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4)22-0106-01
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是培養(yǎng)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基礎?!墩Z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我們應該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增強學生的閱讀水平。使學生在閱讀中有所感悟與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那么,閱讀教學中教師該怎樣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理解文本從而真正實現(xiàn)高效呢?結合學習和教學實踐,我有以下幾點認識和體會:
1.導入新課,要進入到文本的初步閱讀理解當中
新課的導入一般都是教師精心設計好的開場白,它既能極大的調動學生的求知欲,又能很好的烘托課堂氣氛,還能營造生動形象的情景氛圍。例如一位老師在教《敕勒歌》時,這樣引入:時下,好多同學口中都模仿傳唱著一位蒙古族歌手那粗狂、渾厚的歌聲,這歌曲得到大家的喜愛并不僅僅在于他音色的動聽,更重要的還在于他抒發(fā)了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這種情感引起了大家的共鳴,這位歌手是誰?(騰格爾),接著老師又打出了表現(xiàn)草原廣袤、富足,令人向往的一幅幅圖片,這一步的導入已經激發(fā)起了學生的閱讀了解欲望,接下來緊接著應該是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了解詩歌展現(xiàn)的場景。但是課堂設計的第二步,老師又給學生介紹《樂府詩集》《雜歌謠辭》《北朝民歌》文體知識和背景介紹,而不是了解詩歌內容中所描寫的草原情景。背景文體介紹完后,第三步老師才讓學生朗讀理解詩歌。這樣的環(huán)節(jié)設計,會使課堂應有的效果大打折扣,這時,如果我們把文體介紹與朗讀了解這兩個環(huán)節(jié)互換一下,課堂教學或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閱讀理解,要激發(fā)起學生的參與意識
一篇課文學生讀后,會有一定的感想,這時,教師要利用他們閱讀后的體會,讓學生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感受,這樣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而且,能鍛煉學生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例如在上《岳陽樓記》這一課,經過對課文的初步朗讀環(huán)節(jié)后,教師首先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朗讀課文后,文中哪句話,你印象最深,為什么?",學生有回答"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有回答"因物而喜,因己而悲"的景物描寫的句子,還有同學能夠談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等等。這樣,教師拋開了原先機械的依照文章結構,沒從頭到尾,逐字逐句講解,而是以最快的時間讓學生走進文本,理解文本,激趣理解,來達到對課文的初步感知、學習和理解,有力的提高了課堂效率。如果對一篇課文的學習,因循不變,按照原來的篇章結構,由先到后,逐字逐句,進入僵化的程序,讓學生落入窠臼,課堂就沒有了生氣和創(chuàng)意,學生學起來也就毫無興趣可言,教師滔滔不絕,學生昏昏欲睡,課堂效率就無法提高。
3.深入剖析,要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
學生積極思考,經過自我思考后,許多答案并不完全正確和全面,這時,教師就要利用學生渴求正確答案的心理,或是進行仔細分析和講解,或是進行師生互動交流和探討,或是進行分組討論合作,解決疑難問題。例如學習《背影》一課時,老師提出"文中一共幾次寫了父親的背影,有什么作用?",四次提到"背影",學生會很快找出。但"起什么作用",教師可通過師生互動的形式,探討出問題的答案,四次描寫"背影",首尾兩次是虛寫,中間兩次是實寫。文章著重描寫的是中間那次。從剛才討論可以看出,"背影"是貫穿全文始終的線索:開頭設疑--點出背影,望父買橘--刻畫背影,父子分手--惜別背影,結尾思念--再現(xiàn)背影,這樣就以"背影"為線索把各部分內容組織起來,表達了作者的感情,同時反復照應了標題。在探討"我的眼淚又來了"這一細節(jié)時,教師首先讓學生找出"文中一共寫了我的幾次流淚?",然后以分組討論的形式討論"為什么流淚,每次流淚的原因和情感有什么不同"等等,經過討論可以明確:一是對父親艱難生活的同情:家庭生活的重壓何時才能解除,父親的這種艱難還得延續(xù)支撐;二是對父親的理解:父親不放心茶房,親往為"我"送行,千叮嚀萬囑咐,不厭其煩,這都是對兒子的憐愛之情;三是對父親的感激:父親不顧年事已高、行動不便,為"我"穿鐵道、爬月臺買橘子;四是對父親未來生活的憂慮:父親漸顯老態(tài),但還得繼續(xù)生存掙扎以維持自己及其家人的生計,今后他又怎樣生活,從身體到心理的逐漸變化,做兒子的又能幫助多少呢?自己內疚、愧悔的感情油然而生,借助有形的"淚水"表現(xiàn)了出來。這些具體細節(jié)的理解,讓學生貼近課文去理解,去感受,從課文中獲取信息,去發(fā)現(xiàn),去感悟,去交流,去欣賞。這樣,學生才能從中受到感動,才能實現(xiàn)"讀者與作者,讀者與文本,讀者與讀者"之間的對話,學生才能深入到文本當中,提升思想,陶冶情感,課堂效率隨之提高。
4.遷移拓展,要開闊學生的知識層面
當前,當師生一起把課文學完之后,都有一個拓展訓練的環(huán)節(jié),主要目的是把學生從課文中學到的知識作為語文素養(yǎng)的一個增長點加以培養(yǎng),使其獲得持續(xù)發(fā)展。因此,對課文的延伸拓展要合適。一位老師在學完《麥琪的禮物》一文后,對文本內容做了很好的拓展練習。學完課文后,學生了解了德拉賣掉了心愛的長發(fā),給丈夫買了表鏈,吉姆賣掉了金表給妻子買來了發(fā)梳,結果陰差陽錯,兩人珍貴的禮物都變成了無用的東西,而他們卻得到了比任何實物都珍貴的東西——純潔的愛,告訴人們尊重他人的愛,學會去愛他人的主題。之后,教師又對文章進行了有效的拓展訓練,他分別引出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珍貴的朋友之間的友愛之情的閱讀片段,還有"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同舟共濟,支援舟曲"的人間大愛的閱讀片段來進行練習,讓學生認識到學會做人,心中有愛,人間最好,善良最真,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人類社會文明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這種延伸練習是水到渠成的,不露痕跡的,是有利于開闊學生的思路和眼界的,也是有利于提高課堂效率的。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閱讀課的教學,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應該做到"以人為本",想學生所想,講學生所愛,只有充分了解學生學習習好,關注學生學習動向,才能有的放矢的開展教學,課堂才能真正實現(xiàn)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