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永乾
中圖分類號:G623.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4)20-0037-01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大力推進,教學理念的改變,思想品德的教育工作也取得一些成績。但是,農村中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中依然存在著很多不足,本人長期從事農村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針對農村初中思想品德課的教學現(xiàn)狀,談幾點體會:
1.認識農村小學品德課教學存在的問題
1.1教師隊伍不穩(wěn)定,教學研究活動少。由于農村小學學額不足,教師定編人數(shù)有限,教學人員緊張。語文、數(shù)學兩科教師確定后,品德課就不可能有專職教師了,基本上就是兼任。這種兼任方式隨意性很強,大多是以教師的工作量的大小課時的輕重來搭配很少考慮教師的教學、教研能力,造成了品德兼課教師隊伍的不穩(wěn)定。因此擔任品德課的教師一般不把它當成教學教研的主攻方向,從而導致教師對品德課的教學沒有太多的熱情,既不鉆研教材,也很少研究教法。
1.2教學思想陳舊,教學過程脫離社會生活。農村小學品德課的教學由于沒有開展專門的教研活動,新兼任教師對品德教學的基本環(huán)節(jié)和基本規(guī)律搞不清楚。有的教師把品德課上成了語文課中的看圖說話,只注意講解課文的語言文字,一幅幅圖地介紹畫中的人物、場景,根本不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違背了品德課教學目標中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諸方面協(xié)調發(fā)展這一基本原則。
1.3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嚴重滯后。農村小學教師學習交流機會少,因而在教學活動中大多運用傳統(tǒng)的教授法,而新的課程標準明確規(guī)定要以"兒童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強調寓教育與活動中"。許多適用于特點的教學方法如:故事啟迪法、討論辨析法、分組活動法、游戲表演法等一般很少使用。還有不少農村小學受教學條件的限制,使用多媒體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面臨困難。這些教學方法和手段的落后嚴重影響了品德課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
上述幾個方面,制約了新課程改革的推進,與品德課所擔任的教學任務極不相符,嚴重影響了品德課的教學效果,解決這些問題已迫在眉睫。
2.有效應對農村品德的教學手段
2.1加強基層學校師資力量建設。在所有學科教學中,教師是決定學科教學質量的主要因素,思想品德學科也是如此。所以針對部分農村學校教師短缺這一情況,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門要加大支持力度,合理分配教師資源;另一方面學校也要根據(jù)自身的實際情況,科學有效地整合本校的教師資源,公平合理安排課程,給思想品德課配備專職教師,深入研究教材,規(guī)范思想品德學科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
2.2學校領導和廣大教師要深化思想認識,重視思想品德教育。首先,學校領導要加大品德教育的支持力度,把品德課的教學放到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上來,真正做到認識到位,措施到位。其次,充分調動廣大教師的教學熱情,最大限度的發(fā)揮品德課教師的主力軍作用。以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活動相結合,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和工作計劃,認真研究課程標準和教學大綱要求,深入挖掘教材內容,了解和掌握教材的結構體系和特點,正確處理好該課程的思想性,知識性和趣味性的關系。把握教學重點和難點,合理安排課時,把學生的品德教育貫穿于課程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3加強與家庭的聯(lián)系。在學生受教育的過程中,家庭尤其是學生家長也擔負著重要的責任。古人說:"言談舉止,無心于學,潛移默化,自然似之"。因此,家庭教育具有潛移默化性,"尤其是年輕的兒童,用榜樣總比用訓條容易領導,容易管束,假如你教給他們一種訓條,他只會產生很小的印象,假如你指出別人在做某些事情,他不必告訴,便會去模仿的。"所以家長的思想言行及家風對青少年的影響更為深刻,因此,一方面家長應當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為孩子健康成長創(chuàng)造一個好的氛圍。另一方面,首先學校,尤其是班主任應該隨時與家長保持聯(lián)系,和家長溝通,對家長進行說理教育,使其逐漸轉變錯誤的教育方式和評價理念。通過家訪,電話溝通方式與家長的配合,讓學校德育走入家庭,受到廣大家長的重視。其次,充分利用家長會這個平臺,耐心給他們講解和介紹教育子女的各種方法和途徑,并利用家長會對他們進行集體培訓,學校通過與家長的交流中發(fā)現(xiàn)孩子存在的問題以及孩子在某些領域所取得的進步,并不斷改進學校和家長的教育方式,促成孩子的健康成長。
3.注重運用情感教學
情感教學方式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情緒,提高學生課堂專注程度,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
3.1教師要注重自身情感在課堂中發(fā)揮的作用。教師的情趣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課堂整體情感基調。所以,教師要在課堂上始終保持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做好課前教學備案,根據(jù)每節(jié)課的具體內容運用不同的教學方式,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學習要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通過自身情感來調動學生情感,實現(xiàn)教與學的情感共鳴,構建良好的課堂學習環(huán)境。
3.2營造和諧、美好的課堂氛圍。和諧、美好的課堂氛圍可以促進學生在課堂上始終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學習態(tài)度,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所以,教師要提高自身素質,不斷豐富自身學識,憑借淵博的學識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征服學生,這樣才能獲得學生的青睞。同時,教師要及時和學生分享、交流情感,讓學生感覺到教師始終和自己保持共同的觀念,教師也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向學生傳授新知識、新理念。
4.教師進行引導,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4.1"興趣"激發(fā)求知動機。學生的學習興趣來源于他們對新鮮的事物充滿了好奇心,但這種好奇心持續(xù)的時間比較短,這就要求教師去引導和加強這種好奇心。一門功課往往是學好了才會喜歡,喜歡了會學得更好,這是一個良性循環(huán)過程。教師要利用這個過程,使學生從剛開始的喜歡,到有了一點成績,進而更喜歡它,最后學得更好。
4.2"爭論"促使自覺學習。我經常有意制造問題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去解決,最后把結果告訴我,而幾乎每一次他們都會發(fā)生意見沖突,進而查找資料,遇到看不懂的會來問,最后通過實踐證明后告訴我結論。但是每次當一個問題剛剛解決,就會產生新問題,這是他們在找資料時發(fā)現(xiàn)的。我并不馬上讓他們去求解,我覺得這個問題適合他們這個年齡的孩子去研究時才會交給他們;若我覺得還不適合他們,我就會直接用簡單易懂的話給他們講解。
因此,筆者認為,思想品德課教學實效性的本質是思想品德教學的實際效果與預期效果的重合度。重合度越高,我們認為它越有效,反之,如果其實際效果與預期效果相差甚遠,或其積極作用不能轉化為積極的效果,或負面影響太大,實效則低下。而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前提是建立在充分了解和把握小學生品德發(fā)展的年齡特征這一基礎之上的,因為它是根據(jù),是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