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劍明/文
史林散葉 (七十四)
■俞劍明/文
中國古代也有高速公路,不過不是跑汽車,而是馳車馬。其目的也是為了快捷,同樣禁止路人行走;又同樣寬大筆直,比現(xiàn)今的高速公路更為威風,那名字就叫“直道”或“馳道”。
這是秦始皇政績之一。秦始皇建馳道,開始于公元前221年,亦即統(tǒng)一全國那一年。其目的有二:一是為了巡視全國,二是為了國防需要。《漢書·賈山傳》云:“秦為馳道于天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瀕海之觀畢至。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筑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币郧卮邽橐徊接?,其寬度可以想見;路兩旁又筑圍墻,墻上又有鐵欄(金椎),兩旁又植松樹,可見十分威風。秦始皇五次巡游,足跡遍及現(xiàn)在陜西、甘肅、河北、河南、山東、山西、江蘇、浙江、湖北、湖南、安徽、四川十二省,凡到之處,必建馳道,可見當時的高速公路遍及半個中國。這一偉大工程,比起萬里長城來毫不遜色。
為了國防而筑高速公路,最明顯是由陜西云陽北達長城的九原郡這一線?!妒酚洝っ商駛鳌吩疲骸澳耸姑商裢ǖ溃跃旁ń駜让砂^)抵甘泉塹山堙谷,千八百里?!边@是為了便于運兵而筑的一條北方國防公路。這段公路后來因為保管不善,日漸荒廢,但尚有遺跡可尋?!豆沤駡D書集成·職方典·延安府古跡考一》記載:“圣人條:從山嶺修成大路,可并行二三輛車,遇險阻則轉折蜿蜒,自西塞外來,經慶陽入郡境,至西安峻峨山而盡。不知何代為何而修。意始皇三十五年,使蒙恬除直道,由九原抵云陽,塹山堙谷千八百里,或即此也?!?/p>
有意思的是,前些年陜北有位畫家靳之林,為了弄清這條秦代的直道,曾徒步往返三千里,實地考察。他考出由云陽北上的直道有兩條,一條向北直伸,中經甸邑、黃陵、富縣、甘泉、志丹、安塞,直達包頭以西;另一條沿子午嶺主脈折向甘肅。他還詳細地繪了圖,作了文字記錄,拍了兩千多張照片。這種旅游而兼考古,可說是在眾多旅游者中,最有意義的一位了。
秦始皇當年建的馳道既遍及十二個省,那么,除了陜西、內蒙這一段之外,一定還有不少遺跡殘存。有嗜古之癖的旅行家、攝影師,不妨前去考察一番,那是一件極有意義的事情。
到廣西旅游的人如來到中越邊境的友誼關,而他又愛打聽的話,便會知道友誼關的名字是經歷過好多次變遷的。此關初建于漢代,名“雍雞關”;明代改名“鎮(zhèn)夷關”;清代改為“鎮(zhèn)南關”;1953年,又改為“睦南關”;1965年,改稱“友誼關”。
“雍雞關”無非因地得名,沒有別的用意?!版?zhèn)夷關”則帶有鎮(zhèn)壓異族的色彩了。清代滿洲人忌諱“夷”字,于是改曰“鎮(zhèn)南關”。中法戰(zhàn)爭時,此地成為著名戰(zhàn)場。到了中越表示友好,于是又出現(xiàn)了“睦南關”乃至“友誼關”這樣的名字。
一個關口,它的名字卻敏感地反映了政治情勢的變化,可見研究地名也是大有學問的。
一國與他國或異族鄰近的地區(qū),其地名往往染上政治或軍事色彩。外國是否如此,愧無所知,中國則例子舉不勝舉。那些帶上“威”、“鎮(zhèn)”、“撫”、“安”之類字眼的,若究其來源,往往和當時的政治或軍事形勢有關。
不妨舉一個有趣的例子。
五代時,橫跨山東、山西、河南、陜西以及河北南部一帶,建立以柴氏為帝的一個地方政權,國號曰周。趙匡胤黃袍加身,繼承這份遺產,不久又滅了北漢,于是宋王朝就與北方契丹帝國成為近鄰。
宋王朝一開頭就把契丹視為強大敵人,因此在接近北邊建立幾個軍事集結點,這些集結點所用地名都帶有威嚇意義:
威虜軍——今河北省徐水縣西。
靜戎軍——今徐水縣。
破虜軍——今河北霸縣東信安城。
平戎軍——今河北保定市。
寧邊軍——今河北蠡縣。
平虜軍——今河北肅寧縣南。
定遠軍——今河北東光縣。
定羌軍——今山西保德縣。
宋王朝定立這些地名,可謂聲勢洶洶,分明有攻打的姿態(tài)。事情的發(fā)展也正是如此,宋太宗兩次北伐,都和契丹在這一帶反復廝殺,足足打了二十多年。最終,宋真宗與遼國訂下“澶淵之盟”,以和解結束。為了表示友好,地名也隨之改變了:
威虜軍改曰廣信,靜戎軍改曰安肅,破虜軍改曰信安,平戎軍改曰保定,寧邊軍改曰永定,平虜軍改曰肅寧,定遠軍改曰永靜,定羌軍改曰保德。
確實,地名改了之后,宋遼之間保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如此看來,地名的改變還是少些威脅性為好。
中國古代的大人物非常重視身后軀殼的安排,春秋、戰(zhàn)國時代已是如此。到了秦始皇,更是變本加厲,從此形成大人物崇葬、厚葬的風氣。事實比比皆是,不必多舉。
大人物除了千方百計采取深埋、厚室、兵衛(wèi)等種種辦法,以防范被人破壞之外,有些則更造出疑冢,用以迷惑后人,使他們撲朔迷離,無法找到真正的葬地。這可說是別出心裁,另有肺腑了。
傳世最著名的疑冢當然首推曹操,自宋代以來,曹操有七十二疑冢之說便風聞天下,但其實是憎惡曹操的人造出來的謠言。2009年末,河南宣布在安陽發(fā)現(xiàn)了曹魏高陵的消息,曹操墓中并沒有金玉珍寶等值錢的東西,連他平時使用的禮器如玉圭、玉璧也以石圭、石璧替代了。這和曹操躬行節(jié)儉、反對奢華,并主張“薄葬”有關。而先前被說成是曹操“疑?!钡?,經挖掘后確認,都是北朝(公元424至578年)王公大臣們的墓葬群。在那百多年間,東魏、北齊在磁縣、臨漳地區(qū)建都,大臣們找了這塊“風水寶地”作為埋骨之所,恰巧曹操的高陵也在此地。數(shù)百年后,朝代變更,后人只知道曹操,就把這大批墓地群指為曹操的“疑?!?。這真是歷史的嘲弄。
關于曹操疑冢另有個傳說,據(jù)《讀史方輿紀要》載,湖北漢川縣西一百四十里有個曹操疑冢,民間傳說曹操兵敗赤壁,逃到此地,叫兵士趕造一個冢墓,詐稱曹操已死,用以迷惑孫劉的追兵。這只是一個有趣的民間故事罷了。
曹操疑冢已是真相大白,但還有明太祖朱元璋的疑冢尚待解疑。
據(jù)張岱《陶庵夢憶》說,明太祖生前曾與劉伯溫等同上鐘山勘探陵位,大家都選中一個地方,即今之明孝陵。于是動工興建,建成之后,便把墓門封閉起來,從此無人知道墓穴方位。后來有人說,明太祖建的只是疑冢,他真正的葬身之地其實是由天慶觀改成的朝天宮(在南京水西門內),因秘密深埋,故無人得悉云云。真相如何?有待考古家證實。
與明太祖同時的還有富豪沈萬三之女的疑冢。相傳靈芝庵后有許多土堆,是沈萬三葬女之所。清人吳雷發(fā)有《小娘墳》詩云:“點點棲鴉樹影寒,鐘聲撩醒斷魂酸。玉魚珠鳳藏何巧,疑冢壘壘似阿瞞?!边@個富可敵國的沈萬三怕后人掘他愛女之墓,故意造出許多疑冢,這是完全可能的。
前些年有報道說,湖南汨羅山上有十二座屈原的墓,大小相等,均有石碑,上寫“故楚三閭大夫之墓”。何者為真,何者為假,抑或統(tǒng)統(tǒng)為假?至今仍是待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