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韋宏孔
盧燾 (1882-1949),號壽慈,壯族,生于今廣西環(huán)江縣明倫鄉(xiāng)一個普通農(nóng)民家庭,同盟會員,辛亥革命元老,云南講武學堂畢業(yè)(與朱德為同班同學),曾任湘黔聯(lián)軍總指揮、代理黔軍總司令、黔軍總司令、貴州省省長、滇黔聯(lián)軍總司令、滇黔桂聯(lián)軍總司令、總統(tǒng)府高等顧問和高級參謀、貴州抗日救國總司令、國家制憲委員、國大代表等職,參加云南“重九”起義及護國護法戰(zhàn)爭等,領(lǐng)銜國民黨陸軍上將。盧燾先生愛國愛民,一生為國家、民族、人民做了許多好事。
2014年11月20日,盧燾將軍統(tǒng)戰(zhàn)思想研究課題組一行13人,乘車從河池往貴州,沿著先生當年的足跡,開始了千里黔山尋忠魂之行。
這次行程的第一站是黔桂邊界黔貴公路友誼亭。1987年,為了紀念這條兩省人民友誼之路,黔南州民委、獨山縣人民政府與廣西河池公路總段、南丹縣人民政府共同在省界碑西側(cè)小山上下各興建友誼亭閣一座。上世紀80年代中期,我首次赴貴州收集《布衣將軍盧燾》一書的資料時,曾經(jīng)到過這里進行考察。先生在這里留下了不少動人的故事。
89年前,曾經(jīng)叱咤風云西南半壁江山的盧燾將軍,自從孫中山逝世后,退出了軍政界隱居貴陽,但他退休不退志,一直把解決當?shù)孛癖姷纳a(chǎn)生活、教育文化當作自己的首要任務(wù),特別是致力于西南交通建設(shè)。
1925年元月,當時貴陽駐軍頗多,盧燾向時任貴州省長彭漢章建議,以兵工筑路,開發(fā)黔桂間的公路交通。彭漢章表示同意,并由盧燾與廣西李宗仁聯(lián)系,廣西同意修建由柳州至宜山直達南丹六寨公路,貴州修建由貴陽至獨山麻尾公路與廣西銜接。當時,貴州還成立了路政督辦署,由盧燾負責一切路政事宜。
1926年,周西成就任第25軍軍長兼貴州省主席后,盧燾有心從旁協(xié)助周西成,希望他能振興貴州。周西成對盧燾也極為尊重,除了生活上特別關(guān)照之外,還聘盧燾為省軍政顧問。對于盧燾提出修路的方案,周西成大為贊同并采納,于1926年8月下令修建長約10公里、寬約3丈的貴陽環(huán)城公路,這是貴州的第一條公路。
1927年春,盧燾受周西成的委托,親自帶隊到香港買了一輛福特牌7座有篷汽車。當時在港友人都感到奇怪,貴州沒有公路,汽車怎么開得進去,都笑盧燾是辦蠢事。但是盧燾并不動搖,他到廣州征得時任廣東省長李濟深同意,雇其司機曹孝端將小車開到梧州,然后把小車從梧州用船運到柳州,再從柳州經(jīng)榕江運到三都??墒?,當小車運到三都的那夜,突然大雨不止,河水猛漲,載裝汽車的兩只小船被水浪涌進船內(nèi)而沉下江底。次日,雨過天晴,河水下降,盧燾便出賞200大洋,將沉船連車拉出水面,然后把汽車拆散,從三都開始用人挑、抬,輾轉(zhuǎn)十多天才到達貴陽。當曹司機把汽車全部復裝完畢后試車卻老不點著火,雖經(jīng)過反復地檢查,就是查不出問題來。后來,貴陽電廠技術(shù)員黃福成來看汽車時,與曹司機一起檢查出了小車發(fā)動機的問題所在。當小車突然轟隆隆地響起來時,現(xiàn)場的觀眾莫不驚喜歡呼。他們立即派人去請來盧燾,并將汽車開到省府門口,請周西成上車,沿著環(huán)城公路轉(zhuǎn)了一圈。當時周西成對曹孝端和黃福成二人大為贊賞,還給每人獎勵大洋100元。為了擴大宣傳效應(yīng),周西成還決定于3月上旬在新建的環(huán)城公路上,舉行一次汽車行駛演示活動。那時正值貴陽開運動會,汽車開到團坡運動場上去轉(zhuǎn)了幾圈,全場轟動。城里居民奔走相告,扶老攜幼上街觀看汽車飛跑。當時前來觀看演示活動的各界群眾將環(huán)城公路兩旁圍得水泄不通。這是貴陽有汽車之始,也是貴州的第一輛汽車。從此,貴州這個原始封閉的內(nèi)陸省份,開始逐步走向現(xiàn)代文明。
盧 燾
1928年春,貴陽經(jīng)龍里、貴定、都勻、獨山麻尾達廣西南丹六寨界的公路動工建設(shè),全長334公里。經(jīng)過兩年多的努力,該路已初具規(guī)模。為了加快兩省公路建設(shè)進度,1931年,盧燾又親自赴桂督促廣西盡快修建丹池公路,以銜接已通車的貴陽至獨山麻尾公路。次年秋,盧燾將年初因幫助云南煙土幫過境云南商人獎給他的2萬銀元全數(shù)送給廣西省政府作為建設(shè)丹池公路經(jīng)費。不久,黔桂公路完成了全線貫通。1933年秋,黔桂公路在黔桂交界處麻尾隆重舉行了全線通車典禮儀式,盧燾與桂、黔兩省最高領(lǐng)導李宗仁、王家烈及國民政府特派川黔桂實業(yè)視察專員胡畏三等出席,兩省領(lǐng)導在發(fā)言中都稱盧燾是“西南交通建設(shè)的組織者和推動者”。
在通車典禮儀式上,胡畏三還鄭重寫下了“西南動脈”的特別題詞。后來,為了紀念黔桂兩省人民的友誼,獨山、南丹兩縣政府在黔桂公路的交界處,樹立了4塊碑記:一是黔桂公路標志碑,該碑北面為貴州省界,南面為廣西省界;二是胡畏三題字碑;三是《會勘溝通黔桂交界馬路碑記》,記錄當時為修筑黔桂公路,黔桂兩省公路當局有關(guān)官員及技術(shù)人員會勘之事;四是黔省公路局局長熊杰為黔桂公路竣工撰寫的志序碑。此外,公路北側(cè)的鯉魚山崖上刻有王家烈題寫“界鎖黔南”4個大字,南側(cè)的龜山崖上則刻有李宗仁題寫的“康莊利民”4個大字。
丹池公路建成后,當?shù)厝私ㄗh南丹六寨車站起名為“壽慈車站”,以紀念盧燾為修建黔桂公路所作出的貢獻。盧燾知道后堅決反對。他說:“黔桂公路是千千萬萬黔桂人民所流的血汗,甚至犧牲了不少的生命而建成的,本人雖出了一點力,但微不足道。若車站以盧某命名,豈不是貪千萬人民之功為己功,怎能抬頭見人?”最后,當?shù)卣缓靡浴傲痹?,命名六寨車站?/p>
1936年的蔣桂戰(zhàn)爭,蔣介石用40個師圍困廣西的時候,為了減輕廣西方面的壓力,盧燾在黔桂交界一帶集結(jié)了舊部散兵1.5萬人,并于南丹就任“貴州抗日救國軍總司令”,形成了逼蔣抗日的態(tài)勢。為了激發(fā)全體將士反蔣抗日的決心,盧燾還寫下了豪邁詩句:
功在社會,德被人群;
黔南柱石,桂北藩屏;
聲譽遠播,舉世聞名;
事業(yè)不朽,典范猶存。
離開黔桂邊界友誼亭,我們前往位于貴陽云巖區(qū)延安西路二橋轉(zhuǎn)彎塘的盧燾先生蒙難處。
早已等候在那里的貴陽市委黨史研室宣教處和云巖區(qū)委統(tǒng)戰(zhàn)部的同志為我們作了詳細的講解。
那是1949年11月初,人民解放軍正以摧枯拉朽之勢從湘西挺進黔東,國民黨部隊節(jié)節(jié)敗退,偽貴州省政府望風西逃,貴陽一度出現(xiàn)真空。就在這個緊要關(guān)頭,為了全市免遭國民黨反動派“三光”政策的破壞,保護國家和老百姓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時年已近七旬、德高望重的盧燾,應(yīng)中共貴陽地下黨組織和廣大民眾的請求,以大無畏的革命精神,毅然出任了貴陽市民眾臨時治安委員會主任委員,帶領(lǐng)全市人民卓有成效地頂住了國民黨反動派的破壞。
然而,就在貴陽30萬各族人民正在準備迎接人民解放軍解放貴陽的時候,盤踞貴陽的蔣介石親信、國民黨第89軍軍長劉伯龍到會威脅要求籌集20萬銀元作軍餉,當即遭到了盧燾的斷然拒絕。14日清晨7時許,劉伯龍以開軍事會議的名義,派4名軍人用吉普車把盧燾騙到如今的貴陽市延安西路二橋轉(zhuǎn)彎塘公路旁活活殺害。就這樣,這位從廣西大山走出、轉(zhuǎn)戰(zhàn)南北、驍勇善戰(zhàn)、戎馬一生的三星布衣將軍,在黎明即將到來前血染貴陽大地,長眠貴州高原。
盧燾犧牲的噩耗傳來,貴陽全城震驚,萬民悲痛,人們義憤填膺!12小時后即當天晚上,人民解放軍的先頭部隊打進了貴陽,消滅了還殘留在城里的國民黨憲兵特務(wù)。15日上午,人民解放軍大部隊浩浩蕩蕩正式入城,貴陽宣布解放。在僅隔4天之后的18日,殺害盧燾的罪魁禍首——劉伯龍,被盧燾昔日的老部下、時任貴州省主席谷正倫在晴隆縣襲殺。
據(jù)《軍統(tǒng)最后的暗殺名單》一書披露,蔣介石在國民黨準備撤離大陸前夕,命令軍統(tǒng)頭子毛人鳳列出最后暗殺87位愛國民主人士中,盧燾赫然排在其中的第50位,可見先生被害不是偶然的,而是早有預謀。
那幾天,貴陽人民在歡慶解放的同時,也不忘了為貴陽解放而捐軀的盧燾先生,舉行隆重的悼念活動。省市兩級新政府聯(lián)合成立了黨政軍民學各界人士276人參加的“盧燾先生遇難治喪委員會”,與先生的家人家祭活動在一起,為期7天的悼念活動,累計參加悼念的各界群眾達5萬人以上,收到國內(nèi)外各界人士給先生送來的花圈、唁電、挽聯(lián)、挽詩、挽詞等共410多幀。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送的挽聯(lián)是“英雄不死,永志人心”,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李濟深發(fā)來唁電是“驚悉壽慈先生慘遭毒手,無任痛悼,特電致唁,并望節(jié)哀!”西南軍事聯(lián)絡(luò)員陳又新將軍在前往吊唁時,對盧燾兒子盧慈儀說:“我離開北京隨軍南下之前,朱總司令曾面示,貴陽解放后,要首先拜訪盧燾先生,向他問好,有關(guān)貴州及西南事務(wù),要多與盧燾先生商量。孰料,我到馬場坪時,就聽到盧老先生遇害了,心里非常難過?!?/p>
為了讓子孫后代永遠銘記盧燾先生的豐功偉績,1985年,貴陽市人民政府在先生的犧牲處公路北面動工興建了一座占地約140平方米的鋼筋混凝土的六角紀念亭,亭前兩邊柱子書寫著朱德原送給先生的挽聯(lián),亭檐下寫著“盧燾先生蒙難處”,亭中立著一塊約1.3米高、1米寬的石碑,碑文由中共貴陽市委第一任書記兼市長、時任貴州省副省長秦天真撰寫,碑文上方用陰刻大篆寫著“浩然正氣”4大字,下方正文為先生簡介。2004年,由于公路和街道的擴建延伸,蒙難處紀念亭遷移到現(xiàn)在的公路南面云貴山山腳下,以山為壁,緊靠大街人行道,占地約30多平方米,亭高5.4米,寬3.6米,亭上覆蓋著金黃色的琉璃瓦,亭內(nèi)除保留原紀念碑外,東西兩壁還增設(shè)陳列了盧燾先生及家人的8張大幅照片,亭門外左側(cè)分別立有“愛國主義教育點”和“貴陽市文物保護單位”兩塊大理石碑。而原亭址在公路中間的隔離帶里僅存一塊“盧燾先生蒙難處”的石碑。
站在亭前,一陣寒冷的山風習習吹來,望著眼前南來北往的車水馬龍和熙熙攘攘的人流,我不禁浮想聯(lián)翩,仿佛看到先生正在指揮著千軍萬馬從前面經(jīng)過,他那從容威武的高大形象,好似時刻在守護著貴陽的北大門,永遠見證著這座高原城市的繁華與榮耀……
接著,我們來到了位于觀山湖區(qū)貴陽國家高新技術(shù)產(chǎn)業(yè)開發(fā)區(qū)內(nèi)一座小山坡上的盧氏陵園憑吊。
盧燾先生與家人照
屹立在半山坡上的陵園大門,高約15米、寬約10米,橫額中書寫著“盧氏陵園”4個大字。在陵園大門的左邊坡半墻上,鑲嵌著一塊閃閃發(fā)光的銅制匾牌,上書“盧燾墓”“貴陽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觀山湖區(qū)委有關(guān)同志的陪同下,我們進入大門,走過一段平路之后,又登上百級臺階,便看見一座非常醒目的青磚紅瓦的涼亭。涼亭外的邊墻上,刻寫著盧燾先生的生平事跡。再上去一個轉(zhuǎn)彎道,即到達坡頂上的陵園。偌大的陵園,輕霧繚繞,環(huán)境清靜幽雅,古樹參天。
陵園占地約3畝,園內(nèi)全部鋪上大理石地板,盧燾先生墓及其母親墓、夫人墓自西向東一字排開,墓后砌有3米多高的圍墻,墓前是數(shù)十畝平坦開闊的耕地。墓南面一側(cè)還有一座氣宇軒昂的大涼亭,專供給前來瞻仰憑吊的人們小憩。墓北側(cè)立有3塊大石碑,分別刻有朱德、李濟深、楊勇、蘇振華、陳又新、陳曾固、秦天真等人悼念先生的唁電、挽聯(lián),先生墓簡介以及“貴陽市文物保護單位”字樣。墓前北角還擺放著兩組雕龍畫虎、工藝精湛的大石桌石凳。
在陵園內(nèi),我們聽取了觀山湖區(qū)委統(tǒng)戰(zhàn)部的同志對先生的事跡和陵園的來歷所作的介紹。
盧燾先生自從1913年隨滇軍入黔至1949年11月14日為革命犧牲的36年間,從大隊長到黔軍總司令到省長,一生為國為民,辦實事做好事,深得貴州各族人民的擁護和愛戴。盧燾犧牲后,先葬于貴陽市大西門外金鎖橋北側(cè)其母親墓地“慈母園”﹙今貴陽市婦幼兒保健院﹚內(nèi)。1956年,由于城市擴大,貴陽市人民政府將盧燾先生墓及其母親墓一同遷往離貴陽市城區(qū)40多公里外的貴遵公路旁的老陽關(guān)果木場內(nèi),修建了“盧氏陵園”,又稱“盧燾烈士陵園”。2006年,由于高速公路建設(shè),“盧燾烈士陵園”遷至今址,從市區(qū)有公交車直達陵園大門街邊。2009年,為了配合全國發(fā)展紅色旅游,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65周年,遼寧省大連出版社出版發(fā)行了《中華英烈墓》一書,該書所記敘的英烈,為1840年至1966年的127年間,從無數(shù)的革命先烈中選出的123位代表,共收錄的英烈墓有111座,其中盧燾墓也被收入其中。
60多年來,黨和國家對盧燾先生予以了高度評價,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追認盧燾為革命烈士,同時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也將盧燾確立為中央立傳烈士。
我們佇立在先生墓前,向先生致三鞠躬默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