的下降是數(shù)字娛信時代的全球通病,中國人的閱讀狀況更令人擔憂。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的數(shù)據(jù)顯示,“2012年我國18至70歲的公民的圖書閱讀率為54.9%,人均紙質圖書4.39本,遠低于歐美國家16本,北歐國家24以及鄰國韓日的11和8.5本?!盵6]書籍和閱讀是人類文明傳承的重要載體,社會進步、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標志。把閱讀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把它與學習工作方式相結合,不但會增加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力量,而且會增強社會的道德力量。大學作為知識傳授、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以及文化傳承的搖籃,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和興趣,讓學生融入“全民閱讀”的洪流中,為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的實施做出應有的努力和貢獻,很值得我們思考。

    4.個人素養(yǎng)(文明行為)

    從教育學的視角來看,大學生的個人素養(yǎng)是指他們在身體和心理兩個方面的基本要素和品質的綜合,具體內涵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業(yè)務技術素質、心理生理素質和文化審美素質等幾個方面,或通常所說的德、智、體、美等要素及品質。對學生個體而言,個人素養(yǎng)代表他的“人才含金量”,關系到他學習和就業(yè)的競爭力;對社會整體而言,他們代表了祖國未來一代建設者的質量和水平。本課題對應用技術大學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考量包括“文明行為”的緯度??己说闹笜酥T如“說話和氣、待人有禮、樂于助人”,“尊敬師長、友愛同學、誠實守信”,“遵守紀律、關心集體、愛護校園”,“講究衛(wèi)生、愛護公物、勤儉節(jié)約”。問卷數(shù)據(jù)顯示60%以上的大學生能完全做到以上四項指標。可見,絕大部分的大學生注意個人的文明行為,個人素質還是比較高的。但是,在現(xiàn)實中,大學校園里不文明行為還是隨處可見。在公眾場合依然可聽到學生說話帶臟字,頗為逆耳;隨地吐痰,亂扔廢棄物的學生大有人在;課堂上、會場里玩手機的現(xiàn)象屢禁不止。大學生的這些失范行為雖說是小節(jié),但折射出校園文明的提高和校園文化的升華任重道遠。

    二、應用技術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分析

    (一)人文素質教育貧乏

    近代啟蒙以來,理性和科學高揚,人文學科教育式微。理性產生的知識形式(mode of knowing)是“科學”,科學提供的是這個世界的普遍真理(universal truth)。由科學產生的真理是永恒的??茖W(自然科學)因此成為一切有用知識的典范。創(chuàng)造和確立人類精神價值的人文理性逐漸式微。人文學科與自然學科認知接受特征迥異。自然科學以客觀自然為認識對象,結果具有客觀性,認識結果與對象是線性的因果關系。人文科學的認識對象是主觀精神世界,認識結果主觀、多元復合,其特點是闡釋性的。校園文化建設和人文素質教育不僅涉及形而上的認知,還關乎高校課程設置的頂層設計和學校育人的長遠謀劃。

    (二)校園文化建設乏力

    布迪厄的“社會分層”理論認為在社會空間中有許多具有同質性和自主性的“場域”,[7]如大學場域、藝術場域等。只要是場域,其內部必有競爭和規(guī)則。高校存在“系科之爭”[8],人文學科與自然學科為了爭奪在科學與社會上的影響和權力進行較量。此外大學還有權力和聲望兩個相關系統(tǒng)。權力系統(tǒng)指大學的行政管理部門及其控制的教授團和學術委員會等,聲望系統(tǒng)指靠著作和學界聲望而獲得的權威和話語權。應用技術大學以工為主,管、文并行發(fā)展,但人文學科處于邊緣化之境,在大學場域擁有較少話語權。教授團和學術委員會的構成比例失調,成員基本為工科出身。工科院系的老師大多對人文學科教育認識不足,甚至還有抵制心理。校園文化建設乏力、人文素質教育貧困情理之中。應用技術大學自身對校園文化認識不足、人文教育方式單一、缺乏長效機制。

    三、應用技術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對策

    福建工程學院在校園文化建設實踐中積累了一些經驗,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基于人本主義的校園文化建設,以有形的景觀、建筑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為載體,融合工程精神、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彰顯傳統(tǒng)文化和現(xiàn)代文化交融,“孕育人文關懷和工程倫理”,[9]達到校園文化的升華;以林紓文化為特色的校園文化提升了應用技術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內涵。根據(jù)本校的實際和特點,培育和弘揚具有學院文化符號的、“接地氣”的特色校園文化,以“林紓文化研究帶動對近代福州群體性文化基因的挖掘,為區(qū)域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做貢獻”;[10]學校極端重視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每年寒暑假,組織大批學生深入偏遠的山村鄉(xiāng)鎮(zhèn),深入企業(yè)社區(qū)調查實踐和“服務學習(service learning)”。[4]校園文化是社會文化的組成部分,它帶動引領社會文化走向,推動社會文明進步,同時,社會實踐活動把校園文化延伸到校外,學生自主地把個人理想和社會的需要相結合,增強了他們的公民意識、合作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實現(xiàn)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tǒng)一。校園文化建設對于年輕的福建工程學院來說才剛剛起步,在摸索中前進,成功與失敗并存,機遇與挑戰(zhàn)同在。應用技術大學校園文化建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一)制定學校人文素質教育目標

    中國的教育改革和經濟改革一樣進入深水區(qū)。國家愈發(fā)重視教育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切實地引導和支持教育改革,以質量和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為核心的內涵式發(fā)展,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xiàn)代大學教育體系獲得共識。但是市場化的入侵,工具性的辦學思維有增無減,高等教育由過去服務于政治轉變?yōu)榉帐袌觥8叩冉逃龖囵B(yǎng)具有自然科學知識和兼?zhèn)淙宋木竦摹叭恕保╤olistic person)(隆·米勒語)。全人教育反對將工具性目的凌駕于個人發(fā)展目的,強調個人發(fā)展優(yōu)先于社會需要,注重個體“知、情、意”(康德語)三種心理能力的培養(yǎng),建立完整的心靈結構,讓學生達到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的平衡,成為具有整合思維的地球公民。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必須轉變學生個體、大學師生群體以及作為頂層的大學整體的思維范式,通過“三位一體”的思想共識,對社會個體、主流價值取向、中華民族文化產生深遠的影響。

    (二)通識教育實踐要落實到全人

    通識教育既是理念又是實踐,其目的是培養(yǎng)“通融識見、博雅精神、健康情感”的“全人”,[11]建構大學生的主體性,完成學生的自我解放,與其生活的自然和人文環(huán)境互為主體。通識教育是“師生生命互動和提升的宏大志業(yè)”,有助于大學生在全球化時代立穩(wěn)根基,拓展生命格局,在有限的生命中實現(xiàn)無限的生命意義。通識教育和“生命教育”[5]相融合可喚醒大學生心靈的醒悟,讓他們超凡脫俗,構建生命之宗旨。通識教育實踐要落到實處,大學校長要加強課程領導力,促進師生教育理念更新、思維方式轉變、學校整體達成共識,通過價值引導和制度回應加強通識教育的基礎性位置。教師作為傳道授業(yè)解惑者,要實現(xiàn)教師自身的轉化和教學方法的轉變。大學老師要常懷“觀功念恩之心”,[5]感恩青年學子在他們的生命黃金期走進我們的大學。教師務必融會通識精神,提高教學能力,鼓勵全體教師參與跨學科的互動和知識的整合。英國和新加坡高校的通識教育很有啟示意義。如英國大學設立學科群,注重文理滲透;設立“基礎年”(Foundation Year),強調基礎知識教育;開設跨學科課程和設置“聯(lián)合專業(yè)”(Joint Courses),[12]為學生提供寬泛綜合的基礎知識,打通學科專業(yè)間的阻隔,構建完整的人類知識體系。國內高校無論是宏觀理念上,還是微觀技術層面,都與發(fā)達國家相距甚遠。以福建工程學院人文學院為例,2013-2014學年,院方擬開設通識課程近60門,涉及漢語言、英語語言、新聞傳播、藝術設計、商務管理等,數(shù)量不可謂不多,覆蓋領域不可謂不廣,然而,開課數(shù)不足15門??梢?,通識教育要落到實處,舉步維艱,任重道遠。

    (三)核心價值引領校園文化建設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大學校園文化建設與實踐指明了道路方向。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最近印發(fā)《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下稱《意見》)。《意見》指出,大學作為意識形態(tài)工作前沿,擔負著研究宣傳學習馬克思主義,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艱巨任務。不斷堅定大學師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應該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應該立足學生全面發(fā)展,努力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形成教書育人、實踐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長效機制,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四、結語

    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內涵豐富,它包括:培育大學精神,構建人文環(huán)境,完善管理制度。先進的辦學理念,科學的制度規(guī)范,鮮明的傳統(tǒng)特色是衡量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標準。當前,我國經濟穩(wěn)定發(fā)展,文化持續(xù)繁榮,在提高國家“軟實力”,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背景下,應從“文化強國”和“人才強國”的戰(zhàn)略高度規(guī)劃構建校園文化建設方略。大學作為“高素質文化公民的養(yǎng)成園”,[13]肩負著歷史的重任。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各校有得有失,皆遇瓶頸。福建工程學院升本十余載,實現(xiàn)了跨越式的發(fā)展。以林紓文化建設為特色的校園文化建設姍然起步,為創(chuàng)建以工為主、特色鮮明的應用技術大學提供動力。

    [1]趙艷斌.基于卓越工程師培養(yǎng)的高等工科院校校園文化建設[J].石家莊鐵道大學學報,2011,(2).

    [2]楊春梅.高校理工科專業(yè)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2,(4):137-138.

    [3]劉芳.人文素質教育的歷史和反思[J].高教探索,2012,(5):110-112.

    [4]柏路.新時期美國高校道德教育的校園文化途徑研究[J].東北師范大學學報,2014,(2):141-145.

    [5]黃俊杰.21世紀大學通識教育的新方向:生命教育的融入[J].高教發(fā)展與評估,2014,(5):1-8.

    [6]曾絢琦.全民閱讀的時代意義與實現(xiàn)途徑[J].現(xiàn)代出版,2014,(1):21-23.

    [7]俞吾金,等.現(xiàn)代性現(xiàn)象學:與西方馬克思主義對話[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8](德)康德.論教育學[M].趙鵬,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9]劉春.工科院校人本主義校園物質文化建設探析[J].教育評論,2014,(10):38-40.

    [10]吳仁華.地方新建本科大學特色文化建設的思考與實踐:以福建工程學院建設林紓文化為例[J].福建工程學院學報, 2014,(4):103-106.

    [11]張會杰.問題及改進:大學通識教育的價值引領與制度回應[J].江蘇高教,2012,(6):82-84.

    [12]易紅郡.英國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及途徑[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12,(4):89-95.

    [13]王一川.高素養(yǎng)文化公民的養(yǎng)成園[J].北京社會科學,2013,(1):17-20.

    猜你喜歡
    人文學科校園文化人文
    人文
    北京紀事(2024年1期)2024-01-03 03:16:55
    “人文價值再思考與中國的人文學科體系構建研究”專題研討會
    中國音樂學(2021年3期)2021-11-20 05:40:24
    黨建工作與校園文化創(chuàng)新探究
    別再這樣為人文學科辯護了
    博覽群書(2017年12期)2018-01-15 08:11:38
    人文紹興
    中國三峽(2017年3期)2017-06-09 08:14:59
    人文社科
    全國新書目(2016年5期)2016-06-08 08:54:10
    以老區(qū)精神打造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與探索
    文學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41
    人文學科文化及其影響大學生發(fā)展能力的基本理路
    文教資料(2015年21期)2015-12-02 02:54:28
    讓人文光輝照耀未來
    平度市| 莱芜市| 清水县| 南华县| 吴堡县| 岑巩县| 西宁市| 营山县| 阜康市| 兴文县| 睢宁县| 佳木斯市| 兴安县| 连江县| 南召县| 英德市| 勃利县| 宝山区| 星子县| 泗水县| 信阳市| 漳州市| 泗洪县| 赤水市| 鄯善县| 伊川县| 廉江市| 鸡东县| 石景山区| 屏南县| 丰城市| 银川市| 雅江县| 蒲江县| 双江| 永川市| 沙洋县| 蛟河市| 台江县| 林甸县| 白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