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詠梅,李 晶
孫詠梅/大慶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黑龍江大慶163712);李晶/大慶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黑龍江大慶163712)。
語篇是完全不受句子語法約束的,但在特定的語境中能表達完整語義的自然語言單位。其存在的根本是在于構成語篇的各級單位之間分別在語義和結構上存在著關聯(lián),語篇因此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語篇連貫是語篇分析中最復雜最重要的內容之一。數(shù)十年以來,語言學家們從不同角度對語篇連貫進行了研究,而深層次的共性問題在于忽視了認知性。筆者認為,忽視隱性的深層次方面的因素的語言研究,是不完整的,也是不科學的。語篇連貫除了可以依靠銜接手段和語篇結構,還可依賴于心智上的連貫。因此,從認知角度分析語篇連貫是十分必要的,可彌補傳統(tǒng)的研究在隱形連貫機制方面挖掘的欠缺。
連貫是篇章語言學的兩個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來自于詞根—cohere,其意思是“粘合”、“凝聚”、“一致”、“緊湊”?!斑B貫”作為術語是Widdowson(1973)提出的。連貫是語篇成分中的各成分之間具有合乎邏輯的有機統(tǒng)一,是語篇生成和理解的基礎。語篇作為信息的載體是以連貫為前提的。連貫的語篇也并不一定具有銜接手段,也就是銜接手段不是語篇連貫的必要條件。請看下列例子。
例 1:A:Shall we go to the park tomorrow?
B:It may rain.
例2:甲:你家寶寶多大啦?
乙:我剛結婚。
在以上兩個例子中,并未運用任何銜接手段,兩個語篇確都缺少銜接手段,但都是連貫的。事實上,人們在實際的交際過程中,通常會對自己已知或熟悉的概念加以省略或者為達到某種交際效果將與所表達信息毫不相干的內容置于同一語篇進行干擾。要理解該種類型的連貫,就需要我們從認知角度分析話語。
認知性分析法是指交際者在自身體驗的基礎上通過認知作用、加工而得以形成的內化于人心智中的各種知識。當今的認知語言學家認為只有從認知角度解釋語篇連貫才是合理的、科學的。語篇連貫可分為顯性連貫和隱形連貫,換句話說,語篇的連貫除了可依靠顯性的銜接手段,還可以來于人們在心智上取得的連貫。Givon(1995)曾指出連貫是一種心理現(xiàn)象而不是語篇的特點。Brown和Yule認為連貫性產生于交際雙方的話語理解過程,是受話者的理解創(chuàng)造了語篇的連貫[1]。Beaugrand和Dressler認為連貫是將語義置于語篇,使其具有意義的心理操作過程的結果。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語篇連貫性的理解是語篇的接受者將自身的經驗、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作用于語篇中的信息的一系列的心智活動和認知推理。
理想化認知模型(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簡稱為ICM)是Lakoff于1987年所提出的認知理論術語,意為“知識得以組織的結構”??陀^世界是不存在ICM的,它是人類生活經驗的概念化。Lakoff認為,ICM是特定文化背景中說話人對某領域中的經驗和知識所作出的抽象的、統(tǒng)一的、理想化的理解,是建立于CM之上的一種更為復雜、整合的完型結構,具有格式塔的特征。(1987,P68)該理論的哲學基礎為體驗主義,其產生以人的身體經驗為基礎,通過概念化生化為民俗理論。認知語言學認為,人對世界概念化,概念化導致范疇化、圖式化的語法化,在“世界——經驗——概念化——范疇化——語言形狀化”的思變模式中,概念化的結局是ICM,其特點是體驗性、互動性、關聯(lián)性、普遍性、創(chuàng)造性、動態(tài)性、開放性等。ICM的關聯(lián)性涉及兩個方面:每個CM之間的關聯(lián)和每個CM中各成分之間的相互關聯(lián)(Ungerer&Schimid)。以經驗主義哲學為基礎的ICM理論,由于其概念化的特征、動態(tài)的語篇理解機制,更能揭示語言的本質。例如,
單句語篇My Love is a Red Rose?!皉ose”的ICM→ “愛情”、“美好”、“表白”、“思念”、“永恒”等。 語篇的接受者會結合自身的背景知識和想象力,將已知和未知的信息進行“搭橋”操作,體會作者的真實意圖和情感傳達。
當今的認知語言學家認為從認知角度分析語篇的連貫性更為合理。ICM比相似的框架、圖式、腳本等理論在內容要豐富,更加強調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因此對語篇連貫也更加具有解釋力,尤其是對缺少內部連貫手段的語篇具有指導意義。人類通過自身體驗、顯示感知和認知推理掌握事物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和諸多規(guī)律,從而形成不同的認知模型,即CM,進而建構成ICM。ICM是有數(shù)個CM構成的有機體,比單獨的CM更為基礎。ICM具有命題模型、意象-圖式模型、轉喻模型、隱喻模型,因為這些理想化模型的存在,我們才能更好地、更省力地理解客觀世界。ICM與語篇的關系可見下表:
例如
“枯藤 老樹 昏鴉, 小橋 流水 人家”
CM1+CM2+CM3+CM4+CM5+CM6=ICM→蒼涼、凄冷、孤寂
再例如
同學甲:“快叫老師,快叫老師!”
同學乙很驚訝:“你怎么了?有什么問題啊,看我能不能幫你解決?!?/p>
同學甲:“我終于要畢業(yè)啦!”
顯然,是兩個同學在“快叫老師”的認知模型上產生了分歧,因而造成了理解上的偏離。
每個CM都是由命題和結構共同構成的,命題即本體,屬于基本的概念層次,我們的背景知識就存在于本體之中。這些命題不是毫無關聯(lián)的,而是存在一定的邏輯關系,即結構。在詞匯層面上,語篇的任何兩個句子之間,句子內部各成分間的連貫不是建立在銜接手段上,而是依靠命題的激活。這與ICM的“體驗性”緊密相關。
語篇理解的過程伴隨著人們腦海中ICM和背景知識不斷地被激活。具有關聯(lián)性的語篇需要人們建立心智上的連貫,這就需要大量的調動認知運作,激活人們的相關知識,交際雙方的認知世界知識達成共鳴。
以下列語篇為例:
Beauty's where you find it
Not just where you bump and grind it
Soul is in the musical
That's where I feel so beautiful
Soul is in the musical.“魂藏在音樂里”,音樂可以給人帶來巨大的熱情。就像一個人重新又有了靈魂與生機一樣,只要音樂不死,靈魂就不死。
Magical,life’s a ball.“生活就像是個大舞臺”。這一句簡單的話可謂形象地給生活作以定義,每個人只需在人生的舞臺上做好自己,表演好自己的角色就可以了。
這兩句都是借助已知的概念系統(tǒng):人的靈魂是永恒存在的,舞臺是需要演員來表演的。
人類存在的特點決定人類始終是與外界世界是互動性的。語言活動,毫無例外,都是在某個特定的環(huán)境下發(fā)生的。由于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文化禮儀、受教育程度是不同的,人們的認知能力及認知事物的方式也是因人而異的。從個體心理角度來說,交際者的心理過程和交際目的也是有差異的。由于這種差距的存在,運用ICM來理解話語的需要就顯得更加迫切,因為ICM可以縮小人理解事物時認知能力上的差距,達成心智上的連貫并揭示語言的本質。只有在心智上具備了連貫性特征,那么被理解的語篇才是思路清晰、邏輯性強、具有條理性的。
人類在真實的交際過程中,通常會遵循語言運用的經濟原則,將已知的或熟悉的概念省略掉,即在交際的過程中,真正付出的交際量是小于交際者期待傳達的信息量的。這是因為在我們理解語篇時,人們會自動地將語篇與自身的認知世界聯(lián)系起來,使缺省的信息得以補充,語篇在此角度下是連貫的。
例如,Suzhou gardens are full of meaningful symbols,both natural and man-made:the bamboo we find so many of the Suzhou gardens represents the virtue of honesty as it is upright and shows nothing on its outside that is not on its inside;…There is also the painting with cranes near pine trees hanging in the garden pavilion.
在中國,松與鶴象征著長壽。假如沒有這個文化知識激活語篇受話者的理解過程,很難認定該語篇是連貫的。
例如,以下Ivanov的片段:
A:Two spades.
B:Pass.
C:Pass.
A:Two diamonds.
B:Pass.
C:Pass.
我們可以看出,這個例子的發(fā)生場景是三個人正在打撲克。在打撲克的過程中,參與者要做出各種各樣的手勢,而語言僅是一種附屬工具。文本的顯形連貫是通過詞匯的重復實現(xiàn)的。但是,顯性手段并不能保證文本的連貫性。我們必須清楚在“打撲克”這個語境下發(fā)生的事件及行為。即在該語篇中,我們應清楚 Two spades,Two diamonds和 pass都是什么含義。對于擁有這樣的背景知識的受話者,該語篇是連貫的。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語篇生成和理解的基礎就是語篇的連貫性。而僅從語篇的內部來分析語篇的連貫是片面的,從認知角度對連貫進行詮釋比其他方法更有效果。本研究不僅使了我們對語篇連貫的本質有了進一步的了解,而且也為語篇連貫性的研究提供了更切實可行的方法。
[1] Brown&Yule.Discourse analysis[M].Oxford: Blackwell,1983:199
[2] Berg,J.The relevant relevance.Journal of Prangrnntics[M].1991,16:411-425
[3] Lakoff.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Press
[4] 陳琪龍.認知語言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5] 桂詩春.新編心理語言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6] 黃國文.語篇分析概要[M].長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7
[7] 胡壯麟.語篇的銜接與連貫[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8] 楊忠,張紹杰.認知語言學中的類典型論[J].外語教學元研究,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