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帥森
如何上好《中外設計史》這門課程呢?
一.明確學習設計史的意義
《中外設計史》是新生入學接觸的第一門專業(yè)基礎課,也是一門必修課,目的在于使學生掌握設計的歷史發(fā)展狀況,了解設計活動和設計風格的歷史演變,從而更好地借鑒傳統(tǒng),提高審美能力,獲得設計靈感,并打下扎實的設計思想和設計實踐的理論基礎。
剛入學的新生,對自己所學的專業(yè)了解的不透徹,而且大學的學習模式與中學也有著很大的區(qū)別,所以第一節(jié)課對課程的介紹尤為重要。我都會問學生一個問題:請大家思考一下,為什么要學習中外設計史?
學生的回答各種各樣,有的說:因為學設計史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很多著名的設計師,看到很多優(yōu)秀的設計作品;有的說,學設計史可以使得我們明白設計的起源,在理論上指導我們以后進行設計;甚至有的說,設計史有3個學分,不通過考試,拿不到畢業(yè)證。在大家的討論下,原本嚴肅的課堂氛圍變得輕松。
這時,老師再來解答這個問題:咱們學習設計,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做出好的設計作品,這就好比烹飪,要做大餐,首先要買回新鮮的食材和佐料,因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習中外設計史就是一個像備菜的過程,這么呢課程的學習不僅涵蓋中西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設計大師、設計作品和設計流派,也包括從設計理論研究的內部(對人造器物造型、風格、技術等因素的研究)走向其外部(對人造器物與社會、文化、市場、歷史關系的研究),更可見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對設計的影響。設計與社會生活的聯(lián)系非常緊密,設計造物中自覺不自覺地滲透了民間風俗的點點滴滴、反映了時代與社會的變遷,表現(xiàn)形式也更加鮮活、豐富多元。領悟了這些,我們的設計就有了源泉,我們的“大菜”才能做得“色香味”一應俱全。
二.采用相對靈活的教學方法
因為受到課程性質的局限,設計史一般都采用期末閉卷考試,引入平時成績考核并加大平時成績考核比例是適合該專業(yè)學生的教學模式的考核方式,由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共同組成學生的綜合考評成績。
理論課最忌諱滿堂灌,老師講的辛苦,學生聽得瞌睡,效果卻基本沒有。為了擺脫這樣的桎梏,我決定每次課騰出15分鐘時間,留給學生,讓每個同學為全班講解他喜歡的設計師、畫家、藝術流派或藝術作品,每人5分鐘,結合自己制作的多媒體課件分享給同學們自己的見解和感悟。
事實證明這種方法很有效果,全班50人,就可以涉獵到50個不同的設計史知識點,而且這種把講臺留給學生的形式不僅打破了“一言堂”的老規(guī)律把講臺留一些給學生,也使得學生鍛煉了自學的能力,一舉兩得。
除此以外,教師在教學中應采用創(chuàng)新的綜合教學模式:第一,根據(jù)藝術設計史專業(yè)學生的思維特點因材施教,進行有針對性的個性教學。第二,教學過程的創(chuàng)新。課題以“手的思考、口的表述、心的學習”的方式來體驗、演繹平面設計歷史。這不僅是學生自我認知的記錄,也是其以自己的方式探索學習的形式,這是值得稱贊的第一步。它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潛能,使教學更加生動活潑。第三,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相結合,設計史論與專業(yè)設計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設計理論建設提供實踐平臺和信息的反饋。
三.允許不同觀點的存在
在近8年的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從高中邁入象牙塔的學生由于經(jīng)受過高考題海的“訓練”,大都比較因循守舊,唯課本論,唯老師論,自己不敢有新的觀點和想法。而這種“聽話”卻是學設計專業(yè)的大忌。學習設計史中的設計作品,可以和學生共同研究探討他的優(yōu)缺點,雖然經(jīng)典應該致敬,但創(chuàng)新和求變才是設計的靈魂。
對于學生提出的不同觀點要予以鼓勵,如果不正確要恰當?shù)囊龑?,但這種敢想敢提出不同觀點的思維習慣一定要予以保護,這是設計師培養(yǎng)的起點。
四、品味歷史文化對設計的影響
在強調多學科交叉研究的當代,把設計放在一個大的文化背景下我們便會發(fā)現(xiàn),設計與藝術的密切關系除了造型表達方面的互通外,他們的創(chuàng)作思維亦有相通之處。很多優(yōu)秀設計師的藝術學習背景對其設計風格的影響非常大。更重要的是,設計師與藝術家一樣,他們在思維創(chuàng)新和表達語言方面的探索都具有強烈的審美特點和實驗性。
設計史課堂上,通過對藝術發(fā)展與設計發(fā)展的比較,引導學生建構一個廣泛的視野,這樣學生再看待設計問題的時候,就不僅僅是就設計而看設計這么簡單和表象設計。也不僅僅是對實用功能的滿足、對造型之美的探索設計,也可能是對文化經(jīng)歷的感悟、對新技術媒材的偏好、對生活情趣的分享,甚至對社會問題的問責。
把一門藝術設計史論課上活,勢必需要教師用自身巨大的教學興趣和熱忱來激發(fā)學生旺盛的求知興趣和熱情所謂教學相長互動呼應,自然不是憑借教師單方面就可以做到的作為教師只要肯用心會鉆研飽含熱情投入教育和教學,自然能化枯燥為生動,轉困倦為興奮“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教學這塊領地上,教師永遠是首當其沖的利器,如何將自我磨利值得每一位教師終身研究。
(作者單位:陜西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