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等
3歲。孩子上幼兒園了,看著他小小的堅強的背影,心中又喜悅又有點小小的心酸。離別了一整天,孩子看到你高興地奔過來,撲在你的懷里,跟你說:“媽媽,我想你了?!蹦且豢獭1е⒆泳拖癖е麄€世界。
6歲。孩子終于上小學了,這是多么值得紀念的事情,他的人生從此翻開了新的篇章,卻沒想到,這也是孩子離開我們的第一步。孩子已經對與你分開一天習以為常了,而且喜歡每天去學校。甚至,有時還會說:“媽媽,在家好無聊,沒有小朋友和我玩。”
12歲。孩子上初中了,有的開始上寄宿學校,一個月或幾個月回一次家,才能見上一次面。他們開始不再依賴你,甚至,喜歡和你對著干。你想幫他們做點事情,他們說:“媽媽,我自己來吧?!蓖蝗挥X得這句話讓我們覺得好失落,孩子是不是不再需要我們了?
18歲。孩子離開你去上大學,一年回來兩次?;貋淼膸滋烨?,家里的冰箱就裝不下了,準備了各種各樣他喜歡吃的東西??墒撬换貋砗湍愦騻€照面,就忙著和同學、朋友聚會去了。從此,你最怕聽到的一句話是:“媽媽,我不回家吃飯了,你們自己吃吧?!?/p>
大學畢業(yè)后,孩子留在了遠方工作,一年也難得回來一次。好不容易回來一趟,幾天就走了。那時,最盼望的就是孩子的電話,希望孩子對你說一聲:“媽媽,我很好,你保重身體。”這樣就足夠了。
孩子結婚了,回家的時間有一半勻給了你的親家,見面就更少了。你已經習慣只有老兩口在家,但是你最希望聽到的,還是孩子對你說:“媽媽,今年我回家過年啊!”
當孩子有了自己的孩子,我們已經不再是他們的家庭成員了,他們的一家三口,已經不包括我們在內了。我們慢慢習慣了這樣的日子。只是在閑來無事的時候,經常翻翻相冊,看看我們自己的一家三口。無論孩子身在何方,卻永遠是我們家庭中無可取代的一員。
我會告訴孩子:就算所有的路都行不通,還有一條路可以暢行,那就是回家的路……(佚名)
記得有一次,我家搬到了一個新環(huán)境,左鄰右舍都變成了陌生人,平時在樓道里見了也不說話。一天,母親帶著我到隔壁家去借鹽,雖然只借了一勺鹽,但母親還是千恩萬謝。我以為家里的鹽用完了,但回家之后赫然發(fā)現廚房里還有好幾袋鹽。我不解地問母親這么做是為什么,母親笑著說,等你長大了就明白了。沒過幾天,一位鄉(xiāng)下親戚送來兩只老母雞,母親收拾干凈之后,特地給上次借鹽的那戶鄰居送去了一只,因為上次去鄰居家的時候,她發(fā)現那家的女主人正懷著孕,需要補身子。
還有一次,家里明明擺著一捆大蔥,母親卻到樓下的鄰居家里借了一棵。沒過幾天,父親單位發(fā)了兩箱刀魚,母親就給樓下的鄰居送了一箱。漸漸地,左鄰右舍跟我家的人都非常熟了,叔叔阿姨大伯大嬸見了我,都跟我開玩笑,誰家要是有好吃的、好玩的,也總是想著我。
我這才明白了母親的良苦用心。原來,故意為之的借鹽、借蔥只不過是打開交際堅冰的鑰匙而已。有些時候,看似給人家添麻煩的求助也會成為交際的開端。
(摘自《時代青年》于丹/文)
韓美林先生是我國當今舉足輕重的大藝術家,別看已經年屆八十,卻依然童心未泯,像他的許多繪畫、雕塑等作品一樣,流露著童稚、童趣和童真。他說話風趣幽默還帶點俏皮,既干凈又脆生,還不乏浪漫色彩,讓人非常愛聽。
在一次訪談節(jié)目中,韓美林先生說起他和夫人之間一件最浪漫的事。有一次,他的夫人周建萍從外地回來,他去機場迎接。細心的他還精心準備了迎接的禮物。當夫人走下飛機以后,他雙手捧著禮物遞給了夫人。禮物很樸素,卻很獨特——一塊用紙巾包裹著的烤地瓜,上面插著一朵從路邊摘來的小花。當夫人手捧著這塊依然燙手的禮物時,樂不可支,非常開心,繼而,非常感動。這也許是她收到的最溫馨、最浪漫的禮物了。
韓美林先生說:“生活里面需要拌一點藝術的構思,不需要太多,一點就夠?!钡拇_,一塊普通的烤地瓜,插上一朵野花竟然生發(fā)出如此感人肺腑的浪漫;生活里,增加一點藝術色彩,絕不會枯燥乏味,定然能增添無窮的情趣和快樂。(摘自《松江報》趙盛基/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