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青栩
內容摘要:高校文學刊物日益發(fā)展,文章的數(shù)量類型都日漸豐富,但以武漢高校文學刊物為例觀察,可以發(fā)現(xiàn)其在選材、主題、文體方面都顯示出了特點:選材集中于熟悉現(xiàn)實和陌生往事,主題注重自我表達;文體則以詩歌、散文居多。本文以華中師范大學校級文學刊物《搖籃》為例進行了相關研究。
關鍵詞:高校文學刊物 文體 選材 自我
當前,高校文學刊物日益發(fā)展,呈現(xiàn)了勃勃生機。
一.選材與主題
在現(xiàn)代文學發(fā)展之始,文學期刊直接影響甚至控制文學內容、題材、風格、流派演變的節(jié)奏與周期。它一方面加強了社會認同和一體化,一方面又導致了風格和流派的花樣翻新。通過期刊無形的編制與調動,使“時代”、“潮流”、“時代精神”、“思潮”和流行刊物一道變得流行起來。在“東西方文化論戰(zhàn)”、“科學與人生觀論戰(zhàn)”、“中國社會性質的論戰(zhàn)”、“白話文運動”、“革命文學論戰(zhàn)”、“文藝自由論辯”、“國際文學”論戰(zhàn)等有關思想文化與文學的論戰(zhàn)中,期刊發(fā)揮了關鍵的作用?。其中不乏由高校學生創(chuàng)立的文刊,如由傅斯年、羅家倫等北大學生所編《新潮》。
時移世易,如今的高校文學刊物自然很難再像上個世紀那樣,作為文學陣地之一。而高校文刊上所刊載的文章,也各自獨立成篇,多為個人化的抒情言志之作,少有緊跟時事的文章,與讀者、編輯、同其他作者的交流幾乎為零,可以以“自我”一詞概之。在“自我”這樣一個詞匯之下,主題選材相對集中,可以粗略分為兩類(以華中師范大學校級文學刊物《搖籃》第57期舉例):
一者如詩歌《青春》,描繪青春和對青春的感受;散文《南城北街》,描寫老城老街和自己成長的點點滴滴;散文《青花碗》,由青花碗為線索記述童年和親人;雜感《參觀九峰山烈士紀念館有感》,寫游覽感受;小說《After Becoming Jane》以簡·奧斯汀觀照自己的生活。除此之外,還有常見于高校文學刊物的,以現(xiàn)代社會、現(xiàn)代校園為背景,以年輕人為主角的有關友情、親情尤其是愛情的故事。
這一類選材以當代大學生的日常生活為基礎,通過記敘或者抒情表現(xiàn)作者日常遇事所思所感,多以散文、詩歌和小說為主,文辭優(yōu)美、筆觸細膩。與父母分別、離家讀書的愁緒傷感;每學期伊始對于大學生活新的感觸和體會;身處異鄉(xiāng)回想家鄉(xiāng)與親人的樸實溫暖;獨自旅行、獨對世界的新奇體驗和緊張興奮;對于青春里友情、愛情的感知和描摹……這些內容充斥在此類文章之中,使其更為貼近學生讀者群的現(xiàn)實生活,也更易動人。
但是高校文學刊物上刊登的這類文章,卻罕在內容或者關注點上對于現(xiàn)實生活有新的挖掘,幾個關鍵詞幾乎可以涵蓋所有立足于現(xiàn)實的文章,少有其外者。同時,相比于評論性質文章的質樸和犀利,高校文刊上的這類文章偏于婉約柔美一類。內容和文峰的趨同,使這類文章往往即視感強烈,千篇一律甚至流于俗套。這一點在寫校園愛情的小說上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情節(jié)跳不出俗套,文章充斥彌漫著傷感和憂郁……這大概也是很多高校文刊校園愛情小說刊載數(shù)量明顯減少的原因之一。
二者,如雜感《紫藤花下·井》談蘇童作品《妻妾成群》、《魏晉風流:嗜酒、放誕與五石散》談《世說新語·任誕篇》,《<霸王別姬>影評》評論電影,以及散文《哀圓明園賦》、詩歌《四大美女組詞》等有感于歷史的作品。
這一類文章,以散文和雜感為主,以書籍讀后感、電影觀后感和感嘆歷史事件、人物居多。作者針對往事,或者只是借往事,抒發(fā)自己的情感與觀點。這一類文章,也一般是高校文學刊物中質量最高的一部分。
二.風格與文體
從文體方面來考量,首先以出刊較為穩(wěn)定的華中師范大學校級文學刊物《搖籃》與《桂風》作為樣本?!稉u籃》50-57期以及30年特刊,各文體文章平均比重如下:詩歌36.63%;散文31.95%;小說12.60%;雜感18.81%;《桂風》16-23期,各文體文章平均比重如下:詩歌26.99%;散文42.85%;小說12.55%;雜感17.60%。詩歌和散文比重最大,雜感次之,小說最少。武漢市其他高校的文刊,如華中科技大學的《鐸聲》,武昌理工學院的《始末》,湖北經(jīng)濟學院的《淺水》,亦是如此。
我國當代學者李榮啟女士在其著作《文學語言學》中,“根據(jù)文學作品選用詞語和修辭格的不同特色,把主要的文學語言風格類型歸納為兩兩相對的五組十種,即樸素與華麗、簡約與繁豐、含蓄與明快、豪放與柔婉、莊重與幽默?!彪m此種分類方法,無法將所有文章所有風格涵蓋其中,但亦可用以觀照高校文刊。
文刊上所刊載的雜感文章,語言多顯平實質樸,相對于文辭上的優(yōu)美華麗,這類文章更多體現(xiàn)的是各樣人事給作者帶來的思考和感悟,以各種富有思辨性的句子撐起文章的架構。比如在這篇評論電影《肖申克的救贖》的文章中:“人性是所有一切社會規(guī)則和法規(guī)的根本,不管多健全的制度最終依舊只能靠人去操作運轉,而如果操持著整個制度的人本身依舊帶著貪婪的欲望去觀摩這一切的時候,他們總能找到可乘之機或者錯漏之處。”(《淺水》第22期,《黑暗孤獨中只有思想》)又比如在議論糯康死刑直播國人態(tài)度的文章中:“誠然,死刑于很多人來說都像是一堵柏林墻,推倒它便可以實現(xiàn)和平統(tǒng)一。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看待死刑,死刑的目的不是‘死而是警戒,倘若無人嚴重犯罪,死刑的存在與否又有和意義?國人需放平心態(tài),不是廢除死刑中國就可以保護人權實現(xiàn)民主,不是一味學習西方做法中國就可以改變畸形之處實現(xiàn)真正富強?!保ā豆痫L》第21期,《仁慈之殤,勵志之絆》)修飾性語言極少,追求文章的簡明與深度,是高校文刊雜感文章的普遍特點。
而其余幾種文體,詩歌,包括自由詩與古、近體詩詞(如華中科技大學的《鐸聲》第八期,以鐸聲文學社的社長所作《鐸聲令》為卷首,“此篇詩詞歌令為其隱敘鐸聲理念所作”)、小說和散文,風格更多近柔婉一類?!叭嵬袷且环N柔和委婉、優(yōu)美纖巧的語言風格。它的特點是筆墨細膩,格調柔美。所選用的大都是深沉的、細致的扦情句式和含蓄的、深情的形容描述,字里行間流動著一種動人的纖秀美、陰柔美。語言節(jié)奏緩慢舒展?!比邕@樣的句子:“涂下幾筆,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江南的好,碧波蕩漾,畫船聽雨,但游子卻是五味雜陳,想起這首詞的末句次才驀然驚覺我所南下的地方不過是情感的積存,自己的那點傷感彌于江南秀色之間。未老莫還鄉(xiāng),還鄉(xiāng)須斷腸,當我們眼前的花煙柳木在離開京城的時候消失,我們也只能寄情于南下的路,那十個字宛如靈魂的獨白,字字血,聲聲淚。”(武漢科技大學《小池》第四期,《當時年少春衫薄》)又如這樣的詩句:“誰說今夜/煙霞給我披上的錦/黑夜會不留情奪走/美好僅此一瞬/仍伸出我的手去推開沉重的木門/我見細密的星辰躲在錦后/掛在樹尖上的黃月亮瞧見了我/沖我一笑和夜幕跳起了舞蹈/她的影子不過是有些朦朧/可我暗想/那是灑了一地的,夢的碎片”(《搖籃》第56期,《誰說》)柔婉的文字,生動的描寫與修辭,最顯細膩優(yōu)美,尤其用于抒情言情之時,淡淡的傷感和喜悅都更易動人。
另外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戲劇體裁的缺失。不管是按照“三分法”分為敘事類、抒情類、戲劇類,或者按照“四分法”分為小說、詩歌、戲劇、散文,戲劇都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從《搖籃》《桂風》以及我們所收集到的其他武漢高校文學期刊,都可以很明顯地發(fā)現(xiàn):幾乎沒有高校文學期刊開設戲劇版塊。
三.成因分析
追溯上述特點現(xiàn)象背后的成因問題,可以歸結為兩個方面。
(一)教育方面
1935年,葉圣陶、夏丏尊合編的初中語文教材《國文百八課》出版,建構了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三類問題依次遞進的學習序列。新中國成立后逐步頒行的幾個大綱,包括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學校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行草案)中規(guī)定:初一“著重培養(yǎng)記敘能力”;初二“記敘培養(yǎng)繼續(xù)能力,著重培養(yǎng)說明能力”;初三“記敘培養(yǎng)記敘和說明能力,著重培養(yǎng)議論能力”,建構了一套以三種實用文體文章為核心的教學體系,并成為整個中小學教材體系的基本構架。
在進入高中之后,為了能讓學生在不限文體(詩歌除外)的各種考試中取得較為穩(wěn)妥的分數(shù),學校的訓練一般集中在議論文上,老師甚至會給出類似“論點——分論點——論據(jù)——分論點——論據(jù)——重申論點”的行文套路。因學校教育的傾向,學生無疑會更加熟悉于議論文這類寫感想寫觀點的文章,并且相對于記敘文、說明文來說,議論水準在訓練中不斷增強。如果課外其他類型的寫作沒有達到課內對于議論文要求的質和量,學生寫作的方方面面無疑會受到很大的影響。這在高校文刊上的直接體現(xiàn),就是議論性質文章與其他類文章質量上的差異。
課內已有作品的示范和導向同時也對學生文章產生了影響:寫家鄉(xiāng)、親人的散文,不難看出包括汪曾祺《端午的鴨蛋》在內,此類被選為中學課文的現(xiàn)代文學作品的影響:自然、親切,閑話往事,是對童年的追記和成年后的思考。類似的,青春、校園愛情小說,也不難看到市場上盛行的《花火》、《最小說》等刊物的影子。
另外,雖然課內對于戲劇文學有所接觸,但總體來講,因為應試等等問題,學生對于戲劇文學的寫作較為陌生。這也是高校文刊中戲劇體裁缺失的原因之一。學生對于戲劇體裁的陌生也當然源于戲劇在國內普及程度較低、受眾較少,以及戲劇文學本身的特征:戲劇文學,是供舞臺表演的劇本。不管是案頭本還是演出本,都需完整綜合性、形象直觀性、高度集中性,要求戲劇人物的逼真性、戲劇沖突的尖銳性、戲劇場面的集中性、臺詞的口語化和動作性。這樣的要求對于接觸戲劇文學較少的學生無疑是很有難度的,同等條件下,學生肯定對于散文、詩歌等文體更加有把握。同時,戲劇文學對于選稿的編輯也存在一定的難度。
(二)創(chuàng)作者方面
總體來說的特點,是注重個人情緒的表達。
一方面,汪國真曾說的“詩是屬于青年的,如果身為青年而不喜歡詩,這乃人生一大遺憾”聯(lián)系。處在青年階段,情感豐富,敏感多思,又乍一離開義務教育的中小學階段,來到一個相對自由和自主的大學階段,注重和渴望個人情緒的表達。這在高校文刊中的體現(xiàn),是詩歌、散文中抒情作品的比例,少受規(guī)則束縛,顯得自由而隨意。比如,詩歌中,從內容分類來講,敘事詩少有,幾乎都是抒情詩;從音韻格律和結構形式來分,多是自由詩和散文詩。
另一方面,這也在某種程度上體現(xiàn)了眼界較窄的問題。這與前文提到的題材局限息息相關,少有更加抽象層面的思考;也對于外界社會不夠關心,或者關心了,不懂如何深入思考與表達。
(三)高校文刊方面
前文提到的種種現(xiàn)象特點,除了是學生群體自身特點的體現(xiàn),也與學生與高校文刊本身特點和所處環(huán)境息息相關。
比如,文學期刊本身的運作,影響了刊載文章的方方面面。由于經(jīng)費、編輯團隊、來稿等等問題,如果沒有學校的大力支持或者固定的讀者群,高校文學刊物的發(fā)行周期多不定,幾個月甚至一年的都有,比較穩(wěn)定的多為季刊,從作者投遞文章到出版有很長的時間差。顯然對于這樣的時間差來講,時政性太強的文章很難隨時跟上出版時的情況,對讀者來說稍顯過時。
而期刊的印刷量幾百、上千不等,印刷質量較好、頁數(shù)較多的印量較少。一些期刊,如華中師范大學的《桂風》刊物,在文學院每個寢室投放一本;而很多校刊幾乎就只能做到,優(yōu)先保證作者和文學社內部成員,其余用作招新、宣傳用途。調查也顯示,大學生很少有養(yǎng)成閱讀校內文刊的習慣,對校內文刊的興趣并不是很大。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很難借助文學期刊本身達到讀者與作者,甚至讀者與編輯、編輯與作者之間的交流。這使得文章趨于單向和自我。
期刊的運作模式、校園文刊的式微也是小說比重較小的原因之一:如果學生創(chuàng)作出出色的小說時,網(wǎng)絡平臺或者社會上的相關刊物會是更好的選擇。而幾乎沒有長篇連載小說,跟時政性文章一樣,與文學期刊本身運作有關。幾個月出一本,對于連載的小說來講,時間太長,可能拿到新的一本時,讀者已經(jīng)忘了前面的內容,尤其是當小說并不是十分出色時。而且,校園文學刊物的讀者,也許也并不習慣或者并不期待通過這樣的媒介來追看一部小說的連載。
參考文獻
1.陳定家:《作為文學陣地的文學期刊》,新疆大學學報,2001年
2.李榮啟:《文學語言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280—281頁,297頁
3.張堃:《中學語文現(xiàn)代文學作品文體教學研究》,揚州大學,2012年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