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政發(fā)
云南省大理州南澗二中
運用記憶規(guī)律上好語文課
楊政發(fā)
云南省大理州南澗二中
在語文新課改的大潮之下,我們常常會談到舊語文教學的一個通病:“少、慢、差、費”,而我們想要達到的目標當然是“多、快、好、省”地進行教學,使學生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要想很好地達到這個目標,我們就要充分利用學生的記憶規(guī)律,考慮語文學科知識的特殊性,用各種記憶方法,使學生對不同的知識進行分類分層記憶、理解、運用,只要我們在問題中堅持住,不斷探尋新的方法,一定能夠成功。
積極情感;科學記憶;提高教學效率
通常提到記憶規(guī)律,人們常會提到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前攝抑制、后攝抑制等理論,參考這些理論,提高記憶效率是有很大幫助的。要能真正上好一堂語文課,的確也很不容易。它除了必須做到目的明確、重點突出、方法靈活、結構緊湊等教學上的要求外,還必須重視心理學規(guī)律在教學過程中的運用。如果我們每個教師都能夠自覺地在教學過程中,因人因文而異,恰當?shù)剡\用好“記憶”這一心理學中的基本規(guī)律,就能使每堂課的教學效率獲得明顯的提高。記憶是客觀事物在大腦皮層上所留下的痕跡,是發(fā)展智力的重要條件。有首古詩云:“十年離亂后,長大一相逢,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边@就是記憶。記憶就它的生理基礎來說是腦的基本功能。人的大腦約有120億個神經(jīng)元,9000萬個輔助細胞,一生中能儲存1000萬億個信號單位。這個能力連現(xiàn)代最大型的電子計算機也望塵莫及。那么,怎樣正確運用記憶規(guī)律來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呢?
心理學認為,當大腦細胞處于高度興奮時,記憶的效率就高,記憶的東西會經(jīng)久不忘。巴爾扎克曾說:“激烈的情緒有一種特別的記憶力。”我國現(xiàn)代作家吳伯蕭在《歌聲》一文中指出:“感人的歌聲留給人的記憶是長遠的,無論哪一首激動人心的歌……都會烙印在記憶深處,像在記憶里攝下聲音的影片一樣?!备鶕?jù)這一特點,我們在記憶有關材料時,可以創(chuàng)設“人為的情境”,來激發(fā)學生的感情,提高記憶效率。比如,珠穆朗瑪峰高8848米,機械記憶會感到枯燥乏味,記不牢。我們?nèi)绻麊l(fā)學生把自己當作攀登者,試問:能登上世界最高峰嗎?答:爬爬試吧!(8848)這樣自問自答,情趣盎然,能在輕松愉快中記住珠穆朗瑪峰的高度。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按照一個人自己的興趣和知識結構組織起來的材料,就是最有希望在記憶中‘自己出入’的材料?!?/p>
1.“筆頭”法。在閱讀、記憶過程中,通過動筆抄寫以提高記憶效率的方法。
按照心理學觀點,動筆的過程實際上是記憶的主體,是開拓思路,將識記材料逐步條理化、簡單化的過程。我國自古就有“手抄一遍,勝讀十遍”的說法。明代章學誠曾針砭一味死讀而懶于動筆的弊端,他說,讀書不及時筆錄,“猶雨落大海,不留蹤跡”。明代文學家張溥擅長用筆記錄,他讀每一部書都親筆抄錄六七次,直到完全理解、牢固記憶后方住手。閱讀時采用畫著重符號以及文字批注的方法以標識、強化材料中的重點部分,既可以抓住記憶中的“牛鼻子”,又可大大減輕記憶的負荷,提高記憶的效率。馬克思有這樣的學習和記憶習慣:每隔二至三年就把讀過的書本中畫有符號的地方重新復習一遍,以便將重要的材料記住。他憑借這種方法,不僅積累了豐富的知識,而且將這些知識井然有序地“編碼”進入自己的記憶網(wǎng)絡中。
2.“床頭”法。即分別利用睡前醒后的短暫時間進行記憶的方法。
心理學認為,臨睡前的記憶不受“倒攝抑制”的影響,記住的東西比較牢固;清晨醒后的記憶可以免除“前攝抑制”的負干擾,其單位時間內(nèi)的記憶效率較之一天內(nèi)的其他時間要高幾倍。徐特立同志年輕時學習《說文解字》,苦于篆文不易熟記。他每天睡覺時就在被窩里用右手食指在手掌心默寫,直到記熟后才入睡。美國著名文學家杰克·倫敦常常把一些寫有精彩詞句、生動比喻的小紙條掛在床頭,每到睡前或醒后就進行有意識的記憶。正因為他頭腦里有豐富的知識儲備,才寫出了《熱愛生命》、《馬丁·伊登》、《鐵峰》等膾炙人口的作品。
3.“回頭”法。即通過復習循環(huán)記憶的方法。
德國哲學家約瑟夫·狄慈根有句名言:“重復是知識之母”。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在《記憶論》中特別強調(diào)了“回頭”記憶的重要性。他指出:“一個有很高能力的人,即使用極大的集中記憶,對于任何有一定長度的詞句、散文和詩也不能一次就學會。用足夠遍熟的重復,就可以確實掌握它們?!闭缫皇醉樋诹锼模骸耙贿呑x二遍熟,三邊四遍能記住。五遍六遍記得熟,七遍八遍保持好,二十年后不生疏?!苯?jīng)濟學家孫冶方在文革期間,在一無筆二無紙的情況下,用腦構思——回憶;再構思——再回憶,字斟句酌,反復八十五遍,終于將宏篇巨著《社會主義經(jīng)濟論》銘刻在自己的記憶中。
現(xiàn)代認知心理學把個體的知識分為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新課程教學突出學習的過程,注重探究式學習、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因此新課程教學中應教給學生更多的程序性知識作為教學的首要目標。在教學過程全部由一個一個的問題向前推進,學生不是被動地接受,而是沿著問題的線索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自主發(fā)現(xiàn),學生親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因此在此學習過程中學生學到的知識就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陳述性知識,一定是具有深刻記憶的、鮮活的,可以生根發(fā)芽的陳述性知識。更為重要的是此學習過程中學生還學會了怎樣學習、怎樣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這一程序性知識。
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應重視指導學生多觀察、善于觀察;要精講多練、講練結合;要啟發(fā)學生進行聯(lián)想、推理,形成知識鎖鏈;要根據(jù)記憶先慢后快、由少而多的規(guī)律和遺忘先快后慢、由多而少的規(guī)律,指導學生及時復習,從而逐漸使知識全面系統(tǒng)化,建成動力定型,使語文教學效率提高到一個理想的境界。