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重剛 李麗清
在臨床上,肱骨髁上骨折屬于一種常見的多發(fā)的疾病,主要出現在小兒群體中。其原因主要因為肱骨髁受外力猛烈打擊出現的,且該疾病極易并發(fā)肘內翻和Volkmann缺血性攣縮等并發(fā)癥,給患者正常生活帶來嚴重影響[1-2]。針對該種現象的出現,本研究為進一步了解分析肱骨髁上骨折采用旋后前臂橈傾手法復位治療的臨床療效,選取肱骨髁上骨折68例進行研究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九江市中醫(yī)院2011年3月~2013年2月收治的68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均符合WHO關于肱骨髁上骨折疾病相關診斷標準。并按照患者臨床治療方法將其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其中,治療組34例,男19例,女15例;患者年齡3~14歲,平均年齡(8.54±1.02)歲;患者從發(fā)病到就診時間1 h~7 d,平均從發(fā)病至就診時間(3.51±0.28)d;對照組34例,男20例,女14例;患者年齡4~15歲,平均年齡(9.02±1.17)歲;患者從發(fā)病到就診時間2 h~7 d,平均從發(fā)病至就診時間(3.61±0.35)d。對2組患者基本資料進行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患者采用手術切開復位法治療,操作者選取肘外側和正中切口,依據患者臨床癥狀采取相應手術方法對其進行治療,為有效避免或是降低術后出現粘連現象發(fā)生率,對患者前方和鷹嘴部不進行剝離。使患者骨折斷端得到充分暴露,并對兩端進行牽引便于肱骨縱軸進行正位,并用克氏針和石膏進行固定。術后,采用常規(guī)抗生素對患者進行治療,避免出現感染現象。
1.2.2 治療組患者采用旋后前臂橈傾手法復位治療,在患者確診后,采用不麻醉措施或是血腫內局部麻醉措施進行手法復位方法進行治療,對于超過24小時的患者,應采用氯酸酮麻醉措施或是臂叢麻醉措施進行麻醉,麻醉成功后,采用對抗牽引方法下旋后前臂橈傾手法復位方法治療,對于移位遠端助手屈肘過900的患者,應對其進行有效糾正。對于尺偏型解上骨折患者應采用鄭氏小夾板方法治療,并依據患者移位方向、移位多少和旋轉度數加用梯形、平墊或是塔形墊進行治療,最大程度的發(fā)揮牙墊和夾板之間的效應力,并通過鋼托塑形旋后撓傾懸吊固定治療。
1.3 療效評價標準[3]優(yōu):指患者實施臨床治療后,其肘屈伸受限不超過10°,且患者肘內翻不超過5°;良:指患者實施臨床治療后,其肘屈伸受限為11°~30°,且患者肘內翻為6°~15°;差:指患者實施臨床治療后,其肘屈伸受限超過
30°,且患者肘內翻超過15°。臨床治療優(yōu)良率=優(yōu)率+良率。并詳細記錄患者住院費用。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次醫(yī)學研究通過SPSS 17.0軟件對臨床治療過程中收集的相關數據資料加以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不同患者之間數據資料差異以單因素方差分析法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對比2組患者臨床治療優(yōu)良率 治療組患者實施治療后,其臨床治療優(yōu)良率為94.12%;對照組患者實施治療后,其臨床治療優(yōu)良率為97.06%。對比2組患者臨床治療優(yōu)良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對比2組患者臨床治療優(yōu)良率[n(%)]
2.2 對比2組患者出現肘內翻現象發(fā)生率 治療組患者實施臨床治療后,其出現肘內翻現象發(fā)生率為11.76%;對照組患者實施臨床治療后,其出現肘內翻現象發(fā)生率為8.82%。對比2組患者實施治療后出現肘內翻現象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對比2組患者出現肘內翻現象發(fā)生率[n(%)]
2.3 2組患者住院費用相比 治療組患者住院費用為(3654.25±165.24)元,對照組患者住院費用為(4512.37±141.11)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在臨床上,肱骨髁上骨折疾病主要出現在6~12歲群體中,因患兒肌張力較低和組織嬌嫩等,在采用手術方法對患者進行治療過程中,操作人員應采用輕柔的方法對其進行治療,避免患者出現損傷。在患者進行治療過程中,其患肢出現張力性血皰和腫脹等現象,需通過臨時固定治療,之后等到腫脹消退過后再采用旋后前臂橈傾手法復位治療方法治療,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4-6]。該種手法在治療肱骨髁上骨折疾病臨床上可有效預防和糾正骨折內移及向內側傾斜,同時對遠端骨片的旋轉移位具有良好糾正作用,提高患者骨折治療效果,促使患者健康成長,降低患者出現肘內翻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7-8]。綜上所述,在治療肱骨髁上骨折疾病臨床上旋后前臂橈傾手法復位治療方法效果顯著,其可顯著降低患者住院治療費用,促使患者早日康復。本次研究選取的68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中,治療組患者臨床治療優(yōu)良率和出現肘內翻現象發(fā)生率均同對照組患者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治療組患者住院費用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因此,旋后前臂橈傾手法復位治療方法值得在治療肱骨髁上骨折疾病臨床上推廣應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經費,減輕患者疼痛程度,促使患者早日康復。
[1] 曾南柱.中醫(yī)手法復位治療肱骨髁上骨折臨床分析[J].海南醫(yī)學院學報,2011,17(7):960-962.
[2] 陳世友.手法復位治療小兒肱骨髁上骨折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2,14(24):205-206.
[3] 張高耀,江學東,吳赟.中醫(yī)手法復位治療肱骨髁上骨折196例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3,14(23):73-77.
[4] 劉江.閉合手法復位治療兒童肱骨髁上骨折的臨床觀察[J].當代醫(yī)學,2014,20(13):44.
[5] 張韋韋.60例小兒肱骨髁上骨折手術治療療效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2,3(9):3222-3223.
[6] 朱超,沈海琦,侯明夫,等.預防小兒肱骨髁上骨折后肘內翻的康復鍛煉[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7,15(14):104-106.
[7] 劉西紡,孫銀娣,殷繼超,等.兒童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早期閉合治療及前臂缺血性肌攣縮的預防[J].中國骨傷,2012,25(9):785-787.
[8] 王曉,張世清,張凇,等.兒童肱骨髁上骨折不同治療方法的肘關節(jié)功能評價[J].中國骨傷,2003,16(1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