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粒細胞缺乏的惡性腫瘤患者醫(yī)院感染的病原菌及耐藥性分析

    2014-12-23 00:55:32段華新肖佩玲
    關(guān)鍵詞:粒細胞兒科病原菌

    彭 浪,段華新,楊 揚,肖佩玲,李 薇,周 明,譚 熹

    (湖南師范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湖南省人民醫(yī)院血液科,湖南長沙 410005)

    隨著放、化療、分子靶向治療、生物免疫治療等醫(yī)療技術(shù)和方法的發(fā)展,惡性腫瘤病人的生存期得到一定的延長。但腫瘤患者本身免疫力低下,加上各種治療尤其是化療后,多有不同程度的血液學抑制。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越低的患者越容易合并感染[1],了解該類患者醫(yī)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情況及對抗生素的耐藥情況,及時合理給予抗感染治療至關(guān)重要。本研究回顧性分析了2011年1月~2013年7月期間我院血液腫瘤科和兒科的99 例惡性腫瘤粒細胞缺乏階段醫(yī)院感染的臨床情況、病原菌分布及藥敏試驗結(jié)果,擬為今后該類患者的抗感染治療提供一定經(jīng)驗及依據(jù)。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湖南省人民醫(yī)院血液腫瘤科、兒科2011年1月~2013年7月期間的99 例醫(yī)院感染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經(jīng)病理學或細胞學診斷為惡性腫瘤(包括血液系統(tǒng)惡性腫瘤),血常規(guī)檢查示中性粒細胞<0.5 ×109/L,感染期間留取標本行細菌培養(yǎng)及藥敏試驗,根據(jù)衛(wèi)生部《醫(yī)院感染診斷標準》診斷為醫(yī)院感染。入組患者男性71 例,女性28 例,年齡4個月~76 歲,中位年齡36 歲。其中急性白血病53例,慢性粒細胞白血病7 例,淋巴瘤6 例,再生障礙性貧血4 例,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癥3 例,肺癌11 例,結(jié)直腸癌7 例,其他共8 例。

    1.2 操作方法

    根據(jù)患者臨床癥狀及診斷標準,在未開始應(yīng)用抗生素前,取患者的痰、咽拭子、血、尿、糞、局部病灶分泌物等標本按照操作規(guī)范進行送檢。如在抗生素應(yīng)用過程中再次體溫升高或癥狀加重,需反復多次留取培養(yǎng)標本。檢測儀器為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2-60 和天地人公司TDR-3008。細菌分離、培養(yǎng)、鑒定按《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進行,藥敏試驗采用K-B 紙片擴散法,結(jié)果判定按美國臨床試驗室標準化委員會(NCCLS)2010—2013年版的標準。質(zhì)控菌株為大腸埃希菌ATCC35218,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25913,銅綠假單胞菌ATCC27853,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03,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均購自衛(wèi)生部臨床檢驗中心。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應(yīng)用SPSS11.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 <0.05 為有統(tǒng)計學差異。

    2 結(jié)果

    2.1 標本數(shù)和檢出率

    2011年1月~2013年7月,醫(yī)院檢驗科接收標本117631 例次,陽性標本11280 例次,陽性率為9.59%;血液-腫瘤科送檢標本2957 例次,陽性標本200 例次,陽性率為6.76%;兒科送檢標本46979 例次,陽性標本2334 例次,陽性率4.97%;兒科與血液-腫瘤科患者陽性率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 <0.05),兒科患者陽性檢出率低于成人。粒細胞缺乏合并醫(yī)院感染的患者送檢標本共487 例,99 例檢出病原菌,陽性率為20.33%。

    2.2 感染部位

    99 例患者共檢出114 株病原菌,7 例出現(xiàn)混合感染,其中最多為1 例患者同時檢出4 種病原菌,包括肺炎克雷伯菌、格高菲腸桿菌、鮑曼不動桿菌、產(chǎn)氣腸桿菌,4 例同時檢出3 種細菌,1 例同時檢出2種細菌。其中,呼吸道感染最常見,為62 例次(54.4%),其次為血液系統(tǒng)24 例(21.1%),其余感染部位包括泌尿系、手術(shù)切口、肛周、骨髓等。

    2.3 病原菌與疾病類型構(gòu)成

    114 株病原菌中,來源于急性白血病患者共60株,肺癌患者12 株,還有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淋巴瘤及其他腫瘤。99 例患者中,年齡超過60 歲的13例,化療患者63 例,行PICC 置管的患者51 例,使用免疫抑制劑者5 例。

    2.4 病原菌類型及分布

    114 株病原菌中,以革蘭氏陰性菌(G-)為主,共81 株(71.1%),產(chǎn)ESBLs 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別檢出6 例(21.4%)和3 例(21.4%);其次為革蘭氏陽性菌(G+),共22 例(19.3%);其余為真菌,共11 例(9.6%),其中三例因?qū)嶒炇覘l件無法明確分類,但菌落計數(shù)>40%,故認為有臨床意義。詳見表1。

    2.5 主要病原菌對抗生素的耐藥率

    2.5.1 G-菌對抗生素的耐藥率 G-菌對青霉素類、喹諾酮類、第一、二代頭孢菌素及部分氨基糖甙類藥物耐藥率均高于40%,對阿米卡星、頭孢吡肟、米諾環(huán)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碳青酶烯類耐藥率低于10%。大腸埃希菌耐藥嚴重,21 種抗菌藥物中,耐藥率高于50%的共10 種。詳見表2。

    2.5.2 G+菌對抗生素的耐藥率 G+菌對青霉素類、大環(huán)內(nèi)酯類、磺胺類抗生素耐藥率高。葡萄球菌對青霉素100%耐藥。未檢出耐替考拉寧、萬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的葡萄球菌。詳見表3。

    表1 114 株病原菌類型及構(gòu)成比

    表2 主要G -菌對抗生素耐藥率,株(%)

    表3 主要G +菌對抗生素耐藥率,株(%)

    2.5.3 真菌對常見抗真菌藥物的耐藥率 8 例分類明確的真菌中檢出耐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菌株數(shù)分別為3 例(37. 5%)、2 例(25%)、1 例(12.5%),未檢出耐5-氟胞嘧啶、兩性霉素菌株。

    2.6 抗生素使用及轉(zhuǎn)歸

    99 例患者抗生素使用率100%,單用48 例(48.5%),二聯(lián)42 例(42. 4%),三聯(lián)及以上9 例(9.1%)。99 例患者中90 例發(fā)熱,95 例治愈或好轉(zhuǎn),2 例死于感染性休克,2 例自動出院。

    3 討論

    惡性腫瘤患者本身免疫力低下,疾病特點決定了需多次入院治療,加之抗腫瘤藥物、激素及抗生素等藥物的反復使用以及手術(shù)創(chuàng)面、靜脈置管等可導致患者黏膜受損,破壞其保護呼吸道、消化道的生理屏障,導致菌群失調(diào),從而使惡性腫瘤患者較其他疾病患者的醫(yī)院感染明顯增高[2,3]。而多種治療后繼發(fā)的白細胞低下是導致該類患者感染的主要因素[4],本研究中入組病例均為粒細胞缺乏患者,感染風險更高。

    從統(tǒng)計結(jié)果看,血液-腫瘤科和兒科送檢標本陽性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 <0.05),兒科患者陽性檢出率低于成人。這可能與兒科患者依從性較差,不能正確留取標本等有關(guān),如不能配合留取深部痰、中段尿等,從而影響標本質(zhì)量。

    表1 顯示,本組病例中呼吸道感染最多,占54.4%,這與國內(nèi)相關(guān)文獻報道相符[5]。其原因主要由于惡性腫瘤患者化療后抵抗力低下,粒細胞缺乏階段需長期住院觀察及治療,增加醫(yī)院感染風險。多數(shù)晚期腫瘤患者一般情況差,合并癥多,需長期臥床休息,也增加了呼吸道感染的幾率。且腫瘤患者探視人員多,流動性大,影響了病房空氣質(zhì)量[6]。其次為血液系統(tǒng)感染,占21.1%。這與本組患者中急性白血病患者較多有關(guān),表2 顯示58 株病原菌來源于急性白血病患者,占52.6%,白血病患者化療密集且強度大,血液學抑制明顯,粒細胞缺乏使機體抵抗力極度降低,從而增加了敗血癥的發(fā)生幾率[7]。

    本組研究114 株病原菌中,大多為條件致病菌,與國內(nèi)外報道一致[8,9].G-菌以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銅綠假單胞菌為主。產(chǎn)ESBLs 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產(chǎn)分別檢出6 例(21.4%)和3例(21.4%),與國外報道[10]一致,但低于國內(nèi)相關(guān)報道[11]。G+菌以葡萄球菌、鏈球菌為主,鏈球菌比例較高,高于文獻報道[11],其原因可能與本組研究的痰標本明顯多于血液標本的有關(guān)。與近年來的報道有所不同[12],本組研究的真菌比例為9.6%,并未占感染病原菌首位或超過G+菌,其原因一方面可能與標本送檢率有關(guān),另一方面與送檢的標本質(zhì)量有關(guān)。

    耐藥率統(tǒng)計結(jié)果提示G-對阿米卡星、頭孢吡肟、米諾環(huán)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碳青酶烯類耐藥率低,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對喹諾酮類、利福平耐藥率低,未檢出耐替考拉寧、萬古霉素、利奈唑胺的葡萄球菌。真菌未檢出耐5-氟胞嘧啶、兩性霉素菌株。對經(jīng)驗性選擇抗感染藥物有一定指導意義。值得關(guān)注的是,雖然本研究中真菌檢出率偏低,但國內(nèi)外多項研究均表明長期住院患者的深部真菌感染率日趨增高,白細胞低下、低蛋白血癥、廣譜抗菌素、激素和免疫抑制劑均是真菌感染的易感因素[13,14],這些均是惡性腫瘤患者面臨的問題,因此臨床醫(yī)生必須重視真菌感染的病原學檢查并合理給予治療。

    實際臨床工作中,醫(yī)生對于醫(yī)院感染的患者首先采取的是經(jīng)驗性用藥,因此了解醫(yī)院病原菌分布規(guī)律及對于常用抗菌藥物的敏感性非常重要[15]。結(jié)合本研究結(jié)果,粒細胞缺乏的惡性腫瘤患者的醫(yī)院感染病原菌多為條件致病菌,且對常用抗生素耐藥嚴重。粒細胞缺乏患者極易發(fā)生醫(yī)院感染,增加病原菌送檢率,根據(jù)當?shù)丶氨締挝坏牟≡植技澳退幥闆r合理選用抗生素,對于該類患者的抗感染治療有積極意義。

    [1]張燕香,魏蓉,孟月生.惡性血液病合并感染臨床分析[J]. 中華感染控制雜志,2009,7(8):255-260.

    [2]Turney BW,Reynard JM,Noble JG,et al.Trends in urological stone disease[J].BJU Int,2012,109(7):1082-7.

    [3]周宏,任玲,鄭雯,等. 惡性血液病醫(yī)院感染目標性監(jiān)測及感染相關(guān)危險因素研究[J]. 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7,17(16):6572-6592.

    [4]張曉燕,解立新,李文惠. 腫瘤死亡患者醫(yī)院感染與抗菌藥物使用分析[J. 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1,11 (1):562-571.

    [5]趙君操,張文周,許青霞.2007—2009年腫瘤醫(yī)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藥性調(diào)查分析[J]. 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15):3212-4.

    [6] Siegel R,Naishadham D,Jemal A. Cancer statistics,2012. CA Cancer J Clin. 2012;62(1):10-29.

    [7]Aoun M,Crokaert F,Paesmans M,et al. Imipenem versus targeted therapy in cancer patients[J]. Int J Antimicrob Agents,1998,10(4):263-270.

    [8]王瑞臣,沈鉞,楊又力,等.926 例醫(yī)院感染現(xiàn)患率及抗菌藥物應(yīng)用調(diào)查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8,18(1):89-91.

    [9]Sharifi Aghdas F,Akhavizadegan H,Aryanpoor A,et al. Fever after pereutancous nephrolithotomy:contributing factors[J]. Surg Infect(Larchmt),2006,7(4):367-71.

    [10]Nakamura K,Tobiume M,Narushima M,et al.Treatment of upper urinary tracr stones with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lithotripsy(ESWL)Sonolith vision[J].BMC Urol,2011,11:26.

    [11]張旭華,曹培國.惡性腫瘤患者合并感染的臨床分析[J]. 中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0,35(11):1183-1188.

    [12]林展,嚴浩林,朱海生,等. 腫瘤住院患者醫(yī)院感染病原菌類型及耐藥性分析[J]. 中國病原生物學雜志,2012,7(11):858-863.

    [13]吳興平,張琳,譚肖鵬,等. 癌癥患者痰培養(yǎng)常見菌譜及其耐藥性分析[J].癌癥,2007,26(12):1336-1338.

    [14]Flowers CR,Seidenfeld J,Bow EJ,et al. Antimicrobial prophylaxis and outpatient management of fever and neutropenia in adults treated for malignancy: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J]. J Clin Oncol,2013,31(6):794-810.

    [15]俞云松.細菌耐藥的流行現(xiàn)狀及防控對策.[J].中華臨床感染病雜志,2010,3(3):129-133.

    猜你喜歡
    粒細胞兒科病原菌
    杧果采后病原菌的分離、鑒定及致病力研究
    經(jīng)方治療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引起發(fā)熱案1則
    兒科專欄
    兒科常見病,貼敷更有效
    MALDI-TOF MS直接鑒定血培養(yǎng)陽性標本中的病原菌
    圓夢兒科大聯(lián)合
    兒科醫(yī)聯(lián)體的共贏思路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綜合征的治療進展
    誤診為嗜酸粒細胞增多癥1例分析
    殼聚糖對尿路感染主要病原菌的體外抑制作用
    启东市| 盐池县| 广平县| 承德县| 左贡县| 满洲里市| 蒙自县| 达日县| 集贤县| 神池县| 桦南县| 镇平县| 萝北县| 金川县| 临潭县| 乾安县| 凉城县| 新竹县| 方正县| 静乐县| 南郑县| 桑植县| 汶川县| 大新县| 工布江达县| 富民县| 新乡市| 安丘市| 文成县| 松潘县| 寻乌县| 比如县| 田东县| 嘉义市| 吉水县| 彰化县| 山阴县| 思南县| 木兰县| 许昌县| 夏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