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戲劇沖突是戲劇的基礎和靈魂,是社會生活矛盾在舞臺上的反映。埃及著名現代派文學家、戲劇家陶菲格·哈基姆運用象征主義手法完成四幕劇《洞中人》,作品充分運用戲劇沖突的功效,圍繞人物與時間的斗爭展開,并穿插現實和理想、人與人之間的沖突。本文將從人與時間的沖突、人與社會的沖突以及人物之間的沖突這三方面來分析這些矛盾沖突的原因和作用,從而加深對這部劇本的了解。
關鍵詞:陶菲格·哈基姆;《洞中人》;戲劇沖突
中圖分類號:J8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4)12-0017-03
陶菲格·哈基姆被認為是埃及同時也是整個阿拉伯世界現當代著名的戲劇家。他一生從事文學研究和創(chuàng)作,作品大都富于哲理,心理描寫細膩、語言優(yōu)美、風格多樣,具有濃厚的民族氣息。他善于觀察生活,作品大多反映了當時社會存在的問題和各階層人民之間的矛盾沖突。《洞中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一經發(fā)表便在文藝界和社會上引起轟動,埃及著名文學家塔哈·候賽因曾稱贊道:“《洞中人》一劇是阿拉伯文學史上的創(chuàng)舉,它可以與西方大文豪的作品爭艷媲美?!倍辗聘瘛す芬惨虼顺擅?,這部作品展現了他的哲學思想,人類無法擺脫時間的影響,但人類的情感能夠超越和克服時間,這也揭示了這部作品的主題人和時間的沖突。它也被看作是阿拉伯最杰出,最具現代派風格的作品。
戲劇沖突是一種體現在完整的戲劇動作當中的矛盾產生,發(fā)展和解決的藝術表現形式,主要表現為劇中人物在追求各自目標時所產生的矛盾斗爭。戲劇沖突是戲劇構成的基本因素,它是劇作家經過了精心處理的、典型化的社會生活矛盾在戲劇作品中的體現。人物的意志、欲望都能產生戲劇沖突,是情節(jié)發(fā)展的主要動因,而且戲劇沖突常常在內部矛盾和外部矛盾中展開,主要表現為劇中人物性格及動作的相互作用。戲劇理論家布羅凱特爾說過:“一個劇本要激起并保持觀眾的興趣,造成懸念的氛圍,就要依賴沖突”。戲劇沖突來源于生活矛盾,但又深刻揭示社會生活的本質,特殊的生活矛盾才能構成獨特的戲劇沖突,而獨特的戲劇沖突能使劇中的人物個性突出,情節(jié)曲折多變,表現出生活的特質、滿足觀眾的審美需求,具有不朽的藝術生命力。在陶菲格·哈基姆的著作《洞中人》中就有明顯的沖突性,下面將從人與時間的沖突、人與社會的沖突、人物內心的沖突三方面來分析沖突所帶來的藝術效果。
一、《洞中人》中的人與時間的沖突
陶菲格在談論自己的這部作品時,曾說:“《洞中人》實際上是聚禮日在清典寺里反復誦讀的《古蘭經》篇章的‘藝術性對話',所以我不隱瞞,當我寫這個劇本的時候,我讀了《亡靈書》、《圣經》、《舊約四福音書》和《古蘭經》并且深受《古蘭經》的影響?!彼栌昧恕豆盘m經》中的山洞故事,山洞故事主要描述了真主的無所不能,它能使人死而復生。而陶菲格·哈基姆就把這個故事衍化成“洞中人”,洞中的人物在時隔300年后,起死回生,但因找不到自己與這個世界的聯(lián)系,而最終選擇死亡的情節(jié)。在劇中人與時間展開了激烈的斗爭,牧羊人復活了,走出山洞,卻找不到他的羊群,而羊群又是他的財富,財富是組成生活的必備因素,失去了財富就意味著失去了繼續(xù)生活下去的能力。穆爾什奴思念著他的妻兒,妻兒是他的親人,他卻發(fā)現他們早已離開人世只剩下一塊墓碑,而他的家也已經被繁榮的武器市場所取代。家是他的歸宿,當他的家人和歸宿都不在了,他對生活便徹底絕望了。買什里尼亞牽掛著他的戀人,經過一系列對話和內心掙扎后,他卻發(fā)現眼前的這位公主早已不是他的戀人,他的戀人300年前就已經去世了,真相大白后,他不得不承認現實,回到了山洞。財富、家庭、愛情都是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三位主人公為了追尋自己的生活目標與時間展開了激烈的斗爭,隨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主人公們與時間的沖突一次次的凸顯,并逐步激化,最終在買什里尼亞與公主的對白中達到了高潮。買什里尼亞對公主的愛是熱切的,為了追尋他的愛情,他不斷地與時間作戰(zhàn),不斷地說服自己,試圖通過逃避時間來戰(zhàn)勝它,即使在牧羊人和穆爾什奴相繼死去,他還做著垂死掙扎,對自己抱著最后一絲希望“我們不是在做夢,不,時光才是夢。至于我們呢,則是真實的。時光是消失的影子,而我們卻是長久存在的。時光是我們的夢,我們讓時光成為夢幻……我向耶穌基督保證:我堅信復活,因為我有愛情。”時間把買什里尼亞和老公主分開,并且拒絕讓他回到舊時代,這讓與時間做過頑強抗爭的買什里尼亞最終認識到,他無法跨越時間鴻溝,時間拒絕把它的指針向后撥動,雖然三位主人公從歷史中逃脫出來,但馬上遭到了時間的報復。時間作為強大的力量戰(zhàn)勝了他們,但是在劇本的結尾,時間并非絕對獲勝,在最后一幕中,作者的一個戲劇性的安排,讓故事發(fā)生突轉,在三位主人公回到洞里的一個月后,小公主也來到了山洞里,她已被買什里尼亞對老公主的深情的愛所打動,并且愛上了他,向他坦白了她的愛意并在他身邊結束自己的生命。在這個戲劇性的場面中,人物的感情又像是戰(zhàn)勝了時間,這種超越時間的愛情重新喚起買什里尼亞求生的欲望,正如文中他說:“是的……我不想……我不想死……主啊,救救我吧……這是……幸福……我們戰(zhàn)勝了……時光,感情戰(zhàn)勝了時光。在《洞中人》中,主人公為了追尋自己的財富、家庭、愛情而與時間產生了沖突,從而引發(fā)了一系列的矛盾沖突:人與社會的沖突,人與人之間的沖突,通過一次次的交鋒,使沖突逐漸深化,到最后沖突大爆發(fā),之后又逐漸減弱,隨著情節(jié)的結束而告終。
二、《洞中人》中的人與社會的沖突
(一)信仰沖突
作者以真實歷史背景沖突─信仰沖突為開端,拉開了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帷幕。通過三人的對話得以展現:
葉姆里罕:底格亞奴斯國王是基督教的大敵,但他卻不知道他的兩位大臣就是基督教徒。
穆爾什奴:這個下令屠殺基督教的人,連自己的女兒是基督教徒都不知道。
葉姆里罕:大人,請您寬恕。國王是怎樣知道兩位大人的秘密的?是靠耍陰謀還是有人告密?
……
穆爾什奴:你那封倒霉的信中只有你我兩人的名字。真是倒霉,這是第一封信,也是最后一封信。
劇中的兩位主人公,兩位大臣買什里尼亞和穆爾什奴都信仰新興的基督教,而羅馬國王則信仰當時盛行的多神教。由于信仰不同,他們遭到國王的追殺,被迫逃到了山洞,直到他們醒來,但時間已過去300年,基督教已取代多神教成為當時羅馬帝國的國教。在這一矛盾沖突中,劇作家運用了一個巧合,買什里尼亞第一次寫信給公主,而那封信湊巧的落到了國王手里,而且信中也提到了穆爾什奴的名字,以及他們要去參加復活節(jié)的內容,由于那封信他們也卷入了這場沖突,而這場沖突也在他們見到了同樣信奉基督教的國王才得以結束。
作者在第一幕就安排了信仰沖突,雖然沖突并不激烈,但它為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做好了鋪墊,為劇本渲染著一層宗教氣氛,同時也有力推動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
(二)文化沖突
隨著信仰沖突的結束,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主人公們從歷史來到了現實,三人在洞中沉睡300年后,發(fā)現整個社會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們從山洞走到宮殿的路和來的時候完全不同,三人來到宮殿后,發(fā)現國王和士兵們的服裝都很奇怪,他們從來都沒見過,衣服變漂亮了。
穆爾什奴:陛下,您這么快就把服飾和外觀都改變了,改變異教徒—底格亞奴斯統(tǒng)治的一切。以致使您基督式的執(zhí)政與底格亞奴斯的統(tǒng)治迥然不同。是啊,現在人們的服裝多漂亮,這一切您只用了幾天就完成了,真叫我佩服的五體投地。
當他們與國王進行交談時,他們認為這個國王瘋了,國王也覺得他們說的話不可思議,
國王:(指著穆爾什奴)問格里亞斯,你能聽懂圣徒說的話嗎?
可見國王并不明白他們所說話的意思,從他們的對話中可以看出,他們的交流出現了障礙,買什里尼亞和穆爾什奴說的是他們那個時代的事,而國王說的是300年后的事,時代不同,背景不同,自然說話的內容也不同,二人說的是歷史,而國王和格里亞斯說的是現實,所以導致雙方都不能理解對方,出現了交流障礙。正如牧羊人所說:“那些穿著奇裝異服的人們帶著驚異的面容圍觀我,看著我,一定有人會認為我來自魔鬼的世界,每到一處人們都用警惕的目光盯著我的一舉一動,我不能和他們當中任何人交流。真要交流,我斷定也不會得到回答,只能得到疑惑驚恐的目光。我猜想,他們當中不會有人給我一點兒食物,我會餓死的。無疑,他們一定認為我是個不吃不喝的人。毫無疑問,假如我要住下,決不會有人和我做鄰居?!倍粗腥嗽诙蠢锍了巳倌辏谶@漫長的300年中,社會規(guī)范方面發(fā)生了巨大變化,語言、習俗、觀念、行為都改變了很多。當主人公們發(fā)現自己的希望已破滅又無法適應這個陌生的環(huán)境,便選擇放棄,逃離這個社會,回到山洞。主人公們從歷史回到了現實,由于時間的障礙,古代的文化與現代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差異,從而導致文化沖突的產生。而這一沖突也暗示著主人公的悲劇命運。
三、《洞中人》中的人物之間的沖突
在劇本的第一幕中,就描寫了買什里尼亞和穆爾什奴之間的沖突,兩人圍繞是否走出山洞展開:
買什里尼亞:我要出去。
穆爾什奴:哎呀!你到哪兒去?
買什里尼亞:難道你還是要我在這里再過一夜嗎?
穆爾什奴:再過兩三夜!直到我們的生命從殘暴的國王—底格亞奴斯那里得到保障。
買什里尼亞:不行,我不能再等了。
從兩人對話可以看出買什里尼亞太想見公主,執(zhí)意出洞,卻受到穆爾什奴的阻攔,穆爾什奴認為外面情況尚未明確,安全起見,不允許買什里尼亞出洞,但買什里尼亞太愛公主,這種愛已經超出他對自身安全的考慮,兩人因意志差異而導致了矛盾沖突,買什里尼亞對公主愛的情感和穆爾什奴考慮問題的理智產生了沖突,為了三人的安全,穆爾什奴決定讓牧羊人先去打探消息,最終理智戰(zhàn)勝了情感。兩人之間的矛盾沖突并不激烈,但它推動了劇情的發(fā)展,這一矛盾沖突以三人走出山洞而告終。
人物之間的沖突最激烈的時刻則體現在買什里尼亞和公主之間的對白。在第三幕中,當買什里尼亞見到公主時,沖突就開始了,由于公主的長像酷似買什里尼亞的戀人老公主賓利斯卡,買什里尼亞便誤認為眼前的這位公主就是他的戀人,卻遭到公主的否認,雖然兩人只是短暫碰面,但矛盾沖突不斷,雙方都站在各自的時代、背景中說話,無法理解對方的意思。
買什里尼亞:我也不明白,我所認識的賓里斯卡天真、溫柔、純潔、心地善良、忠貞不渝。我可不知道她還會裝腔作勢,行為乖謬,背信棄義。
賓里斯卡:那你認識我?
買什里尼亞:賓里斯卡,你要當心,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
賓里斯卡:(吃驚地)你是誰?這樣對我說話。好像過去你就認識我,或者竟是我的丈夫。
由于誤會不斷升級,最后買什里尼亞忍無可忍,終于情緒大爆發(fā),兩人間的沖突也達到了高潮。到最后當他得知眼前的這位公主并不是自己的戀人時,他才知道是自己誤會了對方,而自己的戀人已死了300年,真相大白后,買什里尼亞幾乎瘋狂,盡管如此,但他還是不愿接受事實,在皇宮內一次次徘徊,似乎想尋找昔日戀人留下的痕跡和他們約會的情景在這一幕中,劇作家運用巧合,誤會等帶有偶然性的特殊表現方式,對劇情進行了出奇制勝的藝術處理,在買什里尼亞和公主的沖突中,作者塑造了兩個同名同貌的女主人公,老公主早已去世,他把長相酷似老公主的小公主安排在買什里尼亞復活后的那個朝代,并且讓他們相見,從而使買什里尼亞對小公主產生誤會,進而引發(fā)矛盾沖突,這種由巧合和誤會引起的沖突,不僅使情節(jié)跌宕起伏,而且還使矛盾沖突達到了一個最高潮,不僅塑造出了鮮明的人物個性,還起到了“一石激起千重浪”的藝術效果。在買什里尼亞和公主之間的這場沖突中,小公主的內心已經被買什里尼亞對老公主深深的愛所打動,并悄悄地愛上了買什里尼亞,在買什里尼亞返回山洞后,小公主也隨他來到了山洞,和他一起進入他的世界。劇作家通過描寫人物之間的沖突,不僅使劇情曲折有致,也刻畫出了鮮明的人物形象,買什里尼亞的堅忍、不放棄、不服輸、敢于與時間斗爭的堅強品質以及忠于愛情的美好形象,以及小公主為愛犧牲的精神。
四、結語
陶菲格·哈基姆以人與時間的沖突為主線,同時穿插了人物與社會的沖突和人與人之間的沖突,其中人與時間的沖突是核心,貫穿全劇的始終。劇中的三位主人公在山洞里死而復生,最終又選擇重回山洞,選擇死亡,時間能使人死而復生,也能置人于死地,這揭示了時間的不可戰(zhàn)勝性。人物不斷地追尋自己的生活目標而與時間產生了沖突,這一沖突也突出了戲劇的主題,但是作者在劇本最后安排公主賓里斯卡對買什里尼亞的愛情表白并追隨他而死的行為,又像是在傳達著愛情超越了時間,這不僅給悲劇的結尾增加了一絲凄美的色彩,而且它也引起了讀者對人與時間斗爭的思考,人與時間的斗爭,到底誰最終獲勝,這給讀者留下了無限的思考空間。
參考文獻:
[1][美]布羅凱爾.胡耀恒譯.世界戲劇藝術賞析─世界戲劇史[M].中國戲劇出版社,1987.
[2錢學文.戲劇<洞中人>小議[J].阿拉伯世界,1988.
[3][埃及]陶菲格·哈基姆.洞中人[J].張景波譯.外國文學,1986(2):75-91.
[4]TawfikAl-Hakim.Thepeopleofthecave[M].EliasModernPress,1989.
作者簡介:
鐘嫣然(1989-),女,江西萍鄉(xiāng)人,長沙理工大學英語專業(yè)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戲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