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舒夢,田海洋,劉夢真
(山東農業(yè)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山東 泰安271018)
我國是一個農業(yè)大國,“三農” 問題一直是黨和政府十分關心的問題。 農業(yè)和農村經濟的發(fā)展離不開資金的支持。 除了國有銀行和農村信用社等金融機構發(fā)放信貸外,隨著農村居民對于資金的需求不斷增加,民間借貸作為農村金融服務的一種補充形式,正有不斷發(fā)展擴大的趨勢。 農村民間借貸需求快速增長以及民間借貸手續(xù)相對簡單導致農村民間借貸趨于活躍。 但從借貸的規(guī)范性來看, 農戶借出資金有合約的占比為74.32%, 其中56.76%僅是通過口頭約定,而25.68%的借貸農戶無任何合約(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2012);從借貸的來源來看, 農村居民借貸選擇農村金融機構的只占13%,自籌和向親朋好友籌借的占67%,通過其他借貸解決的占20%(牛蘊、劉士禮,2011);從信貸資金的用途來看,無論是低收入還是高收入的農戶,生產性借貸所占比重低于40%, 消費性借款在總借款中的比重都在60%以上,消費性借貸是農戶的主要用途(孫善俠,2008)。隨著農村民間借貸的增長,由此引發(fā)的安全問題亟待重視。 在農村借貸活動中,民間借貸逾期貸款多,由此引起很多糾紛,影響很大(曹力群,2000;溫鐵軍,2001)。
與民間借貸相比,金融機構貸款對于農村經濟的支持呈衰減之勢。 從金融機構的角度來看,農村信貸市場存在信息不對稱、抵押物缺乏、特質性成本與風險、非生產性借貸四大問題, 這些問題是任何自上而下的金融機構都無法解決的; 而沒能克服這四大基本問題的農村信用社,事實上早已在追求商業(yè)化目標,將大部分資金貸放到非農業(yè)部門(周立,2006)。由此導致農村金融機構消費信貸業(yè)務發(fā)展嚴重滯后, 農村居民的消費性資金需求很難從正規(guī)的金融部門取得貸款(劉慶君,2004)。從農戶的角度來看,銀行貸款門檻高、手續(xù)繁雜,貸款結構單一,只注重對種植業(yè)的貸款,對發(fā)展家庭其它經營支持不夠。另外,農村信用社小額信用貸款核定額度偏低,不符合農村耕種需求(傅祖宏,2003)。
農村居民借貸的活躍是農村經濟繁榮的集中體現,也是農村社會發(fā)展的必然產物。 為規(guī)范和加強農村借貸的管理,必須準確把握農村居民借貸活動的意愿,厘清農村借貸的影響因素,在此基礎上,才能消除農村借貸的阻滯因素,促進農村經濟的健康發(fā)展。本文通過對山東省濰坊、臨沂、濟寧三市農村居民借貸意愿的調查,利用Logit模型來研究農村居民的個人特征(如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等)、家庭特征(如家庭人口數、人均年收入和家庭工作性質等)以及政策認知(對農村信貸政策的了解、信貸環(huán)境等)等對農村居民借貸意愿的影響,找出影響農村借貸發(fā)展的因素, 為決策者設計農村信貸的機制和政策提供理論依據。
本文研究數據來源于項目組成員在2013 年1~2 月份在山東省濰坊市、臨沂市、濟寧市的實地調查。 選擇三市進行調查主要基于區(qū)域經濟發(fā)展水平和地理位置差異綜合考量。 濰坊市位于山東省東部沿海地區(qū), 經濟發(fā)展水平較高;臨沂市和濟寧市位于山東省中南部,經濟發(fā)展水平相對較低。 這樣就兼顧了經濟發(fā)展水平和地域差異,增大了樣本的覆蓋面,有利于全面研究農村居民借貸意愿及其特征。 調查內容包括農村居民借貸意愿、農村居民的個人特征、家庭特征和對借貸政策的認知情況等。 調研采用調查問卷的形式,共發(fā)放問卷400 份,收回385 份,剔除填寫錯誤的樣本(例如前后矛盾、信息嚴重殘缺等),有效問卷327 份。
1、從農村居民個人特征來看,被調查者中年齡多在21-60 歲之間,60.86%的被調查者年齡在30~50 歲,以青壯年為主。 其受教育程度以初中和高中水平為主, 占到總體樣本的54.12%,文化程度多處于中等水平;受訪者男性占71.56%,女性占28.44%。
2、農村居民家庭特征方面,受訪農村居民家庭人口數平均為3.84 人, 家庭成年勞動力人數為2.38 人。50.15%的被調查對象以農業(yè)收入為主,18.04%的被調查對象以非農經營收入為主,28.13%的被調查對象以工資性收入為主。 全家日常生活消費支出多集中在1~2 萬元,這一消費支出的人群占到被調查對象的47.40%。 在所有的被調查對象中,86.85%的被調查者有存款, 只有13.15%的被調查對象沒有存款。 在擁有存款的被調查對象中, 存款數量在1 千~1 萬元之間的占34.63%,1 萬~5萬之間的占43.82%,5 萬~10 萬之間的占10.25%,10 萬以上只占6.71%。 78.45%的家庭儲蓄在1 千-5 萬元之間。
3、 從農村居民對借貸政策的認知情況來看,39.14%的農村居民不了解農村借貸政策,40.98%的農村居民對農村借貸政策一般了解,18.35%的農村居民了解農村借貸政策,只有1.53%的受訪對象表示對該政策非常了解。
4、 從影響農村居民的借貸活動的原因統(tǒng)計來看,在受訪者中,55.35%的人不愿意借貸, 其主要原因37.92%嫌麻煩,18.96%的人認為沒有必要,15.29%人不習慣。 被調查對象之所以愿意通過非金融渠道有息借款的主要原因是:56.88%的人認為,非金融渠道有息借款“方便及時”,9.79%的人認為“不需要抵押擔?!?,6.72%的人認為“借款額度和借款期限符合需要”。 由此可見,方便靈活、手續(xù)簡便以及符合需要等因素,成為促使農村居民轉為非金融渠道有息借款。
農村居民借貸意愿受多重因素的影響, 這些影響因素既有農村居民個人特征、農村居民家庭特征方面,也有農村居民對于農村信貸政策認知方面, 同時還有現有農村信貸制度設計方面的影響。 由于農村居民借貸意愿這一被解釋變量存在“愿意”、不愿意”二種選擇,我們采用二元logit 離散選擇模型進行分析。 假設農村居民“不愿意借貸=0,愿意借貸=1”,以愿意借貸的機率與不愿意借貸的機率比的對數為被解釋變量L:
由此建立Logit 回歸方程為:
式中,pi 為某事發(fā)生的概率,在此指農村居民愿意借貸的概率,即“愿意借貸=1”發(fā)生的概率,xj(j=1,2,3…k)表示上述三類因素中第j 個自變量,k 為解釋變量個數。為常數項,(j=1,2,3…n)為解釋變量的回歸系數,為隨機誤差項。
本文主要從農村居民個人特征、 農村居民的家庭特征和農村居民認知狀況三個方面選取變量,相關變量的特征賦值、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結果即預期變動方向見表1。
表1 模型解釋變量選擇及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
1、在農村居民的個人特征方面,本文選取農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X1)、性別(X2)、年齡(X3)三個變量來反映其基本個人特征。 預期農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其農業(yè)生產及經營的規(guī)模越大,對資金需求也越大,對農村信貸的意愿越強;農村居民年齡越大,由于固有的傳統(tǒng)觀念以及經濟活動參與度下降,越不傾向于進行借貸;對于性別而言,男女差別不大,預期方向無法確定。
2、在農村居民的家庭特征方面,本文選取家庭人口數(X4)、家庭收入來源(X5)以及家庭日常生活消費支出(X6)三個變量來反映農村居民家庭特征。 預期家庭人口數越多,參與經濟活動的活躍度越大,進行農村借貸的愿望越強烈;家庭收入對農業(yè)的依賴性越強,其進行借貸的可能性及意愿就越?。患彝ハM數量越大,其進行借貸的意愿越大。
3、在農村居民對于借貸政策的認知方面,本文選取農村居民對于農村借貸政策的了解程度這一變量(X7),農村居民對現行農村借貸政策了解程度越深,則會較為熱情的響應,其進行借貸的積極性越大。
利用課題組調查問卷的數據,采用eviews6.0 統(tǒng)計軟件對山東省農村居民借貸意愿的影響因素進行l(wèi)ogit 模型分析,回歸結果見表2。 從模型的估計結果來看,模型的整體顯著性LR 檢驗值為43.61(p 值=0.00),模型通過整體顯著性檢驗,因此可以作為判斷和分析各因素作用大小和方向的依據。
表2 模型估計結果
從表2 的模型估計結果可以看出, 不同類型的變量對于農村居民借貸意愿的影響程度和影響方向各不相同。
1、農村居民個人特征對其借貸意愿并沒有顯著的影響。 從表2 可以看出,年齡、性別以及受教育程度這三個變量的顯著性均沒有達到5%, 這說明農村居民個人特征對于其借貸意愿的影響并沒有統(tǒng)計意義上的顯著性。但從模型參數上也可以看出,被調查者年齡越大,其借貸意愿越低,這與我們前面的假設是一致的;男性的借貸意愿低于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借貸意愿越低,這與我們前面假設的影響方向有所不同。
2、農村居民家庭人口數以及日常生活消費支出對其借貸意愿有十分顯著的正向影響。 農村居民家庭人口數這一變量在模型中通過5%的顯著性水平的檢驗且系數為正。 由此可見,農村居民家庭人口數越多,其借貸意愿也越強烈, 這一結果與預期相符。 農村居民消費支出通過了5%統(tǒng)計水平的顯著性檢驗,且系數為正。 這也表明農村居民消費支出越大,說明其經濟活躍度越大,需要通過借貸來彌補其消費支出所形成的虧空以及其他經濟活動的支出,這與前文的預期相符。 另外,從模型估計結果來看, 農村居民的收入來源對于農村居民的借貸意愿并沒有顯著的影響。
3、農村居民對現行農村借貸政策的了解程度對其借貸意愿有顯著性正向影響。 農村居民對現行農村信貸政策的了解程度這一變量在模型中通過了1%的顯著性水平檢驗, 且系數為正。 這也表明對借貸政策了解的程度越高,其參與借貸的意愿越高,這與前文的預期相符。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農村居民家庭人口數、家庭日常生活消費支出是影響借貸意愿的重要因素, 這為相關的金融機構提供了其業(yè)務方向。 由于農村居民對現行農村信貸政策的了解程度對其借貸意愿有顯著性正向影響,這就要求政府和金融機構要加強對借貸政策的宣傳力度,提高農村居民對農村借貸的認識與了解,提高農村居民的借貸意愿。 另外,從調查問卷的統(tǒng)計結果來看,影響農村居民借貸的主要因素是從正規(guī)農村金融機構中借貸的手續(xù)繁瑣。 因此, 在保障金融機構經營安全的前提下,如何簡化農村居民借貸手續(xù),安全快捷地為農村居民辦理貸款,還需要從制度上進行金融創(chuàng)新,從工作上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水平。
[1]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中國農村居民經濟狀況報告[R],2012.8.
[2]牛蘊,劉士禮.透視農村居民貸款意愿下降 自籌和民間借貸占近九成[N].金融時報, 2011-4-21.
[3]何廣文.從農村居民資金借貸行為看農村金融抑制與金融深化[J]. 中國農村經濟,1999(10):42-48.
[4]孫善俠.農戶借貸行為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5]曹力群.農村金融體制改革與農戶借貸行為研究[R].課題報告,2000.
[6]溫鐵軍.農戶信用與民間借貸研究:農戶信用與民間借貸課題主報告[R].中經網50 人論壇,2001-6-7.
[7] 周立.三次農村金融改革評述[J]. 銀行家,2006(3):114-117-
[8]劉慶君.對黃南州農村牧區(qū)民間借貸情況的調查[J].青海金融,2004(12): 25-27.
[9]傅祖宏,張月蘭.關于當前金融支持涉農企業(yè)發(fā)展的思考[J].新疆金融,2003(4):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