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白嬌
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它是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在長期斗爭中形成的中國共產黨最根本的工作路線。是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的三個基本方面之一。其基本內容可以用簡單的兩句話來概括:“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黨的群眾路線,這是我們黨在長期革命和建設中制勝的法寶。從1929年9月28日,《中共中央給紅軍第四軍前委的指示信》中第一次提出了“群眾路線”這個概念,群眾路線伴隨著我們黨的成長和壯大走過了80多年。歷經時間洗禮,幾任領導人始終都把群眾路線牢牢地握在手中,群眾路線見證了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踐行,同時,群眾路線也檢驗我們黨的干部對共產主義理想和信念的堅守程度。改革開放30年,中國經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變化對我們的黨員干部思想和行為也帶來了很大的影響,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之后重啟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背后的用意是非常深刻的。
群眾路線教育實踐開始之初,習近平同志強調指出,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實現(xiàn)黨的十八大確定的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是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鞏固黨的執(zhí)政基礎和執(zhí)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的必然要求。2013年6月18日,習近平同志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上鄭重地指出:“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和黨的群眾路線最新的科學論斷,把群眾路線重要性提到了一個新高度。由此看來,群眾路線不是簡單的做什么,其中包含的深刻內涵至少涵蓋了三重層面,黨的群眾路線只有在這三重層面上都被覆蓋,才能真正得到貫徹執(zhí)行,才能煥發(fā)生命力,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才能取得好的成效。
第一層面:方法論。我們黨的宗旨,實現(xiàn)全人類徹底解放的理想,需要通過具體的行為表現(xiàn)出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理論聯(lián)系實際,堅持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也需要通過我們的實踐活動來實現(xiàn)。黨的群眾路線,首先表現(xiàn)的還是一種方法。這種方法,為每一個共產黨人達成遠大理想和目標提供了路徑。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表層的含義可以界定為工作的方法。毛澤東《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一文指出:“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就是說,將群眾的意見(分散的無系統(tǒng)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tǒng)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去作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于行動,并在群眾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然后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如此無限循環(huán),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泵珴蓶|在《〈農村調查〉的序言和跋》雖然沒有把群眾路線作為一個完整概念提出來,但他的表述也充分顯示出作為中國革命的創(chuàng)始人,他對群眾路線的深刻認同: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自己則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這一點,就不能得到起碼的知識。鄧小平同志也反復告誡,越是困難的時候,越要關心群眾。只要你關心群眾,同群眾打成一片,不僅不搞特殊化,而且同群眾一塊吃苦,任何問題都容易解決,任何困難都能夠克服。習近平同志用樸實的語言提醒我們的黨員干部要走群眾路線,他說:領導干部要放下架子,甘當小學生,多同群眾交朋友,多向群眾請教,要真正悟透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作為一種方法,群眾路線告訴我們,研究中國的問題,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創(chuàng)新發(fā)展思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制定反映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路線和政策,不走群眾路線是行不通的。
在群眾路線問題上,我們積累的深刻教訓并不少。建國以來,黨的路線方針數(shù)次出現(xiàn)重大失誤而長期得不到糾正,如“大躍進”熱潮,如“文化大革命”,盲目脫離生產力水平的高度集中和以政治為中心的國家治理思路,使農民喪失了對土地的支配權利,農村經濟幾度到了崩潰的邊緣,農民的生存環(huán)境日益惡劣,農村民主制度也遭受嚴重破壞。長期革命斗爭積累起來的農民對黨的深厚感情和高度信任,變成了冷漠和懷疑。改革開放的撥亂反正,使黨的群眾路線回到了正確的軌道,今天我們國家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我們堅持群眾路線,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為群眾謀福利是分不開的。
正確的路線要靠人們用正確的方法去貫徹。方法層面上的群眾路線,首先體現(xiàn)在依靠力量上,我們要堅持尊重群眾、相信群眾、組織群眾和激發(fā)群眾,要集中和依靠群眾的力量來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習近平同志指出:“黨只有始終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始終依靠人民推動歷史前進,才能做到堅如磐石?!币虼?,走群眾路線要求我們認真傾聽群眾的想法,對群眾的選擇報以寬容的態(tài)度;始終對群眾的所作所為都抱有信心。其次在關注的焦點上堅持民生為先、民生為重、民生為本,把廣大群眾關心和期盼的問題作為各項工作的切入點。當前,改革進入深水區(qū),意味著各種社會矛盾更趨復雜,社會利益訴求更加多樣化。面對這種復雜情況,更加需要我們站穩(wěn)群眾立場,心里時刻裝著群眾,在制定發(fā)展方針政策時,一定要充分考慮到群眾的利益。再次,在領導方法上堅持民主集中制。我們的集中和民主,反映了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和廣大群眾的意志和愿望,體現(xiàn)了“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又到群眾中堅持下去”的要求。正確地進行集中,正確地發(fā)揚民主,需要采取多種措施,經常深入群眾、接觸群眾、深入調查研究,聽取群眾意見,給予群眾表達想法的渠道。通過利用各種溝通渠道和卓有成效的思想工作,把黨和政府的政策宣傳到群眾中去,爭取群眾的理解和支持,變?yōu)槿罕姷淖杂X行動。民主集中制只有內化為自覺地行為準則,才能發(fā)揮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群眾積極性。
第二層面:情感論。毛澤東同志說過: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情感層面的群眾路線表現(xiàn)為一種傾向性。有情感必然會真心實意,無情感就會虛情假意。不少地方在落實群眾路線過程中存在嚴重的形式主義。群眾路線實踐教育活動提出反對“四風”,其中包括了反對形式主義。之所以存在形式主義,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不少黨員干部把走群眾路線當做迫不得已的選擇,為了應付群眾和上級領導,“以會議落實會議,以文件落實文件”,對群眾沒有情感,對群眾的訴求冷漠,對群眾的事情不上心,在群眾中造成很壞的影響。如果群眾路線僅僅停留在層面論沒有發(fā)展下去,形式主義在所難免。全心全意服務群眾,始終把群眾放在心上,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應體現(xiàn)在服務基層、服務群眾的實際行動中,就需要我們在情感層面對群眾有感情。因為有感情才可能心里想著群眾,行動上護著群眾。革命戰(zhàn)爭時期,群眾和共產黨是實實在在的“魚水關系”,原因在于黨和群眾處于一個階層,我們的利益是一致的,黨為群眾爭取利益,為群眾謀幸福,我們奪取政權的口號就是推翻壓迫,人民當家作主。黨在艱苦卓絕的革命中深受群眾支持和擁護,由此形成了深厚的魚水情。雖然黨群關系發(fā)展有波折,但總的來說還是根深蒂固的。中國共產黨奪取政權后,毛澤東把“父母官”的稱呼變成了“人民公仆”。這些“公仆”用為人民服務的實際行動,贏得了群眾愛戴。時過境遷,不少黨員干部因為身份地位的變化,公仆意識的自覺性下降了,公仆的稱呼也厭倦了?!案改腹佟本硗林貋?,更有“老大”“老板”“頭頭”等居高臨下的稱呼。一些黨員干部對保持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lián)系的必要性、迫切性失去了切身體會和認同,當官做老爺、視人民為“子民”的不良心態(tài)產生了,貪圖安逸享受、沉迷于燈紅酒綠、漠視民生疾苦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甚至為了所謂的政績而違背民意、為了一己私利而損害民利的問題經常發(fā)生。群體性事件和腐敗案件高發(fā)、政府公信力下降,當年的魚水之情大有演化成水火之勢。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作為方法論它告訴我們要把群眾的需要作為工作的出發(fā)點,要把工作的方式方法運用到群眾中去,依靠群眾,相信群眾。從情感論的角度來看,從群眾中來,說明我們是群眾中的一員,與群眾有血肉之情,說明我們和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到群眾中去,說明要和群眾有魚水之情,還必須多和群眾在一起,對群眾的疾苦感同身受,對群眾的訴求細心體味。培養(yǎng)與群眾的感情,一是要多下基層。領導干部要把下基層作為工作內容,經常下基層做調查研究,除了可以掌握第一手材料,還可以通過和基層群眾的接觸建立融洽的關系,熟悉基層群眾的“味道”。當今社會需要正視不同社會主體的利益需求,在維護最大多數(shù)人利益的前提下,盡量照顧好不同方面群眾的實際利益。多下基層才能了解到真正的大多數(shù)在哪里,才能不被少數(shù)權勢階層牽著鼻子走。二是要經常面對群眾。面對群眾意味著要服務群眾。我們創(chuàng)建服務型政黨服務型政府,就是要把服務工作落到實處。為誰服務是態(tài)度,如何服務是能力。為群眾服務需要關心群眾和理解群眾,更需要心里裝著群眾。經常面對群眾,擺正自己的位置,與群眾打成一片,可以加深我們與群眾之間的感情,在不斷的服務過程中,了解民意,傾聽民聲,問需于民、問計于民,確??茖W決策來源于人民群眾。三是要有共同的語言。培養(yǎng)與群眾的共同語言對做好群眾工作走群眾路線有重要意義。用群眾耳熟能詳?shù)脑捙c群眾溝通,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與群眾鏈接,用群眾倍感親切的肢體動作與群眾互動,群眾工作的開展是十分順利的。克服“身在基層下不了基層”“面對群眾不能服務群眾”“講同一種方言沒有共同語言”的“三不”現(xiàn)象,與群眾的情感就能加深加強。
第三層面:價值觀。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提出,要把為民務實清廉的價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黨同志的思想和行動中。群眾觀點是共產黨員革命的出發(fā)點與歸宿。要把它變成每個人自覺的行動,就需要把群眾路線從第一、第二層面提升到第三層面,從價值觀的層面上鞏固群眾路線在黨員干部的思想中的地位。環(huán)境的變化對人的影響十分巨大,社會地位和身份的轉換更容易引起人的行為改變,如果沒有堅定的信念和正確的價值觀做引導,沒有時時刻刻的警醒,我們的黨員干部就會逐步脫離群眾,黨的優(yōu)良作風會喪失殆盡??v觀“四風”問題,每一項都與價值觀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尤其是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與我們放棄了黨性原則特別是理想信念息息相關。無論在任何國家或者任何政黨,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都是被唾棄的。新加坡人民行動黨關于“政府政策應當基于國家生存、民眾福利、人民富?!钡暮诵膬r值觀,指引著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始終代表先進生產力,把注重民意、關注民生作為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致力于國內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和人民群眾生活富裕安康,從而受到民眾的長期衷心擁戴。所以如果不能從價值觀層面上把為民務實清廉作為一種理想和追求來約束我們的行為,那么,奢靡和享樂之舉就會變得心安理得,這樣的風氣不僅嚴重破壞現(xiàn)實中的黨群關系,也會助長腐蝕黨性肌體病毒的蔓延。我們從群眾來,不能回到群眾中去,共產黨的宗旨無法踐行,亡黨亡國的風險與日俱增,后果是十分可怕的。
作風是立場和世界觀在實踐中的具體體現(xiàn),有什么樣的政治立場和世界觀,就反映出什么樣的作風。作風的背后,是理想信念、價值觀、宗旨以及感情,是人的主觀判斷和選擇,也是人生哲學。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皆因價值觀出了問題。贏得民眾是所有渴望獲得執(zhí)政地位黨組織的共同目標,也是執(zhí)政黨鞏固執(zhí)政地位長期的、根本的專注點。價值層面上的群眾路線可以表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群眾觀點要反復講,反復強調,要讓每個黨員干部在思想深處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牢固確立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堅持一切為了群眾、服務群眾、理解群眾、滿足群眾。其次群眾路線認識的檢驗要用學與用、知與行、說與做的統(tǒng)一來衡量。始終強調黨員干部對群眾路線的實踐做到真學真懂、真信真用,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第三,培養(yǎng)黨員的忠誠品質,特別是對黨的忠誠,唯有忠誠于黨,才能不忘宗旨,才能忠實履行職責,才能保持黨的純潔性,把群眾路線作為自覺的行動,不折不扣地執(zhí)行,千方百計為群眾謀幸福,以奉獻為榮,以服務為己任。
群眾路線的三個層面有必然的聯(lián)系。價值層面的群眾路線需要通過方法層面的群眾路線來體現(xiàn)和實踐,方法層面的群眾路線如果有情感層面和價值層面的群眾路線來支撐,就可以避免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情感層面的群眾路線如果缺少了方法層面和價值層面的配合,必然出現(xiàn)效率低下和半途而廢的毛病,最后以官僚主義來收尾。所以,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開展,我們在三個層面上都要下功夫,既給廣大黨員干部提供新時期開展群眾路線的方法和途徑,制定制度嚴格監(jiān)督加以實行,為黨員干部走群眾路線指明道路和操作細節(jié),同時也要培養(yǎng)黨員干部與群眾之間的感情,通過消除特權,多下基層,制定黨員干部與基層定期聯(lián)系和走訪的制度,開辟黨員干部與群眾互相溝通的正常渠道,讓雙方之間的信息能夠互通并且透明,督促黨員干部與群眾的交往,并作為考核內容,由此可以加深相互間的了解和聯(lián)系,培養(yǎng)黨員干部對群眾的感情。與群眾的感情是“處”出來的,只有多到群眾家中揭揭鍋蓋,多到田間地頭拉拉家常,才能傾聽到群眾的心聲,才能真正發(fā)現(xiàn)群眾面臨的問題。深入基層接地氣,傾聽“民間疾苦聲”,多接觸是必須的途徑。民間常說,親戚親戚,常來常往才有感情,領導干部不和群眾“走親戚”,是不可能對群眾有感情,有親情的。在價值層面上的群眾路線,需要持續(xù)的不間斷的教化。理性的認識要比情感的好惡在具體事情處理上具有更加持久性穩(wěn)定性和更加合理性。理性的培養(yǎng)是不能僅僅停留在說教的層面或者是臨時起意的心血來潮。它需要整個社會有氛圍,需要符合人性的內在機理,還需要把這樣的理念做長期的宣講并不斷加以鞏固和增強,只有價值認同深入人心和成為行為規(guī)范,我們的群眾路線才有思想保證,對群眾中出現(xiàn)的困難和需要解決的問題,黨員干部才會用心去思考,盡力去解決,才會不斷創(chuàng)新群眾工作方法,才能真正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把黨的事業(yè)做好,把群眾路線貫徹到底。走群眾路線,發(fā)揮每個黨員干部的積極性要比依靠個人努力或者是個別領導示范產生的作用更大,影響的范圍更廣。所以,價值層面的提升對群眾路線的實現(xiàn)需要下的功夫更多持續(xù)的時間更長,并且需要深入研究這其中理論體系和邏輯關系,以便我們的教化工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