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貧困學生的資助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涉及學生切身利益,對民辦高校持續(xù)健康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城市困難職工家庭學生的資助工作是貧困學生資助工作的難點。隨著招生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民辦高校在校生中貧困學生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趨勢。因此,要做好貧困學生資助工作,就要從民辦高校學情的特殊性出發(fā),創(chuàng)新資助工作的方式、方法,給予貧困學生更多的關心和關注,從而促進貧困學生資助工作科學化水平的真正提高。
關鍵詞:認定;資助工作;科學化水平
中圖分類號:G647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36-0258-02
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是幫助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改進生活境況的重要舉措。由于招生規(guī)模的擴大,在長春大學旅游學院需要資助的貧困學生超過了學生總數(shù)的20%,如何做好貧困學生的資助工作是當前擺在學校面前的突出問題。因此,在貧困學生資助工作中,要從民辦高校的學情出發(fā),加強資助手段的創(chuàng)新,采取靈活的資助方式幫助貧困學生順利完成學業(yè),從而促進貧困學生資助工作科學化水平真正提高。
一、民辦高校貧困學生的基本狀況
長春大學旅游學院是一所有將近1萬名在校生的獨立學院,由于大部分學生來自吉林省的中小城市和農(nóng)村,所以貧困學生占學生總人數(shù)的比例高達23.7%,遠高于長春市其他獨立學院。在民辦高校,從家庭平均每月能夠支付的生活費用數(shù)額方面來看,貧困學生家庭與非貧困學生家庭支付的生活費用差異是非常明顯的,多數(shù)貧困學生家庭支付的月生活費用在1000元以下。在長春大學旅游學院,將近60%的貧困學生家庭支付的生活費在800元以下,有38.7%的貧困學生的月生活費不到700元。據(jù)調查了解,在長春市讀大學,維持基本生活開銷的基本生活費要700元左右,正因為家庭無法提供足額的生活費,而民辦高校又難以取得來自社會上的資助,所以80%的貧困學生都要利用課余時間打工維持生活。在長春大學旅游學院,大部分貧困學生每周至少有10小時用來打工。從不同性別來看,女生的勤工助學時間相對男生來說要更長一些。通過在長春大學旅游學院的調查了解到,來自城市困難職工家庭的學生比來自農(nóng)村的貧困學生更能夠自食其力,通過勤工助學的方式來改善生活。由于學校地處城郊,長春大學旅游學院的貧困學生從事勤工助學的方式主要是在食堂幫廚、在超市推(促)銷商品、在校外發(fā)(貼)廣告?zhèn)鲉巍8傻米疃嗟氖窃谑程脦蛷N,其次是在超市當促銷員。
與公辦校的貧困學生相比,民辦高校貧困學生的突出的特點是自尊心與自卑感交織的矛盾心理。對于大學生來說,與他人交往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大學里如果不被群體接受,學生就會有很強的失落感,而且如果沒有可靠的人際關系,必然導致在社會上由于長期封閉而難以在短時間內自立,對順利就業(yè)形成阻礙。通過訪談長春大學旅游學院部分貧困學生后發(fā)現(xiàn),這些學生往往有著較強的自尊心,擔心自己家庭情況被公開,不愿意主動說明家庭經(jīng)濟情況,特別是部分來自城市困難職工家庭的學生內心希望得到資助,然而行動上沒有表現(xiàn)。在民主評議過程中,這部分學生往往三緘其口,唯恐家庭真實收入情況被同學和輔導員知道。貧困在現(xiàn)實中給這些貧困學生帶來的問題是多方面的。這部分學生平時經(jīng)常為一些無謂的事情心煩,感到壓抑、恐懼和孤獨,不容易集中精力學習。通過走訪調查了解到,在長春大學旅游學院,絕大多數(shù)的貧困學生對當前的生活狀況不滿意、體會不到生活的幸福并且存在抑郁狀態(tài)或抑郁傾向。由此可見,貧困給這些學生帶來的影響是全方位的,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全面發(fā)展——這里不僅是一個錢的問題,而是學生全面發(fā)展和成長成才的問題,基于此,增強民辦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科學化水平才顯得尤為重要。
二、民辦高校學生資助工作存在的問題
貧困學生資助工作的目標在于使貧困學生擺脫窘迫的經(jīng)濟現(xiàn)狀,消除因貧困帶來的生活、學習、人際交往、心理、就業(yè)等諸多問題,使其獲得與其他大學生相同的發(fā)展起點。在長春大學旅游學院,貧困學生的資助工作之所以一直難以開展,原因就在于這部分學生的認定在實踐中難以把握。學校判定學生生活困難與否主要依靠學生生源地民政部門開具的困難證明,但是生源地證明存在真假難辨的問題。在部分地區(qū),開貧困證明輕而易舉,存在貧困生不貧的現(xiàn)象,當旅游管理專業(yè)2014級新生入學的時候,超過半數(shù)的學生持有貧困證明。加上部分學生有過硬的哭窮本領,很大一部分助學金流入到非貧困學生那里。在長春大學旅游學院長期存在著部分輔導員在貧困學生認定過程中人為造成的分配不公問題,形成了跟輔導員關系好的學生受資助、跟輔導員關系不好的學生得不到資助的不良現(xiàn)象。在長春大學旅游學院,城市困難職工家庭學生所占的比例比較大,這部分學生的家庭具有更加特殊的情況,他們沒有土地、沒有資產(chǎn),只有靠體力勞動換取收入,可是一旦喪失勞動能力,這樣的家庭就是雪上加霜、難上加難。城市困難職工家庭學生的自尊心往往比較強,不想讓別人同情自己,這類學生多數(shù)不愿意出來說自己家庭生活困難而是選擇了回避——寧肯節(jié)衣縮食,也不承認自己家貧、不向外界求助,而是獨自承擔著很大的心理壓力。因此,要對其生活狀況做出準確認定,只能依據(jù)輔導員進行長時間耐心細致的觀察。
判斷學生困難與否的標準一方面看該學生所擁有的資金能否滿足基本生活需要。在大城市里生活,很多在以前看來比較奢侈的消費方式現(xiàn)在是必需的開支,所以不能單從學生的吃飯、穿戴或者是生活用品來判斷其是否貧困。當前,過去被視作奢侈品的電腦已經(jīng)成為學生的生活基本用品。在貧困學生認定過程中,輔導員有著相當?shù)拇笞杂啥?,正因為在貧困學生認定過程中輔導員自由裁量的主觀臆斷性,造成了貧困學生認定準確性缺失:在2011年秋季的助學金申請中,會計學專業(yè)2009級一名家住永吉縣、父親突患腦出血喪失勞動能力的女生由于生活無著向學校申請助學金,她當時的輔導員在未進行調查的情況下便主觀地以“你父母均在國企工作,你哪兒困難”的理由駁回申請。這種人為造成的分配不公造成了生活確實困難的城市困難職工家庭學生得不到資助、輔導員主觀認定的困難學生本身不貧困卻接受資助的亂象。
三、提高民辦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科學化水平的思考
加強和改進貧困學生的資助工作,需要民辦高校采取多層次、多方面的工作來解決。幫助他們克服經(jīng)濟困難要采取多項措施,不僅要在經(jīng)濟上給予援助,還要在精神上加以扶持;既要滿足他們合理的物質需求,也要滿足他們的精神需要、心理需要和情感需要。這就需要民辦高校在教育觀念、助學理念、資助制度、資助環(huán)節(jié)等多個方面加以改進,不斷推動學生資助工作上水平,不斷改進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全面提升。
要從根本上優(yōu)化城市困難職工家庭學生的資助工作,緩解貧困學生的經(jīng)濟壓力,民辦高校要轉變資助觀念,把貧困資助與貧困教育、無償資助與有償資助、國家資助與社會資助有機結合起來,加大對貧困學生的扶助力度,擴大獎學金的覆蓋面。長春大學旅游學院把家庭經(jīng)濟狀況和學生的成績擺到同等重要的位置,讓貧困學生能用獎學金解決自己的一部分困難。學校積極爭取到了長春歐亞集團的捐資助學,并于長春歐亞集團合作設立勤工助學崗位,讓貧困學生中學習成績優(yōu)異者采取工讀結合的方式完成學業(yè),這對有志通過自身努力改變自身經(jīng)濟狀況的貧困學生有著極強的促進作用,而且為促進貧困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了有效機制,充分調動了社會投資者資源幫助學校發(fā)展壯大;有利于進一步促使貧困學生又好又快地融入社會。
僅靠財政投入永遠也不能滿足貧困學生的需求,由于國家助學金申請容易、額度較大、不需回報,容易形成“人人爭當貧困生”的不良現(xiàn)象。長春大學旅游學院在勤工助學的制度設計上,特別注重符合貧困學生的身心特點,考慮到貧困學生是成長中的主體,盡量回避“貧困生”這個敏感字眼,在勤工助學的設計上把促進其發(fā)展和解困結合起來,把培養(yǎng)自立、自強、自助的精神滲透在資助工作中,在發(fā)放困難補助和減免學費的過程中,要求學生進行一定的象征性的勤工助學活動。在助學金申請上,規(guī)定凡是不愿意參加勤工助學工作的學生,一律不能申請助學金。
長春大學旅游學院注重建立班級同學的監(jiān)督機制,使困難補助和減免學費發(fā)放得更加準確。長春大學旅游學院學生工作處要求,在助學金發(fā)放之前,需要班級民主評議并公示無異議,如果貧困學生平時穿名牌,或者抽煙、喝酒,在貧困學生認定過程中予以一票否決。在此基礎上,長春大學旅游學院學生工作處建立了助學金追回制度,如果在助學金發(fā)放完后發(fā)現(xiàn)受資助者生活奢侈浪費,學校有權追回助學金:學生獲得助學金后,有下列情況之一者,應立即追回助學金,并進行批評教育,嚴重者給予紀律處分:1)用助學金請客吃喝、虛報家庭經(jīng)濟情況或其他弄虛作假手段取得助學金者;2)酗酒、抽煙者;3)違紀受到紀律處分者。
民辦高校要建立信息救助系統(tǒng)學完整地記錄貧困學生受到的資助,提高資助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為發(fā)現(xiàn)和了解不愿意主動說明情況的城市困難職工家庭學生,長春大學旅游學院學生工作處組織干部、教師暑假上門家訪,動態(tài)掌握貧困學生的經(jīng)濟狀況,做到家庭經(jīng)濟狀況發(fā)生變化及時更新,根據(jù)學生家庭經(jīng)濟收入的變化調整資助標準,使資助資源分配更加合理,使有限的資助資源用于真正需要資助的學生。
總之,高校在貧困學生資助工作中,要本著以學生為本的態(tài)度,正確認識貧困學生的特點,嚴格執(zhí)行《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yè)學校和中等職業(yè)學校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的要求,使資助工作規(guī)范化、制度化,合理利用國家的資助資金,真正維護好學生的切身利益,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資助工作的科學化水平,促進學校辦學水平的持續(xù)提高。
參考文獻:
[1]仲晨星,趙貴臣,李妍.民辦高校貧困學生認定的特性分析[J].理論觀察,2013(2).
收稿日期:2014-10-27
作者簡介:魏嬌(1987-),女,吉林長春人,助教,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責任編輯:李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