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碩,張 瓊,劉 歡,李思民,王 直
(1.成都理工大學 能源學院,四川 成都610059;2.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石油工程學院,山東 青島266580;3.成都理工大學 沉積地質研究院,四川 成都610059;4.吉林油田分公司勘探開發(fā)研究院,吉林 松原138000)
三維地震勘探技術是集物理、數學、計算機技術為一體的綜合性應用技術,能夠將地下圖像更加清晰地、直觀地展現(xiàn)出來,同時能夠更加科學地對油層位置進行預測、隨著三維地震勘探技術應用的不斷增加,三維地震勘探技術已經成為現(xiàn)代石油、天然氣、煤炭等地下礦產勘探的重要勘探技術.[1-4]將一些屬性體如相關數據體、方差體用構造解釋中,可視化技術和虛擬現(xiàn)實技術使解釋精度大大提高,使解釋的結果更完整更準確.[5]
葉三撥油田目前已投入開發(fā)葉21斷塊和官74斷塊,日產油34.72t,含水83.7%,累計產油6.8128×104t,已進入高含水開采階段;葉三撥油田東北部是孔東大斷層,南部臨近南皮凹陷,構造位置有力,但較大范圍還未完全認識,還有1120×104t的未動用儲量需要進一步滾動勘探;研究區(qū)內油藏成藏規(guī)律復雜,認識不精細,2008年重新采集和處理的葉三撥地震資料,品質有了明顯的提高,所以開展了對該區(qū)全方位的綜合地質研究.
此次構造解釋工作是對研究區(qū)六套目的層進行三維構造解釋,以構造解釋成果為基礎,開展后續(xù)儲層評價及預測工作,為綜合地質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據及建議.
在區(qū)域地質綜合研究的基礎上,用層序地層格架加以控制,分析六套地層或油層的地質特征及其在測井資料和地震上的響應特征,分析其含油氣性,研究流體對測井資料及地震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對比與調整單井井旁地震子波與理論子波合成記錄,選取較合適的地震子波和頻率.考慮測井數據的誤差,可適當調整AC曲線參數,對層位進行精細標定.標準井標定后對工區(qū)內多井進行聯(lián)合標定,選井原則:要控制全區(qū)且分布均勻.
結合追蹤的層位信息與標定的時深關系,建立控變速度模型.將各時間域的T0層位通過控變速度模型時深轉換,最終導出深度構造圖.
研究區(qū)受北東向張扭應力作用,形成以北北東向、北東東向及北東向為主,部分斷層為南北向、近東西向的張性正斷層.
我們利用新方法、新手段、新技術提高斷層解釋的精細性與準確性.
圖1 精細構造解釋流程圖
我們運用相干體、二次曲率、三維可視化等先進技術對斷層進行精細解釋,解釋三級以上斷層,明確各斷層的斷點位置,研究斷層的形成過程.描述各級斷層的斷層要素,如斷層展布情況、斷層性質、斷層走向、橫縱斷距、斷層傾向等.
最終解釋斷層50條,延伸長度大部分都超過1km,主控斷層6條,F(xiàn)1、F2、F3、F4、F18、F41,落差大于130米,根據斷點組合結果,剖面上斷層的組合關系有平行分布型、對掉型(地壘地塹)、“Y”字型、截切型、“人”字型等.
圖2 主控斷層展布
層位標定是地震資料解釋和儲層橫向預測的前提和基礎,是鉆井和地震間的橋梁.[6]選取工區(qū)內鉆遇地層較全、深度較大的井,采用Landmark中Syntool模塊,對葉22、女20等25口井制作人工合成地震記錄,對地震反射層進行精細標定和校正.為保證標定的準確性,選取標志層時注意應用了本區(qū)沙三段底的角度不整合面的反射特征進行了初始時間校正.對合成記錄與井所在地震剖面相對比,結果是波組關系良好(圖3).
圖3 葉22井及葉2井合成記錄
研究工區(qū)地質情況復雜斷層較多,地震資料解釋難度大,為了準確合理的進行構造解釋,我們充分發(fā)揮解釋工作站的優(yōu)勢,在精細層位標定的基礎上,采用先進的軟件和解釋方法.
(1)確定幾條連井地震剖面,觀察地震波在剖面上大體形態(tài),然后卡準地震同相軸在各井位處的特征,分析斷層對井間地震同相軸的影響,拓展解釋井間層位;
(2)抽取Line,Trace地震剖面,顯示解釋層位投影到剖面,分析各投影點之間的同相軸變化規(guī)律,遵循由易入難、由稀變密的原則,逐步解釋,并在此過程中邊解釋邊修改已解釋的剖面;
(3)與此同時,打開SeisWorks/MapView 模塊,實時顯示所追層位的俯視圖,檢驗校正解釋結果;
(4)解釋過程中,采用由粗到細的原則,先解釋100Line×100Trace,確定所追層位在全區(qū)范圍內閉合后,再穿插加密,如此做是為了了解層位在全區(qū)的展布,這樣可減少解釋過程中的錯誤修改次數,待到層位解釋加密2×2后,達到解釋精度進行時深轉換.
為提高了地震地質解釋的可靠性和準確性,我們盡量發(fā)揮三維資料的優(yōu)勢,還采用了比例放大、多窗口、軟件聯(lián)作等方法.
速度資料作為地震資料解釋非常重要的參數,是鉆井與地震的紐帶,速度資料準確與否決定著構造圖能否準確地反映地下構造形態(tài).因研究區(qū)構造復雜,斷裂較多,時深關系難以統(tǒng)一,無法采用線性平均速度的方法得到地下構造形態(tài),因此結合地質資料,制作25口井人工合成地震記錄,標定出精確的時深關系,利用Landmark軟件DepthTeam Express模塊,結合地震資料建立了空間速度場(圖5),最終運用TDQ R5000模塊對T0層進行時深轉換.
圖4 速度場3D演示
由于研究工區(qū)面積大、地層復雜、變速度等特點,必須對解釋層位進行井深校正.利用Landmark軟件Z-Map模塊對相關層位進行井校,提高構造圖的精確性.井校后的數據導入Geomap地質制圖軟件,通過人工修繕,最終繪制6張構造圖.
圖5 研究區(qū)六張深度構造圖
為了尋找低幅構造,研究中充分利用各井小層數據,對構造圖進行井校,且用T0圖對構造圖進行控制,最終識別斷層共50多條,因受北東向張扭應力作用,所有斷層均為正斷層,構造形態(tài)北高南低,沙河街組構造較平緩,孔一段相對較陡,構造形態(tài)在縱向上有一定的繼承性.對6張等深度構造圖進行圈閉統(tǒng)計研究,共找到59個圈閉,圈閉面積總32.85km2,為接下來的有利圈閉分析做好準備.
[1]王明杰.三維地震勘探技術應用過程的質量管理[M].北京:地質勘探出版社,2001:73-79.
[2]趙立軍.三維地震勘探在我國石油勘探應用所取得的重要成果[M].北京:中國石油工業(yè)出版社,2009.
[3]李香雪,黃 棱.黑59井區(qū)井間地震資料解釋方法研究與應用[J].科學技術與工程,2010(19):4614-4618.
[4]劉 明.三維地震勘探技術的應用分析[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0(15):12.
[5]劉麗峰,楊懷義,蔣多元,等.三維精細構造解釋的方法流程和關鍵技術[J].地球物理學進展,2006(03):864-871.
[6]王開燕,孫吉爽,李建軍,等.衛(wèi)星-升平地區(qū)三維地震精細構造解釋[J].科學技術與工程,2011(11):2414-2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