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笑榮
【摘 要】隨著《新課標》“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tài)過程”論斷的提出,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進行“對話”便成為教師們熱烈追捧的教學模式。但如何開展,尤其是如何設計“話題”則是首要和關鍵的問題。
【關鍵詞】初中語文 新課標 閱讀教學 話題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1-1270(2014)02-0047-01
閱讀教學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最佳媒介,它在語文教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何進行閱讀教學一直以來都是語文教師積極探究的問題。在進行閱讀教學時,話題內容和設計形式直接影響到閱讀教學的教學效果。所以,我們要注重話題設計,不但要科學性、層次性,還要趣味性、探究性和挑戰(zhàn)性,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內涵,拓展知識,提高語文素養(yǎng)。
一、話題設計注重層次性,應由淺入深
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此,要實現(xiàn)師生間的有效對話,教師在設計話題時應從學生角度出發(fā),要建立在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發(fā)展需求之上,以保證學生主體的參與度。這點就需要教師經(jīng)常與學生深入交流,建立溝通橋梁,了解每個學生的認知現(xiàn)狀,通過合適的話題選擇,和教學資源的應用,由淺入深,引導學生開拓視野,激發(fā)思維。比如《曹劌論戰(zhàn)》屬于一篇史傳散文,其內容故事性強。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設計魯莊公講故事的話題進行探討交流。先引導學生理解全文,然后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組成演繹小組。選出魯莊公和太子的飾演者,然后由魯莊公為太子講故事,選“曹劌請見”和“長勺之戰(zhàn)”任意故事來講,通過飾演的過程,可以讓學生很好的熟悉教學內容,由被動的記憶模式轉化為主動的學習。講故事不代表背誦課文,而是將自己掌握的信息通過語言加工出來,在減輕學生的思想負擔的同時還可以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以及,語言組織能力。
二、話題設計應突出文本的關鍵點
在設計話題時,要注意選擇能夠體現(xiàn)課文教學重點,難點,關鍵點,要根據(jù)文章體現(xiàn)的重點設計出恰當?shù)脑掝},起到牽一發(fā)動全身的效果,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文章的深處,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內容。如在學習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一課時,在把握夏洛克和安東尼奧之間的矛盾沖突這一關鍵點上,要求學生圍繞文中的戲劇沖突是如何被化解的這一話題,進行討論,互動,通過自主解讀與合作交流的方式,讓學生整體感知文本內容,分析人物語言,體會莎劇豐富多彩的語言特征。又如《變色龍》中警官奧楚蔑洛夫在處理“狗咬人”事件中,態(tài)度的五次變化;《孔乙己》中側面描寫所反映出來的孔乙己性格特征;《楊修之死》中主人公楊修之死的真正原因;《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婦對待親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等等,這些在文章中起到貫穿全文的話題,可以引發(fā)學生很強的懸念和較高的思考點,從此處切入能很好的激活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引發(fā)學生的辯論和爭鳴,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還能不斷的增加學生的情感體驗。
三、話題設計應少而精
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設計的討論話題不宜過多,設置合適的中心教學話題,引導學生激活發(fā)散思維,引出更多相對應的,并發(fā)性,多向性的話題。比如:在講授《捕蛇者說》一文時,在講解完畢后,可以設計一個討論話題:“蔣氏是否幸運”由此引發(fā)兩個話題:幸運和不幸運。引導學生以此進行討論,學生會因為解決這個問題,而對課文進行詳細分析理解,活躍課堂的同時,加深對教材的學習。對討論話題設計宜少不宜多,宜簡不宜繁。過多的討論話題,容易讓學生分散思維,分散注意力,還有可能適得其反。
四、話題設計應具有開放性和探究性
閱讀教學最根本的目標就是使得學生學會如何閱讀。因此,我們需要設計一些可以引發(fā)思維深入性以及具有一定的開放性的話題,促使學生積極思維,深層解讀,努力探究,學會真正閱讀。比如在講解《?唐雎不辱使命》一文時,如果僅僅要求學生直接從文章中找出體現(xiàn)唐雎智勇超群的內容,學生會因慣性思維,認為唐雎本身就是個有才華的人,這樣在沒有懸念的前提下尋找答案,也就缺乏了深入探討的價值。相反地,在引導學生學習《香菱學詩》這一課文時,如果教師根據(jù)文章中的主要內容,提出討論話題,香菱學詩能夠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作者通過香菱學詩想表達一個怎樣的思想感情?學生將會圍繞這些問題深入文本內容中,通過分析香菱這一人物形象,學習專注、聰明靈秀,悟性高等,理解作者在文中傾注的思想感情,從而真正地讀懂課文。與前面的《?唐雎不辱使命》教學對比,后者的教學效果肯定更好的多。此外,教師也可以通過采取多種引導方法,如對照法,聯(lián)想法,引導學生將文章中反映的現(xiàn)象與生活中的一些現(xiàn)象進行比對,從而深入理解文章內容,把握文章中的主旨。如在講解《敬業(yè)與樂業(yè)》一文時,作文認為,“勞作便是功德,不勞作便是罪惡”,要求學生結合現(xiàn)實生活,說出自己的理解,通過認真研讀,深透理解課文內容,把握好敬業(yè)、樂業(yè)的職業(yè)內涵。
總之,傳統(tǒng)的授教式教學,僅僅是教師在課堂上唱獨角戲,只能引起學生乏味,抵觸,和不理解不配合的態(tài)度,導致教學質量不盡人意。而開展話題式閱讀教學,通過師生共同分享閱讀文章,共同解析文章,可以更好的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而這需要我們對話題進行精巧設計。隨著新課改的持續(xù)開展,我們要積極探索和尋找最適合的話題教學方式,讓語文閱讀課堂成為師生思維和情感交流和享受的藝術領地。
【參考文獻】
[1]衛(wèi)志騫.語文閱讀教學的現(xiàn)狀、問題與對策[J].教學與管理,2012年03期。
[2]吳書信.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問題設計技巧[J].考試周刊,2011年23期。
[3]伏榮超.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問題設計[J].教育實踐與研究(B),2011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