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辛
摘 要:高校輔導員具備教師和干部的雙重身份,這為輔導員的多向發(fā)展提供了契機。在現(xiàn)實工作中,高校輔導員常出現(xiàn)職業(yè)倦怠,甚至導致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無法正常運轉?;谥黧w間性理論視域,對高校輔導員“雙重身份”進行再認識,并對高校輔導員的工作模式進行重構,也是高校輔導員隊伍職業(yè)化、專家化建設的必然需要。
關鍵詞:高校輔導員;雙重身份;工作模式;主體間性
高校輔導員有著教師和干部的雙重身份。一方面,高校輔導員是學生的教育者;另一方面,高校輔導員又是學生的管理者。但是在現(xiàn)實工作中,輔導員常會遭遇“既當不成教師又做不成干部”的尷尬局面。因此,有必要對輔導員的雙重身份展開再認識,對于輔導員的工作模式進行重構。在主體間性理論視域下對輔導員身份和工作模式進行再思考,是新形勢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發(fā)展的需要,是貫徹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需要,也是適應大學生思想新特點的需要。
一、主體間性與高校輔導員工作
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張耀燦先生就對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進行了界定:“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兩種關系的統(tǒng)一:一種關系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都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二者構成了主體—主體的關系;另一種關系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二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是復數(shù)的主體,他們把教育資料作為共同客體,與教育資料構成主體—客體的關系,這樣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所謂的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备咝]o導員工作最為核心的內(nèi)容就是對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因此,要正確理解主體間性視域下高校輔導員工作的內(nèi)涵,運用好主體間性理論,改進工作方法,充分發(fā)揮學生在學習、工作、生活中的主體性,對學生的成長成才做出有益的引導。
1.輔導員與學生都作為主體存在
在以往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輔導員與學生之間呈現(xiàn)的是“主體—客體”關系。即輔導員是主體,學生是客體。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被剝奪,成為輔導員改造、征服的個體。而在主體間性視域下,輔導員與學生都是主體,工作、學習、生活的內(nèi)容成為客體,學生主體性受到了承認、尊重。
2.輔導員與學生展開交往活動
在主體間性視域下,輔導員與學生雖然都是主體,但是兩者的關系不是對立的,而是統(tǒng)一在一起,工作、學習、生活是在“交往”中完成的。主體間性視域下,輔導員與學生的“交”是一個預設好的前提條件,是教育開展的先行條件。沒有“交”的存在,輔導員與學生之間的關系鏈條就被切斷,教育便無法實施。與此同時,輔導員與學生存在著“往”的關系,兩者你來我往,形成交流,這樣就使兩者的關系活了起來,搭建了更為貼切、效果更好的教育關系。
3.輔導員與學生的交往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
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與輔導員在民族意識、生活經(jīng)驗、社會閱歷等方面存在著交集,有著交流的空間。主體間性視域下,現(xiàn)實、輔導員、學生、教育內(nèi)容四者以及四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形成了動態(tài)的交流場。在這個場中,輔導員不再是孤單的,而是與他人進行著交流和溝通。
二、主體間性視域下對高校輔導員雙重身份的再認識
高校輔導員有著教師和干部的雙重身份。而在現(xiàn)實工作中,高校輔導員的身份認識經(jīng)常遭遇尷尬。對高校輔導員的雙重身份進行再認識,是開展好高校輔導員工作的重要前提。
1.高校輔導員雙重身份的現(xiàn)實困境
(1)高校輔導員被笑談為“不教書的育人角色”?,F(xiàn)實工作中,輔導員要忙于學生思想引導、心理輔導、日常事務、生活瑣事,這就使得輔導員沒有精力開展備課、教學工作。即使安排了就業(yè)指導與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課程、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等教學任務,由于輔導員前期教學準備的不足,也會使教學喪失意義。
(2)高校輔導員被戲稱為“沒有權的領導人物”。一方面,事無巨細,輔導員要親力親為,從事各種工作;另一方面,學生的評優(yōu)評獎要由輔導員組織實施,很多時候?qū)W生對于輔導員并不是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尊重,而是“又愛又怕”的敬畏。輔導員實際上是“沒有權的領導人物”。
(3)高校輔導員被自嘲為“急、忙、累的英雄楷?!?。高校輔導員之間是最容易產(chǎn)生共鳴,因為大家都同時感受到急、忙、累。輔導員的工作瑣碎,因此會忙;但又有很多工作是隨機突發(fā)的,所以會急;同時,高校學生工作又需要輔導員全身心的投入,因此是身心疲憊,簡而言之就是累。最終的結果就是既做不好教師,也做不好干部。
2.主體間性視域下對高輔導員雙重身份的再認識
(1)確立自己的教學主體地位。輔導員的課堂是靈活隨機的,沒有固定的場所,在辦公室、在食堂、在學生宿舍、在網(wǎng)絡中,輔導員都在開展教學活動。因此,輔導員應當正視自己的教學主體地位,積極豐富教學理論,改進教學方法。
(2)做好教學和管理的有機結合。在教中管、在管中教,是輔導員實現(xiàn)雙重身份的合理模式。教師和干部的雙重身份可以使輔導員獲得充分的自我發(fā)展契機,這種主體性的確立,能夠有效地克服輔導員工作帶來的懈怠感,最終實現(xiàn)科研、教學、管理等各個方面的豐收。
三、主體間性視域下高校輔導員工作模式的重構
1.高校輔導員原有工作模式的局限性
在學生逐步熟悉大學生活,特別是熟悉大學規(guī)律之后,輔導員還以一種凌駕于學生之上的說教者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其結果必然會導致學生的抵觸。輔導員與學生之間產(chǎn)生隔閡,漸行漸遠,最終“貌合神離”,輔導員想要開展好工作也成為一種必然的不可能。因此,要架構“主體—客體—主體”的新型工作模式。輔導員和學生共同參與教學、科研、社會實踐等活動中去,這樣既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又可以充分發(fā)揮輔導員的引導作用,從而達到良好的教育、工作效果。
2.主體間性視域下高校輔導員工作模式重構的思考
主體間性得以實現(xiàn)的核心因素是交往實踐,在學生工作中,輔導員與學生通過各種渠道展開交往,或是利用班會研討、或是通過談心聊天、或是通過網(wǎng)絡媒體,針對不同的群體,輔導員基于主體間性理論開展工作都能夠打動學生。
(1)開展研究性教學。所謂研究性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一種問題研究的情景或途徑,使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從課程、身邊生活及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問題,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去探索、發(fā)現(xiàn)和體驗,同時學會對信息進行收集、分析和判斷,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從而增強思想道德素質(zhì),培養(yǎng)協(xié)作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種教學思想、原則和模式”。對于高校輔導員來說,研究性教學的運用主要體現(xiàn)在主題班會、主題團日活動當中?;顒忧皫熒黄饏f(xié)商,活動中師生共同研究,活動后共同總結經(jīng)驗。經(jīng)歷這樣三個階段,輔導員與學生之間進行的是完全的交往互動,主體間性得到了實現(xiàn),輔導員工作也得到明顯的推進。
(2)工作中的交往實踐:多形式活動的運用。輔導員面向的是各種不同類型的學生,輔導員在開展工作時思考的不僅是如何吸引大部分學生的目光,還要思考如何用多種手段將潛在的學生接受群體,甚至是原本對活動不感興趣的學生吸引過來?!盎顒邮侨舜嬖诤桶l(fā)展的基本方式”,在活動中,人與人之間形成交流互動,活動是在主體與主體之間展開的。輔導員的工作本質(zhì)上也是一種活動,所以輔導員開展活動作為主體間性視域下的實現(xiàn)途徑,是順理成章的。
(3)生活中的交往實踐:教育生活化的設計。有的輔導員之所以能夠與學生做到順利的交流,根本原因在于輔導員有著與學生相同的生活經(jīng)驗,貼近學生的生活,這樣,輔導員與學生之間就能夠產(chǎn)生共鳴,交往也就變得順理成章。
參考文獻:
[1]張耀燦,劉偉.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間性內(nèi)涵初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6(12).
[2]任者春.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性教學理念與創(chuàng)新[M].濟南:齊魯書社,2006.
[3]郭湛.人活動的效率[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沈壯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
[6]任者春.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性教學理念與創(chuàng)新[M].濟南:齊魯書社,2006.
[7]高鴻.數(shù)字化時代主體間性問題研究[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8.
[8]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9]康偉.師生主體間性理論與實踐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07.
[10]孫澤文.課堂互動教學研究[D].上海:華中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