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焱,趙 晴
(1.渤海船舶職業(yè)學院,遼寧興城125105;2.葫蘆島市教育局,遼寧葫蘆島125000)
微課程在開放大學非正規(guī)教育領域應用探索
——以多媒體技術基礎教學設計為例
馬 焱1,趙 晴2
(1.渤海船舶職業(yè)學院,遼寧興城125105;2.葫蘆島市教育局,遼寧葫蘆島125000)
隨著“微”時代的到來,微課程成為教育領域新的課程形式和教學資源?;谶h程教育平臺的微課程,以內容精煉、時長縮短、時間靈活等特點,適用于在職開放教育學員。構建開放大學微課程體系,應考慮開放學員的認知特點、學習動機和學習方式等因素,以程序教學/小步調教學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學習動機理論為基礎。微課程應用于開放大學非正規(guī)教育領域,將為開放大學微課程資源建設提供理論基礎和實踐支持。
微課程;開放大學;非正規(guī)教育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強調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協(xié)調發(fā)展。開放大學在終身教育體系搭建和非正規(guī)教育模式探索中發(fā)揮不可或缺的作用,新理念、新模式、新資源的應用將為開放大學非正規(guī)教育模式創(chuàng)新帶來新思路。
在技術不斷變革創(chuàng)新的信息時代,“微課程”引入我國,突破傳統(tǒng)課堂講授模式,將知識“碎片化”,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和按需學習的需求。在我國,微課程多以正規(guī)教育資源的形式出現,是傳統(tǒng)教學的拓展和補充。構建符合開放大學學員學習特點的微課程體系,并使微課程在非正規(guī)教育中發(fā)揮作用,要有相應的建設方案和實踐探究。
1.1 微課程內涵與特點
隨著網絡媒體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微”時代走入人們的生活,繼而勢不可擋地影響著教育領域,相應出現了微學習、微視頻、微課程。在教育信息化快速發(fā)展的今天,手持移動數碼產品和無線網絡的普及,使微課程成為一種新型的課程形態(tài)和學習資源。
微課程,2008年由美國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學院教學設計師戴維·彭羅斯首創(chuàng),是運用建構主義方法設計成1分鐘左右以在線學習或移動學習為目的的實際教學內容。微課程發(fā)展至今仍在實踐探索中,其主要內涵是用最少的時間將某一知識點或問題以視頻的形式最清楚明白地展示給學習者,同時還包括與該教學主題相關的教學設計、素材課件、教學反思、練習測試及學生反饋、教師點評等輔助性教學資源。
微課程在繼承傳統(tǒng)的教學課件特征基礎上,拓展了自身的特點:
首先,學習內容微型化。學習內容圍繞一個具體的知識點或問題展開。一節(jié)微課程不僅要交代學習內容的重點、難點,而且要解答可預知的學習者疑惑,使得內容精煉,提高學習者學習效率。
其次,學習時間微型化。時長5~20分鐘,更適于注意力持續(xù)時間短、穩(wěn)定性差的學習者。此外,學習者可充分利用靈活的碎片時間來學習,在短時內習得完整的知識點。
最后,學習環(huán)境微型化。學習者可利用便捷易用的移動終端、智能終端和泛在學習網絡進行自主按需的無縫學習。
微課程也具有一定的缺點,學習內容微型化必然要求學習者具有較高的思維聚合性,能夠整合碎片化的知識點,形成系統(tǒng)化的課程體系;學習者學習過程“入境”和“出境”頻繁,持續(xù)注意力時間變短、注意力穩(wěn)定性變弱,對注意力持續(xù)性和注意力廣度產生重要影響。
1.2 開放大學非正規(guī)教育內涵與特點
非正規(guī)教育是指任何在正規(guī)教育制度以外,有組織的、系統(tǒng)的教育活動。從廣義上說,開放大學承接的非正規(guī)教育,為失去正規(guī)學校教育機會的人提供了第二次學習機會,提供直接和勞動工作相關,內容廣泛的學習活動,使之獲得有用的知識、態(tài)度和技能;從狹義上講,開放大學非正規(guī)教育包括崗位培訓、項目培訓、專業(yè)技術培訓、行業(yè)培訓和各種層次、行業(yè)的繼續(xù)教育,以及各種中短期培訓,即非學歷教育。綜上,開放大學非正規(guī)教育作為正規(guī)教育的補充,為社會提供更廣大的教育資源和教育機會,體現教育公平性。
開放大學非正規(guī)教育應更以遠程教育為依托,解決“工學矛盾”突出等問題,與正規(guī)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成為終身教育體系中的主力軍。
基于遠程教育平臺的微課程,以內容精煉、時長縮短、時間靈活等特點,適用于在職開放教育學員。構建開放大學微課程體系,需要考慮開放學員的認知特點、學習動機、學習方式等因素,以程序教學/小步調教學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學習動機理論為基礎。
2.1 程序教學/小步調教學理論
程序教學是運用強化手段幫助學生有效學習的一種小步調教學方法,由美國現代心理學家普萊西和斯金納提出。教師根據課程的內在結構,將課程按一定的邏輯順序分成一系列步驟和問題,組成最合理的學習程序。學習者按教師提供的、按照一定邏輯編寫的專門教材進行學習,根據個人知識水平、認知風格和學習能力,調整自我學習步調。
微課程與程序教學在強調小步調教學的理念上是相同的。微課程將教學分解成N個專題,每個專題又由N個小節(jié)組成,學習者可自我調控學習步調,通過自我調控學習步調,逐步完成學習目標。在某一專題的學習中,教師可根據教學需要設置測驗關口,檢驗學習者的學習情況,通過測試的學習者可繼續(xù)學習本專題,未通過測試的需要解決之前沒有掌握的知識點或問題,重新進行測試,直到通過測試。如圖1所示。
圖1 微課程內容設計框架
2.2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以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部情境的相互作用,主動探索、發(fā)現和建構知識的過程,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中心,盡可能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中,知識是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學習者是意義建構的主體,學習情境對意義建構極其重要。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注重學習自主性,尊重學習者個體差異,重視自我認知能力。開放大學學員已有一定的學習經歷,認知水平較高,個體差異較大。開放大學微課程體系符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教師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意愿與需求,為學習者提供適合其發(fā)展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將微課程內容轉化為內在知識體系的一部分。
2.3 學習動機理論
學習動機是指直接推動學習者進行學習的一種動力,是激勵和指引學習者進行學習的一種需要。人的學習動機是由內因和外因、內在主觀需要和外在客觀事物所共同制約和決定的。凡是參加開放大學非正規(guī)教育的學員都是有一定學習動機的,對于學習內容是有需求的,滿足學員學習需求的微課程必然使學員有所受益。為提高微課程應用價值、促進學習者更有效地利用開放大學非正規(guī)教育資源,設計教學微課程時需要充分考慮學習者各種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理論對開放大學非正規(guī)教育微課程教學設計具有兩方面影響:一是了解學習者對本課程的需求和愿景、分析學習者的學習特征和認知風格;二是利用保持注意力持續(xù)性、注意力廣度策略,知識內容有效性設計,內外部有效激勵等措施,使學習者能夠充分利用微課程。
3.1 課程分析
多媒體技術的發(fā)展改變了計算機的使用領域,使計算機由辦公室、實驗室中的專用品變成了信息社會的普通工具,廣泛應用于工業(yè)生產管理、學校教育、公共信息咨詢、商業(yè)廣告、軍事指揮和訓練,甚至家庭生活和娛樂等領域??梢哉f“微課程”也是多媒體技術發(fā)展的產物。多媒體技術基礎無論是作為專業(yè)必修課,還是作為技能培訓課,對學員知識技能、專業(yè)水平的提升都發(fā)揮作用。在這樣的前提下,筆者將多媒體技術基礎課以微課程的形態(tài)展現,探究微課程在開放大學領域應用的可行性。
本課程共11章,將11章轉化為11個專題,按每章的知識點數設計每個專題的節(jié)數。識記類專題或知識點簡單介紹(如第一章緒論等);重難點專題細化知識點(如第三章多媒體數據壓縮技術等),并配套測試題對學習者的學習效果進行檢驗;動態(tài)更新類專題由學習者自主學習(如第九章多模態(tài)人—機交互技術),微課程提供學習方向和任務驅動;動手實踐類專題(如第十一章多媒體應用),由學習者提交成果報告。
3.2 教學設計
微課程教學設計不僅包含傳統(tǒng)教學設計內容,而且還要體現課程整體設計的藝術性和創(chuàng)造性,將課程視為一種產品,一種為學習者開放的藝術品,既有實用性,又體現美感,學習者不僅在學習,而且更是享受微課程產品帶來的愉悅。微課程既要有微觀設計的理念,又要有整體設計的觀念。從大單元的教學設計轉向小粒設計的微觀過程中,不能缺失對微觀內容的整合、關聯(lián)設計,否則微課程真的成了“知識碎片”,學習者構建的只是孤立的碎片知識,無法整合為一個知識體系。
現就多媒體技術基礎第三章“多媒體數據壓縮技術”中的一節(jié)——哈夫曼(Huffman)編碼進行微課程腳本的教學設計。腳本設計中要求包含教學目標、知識點、解說詞、字幕和畫面要求等主要環(huán)節(jié),也可為腳本添加關鍵詞以便后期查找。本節(jié)課程的教學目標主要是使學生通過學習本節(jié)微課程能夠對已知概率的序列進行哈夫曼編碼,得到序列中每點的哈夫曼碼字。技術實現手段采用Flash軟件制作哈夫曼編碼過程動畫和習題解答動畫,生動直觀,再配合解說詞和字幕更易于學生掌握和鞏固。本節(jié)課的設計力圖從教材處理、教學方法選擇、學習方式的轉變等方面做一些探索,充分體現微課程理念和要求。通過本節(jié)的講授,筆者思考在今后將計算類知識點轉為Flash、Ausware等軟件制作,形成既有講授,又有交互的微課程。
綜上所述,微課程以其內容精煉、學習簡約、形式新穎等特點,為推進開放大學建設提供優(yōu)質資源和發(fā)展思路。開放大學非正規(guī)教育作為終身教育的重要載體,需要建立適合非正規(guī)教育特點的微課程體系,通過設立微課程開發(fā)標準,建設滿足學習者需求的微課程資源,為我國終身教育事業(yè)做出貢獻。
[1]范建新.遠程學習微課程資源建設體系架構與設計[J].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4):5-8+23.
[2]王覓.面向碎片化學習時代微視頻課程的內容設計[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3.
[3]強海燕.發(fā)展中國家的非正規(guī)教育及其對我們的啟示[J].教育理論與實際,1987(1):50-54.
[4]楊世鑒.遠程教育中微課程的設計原則與應用探索[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4(15):46-49.
[責任編輯:秦錦文]
Micro-lecture Application in the Informal Education Field of Open University
MA Yan1,ZHAO Qing2
(1.Bohai Shipbuilding Vocational College,Xingcheng 125105,China;2.Huludao Education Bureau,Huludao 125000,China)
With the arrival of"micro" era,micro-lecture becomes a new curriculum form and teaching resources in education field.Micro-lecture based on distance education platform,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nt refining,time shortening and time flexibility,is suitable for adult students in open University.The construction of micro-lecture system requires the open University to consider its students'cognitive characteristics,learning motivation,learning style and etc.and takes program teaching/small steps teaching theory,constructivism learning theory and learning motivation theory as its foundation.Micro-lecture application in the informal education field of open University will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support for its resource construction.
micro-lecture;open University;informal education
G434
A
2095-5928(2015)01-23-04
2014-11-29
馬焱(1984-),女,遼寧興城人,實驗師,碩士,研究方向:信息化教學。
趙晴(1982-),男,河北唐山人,工程師,學士,研究方向:自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