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軼操
(延邊大學 吉林 延邊 133000)
童話作為小學語文重要的課程資源,已被廣泛地選入現(xiàn)行小學語文教科書。現(xiàn)以人教版整理出童話作品為例分析小學語文童話選篇情況。
一年級:《一次比一次有進步》、《自己去吧》、《雨點兒》、《小松鼠找花生》等22篇。
二年級:《稱贊》、《風娃娃》、《酸的和甜的》、《從現(xiàn)在開始》、《小柳樹和小棗樹》等12篇。
三年級:《神筆馬良》、《七色花》、《七顆鉆石》等3篇。
四年級:《去年的樹》、《幸福是什么》、《巨人的花園》、《小木偶的故事》、《漁夫的故事》等5篇。
五年級:0篇
六年級:《賣火柴的小女孩》1篇。
我們從數(shù)量、內容、形式分析選文情況如下:
童話作品選篇隨著年紀的增高所收的篇數(shù)逐漸遞減。低年段所收的內容是符合學齡初期的兒童的審美情趣學的《小松鼠找花生》等,中、高年段所選的《巨人的花園》、《賣火柴的小女孩》屬于經(jīng)典童話。
所選童話幾乎都是擬人體童話,沒有超人體童話。民間童話、幻想文學、動物文學等,所傳遞的內容多是道德教育、知識灌輸。
很多優(yōu)秀童話在入選過程中進行了刪改,原作品中很多生動的內容被舍棄了,使得目前小學語文教科書變得“短小輕薄”。
除了選文的問題,教師往往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失誤,使童話教學遠離了兒童的審美世界。
小學語文童話教學中存在的誤區(qū)主要是以下幾點:
(一)童話文體特征弱化。童話有著特有的文體特征,同時它也具有普通記敘文的一般特點,如它通過語言來塑造人物形象,以抒情、議論、敘述、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也常用一般記敘文采用的手段來展開事件,具有發(fā)生、發(fā)展、高潮、結局等情節(jié)。而這并不是說這童話等同于一般性的記敘文,在教學時,教師不應把童話當作普通記敘文處理,也不應用記敘文的方式來解讀分析童話。
(二)過于注重思想教育意義。大多數(shù)童話選篇,都會蘊含一些道理和道德觀念,多數(shù)教師往往更重視思想教育,在進行每篇童話教學中時,會通過分析,并挖掘出道理告知兒童,進行完成道德勸誡和思想教育。其實這種教育方法背離了兒童的審美與閱讀習慣,打破了童話在兒童心中的美好意境,使得童話教學遠離孩子的精神世界。
(三)個性化解讀的缺失。由于兒童的認知與成人的認知有很大的差別,成人 的分析能力和生活閱歷,使得他們很容易理解文學作品中的各種知識,并能對作品進行再創(chuàng)造。兒童由于審美經(jīng)驗的不足,對作品中哲理及各種知識的掌握有一定難度,如果偏重知識的灌輸和哲理的分析,缺少恰當?shù)姆椒ぐl(fā)兒童的審美體驗及想象力,那么兒童就很難充分體會童話帶來的美妙。
總之,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離不開童話。為了還孩子一個應有的純粹的童話世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該考慮以下兩點:
(一)弱化道德訓誡。很多語文教師在進行童話教學時,本著教導學生生活道理,傳授學生知識的目的,偏重于道德訓誡,直接告訴孩子什么是該做的,什么是不該去做的。然而小學生還不具備完善的理性思考能力,單純地過早地向他們灌輸這些理性的思想,一定會壓制孩子的天性。
(二)喚起并尊重兒童審美體驗。事實證明,利用童話的幻想特征可以很好啟發(fā)學生的思維,通過學習童話,學生們的想象力空間可以得到較大的拓展。在童話教學中教師要調動起兒童全部的情感,使其積極主動參與到文學審美活動中,進入童話世界,用全身心去品味童話之美,童話蘊含著的意義和價值也就融進了兒童的情感之中,并在心靈深處養(yǎng)育著兒童的人文精神。所以,進行童話教學的教師,要關心兒童在童話活動中的體驗,并主動喚起、珍惜兒童產生的審美體驗,而不是用成人經(jīng)驗行為妨害了兒童的體驗。
另外,由于兒童在生活經(jīng)驗、思想感情、性格、興趣等方面存在個體差異,因此對于同一篇童話,關注點不同,引起的想象和聯(lián)想就不同,獲得的感知與體驗也就不同。教師完全不必要求所有的兒童都能夠感受“同一個道理”。
因此,作為教師,要尊重兒童審美體驗與理解的豐富多樣性。喚起童話的審美體驗,即意味著一個兒童在教師指導下,不僅學會各種知識,更能學會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憑借自己的情感、直覺來感受、體味、領悟接受童話意義。
[1]朱自強.小學語文教材兒童文學化問題待解[N].中國圖書商報,2008.
[2]王俊杰.兒童文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現(xiàn)狀及對策[D].東北師范大學,2007.
[3]梁俊,劉代友.當前中小學生兒童文學閱讀現(xiàn)狀調查分析[J].四川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
[4]金永得.從童話談韓國小學國語課程的教學目標[J].外國教育資料,2000.
[5]張小琴,李巧義.兒童文學課外閱讀現(xiàn)狀與對策初探[J].讀與寫,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