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霞
(杭州市蕭山第十一高級中學,浙江 杭州310000)
2012年6月高考結束的那天,學校每個政治教師都收到一位畢業(yè)學生送的《圣經》,這事讓我為之一震。學生的思想政治課(思想品德課)學了這么多年,反過來倒是拿著《圣經》給我們政治老師“留個紀念”,這不能不說是學生臨走留下的“冷笑話”。
確實,部分學生對高中思想政治課上講的許多內容表示懷疑或者沒能深信,之所以學完只是為了會考(學業(yè)水平考試)、為了高考?!皩W而不信”問題在多數學科教學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現,但以思想政治學科為甚。
高中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的“學生不信”以各種方式表現出來:
1.1.1 直言不諱。在新課程平等、自由、民主的理念下,學生可以在課堂中大膽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課堂上經常冒出“好假、騙人、鬼話、虛偽”等詞語。
1.1.2 學而生厭。部分學生表現出對政治課的厭惡,上課時嗤之以鼻或者趴下,有時還會課堂上出現故意搗亂的現象,課后作業(yè)也不好好完成。
1.1.3 知行不一。部分學生上課認真聽講,作業(yè)認真完成,可是行動卻表現出與所學、所知完全不一致。例如講“市場交易規(guī)則”時,學生知道要堅持誠實守信、公平等原則,但在現實生活中,卻往往表現出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的行為,也不能堅持誠實信用原則。
“學而不信”問題一直以來都是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的一個難點,對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教學目標的全面實現和學生的成長產生了阻礙作用。
1.2.1 從學科目標實現方面看:“學而不信”問題妨礙了學生對高中思想政治學科觀點的接受、知識的掌握,阻礙了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知識的深入學習。例如,片面夸大“社會分配不公”問題,會妨礙學生對“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這一社會主義分配制度的掌握。
1.2.2 從學生成長方面看:
(1)影響了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例如,個別學生對“公民的權利與義務”的認識產生偏差,就會造成他們在經濟生活中不能堅持“誠實信用”、“公平”等原則,出現制假售假、偷稅漏稅騙稅等丑惡行為;在政治生活中則會漠視法紀,做出侵害其他公民的正當權利和自由等不道德甚至違法的行為。
(2)干擾了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例如,一些學生一方面跟老師一起在講要“堅持集體主義,反對拜金主義、個人主義”,另一方面卻認為有錢能使鬼推磨,在心里打自私自利的小算盤;一方面在寫“價值決定價格,供求影響價格”,另一方面卻在心里懷疑其理論的正確性;一方面在回答要規(guī)范市場秩序,堅持市場交易規(guī)則、市場競爭規(guī)則,另一方面卻想著要為自己的利益不擇手段。如此說一套做一套,勢必會造成表里不一,嚴重的會造成人格分裂,不利于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也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
造成這種局面的因素很多,有來自社會、家庭、學校、教師、學生自身等方面因素,從教師教學層面看,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原因:
學校教育 “重分數、重知識、輕能力、輕覺悟”的現象較為普遍,教師也是如此,甚至許多理科班政治老師上課只是讓學生劃劃背背,能夠應付考試就好,使思想政治課缺乏應有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政治教師常常不受歡迎,師生關系冷淡,加劇了“學而不信”的現象。
由于課堂教學知識不夠扎實,學生知識掌握有缺陷,帶來“學而不信”的問題。例如,《政治生活》中講“公民政治權利和自由”的時候,由于一些學生對政治自由沒有準確理解,把公民的政治自由理解成絕對不受限制,于是產生了中國公民根本沒有政治自由的想法,對課本知識不以為然。
由于目前高中思想政治教學重政治知識,而忽視思想教育,對學生缺乏引導,所以學生政治是非模糊、道德感缺失,帶來“學而不信”的問題。例如,《政治生活》中講“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優(yōu)越性的時候,一些學生由于受某些錯誤社會思潮的影響,認為西方的“三權分立”“多黨制”更民主,更能夠解決中國當代社會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因而對所學知識產生抵觸情緒。
高中生政治信仰形成過程是其政治認知、政治情感、政治追求等過程的統一體。其內容包括:對共產主義崇高理想的追求;對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信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及黨和人民政府的信任和追隨;對中國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策的認可和支持;能夠為國家和集體利益作出犧牲和勇氣和決心等等。要使高中生形成這一信仰,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一定要最大限度地協調好社會和家庭的力量,形成合力。筆者僅針對高一學生,從教師教學這一方面談談自己的想法。
俗話說“親其師才能信其道”,要解決“學而不信”的問題就必須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和諧的師生關系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因而對于教師來說,成功的教學需要的教師有意識地創(chuàng)造的師生關系,發(fā)揮非智力因素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中的作用。
3.1.1 教師要有淵博的知識、幽默風趣的教學語言。學生不喜歡一個嚴肅古板的教師,尤其是一個嚴肅古板的政治教師。適當地運用輕松幽默的語言,能更好的調節(jié)課堂氣氛,使原本艱澀的問題、尷尬的局面變得輕松自然。
【案例】教學《經濟生活》中商品的含義
師:媽媽給你織毛衣是商品嗎?
生:是……
師:你媽媽把毛衣交給你的時候是不是說,“兒子,毛衣織好了,想穿的話拿100元來換吧”。(全班同學哄堂大笑)
3.1.2 教師要有真誠的行動,要學會傾聽。無論是優(yōu)等生還是后進生,在他們回答問題、表達自己的觀點時,教師都要仔細傾聽,不要因為他們的觀點錯誤去打斷他,甚至阻止他。仔細傾聽,會讓學生感覺到教師在尊重他,促使他以更高的熱情投入到課堂中。
【案例】教學《經濟生活》中商品的基本屬性,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概括商品基本屬性與商品之間的關系
師:商品基本屬性是什么?
生:使用價值和價值
師:使用價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屬性嗎?
生:不是,媽媽給我織的毛衣不是商品,但是也有使用價值,能夠滿足我的需要
師:很好,舉例很貼切。價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屬性嗎?
生:不是,您剛剛跟我們說過,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勞動量,那媽媽織的毛衣也耗費了很多的勞動,也有價值。(其他同學紛紛附和,覺得他分析得非常有道理,這位同學自己也很得意)
師:XXX同學思路很清楚,邏輯思維能力很強。那么媽媽給你毛衣的時候你會不會問耗費了多少勞動量,具有多少價值呢?
生:……
師:沒有用于交換的物品我們一般不會去考慮他耗費了多少勞動量,也不會分析它有多少價值,所以不產生價值,因此沒有用于交換的物品(即使是勞動產品也)沒有價值,價值是商品所特有的。
在上述教學活動中學生充分表達了自己的想法,教師仔細傾聽了學生的回答后進行提問,給學生以全面展示的時間。被提問過的XXX同學在后面的整堂課都一直保持高昂的熱情,下課還主動來問問題。教師對學生的尊重和期待是學生學習的動力,當學生從教師那里感受到真誠的關懷和積極的期望時,他就會有一種信賴、鼓舞與激勵的內心情感體驗,就會愉快地接受教師的教誨。
所謂“高效課堂”就是一切以學生為中心、以快樂為根本,用盡可能少的時間獲取最大教學效益的教學活動。打造高效的政治課堂,增強高中政治學科自信,可以更有效地解決學生“學而不信”的問題。
3.2.1 教學案例的生活化、本土化。俗話說“隔山打槍,難辯虛實”,學生在政治課堂上產生抗拒心理或對立情緒,往往在于教學內容與現實的部分脫節(jié)。教育是生活的需要,政治課堂教學應該做到“源于學生生活”,“立足學生活動”,找到教材與實際生活間的最佳結合點,從而使理論更加切合實際,增強政治課的吸引力和可信度。所謂案例的“本土化”即本地化,是指利用當地事例或學生周邊發(fā)生的事情來組織課堂教學。本地化案例除了能體現理論聯系實際、激發(fā)學生興趣、體現材料時代性外,還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倍增效率。
【案例】教學《政治生活》中“我國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課前學生活動:(1)搜集最近3年內蕭山所發(fā)生的變化;
(2)有哪些項目你感覺得特別棒?
(3)上述項目中蕭山區(qū)政府履行了哪些職能?體現了政府怎樣的性質?
課堂上分組展示成果,氣氛非常好。學生講完后老師總結,并穿插講述自己搜集的材料。如:蕭山的音樂噴泉。整個堂順理成章的完成了政府的性質及職能的教學,學生始終保持著高昂的熱情。既鞏固了書本知識,又對家鄉(xiāng)建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加深對家鄉(xiāng)的情感。
3.2.2 教學方式的形象化、多樣化。高中思想政治課內容的抽象性,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想辦法把抽象的知識以形象的方式呈現出來,并且要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課堂變得生動活潑、趣味盎然。就目前高一學生來講,他們的學習生活比較現代化,接受新知識比較快,因此,我把音樂、動畫等更貼近現代化的因素融入課堂。
【案例】教學《政治生活》中“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平等、團結、共同繁榮”
課前導入:播放《愛我中華》
學生:不由自主的跟唱
學生(嘀咕):老師為什么放這首歌給我們聽呢?
師:從歌中你們體味到什么了嗎?
學生:我們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
師:學生各民族能和諧相處呢?
學生……
師:你們的觀點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歸根到底還是當黨和政府處理民族關系時,堅持民族平等地、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原則。
經過上述過程,學生已表現出極高的熱情,過程變得順理成章,學生也感覺學得很輕松,而且對于民族關系有了更深的認識。
3.2.3 教學模式的民主化、開放化。子曰:“知之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鼻疤K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當學生體驗到一種親自參與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青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本褪钦f,讓學生親自參與教學過程,是培養(yǎng)學生興趣的重要手段。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給學生的,而是通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建構的。普通高中政治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的“通過多種探究活動,使學生體驗知識源于實踐、指導實踐,激發(fā)學習政治的興趣,強化探究的意識,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理念,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主參與到知識的獲得過程,并給學生充分表達想法的機會。開放是生成的必要前提,只有開放,師生才能情緒高漲、思維活躍,課堂才會處處有思維的火花、精彩的表現。在開放課堂中所產生的觀點學生也更能夠接受。
【案例】教學《經濟生活》中“樹立正確的消費觀”的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
高中思想政治的教學過程,既是一個“傳道、授業(yè)、解惑”的認知過程,又是一個“陶冶學生情操,引導學生走向正途”的情感過程。處于青春期的高中學生感性認識較多,理性認識不是很強,受到生活閱歷少、思維發(fā)展不全面等因素的影響,他們往往對社會生活只看現象不看本質,只看片面不看全面,只看支流不看主流,對某些問題的產生錯誤認識。我們高中思想政治教學要重在養(yǎng)成和導行,解決“學而不信”的問題離不開教師對學生有效的引導,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時代擔當。
3.3.1 要正視矛盾。習近平主席在廣東主持召開經濟座談會時指出,既要看到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基本面長期趨好的態(tài)勢,也要看到國際國內各種不利因素的長期性、復雜性、曲折性,不回避矛盾,不掩蓋問題,從壞處準備,爭取最好的結果,牢牢把握主動權。在道德風尚下滑的今天,人們更多地關注自身利益,談賺錢、講享受等等,生活中有許多與政治課內容有沖突的現象,許多老師上課對這些內容避而不談,這樣反而加劇了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懷疑。筆者認為,教學時要正視這些矛盾,不回避,然后進行引導更有效。
【案例】教學《政治生活》中“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師:你愿意入黨嗎?
生:愿意……不愿意……
師:為什么要入黨,為什么不入黨呢?
生:原因很多,中國共產黨腐敗太嚴重了,沒前途……
師:你們了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嗎?了解這幾十年來的光輝業(yè)績嗎?少數共產黨員確實有腐敗變質的現象,其社會歷史原因是什么?大家看到中國共產黨的反腐行動了嗎?感受到反腐的決心了嗎?
生……
經過老師一連串的問題引導,引發(fā)了學生的反思,引導學生全面的看待一個現象,不要以偏蓋全,從而引導學生形成“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的政治觀點和政治態(tài)度,幫助學生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
3.3.2 要追本溯源。高一學生的思維正處在迅速發(fā)展時期,他們的抽象理性思維已處于優(yōu)勢地位,但他們思考問題時,仍習慣于運用形象思維。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全面、辯證地看待事物,抓住事物的本質,學會運用學科概念和原理進行思考。
【案例】教學《經濟生活》中 “市場配置資源”
師:價值規(guī)律告訴我們“價值決定價格,供求影響價格”,如果說成“市場決定價格”對嗎?
生:不對。
師:為什么?
生:市場上主要反映出來的就是供求關系,那么市場決定價格不就變成供求決定價格了嗎?這和價值規(guī)律不一致呀?所以這句話是錯的。
上述案例中學生的回答就是形象思維的結果,這就需要我們老師對學生的思維方式進行引導,看清楚“市場決定價格”這句話背后的本質。
另外,筆者認為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也應該允許學生對課本知識適當存疑,給學生一個自己認知成長的空間。
在浙江省進一步深化課程改革的當下,在教研室的大力支持下,我們不斷地進行課堂教學效果分析、階段性教學質量分析等。經過一年的研究,發(fā)現學生對政治課提升了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效率;師生關系更加和諧;教師更有教學能動性,專業(yè)素質不斷提高。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初步學會了運用全面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把知識與生活實踐緊密地結合,進行探索性、研究性的學習活動,真正提高了政治素養(yǎng)。培養(yǎng)了處理問題“言之有根、字字有據”的思維習慣;提高了抓住事物本質的能力;同時學生的言行更加一致,培養(yǎng)了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
實踐研究中發(fā)現,師生的關系越來越和諧,學生對政治課的興趣大提升。筆者對自己任教的班級作了問卷調查,實踐研究前后的主要問題對比如下:
?
從表格中我們可以看出學生對政治課越來越認可,學生積極性也越來越高。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從之前的被迫接受到如今寓樂于政治的學習態(tài)度的轉變,課堂效率大大提高。我們做了統計,發(fā)現:
?
解決“學而不信”問題,關鍵是教師要上好每一堂政治課。教師必須精心設計自己的課堂教學,認真進行教學行為的課前準備,努力創(chuàng)建師生互動的教學環(huán)境和學生積極參與的教學活動等。課后及時進行教學反思,不斷總結自己的教學得失。這就有力地促進了教師課堂教學技能的提高,教學效果也隨之不斷提高。
新課程理念告訴我們:課程是一個生態(tài)系統,學生是待燒的火,而不是待裝的瓶。我們高中政治教師要更新觀念,在教學過程中,讓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豐富的、多向的交流,實現合作學習和互動教學。讓學生既愿意學又樂意相信思想政治課上所傳授的知識,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對其加以運用。
[1]李宗飛.對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學而不信”問題的初探[J].基礎教育研究,2008(01).
[2]胡子政.從現實路徑上剖析學生的“學而不信”問題[J].經濟研究導刊,2010(27).
[3]李明遠.有效教學 以生命成長的名義[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3(03).
[4]李振宇.大學生政治信仰形成機制及教育體系構建研究[J].
附:
政治課課堂學生調查問卷
1、你喜歡政治課嗎?( )
A、非常喜歡 B、一般 C、不感興趣 D、非常討厭
2、在政治課堂上,你對老師講的內容感興趣嗎?( )
A、非常感興趣 B、一般 C、不感興趣 D、非常討厭
3、你覺得政治課堂的氣氛是( )
A、課堂氣氛活躍,能積極配合教師并參與課堂活動
B、課堂氣氛一般,能配合教師并參與課堂活動
C、課堂氣氛死氣沉沉,不想配合教師發(fā)言
4、政治課給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 )
A、記憶、背誦 B、空泛、講大道理 C、緊密聯系實際
5、總的來講,你喜歡哪種學習方式?( )
A、老師多講學生多背 B、理論結合實際,多討論
C、走出課堂參加實踐活動 D、無所謂,哪種上課方式都一樣
6、老師在確定教學內容和選擇教學方式時,是否征求同學的想法( )
A、經常 B、有時 C、很少 D、從不
7、老師上課所舉的例子是否貼近你對生活經驗( )
A、非常貼近 B、有時貼近 C、很少貼近
8、老師上課所列舉的例子是否能激發(fā)你學習探究的熱情( )
A、能 B、有時會 C、很少會
9、在授課形式上,你對思想政治課有什么樣的期望( )
A、以老師講述為主 B、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
C、以師生相互討論為主 D、運用多媒體形式教學
10、你希望課堂采取哪種發(fā)言方式?( )
A、要發(fā)言先舉手 B、自由發(fā)言 C、其他
11、課堂上老師提問較多的是哪些學生?( )
A、全體學生,機會均等 B、學困生 C、中等生 D、優(yōu)生
12、對于老師提出的問題,你積極思考了嗎?( )
A、積極思考 B、無所謂,反正老師不提我 C、不想思考 D、從不思考
13、老師在上課時有沒有做到理論聯系實際?( )
A、經常有 B、偶爾有 C、比較少 D、沒有
14、你相信政治課上所講的觀點嗎?( )
A、相信 B、一般 C、不相信
15、你會用學到的政治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嗎( )
A、經常 B、較少 C、不用
16、(可多選)下列學科活動你們曾開展的有( )
A、時政熱點報告 B、時事知識競賽 C、社會調查 D、辯論會
17、(多 選)你希望的政治課課堂實踐教學是以哪種方式的?( )
A、主題討論 B、辯論賽 C、室內游戲拓展 D、影視資料交流 E、小品、話劇 F、演講
18、你心目中最喜歡的政治課堂教學模式、學習模式是什么樣的,可以描述一下嗎?你對思想政治課想說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